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裡講的城市理論,在中國失靈了嗎?

2021-01-09 波波夫科技

文 | 波波夫

久負盛名的理論物理學家Geoffrey West,本周旋風式地來華演講,為其新著中文版《規模》的熱度再添了一把火。

這本書的名字給人印象深刻,首先是它的長度,Scale: the universal laws of growth, innovation, sustainability, and the pace of life in organisms, cities, economies, and companies 其次是書名囊括了當下最重要的熱詞:城市、經濟、公司、增長、創新、普世法則,當然也是中國讀者高度關注和充滿疑惑的問題。

West經歷頗為人道之處在於,他在快五十歲時,研究方向突然從理論物理學轉向了生物學、城市學和公司組織學的研究。West1940年出生於英格蘭東南部的一個小鎮,13歲時隨家人遷居倫敦,在劍橋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後赴美國史丹福大學深造。

畢業後,West在史丹福大學工作一段時間後,去了大名鼎鼎的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該實驗室是美國曼哈頓計劃的核心機構,世界上第一顆核彈的藍圖,正在這裡——新墨西哥州的沙漠深處繪出。在1940年代,該實驗室的位置高度機密,以Project Y的代碼對外聯絡。後來,West又加入了同城的聖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並擔任所長。

或許正是跨學科的背景,讓West針對的城市的研究格外別具一格,在《規模》一書,他用一系列數據法則解釋了城市發展的秘密,特別是城市規模與其經濟和人類發展之間的密切關係,每一座城市看上去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彼此內部系統又按照一系列神秘數字等比例縮放。

首先是,城市的0.85法則縮放法則。

即一座城市的人口規模每增加一倍,只需要增長85%的基礎設施即可,這一發現為類似「城市越大、越環保」的觀點提供了數據支撐。此外,他還發現,城市規模越大,人們的步行速度也越快。

其次是15%增長法則。

West的針對美國的研究發現,城市規模每增長一倍,人均工資和專利數也高出15%;對日本的研究發現,城市規模每增長一倍,人均犯罪案件也增長15%;針對荷蘭的研究發現,城市規模每增長一倍,人均擁有的餐廳數量也增加15%。這一發現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房價那麼高、空氣那麼差、地鐵那麼擁擠,人們依然要湧向大城市。

最後,West在書中還引證了齊普夫定律,揭示一國之內的城市間人口分布規律。

一座城市的等級數字與其人口規模成反比,也就是說,規模最大的人口數量應該是第二名的兩倍、第三名的三倍。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紐約以約849萬位居美國第一大城市,而人口第二三多的城市是洛杉磯(約392萬)、芝加哥(約283萬),與齊普夫定律大概符合。

West的這一發現固然妙趣橫生,但並不完全符合中國的情況。論城市人口,排名第一的上海(2418萬)和北京(2170萬),彼此相差不到10%,和紐約之於洛杉磯的情形完全不同。

分析箇中原因,可能在於,在美國,紐約是唯一的超級一線城市,而在中國北京和上海既同為直轄市,同時在社會和經濟影響力上也是可以相互比肩的超級一線,而同為一線城市的廣州和深圳,在行政級別上均低於北京和上海半級。

於是一個奇妙的現象也出現了,廣州和深圳的人口數量也與上海和北京相差一個量級。201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廣州的常住人口約為1449萬,大概相當於上海的59%,北京的66%,而深圳市(約1253萬)的人口數量恰好為上海的51%,北京的57%。

West同樣檢驗了城市中人際關係的數字法則。

他發現,人們花在電話通信的總時長和總次數,會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而系統性地增加,如擁有56萬人口的葡萄牙裡斯本平均每位居民與其他人相互撥打電話的數量是另外一個不足5000人小城利沙的兩倍,前者的通話時長也恰好是後者的兩倍。

