流行的反科技思潮其實不堪一擊,悖謬在於不仔細考慮資本主義

2020-12-01 王嘉韻

現代科技與人文精神的對立?

現代許多思想家認為,科學技術通過對自然、社會和文化的控制,造成了同人的對立和同人文精神的對立。

概括地講,導致這種對立觀點的根源有兩個:

  • ①將科學技術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異化直接歸咎於科學技術本身,而不是歸咎於其資本主義的應用。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發生異化的不僅僅是科學技術,像藝術等其他文化形式也往往會不可避免地發生異化,因此,若將科學技術與人和人文精神對立起來,而將看做是「人們對解放形象的嚮往」,顯然是沒有道理的。

  • ②對科學技術的理解沒有超出狹隘的功利主義和實證主義的視野。

問題在於這種理解是錯誤的,至少是極為片面的。

如果超越狹隘的功利主義和實證主義的視野,人們就會看到科學技術及其精神與人的自身發展和人文精神的一致性。


科技與人文不僅不必然對立,而且還具有內在的統一性。

  • ①科學技術本身就是一種與人類的理想和自由密切相關高層次文化。它集中體現了人類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

它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任何其他文化所不能替代的。

  • ②科學技術活動作為一種理性活動,對於推動人的理性思維和智力發展有巨大而深遠的作用。
  • ③科學技術與人自身的發展最深刻的一致性還在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對於人的解放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科技的兩重性

馬克思對機器及其背後的科學技術,有著遠超出同時代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的洞見。

他抨擊了機器的非人道使用,也肯定了資本主義的開化與進步,尤其是資本主義對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巨大推動作用。

馬克思一向避免掉入兩個陷阱:保守的浪漫主義形上學的機械論

機器,乃至科學技術的一切發現與發明,在原始資本主義條件下,被扭曲為非人性的力量。

就其自身而言,乃是一種在歷史上起革命作用的力量——在大工業體制中,科學已經併入生產並成為直接生產力。


在人類精神對立的兩極中平衡

在原始的思維中,人類精神已表現出對立的兩面性:

  • 一方面孕育著秩序和理性;
  • 另一方面則意味著迷狂和本能。

這就是阿波羅精神與狄奧尼索斯精神。


  • 阿波羅精神

奧林匹亞太陽神阿波羅象徵著光明與理性,理性意味著嚴格的因果性和決定論,是規律與秩序的代名詞,人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諸如「自我理性」「絕對理性」等概念的,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全知全能的上帝被神學家視為理性的化身

