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風動,仁者心動」,量子力學實驗預測,我們的世界並不存在

2020-12-03 科技也有料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可以說是中國人非常耳熟能詳的一句話,語出六祖慧能。而這句話也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樸素唯心主義世界觀的代表。可是隨著近代量子力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實驗結果表明,這句話可能是真的。特別是今年5月份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完成的大規模量子糾纏實驗,再次證明了量子力學關鍵預測的正確性。這些實驗都間接地證明了量子力學最大的反直覺預測也許是正確的,即我們的世界在被我們觀察到之前是不存在的。

人類在進入量子力學時代之後,已經證明了很多與人類直覺相反的事實。比如著名的測不準原理,在微觀尺度上,是無法預測粒子的確切位置的,只能用概率雲來描述可能的位置。而利用測不準原理推導出的隧穿原理,製造出了在晶片中廣泛使用的隧道場效應電晶體,才幫助我們的晶片性能有了一個大的飛躍。但隨著晶片工藝在下降到幾納米的等級之後,隧道場效應電晶體基本就達到性能極限了,再降低工藝尺寸就會導致電晶體內部漏電,從而使整個晶片耗電和發熱量加大,因此現在測不準原理反而導致了我們的晶片工藝發展放緩。

一直以來量子力學界就有一個推測,量子力學的研究結果在不斷暗示我們的世界實際上是唯心的。當然這個「唯心」中的心所代表是一種包括且遠遠超越任何個人,同時又是依據自然法則而存在的代表世界的基本心智。基本可以理解成《阿凡達》中的大地之神愛娃的宇宙進化版本,包容了宇宙中的所有生靈。

根據量子力學的理論,我們的世界,是以某一時刻所有的可能性「疊加」在一起的方式而存在的。直到「觀察」將這種可能性中的一個變為明確的物體或者事件。而這種由可能性變為真實的轉變被稱為「測量」。以前爭論的關鍵點在於是否只有有意識的「觀察者」才能進行「測量」。通俗來講就是是否只有人或者動物才能作為「觀察者」而石頭不行。

否定的觀點試圖用人類發射的探測器,雖然無意識但仍然可以「測量」來證偽。但這種觀點卻忽略了,探測器的探測結果也是需要有意識的「觀察者」人類,來有意識的觀察才能夠被確認。因此有意識的「觀察者」很可能是「測量」必不可少的條件。而「延遲量子選擇擦除」實驗可能證實這一點。

因此最終量子力學可能會證明,我們感知到的這個明確的世界,只是我們的「觀察者意識」模型,從無數種可能性中,選取意識到的一種可能性。換句話說,我們的世界的確充滿了無數種可能

