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氣候變化下森林大面積死亡事件實錄

2020-09-21 武備庫

是誰讓森林大面積死亡?是全球變暖還是降水兩極化分布的加劇?它們到底是怎樣置森林於死地的?


圖1:局部地區森林大面積死亡圖像

森林大面積死亡事件,「案發地」在哪兒?

大面積森林死亡事件,到底有多大面積?

在2010年,乾旱引發了白楊枯死現象,已經影響了科羅拉多州以及美國西部和加拿大部分地區約17%的白楊森林(圖2)。這一事件不僅僅發生在北美,在世界範圍內,乾旱和高溫氣候導致的森林大面積死亡事件屢見不鮮。


圖2:美國科羅拉多州發生白楊林死亡的景觀 (2015)

追蹤全球森林死亡的「案發地」,對解開森林死亡事件背後的機制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為此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地球化學研究所的Hartmann教授構建了一個全球尺度上的森林大面積死亡分布模型(圖3)。


圖3:全球森林大面積死亡事件分布格局圖

從圖上可以看到:森林大面積死亡事件雖然在世界範圍內都有發生,但主要發生在熱帶和亞熱帶森林地區的國家,如美國、巴西、歐洲西部、中國等等。

看來,人類不得不重視森林大面積死亡這個問題了!


誰是兇手?

那麼誰才是殺死這些森林的兇手呢?

有些人認為,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圖4)和降水分布呈現兩極化(圖5)的加劇,森林生態系統出現了一些問題,並造成部分地區出現了森林大面積死亡事件


圖4:NASA 全球變暖格局圖


圖5:全球降水格局變化分布圖 IPCC,2013 (註:褐色代表降水量少;藍色代表降水量多。)

那麼全球氣候變暖和降水格局變化這兩大罪魁禍首是如何殘害森林的呢?

2017年,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的黃建國教授分析了1930-2010年間蟲害和乾旱對寒帶林楊樹生長衰退的影響,並指出乾旱和蟲害會導致森林大面積死亡事件的發生(Huang at el.,2017)。

難道說,這是一場團夥犯罪?究竟誰才是造成森林死亡的罪魁禍首?


森林大面積死亡事件之「命案解析」


真相永遠只有一個,兇手就在他們當中。

種種研究結論指出,氣候變暖引發的高溫和降水減少導致了局部地區乾旱,這是造成當地樹木死亡的主要兇手(圖6)。

那麼乾旱是如何犯下這一滔天罪行的呢?


圖6:森林大面積死亡機製圖解(此圖請勿隨意引用)

l 水力衰竭

在高溫和乾旱環境下,水從樹木的根部運送到葉片,在葉面蒸發成水汽帶走熱量;但是過於旺盛的蒸騰作用會導致導管中的水柱斷裂形成空腔或栓塞,最後導致植物死亡。

l 碳飢餓

如果植物根系感受到土壤缺水,會迅速合成植物激素ABA(脫落酸);它隨著導管中的水流運送到葉片中,誘導葉面上的氣孔關閉,大氣中CO2無法進入到葉片中,光合作用受到限制,合成的碳水化合物就會減少。

植物體內儲存的碳水化合物用以維持正常生理活動,如呼吸作用。一旦體內碳被消耗到一定閾值一下,樹木就無法過冬,或過冬後沒有能量萌發新芽。久而久之,植物因為缺乏碳水化合物而導致死亡。

l 生物侵害

在發生水力衰竭和碳飢餓的時候,植物的整體防禦能力比較差,害蟲、真菌等天敵就會乘虛而入,導致植物死亡。

現在我們來看兩起「命案」:

l 「命案」1:

植物在應對氣候變化時,會做出何種選擇,是.水力衰竭還是碳飢餓?

