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全球主要氣候事件綜述

2020-12-01 中國氣象局

  1.1997年為一個多世紀以來全球氣候最暖的一年

  1997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961年~1990年的30年平均氣溫偏高0.42℃,是一個多世紀以來最暖的一年。

  2.熱帶中、東太平洋發生了本世紀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

  1997年春夏之交,熱帶中、東太平洋發生了一次本世紀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這次事件在全球許多地區引起了大範圍的氣候異常,特別是熱帶地區,或者暴風雨、雪成災,洪水泛濫;或者高溫少雨,旱魔橫行。

  3.歐、美前冬和春季遭異常暴風雪襲擊

  1996年歲末年初,強大的極地寒流橫掃歐洲,冷空氣前鋒直達地中海沿岸。西歐和中歐一些國家氣溫降至幾十年來最低值,德國有一半以上的河道被50釐米厚的冰層覆蓋;往年陽光明媚的西班牙,北部及中部也披上了銀裝;義大利大部普降大雪;希臘北部及雅典附近山區連日出現罕見的大雪天氣。寒潮使許多大港口被堅冰封閉,多瑙河全線封航,其它主要河流也已結冰,還使得200多無家可歸者被凍死。

  1月上旬末到中旬,大洋彼岸的北美大陸也連續遭到寒潮和暴風雪的襲擊。美國落基山以東的大部地區出現嚴寒天氣,至少造成30多人死亡。墨西哥北部受寒潮影響,至少17人死亡,墨西哥灣23個港口被迫關閉。

  3月下旬~4月中旬,暴風雪又連續席捲了春意正濃的匈牙利、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家,氣溫驟降,一些山區積雪深達1米多。與此同時,一場春季大雪也襲擊了從緬因州到馬裡蘭州的美國東北部地區,很多地區雪深達20多釐米。

  4.美國西部冬季,美、加邊境地區春季發生嚴重洪災

  1996年12月下旬到1月初,美國西部華盛頓、俄勒岡、愛達荷、內華達、加利福尼亞等州連續暴雨和融雪引發了洪水和泥石流,一些橋梁被毀,許多城市陷於癱瘓,至少28人死亡,10萬人撤離。加利福尼亞州洪水可能是該州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內華達州洪水為數十年來最嚴重。

  4月,美國和加拿大邊境地帶發生了1852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洪水,紅河流量達正常流量的22倍,美、加近8萬人逃離家園,加拿大馬尼託巴省南部和美國北達科他州損失約合10億多美元。

  5.夏季,歐洲中部發生世紀洪水,西北部出現高溫天氣

  1997年夏季,歐洲暴雨極為頻繁,許多地區發生不同程度的洪水。特別是7月份,歐洲中部持續兩個多星期暴雨不斷,波蘭、捷克等國暴發了本世紀最嚴重的洪災,波蘭有56人喪生,上千個城鎮和村莊、50多萬公頃土地受淹,14萬人被迫撤離家園;捷克全國有1/3的土地被淹,46人喪生,1萬多幢房屋遭不同程度的損壞。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也遭暴雨襲擊。

  歐洲西北部夏季氣溫較常年顯著偏高,出現少有的高溫天氣。8月,英國東部、法國、德國偏高3℃~6℃,往年很涼爽的瑞典也出現百年不遇的高溫。

  6.亞洲東北部持續高溫乾旱,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受到洪水襲擊從6月中旬起,中國北方大部地區出現近幾十年少有的晴熱少雨天氣,部分地區35℃以上的高溫日數達30天~60天,高溫還伴隨著大範圍的持續乾旱,受災農作物約有3億畝。朝鮮發生了60多年未遇的嚴重乾旱,連續60多天高溫少雨,全國12個省中有11個省旱情嚴重,水稻和玉米受災面積達47萬公頃。6月底7月初,日本關東地區也受到熱浪襲擊。

