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企業不願將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回國內

2020-11-24 cnBeta

儘管新冠疫情和貿易緊張局勢凸顯了過度以中國為生產基地的風險,但韓國推動國內企業從中國回歸的努力響應者不多。根據韓國產業經濟與貿易研究所的數據,自從韓國於2013年推出U-Turn法案以來,在與中國有聯繫的數千家公司中,僅80家將部分經營轉移回國內。

即使今年早些時候韓國政府將回流補貼政策擴大到服務業和IT業,回國的吸引力仍然有限。

從各種流傳的消息來看,考慮縮減在華經營的公司正謀求遷往東南亞。這表明韓國正在失去挽回就業,在疫情期間保障供應鏈並維持國內生產競爭力的機會。

韓國中小企業聯合會的研究員Bae Ho-young表示:「國內門檻太高了。」他提到剛性的勞動力市場,更高的用工成本和一系列環境保護法規。

Bae在6月組織的調查顯示,在中國的韓國企業十分之七不願回國,在越南的韓國企業十分之九表示沒有回國計劃。

韓國總統文在寅推動提高最低工資,縮短工時和增加正式員工聘用,常被他的批評人士引為增加經商成本而損害新就業機會的原因。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2019年韓國工廠工人平均月收入為3,405美元。同樣的數據顯示,他們的收入是2018年越南工廠工人收入的13倍以上,是2016年中國工人收入的四倍。

「韓國生產成本仍然太高,尤其是就出口而言,」Loyola Marymount大學經濟學教授Sung Won Sohn表示。「在這個疫情主導的世界中,韓國公司必須留在中國或東南亞,以保持競爭力並保住全球市場份額。」

根據韓國進出口銀行數據,自2000年以來,有23,492家韓國公司在中國建立業務經營,新建經營數量在2006年達到頂峰,2018年以來新增數量降至一年不足500。

