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的高原跋涉,上萬例科研樣本數據……成都這家企業將高原搬進了「實驗室」

2020-09-02 成都科技

歷經15天的高原跋涉,位於成都東部新區賈家街道的成都達碩實驗動物有限公司研發測試小組一行6人,帶著近萬例空氣樣本和新一代高原環境模擬系統核心算法,於近日滿載而歸。全新一代高原、低氧與空天疾病環境模擬系統即將呼之欲出。這項把高原「搬進」實驗室的創新成果,將為我國科學家在任何海拔高度構建高原疾病實驗動物模型,攻克高原疾病打下堅實基礎,也讓成都東部新區在智能醫學領域邁上新臺階。

高原採集環境數據

15天高原跋涉

帶回上萬例科研樣本數據

8月7日,成都達碩實驗動物有限公司研發測試小組一行6人,攜自主高原人工智慧與泛在感知終端與樣本採集設備,沿318國道和109國道,經折多山、東達山、米拉山,越過唐古拉山口至可可西裡無人區。

所到之處,研發測試小組成員均對高原各各海拔高度含氧量、日溫差、紫外線、地磁波等數據進行採集。帶隊的成都達碩實驗動物有限公司總經理鍾浩介紹,「我們選擇了以更加密集的海拔高度為節點,結合實時的空氣溫溼度,比如3000米、3100米、3200米等進行數據採集,編制並優化出更加完整的青藏高原各海拔高度、大氣壓與空氣氧含量的線性規律曲線,完成高原環境模擬系統各功能板塊的核心算法,提高相關傳感原件的感控精度,讓環境模擬目標更加精準。」

15天時間,研發測試人員完成、採集空氣樣本數據近萬例,全新修正了二十多項核心算法。數據與技術工程師楊勤說,由於在高原地區,環境相對惡劣,風餐露宿,日曬雨淋都還可以克服,最大的困難就是遇到突發性的泥石流塌方與強烈的高原反應,「雖然戶外採集很艱辛,但能把這些重要的數據帶回來,還是很有成就感。」

技術人員在操作環境模擬系統

將高原搬進「實驗室」

智能醫學邁上新臺階

何為高原與空天疾病環境模擬系統?鍾浩打了個比方:人在高原地區會出現高反,最明顯的指標是血液氧合能力不足,血液中血紅蛋白上升,有的甚至直接惡化到高原性肺水腫。科學家既要對症研發藥物,攻克「高反」,鑑於倫理也不能以高反人群為實驗品。「環境模擬器的作用,就是讓科學家在世界任何海拔高度,通過達碩高原環境模擬器成功構建大部分人類已知並無法治癒的空天疾病、低氧疾病與高原疾病的實驗動物模型,在此基礎上研發出攻克以上疾病的藥物或治療方法。」

據悉,我國幅員面積中有26%是高原,高原惡劣的自然環境對人體影響極大,人員進入高原後可不同程度發生急性或慢性高原反應,嚴重時出現肺水腫或腦水腫,嚴重威脅人員的生命安全;每年死於高原反應的各類軍旅與特勤人員不勝枚舉……

成都達碩實驗動物有限公司從2004年開啟高原疾病環境模擬系統的研發,鍾浩介紹,此次研發是在第一代和第二代人類高原疾病、空天疾病與低氧動物疾病模型環境模擬系統的基礎上,進行的第三代高原環境模擬系統各功能板塊的軟硬體核心優化,這將為我國第三代全新高原、空天與低氧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環境模擬系統的最終定型,奠定堅實的數位化基礎。

這家企業的新突破 有望助成都東部新區創新研發邁上新臺階

以國際化公共服務平臺為標準

成都達碩實驗動物有限公司是一家服務於生物醫藥及生命科學高新技術產業的實驗動物專業機構。走進公司位於成都東部新區賈家街道的科研基地,每一條通道和隔離間布局有序,無菌實驗室裡,工作人員「全副武裝」進行操作,保證基地內實驗動物無菌並體徵穩定。鍾浩介紹,基地內的大小鼠、小型豬以與實驗兔,在科學調整營養配方與作用環境後,成功模擬出糖尿病、高血糖、高血脂等與人類代謝疾病等同的人類疾病動物模型,這些模型是醫學界研發治療藥物與治療手段最重要的支撐條件,每個實驗進行前都必須獲得實驗動物倫理委員會的批准。

與此同時,公司自主研發的這些疾病環境模擬系統,目前已在全國各大高校、科研院所與實驗室可靠的運行,此次全新研發的第三代高原疾病、空天疾病與低氧動物疾病模型環境模擬系統,便是其中一種。」

