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
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所所屬
科考船「雪龍2」號結束了75天的
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返回上海外高橋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
在迎接這支科考隊伍凱旋的人群中
有一位如東人,他叫陳相明
一年前
他也曾登上「雪龍2」號
參與執行南極考察任務
近日
回到家鄉如東探親的他接受記者採訪
講述了他與「雪龍2」號的不解之緣
去年10月9日,我國首次以「雪龍」號、「雪龍2」號科考船「雙龍探極」模式組織實施笫36次南極考察任務,其中「雪龍2」號為首航南極。考察隊下設12個船、站、隊,由來自105家單位的394人組成,歷時198天,兩船總行程約7萬海裡,冰區航行4900海裡,順利完成站基、空基、陸基考察和相關海域調查等62項任務。
「我從小在如東海邊長大,高考考上了青島海洋大學,也就是現在的中國海洋大學,專業也是圍繞『海洋』這一塊,畢業後一直在東海航海保障中心工作,負責航海保障。」陳相明說,「我的人生一直與『海』有關,所以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夠登上試航的 『雪龍2』號去南極科考。」
這是陳相明第一次踏上南極,收到通知時,他內心無比激動,充滿期待,也有些許擔憂。當下,他就向2015年參加第31次南極考察任務的同事了解具體情況,做足技術準備和心理準備。
「雙龍探極」,「雪龍兄弟」各有分工,「雪龍」號載貨能力強、航速相對較快,承擔物資運輸任務,「雪龍2」號破冰能力強、在前開道,可使海冰卸貨距離南極科考站中山站更近。10多年的航海保障工作給陳相明登上「雪龍2」號提供了支撐,「我在保障中心的工作主要有水上測量、海上測量、海上水文觀測、航標、通訊等,這次『雪龍2』號首航南極,首先要保證安全航行,其次是破冰試航,最後是各種海洋調查。」陳相明告訴記者,在科考船上,他通過設備,知道海底地貌,分析數據,為航行安全做基礎支撐,以及隨船提供綜合的航海保障技術支撐,同時也為後期的科考工作開展採集相關的數據和資料,做一個評估。
「雪龍兄弟」需要穿越浮冰區、繞過冰山,靠近冰架,在堅硬的海冰上開闢航道進行科考、卸貨。然而,南極考察不僅是面對破冰這麼簡單,科考人員還要面對很多意外狀況,長夜漫漫、行程滿滿,路程艱險、西風不減,極地環境、變化莫測。冰山、火災、暴風雪、冰裂縫,更多的是「越冬」挑戰和心理極限。據了解,人在越冬的時候,受到黑暗、寒冷、孤獨、恐懼的影響,焦慮會成倍增加,時間越長,焦慮感越強。「我自認為身體素質已經很好了,但是在船上,有一段時間,身體會出現不適應的狀況。」陳相明告訴記者,他平時注重鍛鍊,不輕易生病,但是在南極單一的環境中和船上有限的空間內,對個人的綜合素質是一種極大的挑戰。
南極這個大冰蓋荒漠是深度無人區,寂寞、單調、又遠離家人和祖國的生活,很容易令人情緒抑鬱。但5個多月的航行,陳相明一點也不覺得無聊。除了工作之外,他在南極最大的樂趣就是參加幫廚和甲板巡邏活動,有趣又滿足。碰到元旦、春節,他們還會有小範圍的慶祝活動,「在船上也會定期組織進行集中安全學習,通過各種方式來充實在工作之外的時間安排,幫助我們度過漫長的時間。」此外,拍照欣賞美景和觀察企鵝活動也是陳相明的樂趣之一。
南極科考回來,陳相明的工作更側重於航海保障技術的應用和推廣。6月份,他返回家鄉如東,參加2020中國(南通)海上風電產業鏈發展大會。「如東是中國海上風電的主陣地,成熟度較高,而風電在海上的環境安全這個全新命題也是當前海上風電面臨的一個很迫切的情況」,陳相明說,「目前在國內可能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相對比較成熟的技術方案和標準,所以我們既然作為航海保障的主力軍,也瞄準了這一命題,致力為海上風電安全環境提供保障。」
來源:如東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