三星電子是在中國縮減生產而轉戰東南亞等地區的韓國大企業之一。三星擴大了在越南和印度的智慧型手機生產,同時關閉了在中國的部分家電生產。

現代汽車增加了在越南的汽車生產,同時在北京暫停一條生產線。

這些舉動也向跟他們合作的小公司傳達了信息。

Samil PricewaterhouseCoopers合伙人Bill Lee稱:「規模較小的公司往往會跟隨大公司的腳步。」

相關焦點

  • 韓國廠商入局群雄逐鹿的國內PA市場
    例如三星,即便受到韓國各方面的壓力,仍然繼續釋放大量的訂單到中國的ODM公司,也為華勤去年1.2億部手機出貨作出巨大貢獻。   基於近年來智慧型手機產業的增速放緩,在競爭加劇和成本壓力之下,三星進行生產戰略轉移也有因可循。然而,三星的這種生產戰略轉移,也導致韓國本土的三星供應鏈企業不斷承壓,不少相關供應鏈企業不得不轉向中國市場進行拼殺。
  • 國內偏光片企業加速布局 未來產業格局如何變化
    行業發展趨勢為國產品牌發展帶動國內面板投資增長,進一步帶動上遊原材料的國產化。偏光片生產企業主要為日本、韓國企業,產能TOP3的分別為日東、LG化學以及住友。2019年全球偏光片產能共6.8億平米,若考慮外資在中國大陸工廠,中國大陸產能合計約2.4億平米,其中國內企業產能共7300萬平,國內企業自給率處於較低水平。國內超寬幅產線建設加速,已有部分2500mm產線在建,未來在裁切效率方面更具優勢。
  • 中國企業搶得面板技術量產優勢,三星花400億巨資將後來居上
    在面板行業,韓國兩大面板企業三星和LGD曾長期居於領導地位,不過這次它們錯估了技術路線,被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的面板企業取得了miniLED技術先發優勢,近日媒體報導指三星將斥資400億韓元在越南建立50多條miniLED生產線,力求在規模上迅速趕超中國的面板企業。
  • 國內首條AWG晶圓生產線在保靖縣建成投產
    11月9日,記者在位於保靖縣的「湘西光谷」採訪時,新中合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負責晶園生產的廠長李順程告訴記者,經過一個月的試生產,該公司已成功生產出PLC晶圓,並即將進行全面生產,屆時AWG晶園也將投產。這條生產線的建成投產,填補了國內光纖產品的一項空白。    新中合是保靖縣海歸博士陳波領銜組建的光無源器件高新科技企業。
  • 中國正式對蘋果公司說不,庫克開始「反擊」,向印度轉移6條生產線
    中國正式對蘋果公司說不,庫克開始「反擊」,向印度轉移6條生產線最近一段時間,美國科技巨頭蘋果App Store拒不執行「中國區版號」規定之事引起網友熱議。據悉,我國自2016年就出臺了《網絡出版服務管理規定》。要求手機應用商店的應用必須獲得「中國區版號」才能上架。
  • FPC產業重心向國內轉移 本土廠商加速崛起
    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由於具備良好的製造業基礎和生產經驗,FPC 產業贏得了迅速發展的機會。而近年來,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同樣面臨生產成本持續攀升的問題,FPC 產業開始了新一次的產業轉移,由於我國大力扶持半導體產業,成為了承接本次產業轉移的最大受益國。
  • 國內主要液晶/OLED面板、LCD/OLED驅動IC及模組企業情況
    為此,新材料在線梳理了國內主要液晶/OLED面板、驅動IC及模組企業情況,看看您認識哪些: 液晶面板企業日本是全球最早建立起較全面的顯示面板產業國家,由於誤判(日本產業界當時認為液晶難以突破6代線,行業市場不大),韓國實現反超成為行業老大,中國臺灣緊追其後。
  • 面板檢測:受益面板產業轉移和升級換代
    隨著中國成為面板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地,產業的轉移必定伴隨著產線的建設,這為檢測設備提供了廣闊的增長空間。面板檢測行業進入壁壘高,雖然平板顯示產業發展較快,但能夠提供檢測設備的企業較少,尤其是能夠提供Array和Cell等前端製程檢測設備的企業更少,國內平板顯示檢測行業規模可藉機迅速擴大。
  • 2018年全球偏光片行業發展趨勢,偏光片產業或將逐步向大陸轉移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偏光片需求主要取決於下遊面板生產線,目前,全球偏光片市場主要以TFT-LCD面板用偏光片為主。隨著全球LCD及OLED的產量的提升,對偏光片的需求不斷增加,全球偏光片的供需比大約保持在10%左右,預計2018年,全球偏光片產能將達到5.31億平方米,需求量達到4.80億平方米。
  • 潔美科技(002859)—紙質載帶地位穩固,塑料載帶、轉移膠帶即將進入放量期
    公司是國內少數能提供電子元器件封裝用薄型載帶一站式服務的企業之一,行業地位顯著,主要客戶包括韓國三星、日本村田、日本松下、國巨電子、日本京瓷、太陽誘電、風華高科、順絡電子、華新科技、厚聲電子等一些國內外知名企業。
  • 【重磅】中國首條雙層窯爐巖板生產線落戶將軍企業!
