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斯《星際戰爭》的晚清譯本——另一種進化論(下)

2020-12-05 媒介之變

懇請您點擊右上角,訂閱「媒介之變」的百家號。

李松睿

如果說,心一這段譯文的前四句挑戰了歐洲中心主義的人類觀,否認歐洲人可以「冒領」人類的頭銜,並指出國際政治中「白種」凌駕於「雜色人種」之上的事實。那麼這段譯文的後五句話則再次將已經清晰的指代關係搞混。當小說的敘述人在這段譯文的第五句和第六句中將地球人和火星人作對比時,使用的人稱代詞「吾」指代的是全體人類。然而第七句中的「吾」則又很明確的指代白種人。到了第八句,讀者已經無法分辨出「吾」到底指代的是什麼。而在最後一句,人稱代詞則換成了「餘」,用以指代小說的敘述人——一位白種英籍作家。

在筆者看來,心一在這五句話的翻譯中出現的指代混亂,並不是因為他翻譯水平不夠或是翻譯態度不嚴肅,而是他通過翻譯來對抗歐洲中心主義時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畢竟《星際戰爭》是一部以限制性第一人稱視角寫成的小說,小說的敘述人又是一位白種英籍作家,因此這位自覺警惕歐洲中心主義的翻譯家在小說的大部分篇幅中不得不以白種人的身份來講述故事。對於現代翻譯家來說,暫時以白種人的身份敘述故事是司空見慣的事,但對心一來說,他似乎因這種身份感到極大的焦慮。這種焦慮是如此的強烈,以至於他不得不跳出威爾斯的原文,增加了一段自己的議論:

吾方日籌對付雜色人種之政策,其人已踵於吾後,諦察吾舉動,時機一至,戰事將啟。而吾猶日思噬人,效螳螂之捕蟬,豈不大可哀耶![10]

在這一段中,心一偽裝成小說的敘述者,展開對宇宙秩序的狂想。在引文的第一句中,白種人(即文中的「吾」)整天想的就是如何對付「雜色人種」。但正當白種人大肆攫取各種政治經濟利益,剝削壓榨「雜色人種」時,火星人則在白種人後面伺機而動,準備開戰。也就是說,當威爾斯在小說中描寫火星人與地球人開戰的時候,心一將這場戰爭表述為火星人與白種人之間的戰爭。當然在另一種意義上,心一的表述更為準確直接,因為威爾斯小說中的人類,本來指的就是歐洲人。而在引文的第二句話,敘述者「吾」作為遭遇浩劫的倖存者,哀嘆白種人在整天對付雜色人種的時候,不曾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道理。在這裡,心一為讀者展開了一幅新的世界圖景:白種人憑藉先進的科技凌駕於雜色人種之上,但白種人並不能因此而感到驕傲,因為在他們身後,科技更加先進的火星人正在相機而動。

在威爾斯的《星際戰爭》中,社會達爾文主義式的思維模式支配著全書。為了解釋火星人的科技何以高於地球人,威爾斯提供的理由是火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比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遠,所以火星的形成時間早於地球。因此火星人的歷史比地球人長,也就進化的更充分,科技也就更發達。在威爾斯的邏輯中,進化上的先後直接反應在科技實力的強弱上,從而決定了誰可以支配、統治誰。然而在漢譯本《火星與地球之戰爭》中,心一將威爾斯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式的邏輯以及從火星人高於「白種」、「白種」高於「雜色人種」這一進化圖景嫁接到《莊子》中「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典故上,並由此將社會達爾文主義式的思維邏輯戲劇性反轉過來。在心一那裡,雜色人種、白種以及火星人之間並不是逐漸遞進的權力位階關係,而是一種相對的位置關係。心一承認「白種」確實在科技實力上優於「雜色人種」,並實際統治著「雜色人種」。但心一要強調的是,「白種」不能因為比「雜色人種」地位優越而沾沾自喜,「白種」背後其實還有火星人比他們更加強大。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白種」和「雜色人種」的地位其實是相同的。如果白種人不能認識到這種位置上的相對關係,那麼對於白種人來說就是「可哀」的。

