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國防部網站報導,7月16日,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挪威和丹麥5國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就北極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和漁業可持續發展等問題進行討論,並發表聯合聲明,提出一系列臨時措施管制其在北冰洋中部國際水域的捕撈活動,稱將在依據相關區域性漁業機制或協定的前提下,授權5國船隻在北冰洋中部國際水域(面積約為280萬平方公裡)進行商業捕撈活動,並禁止5國船隻不受管制的捕撈活動。同時,北極5國同意建立聯合研究計劃,以加強對該處水域的科學研究。
預防性措施變得非常必要
北極五國在發布的聯合聲明中表示,雖然北冰洋中部國際水域的商業捕撈活動將不會在近期發生,但北冰洋海冰的快速融化、其他已經發生的環境變化以及人類對該處水域有限的認知,使得在北冰洋中部國際水域採取預防性措施變得非常必要。
「我們同意必須採取臨時性措施,以阻止未來北冰洋中部國際水域不受管制的捕撈活動。」聯合聲明中說。
這些臨時性措施包括:將根據符合國際準則的區域性漁業管理機制或協定,授權5國漁船未來在北冰洋中部國際水域從事商業捕撈活動;實施聯合科研項目,以增加對該地區生態系統的了解和加強與相關科研組織(如北太平洋海洋科學組織和國際海洋開發委員會)的合作;通過協同監督等手段,保證這些臨時性措施和相關國際法規得以落實;確保在該地區的非商業捕撈活動不與臨時措施的宗旨相牴觸,應基於科學建議並受到監控,其所得數據也須予以共享。
為了白令海悲劇不再重演
聲明中說,目前北冰洋中部國際水域常年被海冰覆蓋,尚未出現商業捕撈活動,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北冰洋海冰加速融化,將使得捕撈船隊有可能在未來穿行其中。
2012年,40%的北冰洋中部國際水域海冰在夏季時完全融化,達到歷史最低點。當年,2000多名科學家聯合呼籲籤署一項國際協議,管制非法捕撈活動,以保護北冰洋脆弱的生態環境。
挪威政府則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氣候變化正在影響魚類的遷移。未來北冰洋中部國際水域將成為捕撈船隊關注的重要區域。 美國媒體報導稱,本次發布的臨時措施,是在效仿1994年美國與俄羅斯籤署的在白令海禁止捕撈鱈魚的協議,但與北冰洋公海商業捕撈尚未開啟不同,在該協議籤署之前,無序的過度捕撈活動已經使得白令海國際水域漁業資源銳減,造成了難以恢復的巨大破壞,被稱之為「白令海悲劇」。
「此後,美國與俄羅斯成功說服其他國家加入了禁止捕撈鱈魚的協議,但不幸的是,白令海鱈魚資源已難恢復,就是現在也還處於禁止商業捕撈狀態中。」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在其網站上發表報告稱。
離完全禁止捕撈還有距離
世界自然基金會稱此次臨時性措施為「向正確方向邁出的正確一步」。該基金會發言人布麗塔·考尼格說:「我們在北冰洋的目標是禁止任何形式的捕撈活動,但顯然目前離完成這一目標還有一段距離。」
考尼格認為,首先北冰洋中部水域被北極5國所謂的「專屬經濟區」環繞,在這些國家的管轄水域,仍允許商業捕撈活動。其次,北極5國籤署的協議也並不能約束其他國家在國際水域的捕撈活動。「我們希望在北極理事會框架下,所有成員國以及永久觀察員國今後能夠籤署一份禁止商業捕撈的協議。」考尼格說。
此外,以科學研究目的進行的捕撈活動不在禁止範圍之內,事實上,北極5國一直在呼籲在北冰洋水域開展更多的科學研究活動。聯合聲明中說:「為提高人類對北冰洋海洋生物資源和生態系統的了解,北極5國希望提高科學研究水平,以將傳統和固有的知識與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相結合。」
但是,相關環保組織則批評稱:很明顯,籤訂這樣一份協議的初衷是為了獲得北冰洋資源,而並非保護當地環境。北極5國中的大多數將海冰融化看作是向更北方向發展捕撈業的良好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