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於中國人口的討論又上熱搜,官方撰文稱「引導生育水平提升並穩定在適度區間,增加勞動力供給。」這是近年來官方最明確的促進生育的言論,說明官方對人口的基調發生了巨大變化,從過去的「抑制人口增長」轉變為「促進人口適度增長」。
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最直接的原因應該是七普人口數據不樂觀,這種不樂觀可能表現在以下幾點:
1、單身人口創歷史新高;
2、無子家庭創歷史新高;
3、人口增長率創歷史新低;
4、老年人口數量創歷史新高。
概括起來中國的人口局面就是:結婚意願低,生育意願低,出生人口持續走低,老齡人口不斷攀升,人口活力不斷流失,一股森寒的氣息正在籠罩中國人,「人口冰河時代」到來了。
「計劃生育」疊加「極速城市化」,疊加「房價極速攀升」,三股因素疊加在一起,讓中國人口從100℃沸點瞬間跌入冰點,這種極速墜落的慣性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至於讓很多人根本反應不過來。即使是所謂的人口學家,也跟不上這種急速轉變的節奏!前幾年,某著名人口學家還說一旦二胎放開,中國人口增長將難以遏制,2030年將超過15億,到本世紀中葉達到18億。然而,他的預言並沒有到來,二胎政策帶來的人口生育高潮僅僅維持了兩年,中國人口出生率就掉頭向下,今年甚至可能創下建國以來新生人口最低紀錄。
對人口危機很多人持不同觀點,認為中國人口如果降到7億,中國將和美國一樣富裕發達。有這種觀點的人,是典型的空談主義者,根本不了解人口驟然下降的強大破壞力。
人口急速衰退將對中國造成哪些傷害?
一、中國老齡化更慘烈
中國老齡化和日本、韓國、歐洲的老齡化最大的不同是過程更短、更激烈,造成的破壞更大。其它國家都沒有經歷過計劃生育,其人口增長和減少都是平滑的,過程是緩慢的,周期一般是30年左右,即使如此,日本也出現了勞動者短缺、社會活力急速下降的現象。中國由於實行了嚴格的計劃生育,出生人口從巔峰時期的3000萬人/年到現在的1400萬人/年,未來幾年還會降至1000萬人/年,這就意味著未來中國老齡人口可能是青少年人口的2-3倍,二十年之後,60歲以上人口可能就會和在職人口相當。這會有什麼後果?
首當其衝的是養老金入不敷出!正常情況下需要3個在職人口的養老金才能供養一個退休人員,如果在職和退休人員達到1比1,這個漏洞根本無法彌補,延遲退休是唯一辦法,62歲不夠那就65歲,65歲不夠那就66、67、68歲!未來,很多人必然要工作到65歲以後才能退休!
其次是資源的巨大浪費。現在中國的基礎設施是對應15億人口,而且房地產、高鐵、高速等基礎設施仍然在不斷建造,隨著老齡人口增加,人口減少,未來房屋、鐵路、城市都可能出現過剩,被遺棄,被荒廢,這是財富的巨大浪費!俄羅斯正在朽爛的遠東就是前車之鑑!我想沒人願意過那種慢慢朽爛的生活。
二、社會氛圍的悲觀化
氣氛是會傳染的,最怕空氣突然安靜。日本、俄羅斯、東歐這些國家,經濟和社會問題歸根結底是人口問題。正是人口的流失和減少,社會才失去活力,失去創新的動力和奮鬥的動力,整個社會被悲觀氛圍所籠罩,最終在沉默中走向……。
三、人口是社會和經濟的核心
人是社會的核心,是經濟的核心,人的需求是社會發展的驅動力。14億人的需求和7億人的需求絕不是7*2=14那麼簡單。歐洲人口7.5億,中國人口14億,但兩者在活力上的差距卻是肉眼可見。中國僅僅40年發展,就已經在總量上與整個歐洲差距不大。如果中國只有7億人,你認為會取得目前的成績嗎?一個單身者的經濟貢獻和一個家庭的經濟貢獻不是相加那麼簡單,家庭的聚合效應所帶來的消費需求遠超過單身者。
四、人口是創新的基礎
為何中國AI應用比美國領先?根本原因是中國人口龐大,在日常生活中產生了海量數據,數據是AI的血液,為AI研究提供了基礎支持,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此外,中國每年理工類畢業生是美國的8倍,這些人是中國科技飛速發展的智力基礎。人口,只要教育好,提供發展的平臺,就能創造無限價值。
五、「家」是中國文化的核心
中國文化最鮮明的特點是什麼?家!「家"存續的基礎是人口的正常繁衍,中國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在家譜上找到自己幾百年前的祖先。隨著人口冰河時代到來,中國將有越來越多的家庭因為子嗣斷絕而傳承斷絕。家已不再,依附於「家」的中國文化自然漸漸迷失。現在的家庭還有以前溫馨熱鬧嗎?現代的家庭紐帶還有以前牢固嗎?現在中國人家庭觀念還有以前濃厚嗎?當這些都不復存在的時候,我們的很多文化元素也將消失。人口衰退傷害的絕不僅僅是人口,而是中華文明的根基。
總之,人口急速減少和老齡化,是中國未來面臨的最大挑戰,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無法挽回的系統性災難,人口的穩定性必須維持,人口的活力必須維持。建議儘快開放三胎,如果人口趨勢還不能扭轉,那就開放四胎、五胎、六胎。如果這些也都不管用,那就只能引進外國人了!
關注侯君集,城市、農村、經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