在圖7中紅色柱子代表乾旱處理,藍色是對照組E.globulus/E.smithii是藍桉和史密斯桉,P.radiata輻射松

在圖7中可以看到,兩種桉樹在乾旱處理下,葉中澱粉被消耗,轉化為可溶性糖,提高了葉中的滲透勢,維持葉片中的水分,保證光合作用正常進行,這使得桉樹在乾旱來臨時依舊維持正常生長。然而,因為這種機制,這兩種桉樹無法保證體內的水分支撐其度過長久的乾旱缺水期。

兩種桉樹根莖中的非結構性糖類(澱粉和可溶性糖)沒有被大量消耗,如果在經歷短期或低強度乾旱後,水資源又重新變得充足,兩種桉樹會利用剩餘的糖類迅速恢復正常生長。所以這兩種桉樹採用的是「保碳」(保存非結構性糖類(澱粉和可溶性糖),一旦短期內有水,便能迅速恢復生長)的策略。

從圖7中可以看到,P.radiata輻射松在面對乾旱時,消耗了體內大部分的非結構性糖類,這是因為它選擇關閉了部分氣孔,減少了水分的喪失,但是它的光合作用受到了影響,所以只能通過消耗體內原有的非結構性糖類來維持生存。這樣能夠在乾旱條件下堅持更長時間,但是消耗過多,即使後期水資源又變得充足,它也難以重新恢復到乾旱前的狀態。所以松樹是「等待忍耐/保水」(消耗體內非結構性糖類(澱粉和可溶性糖),保存水分,使其能夠較長時間的忍受乾旱)策略。


圖7:乾旱和對照中三種樹木的碳水化合物變化

l 「命案」2:

全球氣候變化不僅僅會直接對森林造成危害,也會間接通過它們的天敵製造影響。全球升溫和乾旱會導致樹木「免疫力下降」(碳都被用於抵禦乾旱,無法產生植物防禦所需的物質,如一些單寧,樹脂),使得天敵(昆蟲、真菌、寄生生物)更容易侵害樹木,加速森林的死亡。全球氣候變暖也提高了昆蟲(或病菌)種群的發育速度和越冬率,導致病蟲害的大爆發(圖8)。


圖8:森林發生大面積死亡地區(黑色)和正常地區(白色)病蟲害對比


看來,造成森林死亡的水分減少、碳飢餓和生物侵害都是乾旱帶來的,不過,水VS碳VS生物,誰才是導致不同乾旱過程中樹木死亡的主要致死原因呢?

圖9中紅色框代表樹木遭受到長期的輕中度乾旱後,會發生碳飢餓,使樹木慢性死亡;綠色框代表樹木遭受到短期的重度乾旱後,會發生水力衰竭,讓樹木快速死亡;而紅、綠框重疊部分則表示水和碳誰先受到限制,誰就是導致樹木死亡的主要原因。生物因素通常不是主要致死因素,但有時生物因素確實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圖9:不同乾旱類型導致樹木死亡機制

森林大面積死亡事件之「社會影響」

森林大面積死亡,對全球到底有什麼影響?

l 森林面積減少,導致更多熱量不能被樹吸收而輻射到大氣中,加速全球氣候變暖。土壤吸收熱量更多,導致土壤失水和土壤微生物呼吸加速。

l 森林死亡後,蓋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積佔地面的比率)下降,減弱群落蒸騰作用,增加了地表/河流徑流量,還增加了雨水對表層土壤的淋溶。

l 群體的光合作用下降,CO2被吸收固定的量下降,死亡的樹木殘骸的分解,增加了碳的排放,森林由碳匯轉變為碳源

例如:由加拿大的昆蟲暴發引起的由氣候介導的松樹林枯死導致估計在20 年內產生990 Mt CO 2 e(CO 2當量)的碳排放,相當於加拿大年度運輸部門排放的5年(200 Mt CO 2 e / y)。

l 增加了森林死亡地區可燃物的數量,潛在的火災發生機率大大提高(圖10)。還有鼠害、病蟲害頻繁,珍稀動,植物也因為失去固有的生存環境而大量減少、瀕危,甚至滅絕,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

l 同樣森林死亡對人類的影響也十分巨大;如優質木材供應減少,食用和藥用植物種類和數目的減少。


圖10:(NASA)的Aqua衛星捕獲了加利福尼亞州國家公園附近的森林大火

森林大面積死亡案件之「案件綜述」

本世紀發生極端氣候事件的可能性更大,再加上慢性氣候變暖,可能會發生更多的「森林命案」,導致更多地區植被死亡率增加和森林覆蓋率下降。

那麼,我們可以做什麼:

1. 乾旱期間樹木如何死亡可能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也就是多個子系統中的多個故障的級聯,需要我們進一步加深研究。