在這裡,我們看到心一憑藉著火星人降臨地球的想像,似乎已經實現了雜色人種世界地位的想像性提升,將雜色人種和白種人放在平起平坐的位置上。這樣的想像自然讓第三世界的中國讀者倍感興奮。但心一自己並沒有走得那麼遠。清末民初那一代中國人縱能一時展開想像的翅膀,但最後仍落入現實的窠臼。如果我們繼續讀下去,我們會看到:

然彼為蟬者,螳螂亦不知御,其夢夢實什百於吾矣。[11]

心一在這裡終於清醒的承認,火星人的降臨雖然想像性的把雜色人種和白種人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上。但這樣的平等並不能改變雜色人種受到白種人欺凌的事實。雜色人種不能抵禦白種人的欺凌其實是比白種人不能抵禦火星人入侵更為羞恥的事。

1898年,當歐洲人正因義大利天文學家斯基亞帕瑞利的發現而為火星興奮不已之際,中國的思想界、學術界則因為一本翻譯著作的出版感到震驚。這部著作就是嚴復的《天演論》。嚴復在《天演論》一書中肯定了赫胥黎在原作《進化論與倫理學》中痛加批駁的社會達爾文主義,闡發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思想,震動了當時中國的思想界、學術界。「物各競存」、「優勝劣汰」、「自強」等詞成為風靡一時的詞彙,進化論則成為思想界議論的中心話題。康有為曾稱道嚴復「譯《天演論》,為中國西學第一者也。」《民報》則在《述侯官嚴氏最近政見書》一文中指出:「自嚴氏之書出,而物競天擇之理,釐然當於人心,而中國民氣為之一變。」

從此進化論及其社會學翻版正式進入中國的知識語境,並重新改寫了中國人看待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方式。在傳統觀念中,中國是想當然的世界中心,而外國則是有待王化的「四裔」。而在進化論的思維模式下,中國對於世界的想像由空間形態轉化為時間形態。中國成了歷史發展中的一環,且因為種種原因是較為落後的一環;而西方則是先進的一環,也是代表未來的一環。中國人需要做的就是改造中國,改造中國所用的模板就是西方,使中國現代化也就是西方化。

從中國對世界的想像的角度來看,心一翻譯的《火星與地球之戰爭》恰恰與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形成了對話關係。在嚴復那裡,中國因遠遠落後於西方列強,在弱肉強食的世界中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中國要想生存,必須進行西方式的改革,這樣才能強國保種。然而心一則借著莊子的想像,把進化論推衍至浩瀚太空,在那裡,白種(即西方)不是進化的頂點,而和中國一樣,是進化中較為落後的一環。西方人如果因為比中國先進而凌駕在中國之上,那麼他們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的無知之徒。

在筆者看來,不管是嚴復通過赫胥黎抒發亡國滅種的焦慮,還是心一借著威爾斯展開對宇宙秩序的狂想,都是通過不同途徑對中國風雨飄搖的現實做出的回應。嚴復承認中國落後於西方,認為傳統中國必須通過西方式的改革「過渡」到現代中國,以達到救亡圖存的目的。似乎中國人一旦意識到自己的落後,就能通過努力復興國家。但嚴復沒有看到,若中國以西方的方式追趕西方,在西方已經出發在先的情況下,中國不可能追上西方,更不可能超越西方。由是觀之,傳統中國向現代中國的「過渡」註定無法完成,因為進化論的邏輯已經事先將中國釘在進化的落後一環上。而心一則借著對火星人降臨地球的狂想,執意與進化論邏輯相「抗衡」,拒絕承認白種人凌駕在中國人之上。

然而螳螂之所以顯得愚笨,是因為它背後有黃雀存在。但火星人是否存在我們尚無從得知,那麼火星人降臨地球則更是縹緲的想像。可以說嚴復和心一分別為我們以想像的方式復興了中國,只不過前者把我們永遠定義為疲憊的西方追趕者,而後者則讓我們永遠等待著火星人降臨地球這一「彌賽亞」式的救贖。可以說直到今天,嚴復的想像始終在中國佔據主流話語,我們始終有種現代化的衝動,以擺脫傳統的束縛,擁抱現代的中國。但心一式的想像並沒有像他的翻譯那樣被人忘記,而是成為一股歷史的潛流,不時浮出地表。今天我們聽到的諸如「中國可以說不」、「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或「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另一個版本是二十一世紀是亞洲人的世紀)之類的說法,都是心一式想像的翻版。似乎到了新世紀,人們誇大了心一的狂想,卻忘記了心一狂想後的清醒。

