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出地球生命的生存機率

2020-09-05 技術力量


日本東京城市大學昨天公布了一項研究結果,通過對海洋化石的信息進行分析,科學家發現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40億年前,但僅有15%的機率可以存活到今天而不滅絕。

東京城市大學研究員津村浩二博士表示,最近發現了太陽系外行星,他的研究成果有可能被用來估計太陽系外生命所在天體的數量,並尋找系外行星上的生命跡象。

40億年後可能有85%的機率滅絕


地球上曾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的滅絕,導致許多物種在短時間內滅絕。 中生代白堊紀末期(大約6600萬年前)發生了的恐龍和其它物種的滅絕。研究結果表明,古生代泥盆紀末期(約3.59億年前)發生的大規模滅絕可能是由發生在離太陽系較近的超新星爆炸引起的。

津村根據過去5.4億年來的海洋生物化石資料庫,分析了大滅絕的規模和頻率。他發現:從5.4億年前到現在,地球上的生命沒有滅絕而存活下來的概率約為76%。不過,雖然地球上的生命被認為起源於大約40億年前,但從5.4億年前的年齡來看,並沒有足夠的資料,所以生命的誕生與分析中所關心的年齡之間有大約35億年的差距。

因此,津村團隊根據最近5.4億年的資料,假設大規模滅絕的頻率在40億年內保持不變,並估算了從地球上有生命開始到現在不滅絕的生存概率。研究人員估計,地球上的生命在沒有滅絕的情況下生存的概率約為15%。 換句話說,地球上的生命不可能存活到今天,有一個概率,大約是85%。

可能適用於尋找地外生命的情況


近年來,有人提出,生命可能存在於非地球天體的地下,比如圍繞木星和土星運行的冰衛星,以及與宿主星(恆星)運行距離適中的系外行星。 但是,由於地球是目前人類已知的唯一生命,所以很難估計哪些天體含有生命,宇宙中含有生命的天體有多少。

津村博士在演講中提到,如果我們假設從生命誕生到人類(智慧生命)進化之間的40億年對整個宇宙來說都是一樣的,那麼他所估計的地球生命在40億年內沒有滅絕的15%的概率也可以應用於尋找外星生命。

這種規律類似著名的德雷克方程式,估計銀河系中能夠與人類交流的天體數量,需要7個值才能得到解。

德雷克方程式如下:


  • N代表銀河系內可能與我們通訊的文明數量
  • R*代表銀河內恆星形成的數量
  • fp代表恆星有行星的可能性
  • ne代表可能發展出生命的行星的平均數
  • fl代表以上行星發展出生命的可能性
  • fi代表演化出高智生物的可能性
  • fc代表該高智生命能夠進行通訊的可能性
  • L代表該高智文明的預期壽命

津村博士提出將這一研究成果用於其中的fi,即,生命演化為智慧生命的概率。

在尋找系外行星生命的過程中,大氣層中氧氣和臭氧的存在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兩者認為是地球上植物等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生命的標誌。 根據這一研究成果,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空間信息中心推斷,在地球上的氧氣濃度急劇上升之前,地球上的生命進化並成為光合作用而不滅絕的概率估計約為50%,這證明,如果生命誕生在太陽系外,約有一半是光合作用。因此,在地球上的氧氣濃度急劇上升之前,有可能不會滅絕。