  亞洲大範圍洪澇明顯少於1996年。中國南方汛期幾次強降水引發了不同程度的洪水,廣東、福建損失較為嚴重。7月上旬日本九州連降大雨,鹿兒島遭泥石流襲擊。南亞雨季洪澇災害仍較嚴重,洪水至少造成1000多人喪生,數百萬人無家可歸。5月19日強熱帶氣旋還在孟加拉國造成112人喪生,1000多漁民失蹤,75座橋梁和61萬幢房屋被毀,150多萬人無家可歸,經濟損失達1.16億美元。常年氣候較為乾燥的西亞,一些地區也先後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水。

  7.熱帶地區高溫、乾旱及洪水災害嚴重

  由於受到本世紀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的影響,熱帶許多地區發生氣候異常。

  6月,智利北部暴雨引發了近十年來最嚴重的洪水,全國13個大區中有9個區被列為重災區;阿根廷和智利的邊境地區發生特大暴風雪,積雪最深達4米。8月,智利北部和中部又持續降大暴雨,一些地區4天之內雨量達常年年總量的10倍,受洪水影響,1萬多人無家可歸;安第斯山區連續1周以上的暴風雪造成兩萬人被圍困,秘魯南部有一半羊、駝死亡,損失嚴重。7月和11月,厄瓜多沿海地區連續數日瓢潑大雨,山洪暴發,農作物及道路、橋梁被毀。8月中旬,阿根廷、烏拉圭部分地區暴雨成災,很多人被洪水奪去生命。10月中、下旬,巴西南部、阿根廷東北部和巴拉圭南部連降傾盆大雨,洪水和泥石流使得至少兩萬人棄家出逃。10月以來,東非一些國家降水量相當於常年的10倍,肯亞、索馬利亞、衣索比亞、烏幹達、坦尚尼亞等國多次引發嚴重洪水,造成近2000人死亡,數十萬人被迫離開家園。

  菲律賓、泰國發生了近幾年最嚴重的乾旱。印度尼西亞發生了近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乾旱,全國有1萬公頃農田乾枯,咖啡豆的產量受到嚴重影響,僅伊裡安查亞省就有大約500人死於乾旱引起的饑荒和疾病,9萬多人食物嚴重短缺,森林火災頻發。澳大利亞的嚴重乾旱給經濟帶來沉重打擊。巴布亞紐幾內亞河流乾涸,莊稼枯萎,有100萬人面臨饑荒。拉丁美洲的宏都拉斯、海地、巴拿馬中部、巴西北部也發生嚴重乾旱。巴拿馬首府巴拿馬城、哥倫比亞北部沿海地區連續數日出現異常高溫天氣。初春季節的巴西裡約熱內盧9月9日氣溫高達42℃,與1988年盛夏最高氣溫僅相差1℃。

  8.東北太平洋多強颶風,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熱帶風暴偏少

  9月中旬到11月上旬,東北太平洋熱帶風暴十分活躍,墨西哥西部和南部連續受到4次強颶風襲擊。9月12日的Linda颶風強度為東北太平洋有記錄以來最大,陣風風速達350公裡/小時;10月8日的Pauline颶風是墨西哥近20年來遇到的破壞性最大的颶風,沿海巨浪高達10米,暴雨和大範圍洪水造成400多人死亡和失蹤,大片農田被淹沒,道路、橋梁被衝垮。而北大西洋熱帶風暴活動卻異常偏弱,在7月中、下旬美國遭到Danny颶風襲擊之後,颶風活動再未發生。

  西北太平洋登陸颱風顯著偏少,但也造成一些嚴重災害。8月,9711號颱風橫掃中國東部沿海省份,僅浙江損失就達186億元人民幣;11月初,越南遭受本世紀最嚴重的颱風災害,至少造成400多人死亡,1500人下落不明,損失約合4.7億美元;泰國和柬埔寨也有30多人死亡,400多人失蹤。 (來源於1998年2月23日《中國氣象報》作者:李曉燕)