  • 狄奧尼索斯精神

與理性精神或阿波羅精神相對立的是酒神精神狄奧尼索斯精神,它的特徵是神秘的迷狂狀態「天人合一」式的內心體驗

在縱慾、酗酒舞蹈、服藥和神秘的宗教儀式過程中,原始人的狄奧尼索斯精神被充分喚起。

  • 二者的影響

狄奧尼索斯精神泛濫會帶來可怕的後果,絕對的阿波羅精神將把世界全盤留給客觀、冷漠而又全知全能的上帝,從中逐除人的地位,至多留給人一份終生侍奉上帝的職業。

它將取消自由意志。

取消人生的價值,使人類歷史墮落為由蛋白體構成的可憐蟲在一個小小的星球上誕生、生長復又絕滅的過程。

相關焦點

  • 全球主義思潮的當代困境
    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在全球化趨勢和全球主義思潮大行其道的同時,一股反全球主義的思潮也在迅猛發展,包括民族主義、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在內的形形色色的逆全球化思潮甚囂塵上,與全球主義思潮展開了激烈的論戰。如何看待全球主義思潮的崛起和演變,如何評估當今世界的未來發展方向,特別是中國應該如何處理全球主義與逆全球化思潮的碰撞,是十分重要的理論問題和重大現實問題。
  •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表現及其思維方法
    雖然表現形式怪異,也不無西方頹廢文化的象徵,但是其中的靈魂還是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荒謬和腐朽。但是,這種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的思潮,一旦被引進社會主義國家,就變異成對社會主義的實踐歷史和領袖人物的批判。比如,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薩特的《存在與虛無》,本來是批判資本主義的作品,來到中國反而變異成為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挑戰的東西。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被引進中國也是走了這樣的道路。
  • 光明日報報業集團 - 光明觀察 - 網絡視點 - 「後現代」思潮在中國
    因此所謂"後現代"批評亦有意無意地以此作為自設的界限,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在一般的意義上,"後現代"理論正應該是從內部反省資本主義發展之問題的典型思潮。"(8)所以,當我們選擇"東方主義"或"後殖民話語"作為中國研究的參考範式時,其成敗關鍵乃是在於我們是否能明晰,那些表面上需要運用東-西方對立的壓迫與反壓迫模式處理的問題,是否能夠成功轉化為可以在區域語境下處理的"內部"問題。而中國"後現代"思潮的表述恰恰相反,他們過多模仿"後殖民"論述中高度關注與批判第一與第三世界不平等的壓迫關係,以及第一世界對第三世界形象的壓迫性塑造。
  • 當代中國六大社會思潮的歷史演變與未來展望
    我們可以把這種並不考慮制度有效運行的社會支持性條件的「制度普適論」,稱為「制度決定論」。自本世紀初以來,中國持有這種觀念的人就相當多。孫中山曾經有過這樣的簡單觀念。它把改革開放中的貧富分化等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不公平現象,看做資本主義私有制必然伴隨來的惡果,從左的意識形態與西方新左翼理論(如依附性發展論、羅馬俱樂部與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尋找對改革中出現的矛盾與問題的解釋框架,並由此而形成批判改革開放的一種思潮。
  •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產生背景、主要特徵及其危害
    在關於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大論戰中,中共領導下的左翼學者在《新思潮》雜誌刊文,正確指出中國現階段既不是封建社會,也不是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很顯然,要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現狀,必須致力於反帝反封建。當時只有中國共產黨看清這一歷史邏輯,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綱領,並為之不懈奮鬥。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解密與批判性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學習研究當代世界馬克思主義思潮,對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具有積極作用。」西方馬克思主義直接延續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傳統,展開了對資本主義的全面批判。 深度切入西方社會現實 西方馬克思主義在長達9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主要經歷了三個時期,形成了理論觀點各不相同的諸多流派。
  • 當前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幾種錯誤思潮
    [摘要]當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存在幾種錯誤思潮,主要包括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和「普世價值論」。這幾種錯誤思潮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構成了一定的衝擊和挑戰。因此,我們必須認清這幾種錯誤思潮的存在形式、社會影響及其內在邏輯,揭露其通過意識形態滲透來達到和平演變的政治目的的本質。