《科學報告》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

相關焦點

  • 地球生命很可能來自外星?科學家發現:一種原始生命可在太空生存
    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們一直認為生命無法在外太空生存,就算一些生命力頑強的生物也很難在外太空低溫、乾燥、低壓、高輻射的環境下長時間的漂流來到地球。所以生源說就顯得有點不可能了。這個實驗是由日本的一組科研團隊做的,而這個發現也為生源說提供實驗支持。不是說地球的生命就一定是外來品種,至少這種可能的機率現在看來是增大了。國際空間站除了對地球進行各種拍照以外,主要還承擔空間實驗,來研究外太空失重、以及真空、輻射下對生物生長的影響。
  • 地球以外的星球存在智慧生命的機率有多大?
    據外媒BGR報導,哥倫比亞大學天文學副教授David Kipping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篇新的論文,探索了地球以外的星球存在智慧生命的機率,他列舉了一些硬性和非硬性的數據。「從進化的時間線來看,生命的迅速出現和人類的晚期進化,當然是有暗示性的,」 Kipping在一份聲明中說。「但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可以實際量化出事實告訴我們什麼。」關於宇宙中的生命,他提出了四種可能的現實。生命是常見的,智慧生命幾乎同樣常見;生命是常見的,但智慧生命卻不常見;生命是罕見的,但通常會產生智慧生命;生命既罕見又很少產生智慧生命。
  • 地球外存在生命的機率是多大?科學家稱:9:1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林迪】日前,據外媒《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報導稱,哥倫比亞大學天文學教授David Kipping(大衛·基平)研究探索了地球以外的星球存在智慧生命的機率,「擁有生命的機率要比沒有生命和荒蕪的機率高9倍。」
  • 細菌可以在太空中生存很長時間,所以生命是移民到地球上的嗎?
    細菌可以在太空中生存足夠長的時間到達火星。地球上的生命出現於大約40億年前,科學家們對此非常肯定。然而,他們還沒有弄明白的是,這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深海火山噴出的是最初生命形式的基石嗎?是閃電把它們轟出來的嗎?他們是從別處搭便車到地球的嗎?
  • 可能已經發現了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
    太陽系之外,至少有二十多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  研究人員在9月18日的《天體生物學》雜誌上寫道,這些行星比地球稍微古老一些、溼潤一些、溫暖一些以及稍微大一點點。所有這些因素可能意味著,其中的一些行星將成為尋找外星生命的最佳目的地。
  • 日本研究:細菌能在太空中存活3年,有助解答生命起源
    據《每日郵報》8月26日報導稱,日本研究團隊將一種特殊細菌放置在國際太空站外的太空中長達3年,結果發現這種細菌還能存活,顯示部分生物暗藏能在太空生存並移動的可能性,提供生命起源更多研究空間。報導稱,日本東京藥科大學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等單位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距離地球表面約400公裡的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外進行實驗。
  • 科學家可能已經發現了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
    太陽系之外,至少有二十多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研究人員在9月18日的《天體生物學》雜誌上寫道,這些行星比地球稍微古老一些、溼潤一些、溫暖一些以及稍微大一點點。所有這些因素可能意味著,其中的一些行星將成為尋找外星生命的最佳目的地。
  • 新研究揭秘:早期生命是如何在冰河時期生存下來的?
    新研究揭秘:早期生命是如何在冰河時期生存下來的?生命在最寒冷的冰河時期是怎樣存活下來的?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發現的直接證據證明,在海洋缺乏氧氣的「雪球地球」時期,冰川融水為真核生物提供了一條至關重要的生命線。
  • 硫基生命?MIT研究稱外星人或以呼吸硫化物生存
    麻省理工學院(MIT)行星生命科學的科學家發現在距離地球遙遠的宇宙空間裡,硫磺分子很可能是一種外星生命賴以生存的物質,在某個星球上可能生活著呼吸或者進食硫化物的生物
  • 地球的生存周期取決於太陽,太陽能量消失地球就會變成冰球?
    我們都知道地球已經存在了四十五億年,而在未來的時間裡,地球的壽命還有多長呢?宇宙早在150億年以前就誕生了,而相對於宇宙來說,地球還有多長的生存時間呢?科學家指出影響地球壽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說太陽的核聚變影響,太陽的不穩定性可以影響地球上的氣候條件和水的存在狀態。