相關焦點

  • 極端天氣事件與全球氣候變化
    極端天氣事件:就是超過正常狀態下的最高或最低極端天氣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一般情況下學者認為,這種極端事件出現的概率在5%以下。但隨著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加,2013年9月5日,《美國氣象學會通報》發文稱,經研究發現,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已經提高了極端炎熱天氣發生的概率。雖然目前不能找出關聯,但不可否認,極端天氣事件的出現與氣候變化有緊密關係。
  • 《瞭望》文章:極端氣候事件的全球責任
    據阿根廷科學家估計,這一地區大部分的冰山由於氣候變化將在2020年至2030年間全部融化。新華社發    在全球注視下,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定於12月3日至14日在印尼峇里島召開,主要討論《京都議定書》在2012年到期後,全球如何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聯合國等國際機構的約1萬名代表承諾出席會議。
  • 厄爾尼諾,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徵之一
    在全球氣候的多變的時代,我們也許沒有詳細了解過氣候變化的具體原因,但是在「厄爾尼諾年」也就是2019年的確認,這就要提醒我們需要重視氣候變化了。「厄爾尼諾」是什麼?這就要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了。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世界氣象組織(WMO)預測,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可能達歷史最高。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也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且創歷史新高。1961至199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為14.0℃,而2015年1至8月統計的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大約比其高0.73 ℃,比1880至1899工業革命時期大約高1℃。全球溫度升高主要是由於強厄爾尼諾和全球變暖的共同作用。  據WMO數據分析顯示,受氣候變化影響,2011年至2015年是有記錄以來的最暖五年,大約高出1961至1990年標準參照期平均值0.57℃。
  • 解密:氣候變化下森林大面積死亡事件實錄
    大面積森林死亡事件,到底有多大面積?在2010年,乾旱引發了白楊枯死現象,已經影響了科羅拉多州以及美國西部和加拿大部分地區約17%的白楊森林(圖2)。這一事件不僅僅發生在北美,在世界範圍內,乾旱和高溫氣候導致的森林大面積死亡事件屢見不鮮。
  • 厄爾尼諾事件預警,全球氣候的變化加劇的開始?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和0.5℃。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
  • 氣候變暖導致全球大部分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概率增加
    4月24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研究稱,氣候變暖導致全球80%以上的觀測區域破紀錄高溫事件發生的概率增加,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增加了全球近半數區域極端暴雨和乾旱發生的概率。
  • 綜述:中美氣候合作仍有潛力
    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電  綜述:中美氣候合作仍有潛力  新華社記者周舟 張瑩  自川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以來,美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將何去何從引發外界擔憂,也給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 自然子刊文章解讀全球湖泊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圖片來自原文氣候變化是全球湖泊生態系統的威脅之一。正如最近幾十年來所觀察到的那樣,全球湖泊對氣候變化威脅做出了響應。2020年7月14日,《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發表題為《全球湖泊對氣候變化的響應》(Global Lake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的文章,從冰層、表面溫度、蒸發和水位等物理變量切入,全面系統地討論了全球湖泊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 丁一匯院士解析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關係
    很多人可能很難將日常生活與全球尺度的氣候變暖聯繫在一起。然而,前幾天,公眾感受的「極端」寒冷,正昭示著不斷上升的全球溫度曲線已「入侵」到每個人的生產生活中。「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曲線,為何兩個看似相悖的名詞會產生關聯?中國氣象報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
  • 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原標題: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新華網日內瓦3月24電(記者張淼 劉美辰)世界氣象組織24日發布年度氣候報告稱,2013年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第六熱的年份,全球變暖導致這一年乾旱、洪水、熱浪和熱帶氣旋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 末次冰期時全球氣候突變事件是同步發生