8月13日,成都達碩實驗動物有限公司與拉薩市綜合保稅區就雙方共建「成都·拉薩國際高原與空天疾病環境模擬與高原創新藥物臨床前公共服務平臺」進行對接,同時,雙方擬共建成都東部新區·拉薩高原與空天醫學創新孵化基地。

鍾浩介紹,成都達碩將在成都東部新區未來科學城,搭建集智慧醫學終端、醫學伺服機器人與基於5G的遠程雲診斷系統等產學研一體化,虛擬仿真疾病模型與智慧設備研發公共服務平臺,以成都東部新區國際醫學中心為依託,打造具有國際化公共服務能力的CRO服務平臺,為「成渝雙城經濟圈」智慧醫學創新產業向國際最強陣營邁進,為我國基礎醫學事業攀登世界科學高峰,提升成都市生命科學全球影響力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來源:紅星新聞)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
    研究人員在鑽取樹木年輪的樣本。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記者袁全)繼使用衛星和相機等設備後,中國科學家開始嘗試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擁有上萬條冰川,並分布著亞洲眾多江河的源頭。
  • 記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西南渦加密觀測科學試驗—新聞—科學網
    西南渦,從「難題」到「認識」 西南渦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中尺度天氣系統,影響我國夏半年異常暴雨洪澇災害,主要集中發生在九龍、巴塘、德欽、康定、昌都一帶,其次是四川盆地及小金一帶,其造成的暴雨天氣強度、頻數和範圍僅次於颱風,是我國位居第二的暴雨災害系統。 「以前我們都研究它的存在與影響,但卻難以系統認識其真實面貌與變化特徵。」
  • 聽科研人員講青藏高原真菌資源研究
    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氣候,青藏高原孕育著豐富多樣的真菌資源,如何對其開展研究與利用?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主導、聯合西藏自治區農科院和西藏農牧學院四家單位近200餘名科研人員共同完成的科研項目「青藏高原真菌資源研究與評價利用」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 【中國科學報】摸清青藏高原凍土家底
    1993年,趙林到站上工作,2003年他上任第三位站長至今,十多年過去,趙林帶領著站上的同事們在青藏高原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區建立了122個凍土野外監測站點。這麼多的站點,光是全部巡查一遍,就得跋涉1.6萬公裡,耗時至少兩個月。但正是有了這麼多的檢測站點,冰凍圈站點的科研人員才能夠準確掌握凍土的情況。
  • 青藏高原人類遺傳資源中心用RFID實現智慧無人倉「無感」管理
    這家佔地1500㎡的青藏高原人類遺傳資源中心,是從國家戰略角度出發,專用於採集和保藏世居青藏高原和遷居青藏高原人類遺傳資源樣本。就在這裡,1月12日,海爾生物醫療聯合青藏高原人類遺傳資源中心,共同發起了一場"無感"智慧無人倉管理全場景體驗雲眾播。
  • 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陝西智慧
    在兩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中,陝西科研力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陝西省動物研究所是其中重要的一支隊伍。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陝西省動物研究所一直參與青藏高原的科學考察,為藏羚羊、藏野驢等領域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中,陝西省動物研究所承擔了一項子課題——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小型哺乳動物多樣性的影響。
  • 「工地實驗室」破解高原施工「盲區」
    質檢專家對此一致好評,並且認為這種施工質量在高原氣溫低、氣壓低、含氧量低、太陽輻射大、日溫差大、紫外線強等施工難題下取得實屬不易。如何做到的?所有的施工成果源自一間「工地實驗室」。「『工地實驗室』是我們以『孵化器』方式組建的。」
  • 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辦「西部地區水土...
    為落實我校對口支援青海大學工作,加強與西部實驗室合作交流,8月9日-12日,由我校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青海大學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舉辦的「西部地區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學術研討會」在西寧舉行。
  • 我國科研人員揭示青藏高原近地面臭氧情況
    新華社拉薩10月31日電(記者 黃興)我國科研人員基於連續5年的觀測數據進行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內陸近地面臭氧變化特徵和原因。這一研究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大氣科學期刊《大氣化學與大氣物理學》。  據介紹,近地表臭氧是一種有毒汙染物,包括人為來源和自然來源,平流層臭氧輸入是青藏高原地表臭氧的重要來源之一。
  • 圓一個高原凍土上的高速夢
    不久前,其被國家科技部批准建設「國家高寒高海拔地區道路工程安全與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將加大高原多年凍土研究,為即將開始建設的青藏高速公路提供技術支撐。」我國第二代公路凍土科研領軍者、國家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實驗室主任汪雙傑博士說。
  • 青藏高原災害發展趨勢與災害風險