相關焦點

  • 光子不能給量子力學預測世界的能量
    量子力學的預測已被實驗證實是可行的,包括量子力學世界的日常演化(正如光學可證實光子自由存在性一樣,現在粒子物理都可證實量子力學世界的日常演化)。其次,即使是量子力學世界的日常演化預測都有用量子力學範式預測的。
  • 我們的世界並不存在 量子力學證實了這一切
    2021-01-09 10:26:31 來源: 科學宇宙地球 舉報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否存在
  • 經典力學的預測也已被實驗證實
    經典力學的預測也已被實驗證實。那麼,剩下一個就是,即便有測不準原理(可能是這些預測都是用平行宇宙的觀測證實的),最後還是由誰決定把測不準原理去掉?我相信是有這種可能的,所以從你的問題我只能猜測這樣的可能性。
  • 赫瑞瓦特大學研究:量子力學中客觀現實並不存在
    在量子力學中,觀察的客觀性不是很清楚,最明顯的體現在威格納的思想實驗中,兩個觀察者可以體驗到看似不同的現實。觀察者的敘述是否可以調和的問題,直到最近才被實證研究所解決。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研究中,表明在由量子力學的奇怪規則支配的原子和粒子的微觀世界中,兩個不同的觀察者有權獲得自己的事實。
  • 最新量子實驗表明:客觀世界並不真實!
    經典科學觀認為,宇宙是由物質構成的,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不受外在因素「影響」的客觀世界。換言之,我們對自然構成要素本身的理論,實際上是主觀的。觀察者是量子世界中一個強有力的參與對象。現實世界是由觀察者的「觀測行為」決定的。在量子領域,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多個位置或狀態——即量子疊加。但奇怪的是,只有在沒被觀察到的情況下才會有疊加。當你觀察量子系統時,它會選擇一個特定的位置或狀態——打破疊加。
  • 新的量子實驗表明:客觀現實可能並不存在
    當我們觀察一個量子系統時,粒子會選擇一個特定的位置,即打破疊加態。事實上,自然界的這種行為已經在實驗室中被多次證實,比如著名的雙縫實驗。他問道,如果將量子力學應用到一個觀察者身上,而這個觀察者同時也受到觀察,將會發生什麼?想像一下,維格納的一個朋友在封閉的實驗室裡擲出一枚量子硬幣——處於正面和反面的疊加態。每次朋友扔硬幣時,他們都觀察到一個明確的結果。我們可以說,維格納的朋友建立了一個事實:擲硬幣的結果肯定是正面或反面。維格納無法在外面得知這個事實,根據量子力學,他必須把朋友和硬幣描述成實驗中所有可能結果的疊加。
  • 最新量子實驗證實,客觀現實並不存在!
    論文顯示,在由原子和粒子組成、受到量子力學規則支配的微觀世界裡,兩個不同的觀察者有權接收到屬於各自角度上的事實。換言之,根據我們對自然構成要素本身的理論,事實實際上是主觀的。觀察者是量子世界中一個強有力的參與對象。據此,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多個位置或狀態——量子疊加。
  • 最新量子實驗證實,客觀現實並不存在
    據《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報導,一項新的量子物理實驗為一個此前僅限於理論領域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想法提供了證據:在合適的條件下,兩個人觀察同一件事,可以看到兩件不同的事情發生,而且都是正確的。論文顯示,在由原子和粒子組成、受到量子力學規則支配的微觀世界裡,兩個不同的觀察者有權接收到屬於各自角度上的事實。換言之,根據我們對自然構成要素本身的理論,事實實際上是主觀的。觀察者是量子世界中一個強有力的參與對象。據此,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多個位置或狀態——量子疊加。
  • 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的數學實際上允許「順時而動」和「逆時而動」的解存在,但我們通常會忽略後者——畢竟我們一般認為時光不會逆流。然而,交易詮釋卻保留了兩種解,你得到的性質可能取決於發生於你的未來的事情。所以我們能在「量子計算機」這個未來算力突破的至關重要領域,取得階段性的世界領先地位,是十分振奮人心的,這是踏出長徵之路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考慮到很多人對於「量子力學」這個神秘科學領域仍然還是十分陌生,雖然大多數人都聽過量子力學,但基本都不清楚量子力學是個什麼東東。也對「電子計算機」跟「量子計算機」到底有什麼區別,不是很清楚。
  • 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講了什麼?
    所以世界是確定的,但世界的確定性不是你能把握的。這就是確定的不確定性真理。有很多我們之前不確定的東西,我們確定了,這是歷史發展告訴我們的。有很多我們現在不確定的東西,我們會慢慢確定的。,或是多麼晦澀難懂,而是,首先它是自洽的並且能夠完美地解釋和預測實驗,其次它是簡潔直觀的。