2. 構建全球監測網絡, 對全球樹木死亡的熱點區域開展長期觀測。

3. 尋求一種能夠提高大面積森林生態系統應對乾旱能力的方法。

希望未來人們能夠更加關注全球氣候變化對周圍事物的影響,並且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保護環境、綠色減排;為人類未來綠水青山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相關焦點

  • 被忽視的真相:森林減緩氣候變化
    問道氣候變化: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作為生態系統重要載體的森林經受著嚴峻的考驗。有報導稱,變暖將使全球森林增長10%左右,但也有研究說,變暖會使部分樹種面臨消失的風險。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張稱意:作為地球生態系統的一個類型,森林可以說是直接暴露於氣候變化的影響和脅迫中的。這種影響是動態的,具有多面性和不確定性。
  • 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研究
    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是驅動生態系統變化的關鍵過程, 並與生態系統水循環、養分循環和生物多樣性有著密切的耦合關係. 因此, 在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下, 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變化將是陸地生態系統響應極端氣候事件的綜合體現. 另一方面, 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在減緩大氣CO2濃度增加以及全球溫度上升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Ciais等, 2013).
  • 二疊紀時期的地球,氣候變化極端化,史前生物吃盡苦頭
    早期的二疊紀景觀很像之前的晚石炭世,鬱鬱蔥蔥的沼澤森林在許多沿海地區佔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在此期間,內陸地區開始變得更加熟悉,因為針葉樹開始大面積繁殖,就像現代的原始森林,到這個時期結束時,沼澤森林主要分布於赤道島嶼上;然而,二疊紀值得注意的是,它是一個關於植物的重大轉變期,因為當今地球上存在的很多植物種類都是從這一時期演變存活下來的,針葉林是最成功的生物群落之一
  • 國際研究探討利用森林減緩氣候變化面臨的風險
    文章指出,鑑於森林具有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的巨大潛力,一些國家政府期望人工林可以抵消溫室氣體的排放,但是這種氣候投資方式存在風險。如果森林遭到破壞,大部分儲存的碳會被釋放到大氣中。森林具有巨大的潛力,可以幫助減緩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並為社會提供廣泛的協同效益。
  • 氣候科學揭示奇怪現象本質,古地球的生物滅絕事件,有了全新解釋
    氣候科學的新發現最近,氣候科學的一些發現表明,外層空間的天體碰撞、恆星的爆炸等奇特現象,會導致地球的氣候發生劇烈變化。例如,有報導稱在4.66億年前,位於木星和火星之間小行星發生碰撞,產生大量碎屑和塵埃,可能是影響地球氣候劇烈變化,進而導致地球的生物多樣性發生重大變化。
  • 氣候變化、人類活動,正導致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崩潰!
    現今發表的這項研究繪製了100多個熱帶雨林和珊瑚礁受到極端氣候影響的地點,如颶風、洪水、熱浪、乾旱和火災。概述了這些非常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如何受到持續的氣候變化、日益極端的天氣和破壞性的當地人類活動的共同威脅。國際研究小組認為,只有採取國際行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才能扭轉這一趨勢。
  • 澳大利亞已發生21起鯊魚襲擊人類事件致7人死亡 專家:或因氣候變化
    據CNN報導,今年澳大利亞發生21起鯊魚襲擊人類的事件,已造成7人死亡,是自1934年以來鯊魚襲擊造成的最大死亡人數。激增的鯊魚襲擊致人死亡案件令專家們感到擔憂,一些專家認為造成這種悲劇的罪魁禍首可能是氣候危機。
  • 亞馬遜森林大火入選「2019年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亞馬遜森林大火入選「2019年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2020-01-03 20:07:18作者:郭澤華 責任編輯:郭澤華   中新網北京1月3日電 (杜佳卉 王慶凱)中國氣象局3日公布了「2019年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 地理資源所揭示未來氣候變化對我國南方森林的影響
    為了探究我國南方森林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機制,降低未來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損失,有必要模擬與預測不同樹種、不同森林類型在不同氣候情景下森林分布及森林地上生物量(AGB)的變化。  研究發現了未來氣候變化將顯著影響泰和縣森林空間分布格局,其中常綠闊葉林面積將逐漸增大,在未來演替過程中將侵佔人工杉木林。同時,在未來氣候情景下森林地上生物量呈現先增加後降低的變化趨勢,到2100年森林總地上生物量在RCP4.5情景下達到最高值,表明該情景下的氣候條件可能更有益於該區域樹種的生長與建立。
  • 聯合訪談:從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透視極端天氣