不過,單獨個體的熟人網絡卻並不會隨著城市規模的變化而變化,他們緊密交往人數的上限依然是在150人左右,依然遵循著神秘的鄧巴數規則。

相關焦點

  • 王東京: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理論邏輯
    這一成功實踐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重大成果,回答了公有制與市場能否結合以及如何結合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對推動經濟理論創新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結合,邏輯前提是創新公有制實現形式改革開放之初,國內理論界對在公有制基礎上能否發展商品經濟展開了討論。
  • 中國特大城市過度極化的根源及其治理
    佩魯明確提出「發展極」或「增長極」理論,強調經濟發展在時間和空間上並不是均衡分布的。當有限的稀缺資源集中投入到發展潛力大、規模經濟和投資效益明顯的少數地區或行業,使主導部門或有創新能力的企業或行業在一些地區或大城市聚集,就會形成一種資本與技術高度集中、具有規模經濟效益、自身增長迅速並能對鄰近地區產生強大輻射作用的「增長極」或「發展極」。
  • 講好中國故事背後的理論
    講事實能說服人,講道理才能影響人。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也需要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的內在邏輯與思想理論。在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看來,一些人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錯誤預言中國經濟,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用西方的思考方式解答「中國謎題」。因而,越來越多的國際學者、觀察家不僅關注中國發展的奇蹟,更關注奇蹟背後的中國理論。
  • 張維迎洋洋灑灑辯論全文:按照林毅夫理論去做將有災難性的後果
    下面,我講五個點:第一點,我和林毅夫關於市場理論範式的分歧;第二點,我為什麼反對產業政策;第三點,外部性和協調失靈不構成產業政策的正當性理由;第四點,林毅夫「比較優勢戰略理論」 在邏輯上是不能自洽的;第五點,林毅夫「增長甄別法」 的謬誤。
  • 報告|理論篇·構建中國城市更新市場的「鴻蒙」作業系統
    圖5 發達和欠發達國家城市發展諾瑟姆「S型曲線」 的演繹這一過程中,城市規劃設計理論與城市更新活動形成了有機的雙向互動,一方面,城市更新推動了城市規劃設計理念的發展,從田園城市到雅典憲章、馬丘比丘憲章,再到簡·雅各布斯的多樣性城市理論、複合城市、韌性城市。另一方面,城市規劃設計理論的發展也指導著城市更新實踐創新,將其作為踐行工具。
  • 城市裡有哪些野生動物?聽貓頭鷹講一講!
    我們居住的城市裡,有野生動物嗎?    它們是誰?有多少?在哪裡?    它們對我們人類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    4月22日晚上7點,城市生物多樣性觀察學者、全國城市生物多樣性大型徵集活動發起人之一、科普遊子自然教育創始人貓頭鷹老師,將帶著他在中國十幾個城市收集到的第一手資料,給你看看你意想不到的城市野性!  今年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
  • 武漢——一座讓你「找不著北」的城市!
    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的越來越好了,而且很多城市都加大了建設的規模,變的越來越繁華,尤其是像北上廣這樣的地方,可以說是中國發展最好的幾個城市了,而且也是外國人最喜歡的幾個城市。不過今天要說的城市跟北上廣並沒有什麼關係,今天我們要說的城市是武漢,武漢是中部六省裡面唯一個一個副省級市,而且也是中國非常重要的工業基地,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化,吸引了很多國內外遊客來到這裡。
  • 中國社科院《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4》發布會
    從這個角度講,在當今的中國,要提升城市的競爭力,並且通過城市競爭力的提升來推動城市化發展進程,從而使中國的經濟能夠有個相對穩定的經濟增速,看來我們還得把更多的力氣放在推進改革上,而不是用傳統的思維模式或者思維邏輯來推進當今中國城市化發展進程。
  • 是什麼決定了中國非營利組織的分布和增長
    非營利組織分布的密度主要受人口規模、老齡化率、外來人口比例、人均GDP、捐贈佔比、政府支持等因素的影響。圖為2018年4月1日,江蘇省太倉市某小區舉行「千人公益徒步 關愛星星兒童」活動。 視覺中國 圖過去二十年間,中國非營利組織發展迅猛,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一股重要組織力量。
  • 北京動物園:是中國規模最大、動物種類最全的城市動物園之一
    北京動物園:是中國規模最大、動物種類最全的城市動物園之一北京動物園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西直門外大街上,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動物園之一,動物種類最全。光緒三十二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公園裡有大熊貓、金絲猴、東北虎、丹頂鶴等珍稀動物,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黑猩猩、澳洲的袋鼠、豹子、墨西哥海牛等。去北京動物園,你需要準備舒適的運動鞋。你不必整天去購物,所以你需要準備一雙舒適的鞋子,這樣你去購物時就不會太累了。它聲稱中國最大的動物園並非徒勞。
