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Anyone who read the recent story in The Globe and Mail about a leading Toronto researcher who plans to test 10,000 Canadians for COVID-19 antibodies, in order to paint a more accurate picture of how many people have been infected by the disease, might have felt a tinge of optimism. (50 words)
這句摘自《環球郵報》一篇報導,是開篇第一句。雖然說是長句,但不算太長。
翻譯第一步是理解原文,即「閱讀理解」。
閱讀句子,重要的是抓住主幹,這句的主幹是:Anyone who read the recent story might have felt a tinge of optimism。
關於主幹,可參考《浪花集-山路旁的無名花》一文。
再看枝葉:
這個story是哪裡的?是The Globe and Mail上的。
這個story講的是啥呢?是a leading Toronto researcher who plans to test 10,000 Canadians for COVID-19 antibodies。
這個researcher為啥要test 10,000 Canadians呢?為了paint a more accurate picture of how many people have been infected by the disease。
這句,如果翻譯為「十三天」風格,可能會是這樣的:
讀過《環球郵報》上一篇關於一位領先的多倫多研究人員打算試驗1萬名加拿大人的COVID-19抗體以便更準確地繪出到底有多少人感染了該疾病的近期報導的人,都可能會感受到一絲樂觀。(80字)
別以為這樣的譯文就是翻譯。這是「閱讀理解」而已!離翻譯還差很重要的一步:用符合目的語的語言習慣表達出來。
講翻譯和講閱讀理解還是不一樣的,別把講閱讀理解當成了講翻譯,也別把學習閱讀理解當作是學習翻譯。你花的是學翻譯的學費,學的卻是閱讀理解,豈不虧了。
翻譯之前,先理一理詞彙和表達。
這句的story,可不是「故事」,而是報導。
The Globe and Mail是《環球郵報》。前面部分是:讀了《環球郵報》近期一篇報導的人(中文更愛說「看」,比如「你看今天的新聞沒有?」;看過《環球郵報》近期一篇報導的人)。
A leading Toronto researcher,可以翻譯為優秀的、傑出、卓越的研究員(研究人員)。
Test 10,000 Canadians for COVID-19 antibodies:test不是「測試」,不是「試驗」,而是「檢測」,翻譯為「檢測1萬名加拿大人的COVID-19抗體」。以前說過,「進行」是很順手的,也可以翻譯為:對1萬名加拿大人進行COVID-19抗體檢測。
Paint a more accurate picture of:這是修辭,英文大量運用修辭。修辭對英語來說是家常便飯,所以這裡嘛,翻譯為中文也要顯得家常便飯。中文可以這樣:更準確了解...。
Felt a tinge of optimism:感到一絲樂觀。文章後面部分就是潑冷水,指出並不值得樂觀,屬於「negative能量」。畢竟報導本土的新聞,不能報喜不報憂嘛;報告人家的新聞,不能老把壞消息滾動播出。
這句的難點在於story的修飾語很長:the recent story in The Globe and Mail about a leading Toronto researcher who plans to test 10,000 Canadians for COVID-19 antibodies, in order to paint a more accurate picture of how many people have been infected by the disease。
翻譯時候,這裡不要順著原文走。語言文字,是信息的載體嘛。翻譯的時候,把信息塊打散,然後按目標語習慣重組。比如這句就把story的修飾語打散,單獨提出來。翻譯就是信息處理,是IT,請參見《2019年外交學院MTI入學考試漢譯英(一)》一文。
【參考譯文】
《環球郵報》近期報導,為了更準確了解新冠病毒的感染人數,多倫多一位傑出研究人員計劃檢測一萬名加拿大人的COVID-19抗體。看過該報導的人可能會感到一絲樂觀。(72字)
文末重要提示:請留意原文的兩個逗號。有的人對原文的特別之處視而不見,一見到中國人也這樣用,他們就覺得怪怪的。這就是少見多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