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可以說是中國人非常耳熟能詳的一句話,語出六祖慧能。而這句話也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樸素唯心主義世界觀的代表。可是隨著近代量子力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實驗結果表明,這句話可能是真的。特別是今年5月份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完成的大規模量子糾纏實驗,再次證明了量子力學關鍵預測的正確性。這些實驗都間接地證明了量子力學最大的反直覺預測也許是正確的,即我們的世界在被我們觀察到之前是不存在的。
人類在進入量子力學時代之後,已經證明了很多與人類直覺相反的事實。比如著名的測不準原理,在微觀尺度上,是無法預測粒子的確切位置的,只能用概率雲來描述可能的位置。而利用測不準原理推導出的隧穿原理,製造出了在晶片中廣泛使用的隧道場效應電晶體,才幫助我們的晶片性能有了一個大的飛躍。但隨著晶片工藝在下降到幾納米的等級之後,隧道場效應電晶體基本就達到性能極限了,再降低工藝尺寸就會導致電晶體內部漏電,從而使整個晶片耗電和發熱量加大,因此現在測不準原理反而導致了我們的晶片工藝發展放緩。
一直以來量子力學界就有一個推測,量子力學的研究結果在不斷暗示我們的世界實際上是唯心的。當然這個「唯心」中的心所代表是一種包括且遠遠超越任何個人,同時又是依據自然法則而存在的代表世界的基本心智。基本可以理解成《阿凡達》中的大地之神愛娃的宇宙進化版本,包容了宇宙中的所有生靈。
根據量子力學的理論,我們的世界,是以某一時刻所有的可能性「疊加」在一起的方式而存在的。直到「觀察」將這種可能性中的一個變為明確的物體或者事件。而這種由可能性變為真實的轉變被稱為「測量」。以前爭論的關鍵點在於是否只有有意識的「觀察者」才能進行「測量」。通俗來講就是是否只有人或者動物才能作為「觀察者」而石頭不行。
否定的觀點試圖用人類發射的探測器,雖然無意識但仍然可以「測量」來證偽。但這種觀點卻忽略了,探測器的探測結果也是需要有意識的「觀察者」人類,來有意識的觀察才能夠被確認。因此有意識的「觀察者」很可能是「測量」必不可少的條件。而「延遲量子選擇擦除」實驗可能證實這一點。
因此最終量子力學可能會證明,我們感知到的這個明確的世界,只是我們的「觀察者意識」模型,從無數種可能性中,選取意識到的一種可能性。換句話說,我們的世界的確充滿了無數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