  • BMW卓越城市|諸大建:城市韌性的空間、社區與生態
    就是城市發展到底是小城市好,還是大城市好。對城市發展模式,過去幾年,思路本來是逐漸清楚的。因為有一個基本判斷:城市的規模經濟效益對經濟增長和生活質量是有幫助的。所以,大城市逐漸成為發展的主要方向。但這次新冠疫情一來,又有人提出懷疑。特別是那些主張中小城市發展的學者和專家,認為城市規模大、密度高,不是容易感染新冠嗎?特別是在武漢封城時,就提出了這種疑問。
  • 中國東三省五大城市排名:一座是俄國夢寐以求城市,有你的家鄉嗎
    自21世紀以來,中國人的視線都在東南地區,不是京津滬,就是北上廣,如果說到家鄉話,大家都會說川貴滇等等城市,但是大家知道嗎?在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中國東北的經濟可以說是引領全國,即使到了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東北的經濟一直在引領全國的經濟,尤其是東北的重工業,在上世紀的三十年代,可以說是位於亞洲之首!今天,李不言就講一下東北三省經濟實力最強的五座城市,一座城市曾是俄國夢寐以求的城市,這裡有你的家鄉嗎?
  • 【論文速遞】最優城市等級:中心地理論的動態規劃法
    中心地理論是經濟地理的關鍵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對城市體系的一種現實描述。這篇文章通過對城市體系中「社會計劃者」問題的動態規劃,提出了一個中心地理論的基本原理。文章發現在任何最優解中,在兩個大城市之間有且僅有一個最近的較小的城市,而且這個較小的城市位於兩個大城市的中間位置,從而進一步證實了Christaller提出的區位類型。
  • 確診後嗅覺、味覺失靈是普遍現象嗎?這次新冠肺炎還有什麼症狀?
    眾所周知,本次新冠病毒感染者主要表現出的症狀是發熱、乏力、乾咳等,但近日,NBA球星戈貝爾在社交媒體表示,自己出現了味覺和嗅覺失靈的情況,這件事也一度登上了微博熱搜。那麼,這種症狀是一個普遍現象嗎?這次新冠肺炎除了常規感冒症狀外,又有何種症狀體現?
  • 坤鵬論:非線性的世界裡 規模越大麻煩越大
    ——坤鵬論前面談到了經濟學家的模型總是失靈,甚至還會給人類帶來災難,這是為什麼?關鍵就在於它們是線性模型,而這個世界是非線性的,尤其是人類社會。非線性,坤鵬論在前面部分講過,這裡簡要說說,我準備在後面複雜性科學回顧文章中詳細講。塔勒布也用他的方式講解了非線性,相比而言,我覺得他的有些繞。一、國王要用大石頭砸死兒子,怎麼破?
  • 中國財政規模擴張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摘 要: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財政規模的增長趨勢比較顯著,借鑑現代經濟學對財政規模變動的理論解釋,結合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本文嘗試提供一種可能的視角,闡釋中國財政規模決定中的異質性因素,以深化對此問題的認識,並對實踐中的公共財政建設提供些許思路。
  • 亞洲面積最大的大學,等同86個清華那麼大,堪比一座小城市規模
    現在教育越來越普遍,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一個大學的存在。而美麗的大學似乎是城市軟實力的一種標誌,不僅環境優美各有特色,而且規模不可小覷,有些大學的佔地面積可不比城市小。有些城市直接建設大學城,將各大學校的資源聯合起來發展。
  • 中國城市人口分布的冪次現象
    複雜性理論認為,總體是由個體所構成的,而整體系統之所以複雜難測,是因為個體間的互動所致;系統在某些情況下會從混亂中自發地呈現某些秩序;許多自然界與社會科學中的複雜系統,都具有自組織的特質(賴世剛及韓昊英,2009)。冪次現象所揭示的城市間的規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規律,是系統呈現自組織的表現之一,它既與傳統城市分析中的孤立觀點不同,也不機械地按照等級大小排列。
  • 千年蟲問題再現:iPhone鬧鐘失靈 全球大遲到
    新快報訊 2011年剛開始,全球熱捧的iPhone手機用戶收到「新年大禮」,包括iPhone 4、3GS及3G等手機單次設定鬧鐘失靈不響,引爆全球性集體遲到潮!廣州用戶也不能倖免,甚至有身在馬來西亞的中國香港用戶在網上留言稱趕不上飛機去公幹,憂心飯碗不保。
  • 沿海城市「喊渴」 專家呼籲擴大海水淡化規模
    沿海城市「喊渴」 專家呼籲擴大海水淡化規模本報記者 王延斌「55個沿海城市中,51個缺水。」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長李琳梅的這席話指向一個殘酷現實:沿海城市缺淡水。李琳梅是在11月29日舉辦的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作上述講話的。由經濟日報社主辦、在山東煙臺舉行的這場高層次研討會,吸引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為代表的眾多專家參與。海洋經濟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