  • 為什麼科學家尋找外星生命總是按照地球生物的生存條件來尋找?
    有粉絲問觸手君,為什麼科學家尋找外星生命總是按照地球生物的生存條件來尋找外星生命?然道生命存在的形式不能是多種多樣的嗎?是,宇宙如此廣大,其可觀測直徑達到930億光年,幾乎無邊無際,地球在宇宙中連一個細胞,一個分子,一個原子都算不上。
  • 地球生命或來自於太空?日本科學家通過實驗,間接證明了這個觀點
    人類和大多數物種一樣,在地球上剛開始發展繁衍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思考人類的起源問題,直到發展進化出智慧文明,我們才想著追尋「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要到哪裡去?」的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尤其是宗教神學盛行的時候,他們給出解釋認為人類是「神明」創造的,例如西方世界的「上帝」,還有我國古老神話中的「女媧」。
  • 研究稱微生物生命可以在金星的大氣層中生存
    研究稱微生物生命可以在金星的大氣層中生存(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CNET報導,幾十年來,金星被認為是一顆有毒的、過熱的「地獄行星」,在那裡沒有東西可以生存。最近的研究提出了一種方法,稱微生物生命實際上可以在金星的大氣層中生存數個世紀。如果這樣的假設被證明是真的,它可能會促使科學家重新評估如何以及在哪裡尋找宇宙中的生命。雖然金星的大氣壓強非常大,以及約800華氏度(426.7攝氏度)左右的溫度,但它的某些大氣層卻相當不錯。
  • 地球生命來自哪裡?日本專家重大發現:天外流星墜落帶來生命
    關於地球生命起源一直是科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那麼,人類到底是怎麼起源的,地球生命到底來自於哪裡呢?對此,日本科學家有了重大發現!據衛星網近日消息稱,致力於研究地球生命起源的日本科學家在實驗裝置上模擬了小行星落入海洋的情況。結果表明,水中會形成複雜的有機化合物,例如胺基酸。
  • 科學家猜測:外星生命可能可以在恆星內部中生存
    接下來還可以進一步縮小範圍,加入更多變量,如產生智慧生命(而不是簡單的藻類)的行星佔所有行星的比例,以及其中發展出通訊能力(可以從太空探測到)的行星所佔的比例(人類就屬於這一類,因為人類應用無線電波進行通訊的歷史已有將近一個世紀)。 而外星生命是指存在於地球以外的生命體。這個概念囊括了簡單的細菌到具有高度智慧的「外星人」。
  • 地球上的哪些生命形式可以在太陽系的其他地方生存?
    物理學家相當肯定地認為地球上的生命無法在其他行星的表面生存下來。水星真的非常荒涼。雖然在其兩極地區附近的坑裡有些固態水形式的冰,但是有液態水的可能性很小。金星上可能也可以生存一些高海拔的微生物(高海拔的地方相對地涼爽),但是其地表無法生存(機器人最久也只在其上堅持了2個小時)。且地球高層大氣裡的生物的生存也需要依賴下層生物圈。至於地球就沒什麼好講的了。地球還能夠更適宜生存……圖解:生物圈是所有生態系統的總和。
  • 地球生命來自於外星?細菌在太空環境的存活實驗也許能證明
    這一最新發現可能會支持「宇宙生命論(或有生源說)」:即小行星為地球上的生命播種的觀點。耐輻射球菌是一種極端微生物,能夠在冰凍的低溫、電離輻射、紫外線和脫水中存活。正如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的這項新研究表明,這種細菌也能在惡劣的外層空間條件下生存下來。在國際空間站外的一個面板上呆了三年之後,乾燥的異常球菌(又稱耐輻射球菌)樣本居然又復活了。
  • 微生物在太空中能生存3年!科學家稱,地球生命起源或來自外太空
    科學家在國際空間站外研究細菌菌落時發現,微生物至少可以在寒冷黑暗的太空中生存3年。由此,日本專家的這一發現表明,外星微生物可能藉助小行星或太空碎片在行星之間跳躍。研究人員此前表示,生命在數十億年前從太空墜落到地球後就來到了地球。人們認為,通過類似的過程,宇宙中至少有幾個未被發現的世界成為了外星人的家園。
  • 以地球為標準,尋找到外星生命的是否機率更大?
    我們人類之外,到底還有沒有其他的智慧生命?除過地球,別的星球肯定還有其他的智慧生命。這只是我個人看法。但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科學的定論。尋找類似地球的行星來尋找外星生命。在尋找類地行星,有人會說不要用我們地球的標準去尋找你看我們認為沒有氧氣,不可存活,沒有水也不行,零下一百度,更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那別的生命或許不需要氧氣和水呢。別的生命零下兩百度,或許人家才覺得是正常溫度呢,是吧。
  • 地球生命能在火星上生存嗎?你憑想像一下,可能嗎?
    火星上有生命嗎?地球上的生命能在火星上生存嗎?你憑想像一下,可能嗎?國際BIOMEX研究小組包括來自許多國家和空間組織的研究人員,瑞典Umea大學的Natuschka Lee,在空間條件下進行了生物實驗,其研究結果現已發表。火星上的生命是一個研究課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許多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