    2020年5月29日下午,優秀建陶企業將軍企業與著名的陶機供應商摩德娜戰略籤約儀式在將軍企業肇慶生產基地圓滿舉行,將軍企業董事長柳朝陽、將軍企業副董事長柳朝華 此次戰略合作,攜手摩德娜共同打造國內首條雙層窯爐巖板生產線,意味著將軍企業將大步挺進中國巖板產業領域,進一步拓寬了將軍企業戰略版圖。
  • 「長」在生產線上的董事長
    常態化疫情防控下,企業經營穩住了,上下遊產業鏈運行順暢了。在鵬程人眼裡,王曉明閒不住,幾乎「長」在生產線上,在車間裡的時間比在辦公室多。王曉明覺得,他離開了生產線就會缺少企業創新的「靈感」。正因如此,鵬程藥包近些年不斷突破技術壁壘,研發註冊多項國家專利,成為東北三省食藥用包材行業的龍頭企業,並躋身國內同行業前列。
  • 2017國內新增面板生產線盤點:13條,投資4500億
    近幾年以來,中國「造屏」有一手。僅2017年,在中國本地進行面板投資或建設的就多達13條,其中涉及7條8.6代以上高世代TFT LCD面板生產線和5條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另外廣州LG廣州G8.5代OLED項目獲批,以及兩個微型OLED顯示器項目籤約,總共投資規模高達4477.28億元。
  • 日韓摩擦背後的技術困局,中國廠商或將掌握OLED行業話語權
    事實上,不只是半導體材料,以蒸鍍機為代表的OLED屏幕生產上遊技術一直為日本企業所把控。也就是說,同為全球OLED生產大國的韓國和中國都存在著被日本「卡脖子」的危險。這一次,韓國是真著急了,三星副董事長李在鎔已專程前往日本商討解決方案。反觀中國相關企業,卻一副我自巋然不動笑看風雲。
  • 在國內,說起保溫杯,這個韓國品牌所向披靡
    近些年,國內企業瘋狂發展,基本各行各業都有領軍的品牌出現。比如提到空調就會想到格力,提到手機就會想到華為、小米。儘管國內企業在努力發展,但是在很多細分領域裡,外國品牌依舊佔據著絕對的優勢。前些日子,Chnbrand(品牌評級機構)發布了2020年中國品牌力質數品牌榜,在統計的220個品類中,74.5%的行業冠軍都是來自中國品牌,但剩下的25.5%的行業依然是由外國品牌在主導。今天要介紹的,就是一個韓國品牌——樂扣樂扣。
  • 日本官產學聯合,韓國不惜動用戰爭賠款託盤...仍在追趕的中國錯失...
    這一看發現差距不小,日本在1972年已經可以批量生產MOS集成電路,部分企業開始採用3英寸晶圓生產線。而中國人還在解決小規模集成電路的質量問題。日本和後來韓國半導體產業的興起,都曾得益於美國的技術和產業轉移,源於美國的半導體技術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生根發芽後,再反過來支持美國電子工業——而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自然是被嚴防死控的對象。
  • 盤點國內知名機器人企業及科研院所
    國內有哪些比較有名的機器人公司?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詳細盤點國內知名機器人企業以及知名科研院所。隨著杭州基地、青島基地的落成,產能逐漸釋放,預計新松的觸角將遍及中國主要工業重地。目前埃夫特已具備單班年產1000臺機器人的生產線,年產1萬臺機器人生產基地將於近期試投產。     3.廣州數控:業界素有「北新松南廣數」說法,可見廣州數控的「江湖地位」。廣州數控是國內領先的成套工具機數控系統供應商,數控系統產銷在行業連年領先。多年的數控系統技術積澱和數控領域客戶資源,使得廣州數控的機器人業務得以順利發展。
  • 海馬醞釀與一汽分手 可能將生產線遷至河南
    海馬醞釀與一汽分手 可能將生產線遷至河南 2008年06月16日 15:40 來源:中國經營報 發表評論 接下來,海馬對其生產線進行了改造,初步具備了轎車生產能力。同時,海馬股份還在開封收購了大量土地,吸引相應的零部件配套廠進駐,為今後生產轎車做準備。  「目前規劃上都是微車,傳統產品生產還是在海南生產,鄭州現在做微車,最終的目標是30萬輛。」海馬汽車副總經理譚繼民透露。按照海馬方面的解釋,福士達將與現在的海馬品牌系列共存,進行雙品牌運作。其中海馬品牌主打中高端,福士達品牌主打中低端。
  • 面板行業深度報告:產業轉移+景氣向上,LCD國產材料有望受益
    產能轉移+景氣向上,LCD 材料迎來機遇LCD 面板產能加速向中國大陸轉移,利好材料國產化當前 LCD 產業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地區,中國大陸平板顯 示產業在政府及銀行雄厚的資金支持下,近年來發展迅猛,積極投資購買生產設備建設新
  • 日本官產學聯合,韓國不惜動用戰爭賠款託盤……仍在追趕的中國錯失...
    這一看發現差距不小,日本在1972年已經可以批量生產MOS集成電路,部分企業開始採用3英寸晶圓生產線。而中國人還在解決小規模集成電路的質量問題。 日本和後來韓國半導體產業的興起,都曾得益於美國的技術和產業轉移,源於美國的半導體技術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生根發芽後,再反過來支持美國電子工業——而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自然是被嚴防死控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