  • 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講了什麼?
    導讀: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講了什麼?《見微知著》 為獨立學者,詩人,科普作家靈遁者的量子物理科普書籍。是作者續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之後的又一力作。旨在通過量子世界來看世界,科普量子物理知識,並作出新的推理思想。
  • 量子研究者從量子實驗揭示:過去未來時空並不存在,只有當下時空
    根據量子力學理論,除了我們這個宇宙之外,還有其它無數個平行宇宙存在著。不過,以人類目前的科技發展水平,是無法像在地球上旅遊一樣——只要有時間便可以隨心所欲地隨時到想要去的地方去旅遊——實現在平行宇宙之間的穿梭旅行的。
  • 「量子」其實並不存在,它只是科學家提出的物理概念
    目前量子力學在大眾的視線中,還是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畢竟目前很多關於量子的概念科學家也沒有搞清楚,並且所謂的「量子」其實並不是真實存在在世界上的一種粒子,不屬於現實中的產物,只是用來觀測微觀低速世界的一種物理理念,我們把這些觀察基本粒子得到的科學結論統稱為「量子力學」,但是因為科學目前發展還達不到可以全方面觀測粒子的原因,我們對量子力學還存在很多的疑惑。
  • 科學家發現:量子力學並非完全不可預測
    力學就是對客觀存在物質的機械運動的狀態進行科學的研究,並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而今天所要說的量子力學,和力學的研究是一樣的,只是研究對象變成了構成物質的微小單位,比如原子、原子核、中子等這些微觀物質。
  • 最新實驗結果出現,或將打破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它並非不可預測
    量子力學是一種在微觀尺度下描述宇宙物理的理論,它因其不確定性曾一度讓眾多物理學家感到頭痛。  2019年耶魯大學的一項實驗證明量子躍遷的可預測性  在2019年,一項實驗推翻了關於量子躍遷的傳統觀點,該實驗證明,量子躍遷一旦開始,就可預測它的移動軌跡,甚至可以中途停止
  • 溫伯格:量子力學的困境
    正如伯恩所意識到的,這並不意味電子本身被散播各處,不可分割的電子仍被散射至某個方向但不是一個被精確預測的方向上。電子更有可能在一個波分布更稠密的方向上但同時其他所有方向都有可能。1920年代的物理學家對概率並非陌生,但是概率通常被看作是那些還在研究中的不完美知識的反映,而不是反映了潛在物理學定律中的非決定性。牛頓的運動與引力理論確立了決定論規律的準則。
  • 你不懂 量子力學
    然而,我們並不這麼認為,量子力學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只是物理學家在半個世紀前放棄了唯一的理解方法。時至今日,物理學的基礎理論幾乎停滯不前。當年沒能解決的重大問題今天仍然懸而未決。因此,對量子力學的理解可以著重在其數學的重新解釋上面,希望問題最終能夠取得突破。但突破還沒有出現,因為量子力學的每一種解釋都存在問題,他們都不是完全自洽的,只有更好的理論才能解決這些問題。量子力學不可能是自然界運行的最基本的規則,我們要超越它才行。問題是,沒有人知道為什麼當人們試圖測量量子效應時,量子效應會消失。
  • 量子力學表明,物理學可能是一門感知科學,而不是觀察者的現實
    量子力學最奇怪的理論含義之一是,不同的觀察者對相同的事件序列可以給出不同的解釋。正如物理學家Carlo Rovelli在他的關係量子力學(RQM)中強調的那樣,這意味著不應該存在絕對的獨立於觀察者的物理量。所有的物理量——整個物理宇宙——必須相對於觀察者。因此,認為我們都擁有相同的物理環境的想法一定是一種幻覺。
  • 細思極恐的量子力學,量子真隨機與機械論的世界
    量子力學這要對一門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結構、性質的基礎理論,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是越研究越糊塗,量子力學的大師,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玻爾都稱自己不懂領子力學,在學習量子力學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上完本科時你好像完全懂了,上完碩士你又迷糊了,上完博士你基本上是完全不懂了,量子力學就是這麼讓人匪夷所思,與我們的宏觀世界截然不同。
  • 量子力學沒有那麼神,理解不了,只是因為你沒做過實驗
    普通民眾對於前沿科學的誤解有很多,量子力學就是重災區之一。比如:「量子力學證明唯心主義是正確的」、「我們不看電子的時候,電子就不存在」。其實這是對量子力學的測量和不確定原理的最常見誤解,也可以說是一個謠言。本文以光的波長測量過程為例子,與您探討一下什麼是物理學中的測量以及不確定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