    末次冰期時全球氣候突變事件是同步發生(Credit: Ellen Corrick)(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EurekAlert!:一項新的研究披露,在末次冰期時發生在格陵蘭的氣候突然變暖事件與在低緯度地區的古氣候記錄中所見的其它氣候速變事件發生的時間非常接近,它揭示了近乎同步的跨越地球南北半球氣候事件的遠程關聯。
  • 海洋變暖加速 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
    本期嘉賓: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成裡京  本期觀點:海洋變暖引發一系列嚴重後果,包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溶解氧下降、珊瑚白化等。  不幸的是,由於過去海洋觀測數據質量和數量的不足,國際上幾個主要機構作出的海洋變暖估算各不相同。2013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列出的5個1971年至2010年間海洋熱含量變化趨勢估算中,最小的估計值竟然只有最大估計值的一半!這嚴重限制了人們對全球變暖的科學認知。「海洋面積異常廣闊,平均深度達4000米,人類目前的觀測手段僅僅集中在上層2000米。
  • 科學網—IPCC報告顯示全球極端氣候事件將繼續增加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日前發布的一份特別報告顯示,全球極端氣候事件已經並將繼續發生變化,與天氣和氣候災害有關的經濟損失已經並將可能增加,需要有效管理不斷變化的極端氣候和災害風險
  • 宜春市2018年主要天氣氣候事件報告(圖)
    發布會現場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曾志翔報導:2019年1月24日,宜春市政府新聞辦、宜春市氣象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宜春市2018年主要天氣氣候事件  近年來,隨著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等氣候事件影響,使得有些天氣氣候事件呈現一定的極端性特徵。
  • 全球變暖引起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急劇增加?科學家已證實
    而這樣的災難也不僅僅是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上演,而最新科學研究表明,近年來洪災、野火、颶風和熱帶風暴加劇與氣候變化有關,有足夠的數據報告可以證明全球變暖愈演愈烈,最終足以對人類生活造成毀滅性影響。而且,由於自然界中的動物難以適應如此快的氣候變化速度,比如像大山雀這樣的普通鳥類動物,那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真的為時不遠了?
  • 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持續 氣候風險不斷上升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2019》指出,氣候變化,相關的熱帶氣旋、高溫熱浪、乾旱等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頻發,以及氣候政策無法達到預期等環境風險日益突出並將繼續發展,未來氣候將持續變暖並可能造成全球風險加劇,引發系統性風險的改變,對全球發展造成深遠影響。
  • 多個氣候變化事件入選全球十大環境熱點
    同時2016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再創新高,突破400ppm的警示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表示:「氣候變暖放大了自然和社會經濟系統目前面臨的風險,並產生各種新的風險,帶來更多的極端天氣。比如,氣溫升高造成我國華北地區靜穩天氣增多,加劇了重汙染天氣的頻發。」  在這樣的背景下,諸如「《巴黎協定》正式生效」之類的氣候變化事件獲得了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
  • 2006至2007年冬季六大主要天氣氣候事件
    新華網北京3月1日專電(記者樊曦、於文靜)中國氣象局1日公布了2006至2007年冬季六大主要天氣氣候事件,包括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偏高、部分地區出現大到暴雪、大霧和沙塵天氣。  據了解,這六大主要天氣氣候事件有:全國大部地區氣溫顯著偏高;部分地區出現大到暴雪使交通運輸及農牧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中東部地區多次出現大霧天氣,春運受到較大影響;長江以南地區多陰雨天氣;北方地區出現4次沙塵天氣;華北東部、西北東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旱情持續或發展。
  • 1996年至2015年全球共計發生1.1萬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結果表明,1996年至2015年全球共計發生1.1萬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52.8萬人喪生,經濟損失達3.08萬億美元。報告指出,2015年受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為莫三比克、多米尼加和馬拉威,其次是印度、萬那杜和緬甸,中國排在第23位;而在1996年至2015年間,宏都拉斯、緬甸和海地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最大,其次是尼加拉瓜、菲律賓和孟加拉國,中國排在第3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