    青藏高原災害發展趨勢與災害風險氣候變暖與地殼運動活躍加劇災害危險過去 50 餘年,青藏高原極端氣溫(極端高溫、極端低溫)和極端降水事件發生頻率呈現不同程度的上升趨勢。且在未來的 100 年內,青藏高原的氣溫和降水將呈現持續增加的基本趨勢。
  • 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布高原「天目」 網西南暴雨
    30年後,身為所長的李躍清帶領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簡稱高原所),讓這種預報困境有了改變:如當年李躍清這般年紀的預報員,在面對複雜天氣系統時,使用高原所獲得的觀測試驗資料和研發的數值模式,成功做出了比其他任何預報模式都更為精準的預報。此刻,他深刻地感受到了這個團隊的意義:氣象業務上的高壓,正在經他們的科研之手,一步一步地在緩解。
  • 訪中科院西北高原所科研人員:有一種科研在路上—新聞—科學網
    幾位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每隔14天就必須在這條路上往返一次,冬季的往返周期也長不過20天,而這樣的循環往復已經持續了9年。 從西寧到果洛藏族自治州有440公裡的路,因為要翻過11座山,原來駕車需要14個小時。前些年修通了公路,時間能省出一半,但要是遇上雪災、泥石流、低溫翻漿之類就難說了。
  • 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科研儀器架設落地青海茫崖
    圖為科研團隊進行考察商議。樊萬珍 攝中新網西寧8月26日電 (孫睿)記者26日從青海省氣象局獲悉,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聯合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海西州茫崖氣象局開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研究任務「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科研邊界層塔和微波輻射計儀器架設選址工作結束,經過兩日的考察遴選,兩項科研儀器架設初步選定在青海茫崖大烏斯地區和花土溝鎮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建立一套由長期氣象梯度觀測、四分量輻射觀測、土壤水熱特徵觀測以及大氣湍流特徵觀測構成的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數據集。  該數據集已在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和中科院科學數據存儲庫公開發布,可應用於青藏高原氣象要素特徵分析、遙感產品評估和遙感反演算法的發展、數值模式的評估和發展等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為地球系統科學集成、關鍵區域對全球變化的影響與響應,以及國家和地方開展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的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等提供科學依據。
  • 向西,向西 ——記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上的科研工作者
    ,映入眼帘的是這麼一段話:「忍處惡劣的條件,啃食低矮的青草,提供濃鬱的乳汁,充當高原的船舶,不畏艱苦,忍辱負重,不計報酬,但求貢獻,這種犛牛精神正是我們科技工作者的追求。」這是第三任所長夏武平生前的至理名言,也是西北高原所秉承的「犛牛精神」。   2014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15周年。這些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不少經濟政策和人才政策,但擺在眼前的現實依舊,西部地區仍未擺脫「人才窪地」的困擾,這在科研院所顯得更為突出。
  • 高原蝴蝶,飛舞的精靈
    上千份蝴蝶標本 種類多達200種每年3月底,對於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昆蟲室的研究人員來說,又到了去野外採集標本的時候,自此,他們要在野外度過大半年。在這段時間裡他們要去每一個有蝴蝶分布的地方。「今年我們採集到的第一枚蝴蝶是柑橘鳳蝶,在察隅。」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昆蟲室研究人員告訴記者。
  • 國家青藏高原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在北京籤約共建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戰略合作籤約儀式當天下午在北京舉行,為服務青藏高原科學研究和青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青海省科學技術廳、青海師範大學
  • 圓通航空完成成都—拉薩高高原航線驗證試飛
    與傳統導航技術相比,運用RNP AR導航技術,飛行員不必過多依賴地面導航設施即能沿著精準定位的航跡飛行,對地形複雜、氣候多變的西部高原機場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廣作用,能夠大幅減少天氣原因導致航班延誤、返航的現象,增強高原機場的客貨運輸能力,節約燃油和機場建設投資,提高安全飛行品質。
  • 在黃土高原,她「找到」了防風固沙的「它」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在高原上,你可能會看到這樣的畫面:生物土壤結皮研究專家趙允格和她的研究團隊,每人捧著一個大盤子,走在黃土高原的梁梁峁峁上,遇見陡坡時,大家齊刷刷地蹲坐在地上,屁股蹭著黃土,一點一點往下遛,而上半身的全部力量,都用於保護手裡的樣本以零為起點,趙允格及研究團隊用10年時間反覆考察、實驗,證實生物土壤結皮在控制黃土高原退耕地土壤流失方面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