    當2012年即將過去的時候,有哪些天氣事件讓我們記憶猶新?本期「小珺帶您看天氣」欄目為您帶來中國天氣網和中國氣象網的聯合專訪——《從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透視極端天氣》,特別邀請到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首席周兵以及氣候與氣候變化服務室首席艾宛秀,與廣大網友共同梳理2012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並深度解讀極端天氣的出現原因和全球氣候變化趨勢。
  • 科學家解讀當前林業管理與氣候變化關係
    圖片來源:ROBERT CANIS中國園林網2月27日消息:無論如何,世界森林的未來不能寄托在拋硬幣上。管理森林碳封存及減緩氣候變化的最好方法仍在熱議中。樹木能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木材能取代化石燃料及混凝土和鋼鐵等碳密集材料。在過去數十年裡,世界森林吸附了約30%的年度全球人為二氧化碳排放。而森林蓄積和森林採伐同時增加,將為人們更多了解樹木是如何吸收碳的爭取時間。
  • 極端天氣事件與全球氣候變化
    極端天氣事件:就是超過正常狀態下的最高或最低極端天氣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一般情況下學者認為,這種極端事件出現的概率在5%以下。但隨著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加,2013年9月5日,《美國氣象學會通報》發文稱,經研究發現,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已經提高了極端炎熱天氣發生的概率。雖然目前不能找出關聯,但不可否認,極端天氣事件的出現與氣候變化有緊密關係。
  • 《瞭望》文章:極端氣候事件的全球責任
    據阿根廷科學家估計,這一地區大部分的冰山由於氣候變化將在2020年至2030年間全部融化。新華社發    在全球注視下,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定於12月3日至14日在印尼峇里島召開,主要討論《京都議定書》在2012年到期後,全球如何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聯合國等國際機構的約1萬名代表承諾出席會議。
  • 中日韓等國倡議加強「森林固碳」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秘書長、國家林業局氣候辦常務副主任李怒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一方面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源,另一方面就是增加溫室氣體的吸收匯,而森林就是一個巨大的碳匯。」聯合國對於碳匯的定義是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 當今氣候變化給我們帶來的一些問題,我們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隨著全球變暖、更頻繁嚴重的乾旱、野火、疾病的爆發,樹木遭到破壞,世界各地的森林也在發生變化。 氣候變化加速了樹木的死亡,阻礙了樹木的生長。 使世界各地的森林越來越年輕,這種趨勢有可能隨著氣候變暖而持續下去。
  • 氣候變化下的健康危機交織,從「先行」走向「共行」
    此次發布會採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全球雙語同步直播的方式進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全球氣候呈現顯著變暖的趨勢,進而引發了高溫熱浪、乾旱洪水、森林火災等極端氣候事件,以及糧食安全、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問題,對對人群健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2020年氣候變化加重氣象災害
    英國公益團體基督教救濟會28日發布報告,列舉今年十大氣象災害事件,包括澳大利亞山火失控、大西洋颶風次數創紀錄。這些災害導致至少3500人死亡、超過1350萬人流離失所,可獲保險理賠的財產損失達1500億美元,未投保的損失則更多,顯示氣候變化的長期影響正在加劇。
  • 解密中國洞穴過去500年氣候變化
    近日,位於西安的中科院地球環境所的譚亮成博士及其合作者,關於中國洞穴將過去500年氣候變化、社會影響以及人類適應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知名SCI期刊上,被選為當周研究亮點。
  • 版納植物園揭示雲南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其對氣候變化的作用和響應是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問題。雲南作為中國第二大林區——西南地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其擁有巨大的森林碳儲量。因此,研究不同溫、溼條件下雲南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的現狀及時空特徵,探討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可以為不同森林生態系統碳源-匯能力的評價提供基礎數據,為預測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區域生態系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支持。
  • 氣候變化2001
    所有的IPCC預測結果表明,若缺乏氣候變化方面的方針政策,下個世紀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將顯著增加;氣候模式預測結果是,1990至2100年間,全球將增暖1.4到5.8℃,大多數陸地增溫將高於全球平均值。全球降水將增加,但有些地區增加有些地區減少,大多數陸地暴雨事件將增加;預計1990至2100年間海平面將升高8至8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