  • 閻克文:《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誤讀史
    其實,文本本身已經很清楚地說了,這只是一個嘗試,或者說,只是一個預備性的研究,不是一個結論。但是有些學者,特別是影響力比較大的學者,後來對「新教倫理」闡釋中,都有這樣容易讓人引起誤會的地方。很多人都認為,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乃至和資本主義形態有一種直接的因果關係。而韋伯在他的文本裡已經斷然否定了這麼一個因果關係。
  • 走向傳播深處:「後真相時代」思潮的哲學檢討
    麻煩在於:人類對此不像從前一樣感到有罪、焦慮和羞愧。很明顯可以看出,作為作家,凱伊斯很敏銳地觀察到了當下社會中一種「閒扯淡、扯閒淡」的社會現象,雖然使用了所謂「後真相時代」(post-truth era)這一概念,但他的著力點卻決然不是用「後真相時代」(post-truth era)這一概念來提煉和渲染這個時代。
  • 《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科技科學如何滲透並掌控人類生活
    左派人士或反全球化的社會運動者認為新自由主義所帶來的並非一種新的自由,而是對於全球資本主義的實行、跨國公司的權力,以及自由貿易勞動者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而所謂的監控資本主義(Surveillance Capitalism),就是由數位科技時代加上新自由主義所形成的一個新權力機制。
  • 辛亥革命時期的民族主義思潮
    事實上,近代中國人在認識和比較中西之間從器物到政治到文化的差異的過程中,現代國家觀念就逐漸被接受並不斷得以深化,然而直到20世紀初年,先進的知識分子引進民族主義理論,並與之前由嚴復引進和詮釋的社會進化論相結合後,所有關於新的「民族—國家」觀念才得以正本清源,成為完整的體系,民族主義思潮遂成為中國最主要的社會思潮,建立現代主權國家便成為一些先覺悟的社會精英們所日夜縈懷的時代問題。
  • 資本主義社會的滅亡符合科學嗎
    一、科學原理資本主義社會的滅亡可以肯定地說,不科學,不符合科學原理,甚至是反科學的。科學永遠預測不了美國的毀滅,只能預測美國永遠第一,即使出一些毛病,通過改革,迅速恢復健康肌體,然後一直世界第一,沒有國家可以戰勝美國,沒有國家可以取而代之。即使是如日中天的中國,GDP趕上了美國,人均GDP才1/6,要持平需要多少年?100年差不多。世界資源能源挖光了咋辦?開發新技術,新能源啊!
  • 中國當代青年群體中的新右翼思潮
    這套「政治正確」包括經濟政策、少數族裔、移民問題、女性權利、墮胎、同性婚姻、社保政策等一系列議題,此前的美國主流社會中流行著一套偏於左翼的態度,簡言之即開放的、包容的、福利主義的,這被中國一些年輕人稱為「白左」(即白人左派)。
  • 當代社會思潮對青年群體的影響研究
    【摘要】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普及,當代青年能夠接觸到的各種思潮不斷增多,社會思潮對青年思想和行為的塑造也愈加深刻。當前,泛娛樂主義、新消費主義、新愛國主義和積極的民族主義是對青年群體影響較大的社會思潮。這些思潮有著明顯的時代特色,也存在著和資本、技術相互交融的特點,引導青年健康成長的關鍵在於準確把握青年思潮的影響。
  • 張化:在極左思潮的衝擊中穩住農業基礎——「文化大革命」 時期...
    批判極左思潮,促進農村政策的落實。  農村政策的貫徹,對抑制農村的極左思潮起了一定作用。但是,由於「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的影響,不少幹部仍然認為,農村工作的主要方向,還是要抓住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鬥爭這個綱,批判資本主義傾向,肅清「三自一包」的餘毒。
  • 民粹主義思潮與美國的新一輪國家轉型
    就概念而言,「民粹主義」的含義寬泛而模糊,既可以指一種社會思潮,也可以是大規模社會運動,同時也用來描述一種政治策略或政策綱領的特徵。它源於一國社會中相當規模的平民團體對其他特定群體或對象(如精英、富人、大公司或其他階層和族群)的不信任與仇視情緒,並因情緒的主體和客體不同而可大致作左、右之分。
  • 資本主義必然滅亡 社會主義必然勝利
    叩其兩端,在大時代中把握「兩個必然」的趨勢  我們說,社會主義不是《封神演義》中的申公豹,非要無端地在人類社會中無事生非,非要無來由地同資本主義爭奪世界。其實,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自己呼喚出來的代替者或繼承者。換句話說,也就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無法在資本主義制度範圍內得到根本解決的產物。
  • 瘋狂的世界:資本主義與精神疾病
    無處不在的神經衰弱體現資本主義與精神痛苦之緊密聯繫的最明顯例證之一,或許就是神經衰弱(Neurosis)的普遍存在。精神病學家、政治科學教授喬爾·科維爾(Joel Kovel)提出:「資本主義中的神經衰弱最令人震驚的一項特徵在於,它是無處不在的。」
  • 盧南峰 吳靖:「工業黨」網絡思潮的政治分析
    「工業黨」思潮大致萌芽於21世紀初的軍史時政類BBS,當時一批具有理工科知識背景的網絡民族主義者聚集在反自由派言論的大旗下。然而,網絡民族主義的人員構成十分駁雜,除了愛國的基本共識, 「在意識形態上是沒有立起什麼東西」(訪談記錄 J20180407),缺乏共同的思想支撐與行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