相關焦點

  • 《蠢蛋進化論》,另一種1984
    這讓小編想起了一部老電影《蠢蛋進化論》,雖然電影的格調優點不太正經,不過放在這個時間點上卻非常合適,在這裡推薦給大家。高學歷高智商者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蠢蛋們卻瘋狂交配子孫繁盛,長此以往,豈不逆向淘汰?順著這個邏輯,影片推演出一個驚人的低智社會——人們的普遍智商降到及格線以下,五百年前的一個平庸廢柴冬眠醒來竟成了全世界最聰明的人。
  • 現代生物進化論的象徵 達爾文響徹2009
    特展包括圖片展和化石展兩個主要部分,其中圖片展包括達爾文與「貝格爾號」(小獵犬號)、達爾文進化論的誕生、人類的進化、進化論的進化等主題,展出了80餘張反映達爾文生平與達爾文進化論的圖片,也包括對達爾文提出「自然選擇」學說具有重要影響的「貝格爾號」環球航行的大幅路線圖。化石展以「生物進化的化石實證」為主題,向觀眾推介了8種典型的過渡型生物的實體標本或骨骼化石。
  • 進化論150年那些與達爾文 無關的「進化」(組圖)
    反思進化論在中國的種種,一直以來多的是稱讚其鼓勵變革的思想解放作用,然而對於其在社會思潮方面的負面影響卻甚少有人提及。  在今天一些學者看來,進化論當時在中國的有效傳播代表著一種中國古老的歷史循環論讓位於進步史觀,它當時更多地預示著一個新的軸心時代的到來。然而,面對當下,我們又該如何反思進化論呢?
  • 進化論被推翻的證據
    那麼他犯了什麼錯誤呢?白天的時候飛蛾都在昏睡狀態,放飛後,他們大多落在樹幹上,以樹幹為背景,白色飛蛾和黑色飛蛾的顏色差別一目了然,鳥類很容易選擇性捕食。但是,事實上,野生狀態下的飛蛾棲息在樹蔭下的小樹枝下面,白色飛蛾和黑色飛蛾的顏色差別並不強烈,鳥類捕食的時候,選擇性也就不強。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文新譯本譯者感言
    帕氏的成名作《社會行動的結構》一反英美社會學深受進化論影響多從(生物)有機體論的整體論視角立論,而將人際互動亦即「社會行動」作為社會理論的邏輯起點和社會學分析的基本單位,由此開啟了社會研究中的「方法論的個人主義」或者社會唯名論的先河。
  • 科學網—《物種起源》又有新中文譯本
    ■本報記者 洪蔚 近日,譯林出版社「譯林人文精選」叢書推出《物種起源》新的中文譯本
  • 達爾文進化論過時了,看看「快感爆炸」進化論吧
    有興趣的朋友順著這個思路深挖一下,說不定你就能撼動進化論的地位比肩達爾文呢。人類還在古猿的階段,也就是動物向人類進化的過渡階段,經歷了從爬行到直立行走,從樹上到樹下,從不會製造工具到製造工具,從不會用火到會用火,從不會思考到會思考,從沒有精神世界到有精神世界的過程。完成了這一過程,古猿就逐漸進化成了人類。我們一條一條來看達爾文進化論是如何解釋的。
  • 進化論的勝利!紅毛猩猩助人類脫離困境,智商進化超乎想像
    在此種環境下,1859年,一位名為達爾文的年輕生物學家將自己研究的成果提了出來,人類的祖先是猿猴,是一步一步地進化為如今模樣的,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生物都是如此,這就是生物進化論。毫無疑問,這個理論剛剛被提出,便遭到諸多頑固勢力的反對,達爾文甚至受到了人生攻擊。
  • 《戰爭論》核心原則
    《戰爭論》核心原則德國軍事大師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總結了戰爭的核心四原則:(1)用最高的精力使用我們所可能動用的一切兵力。(2)儘可能集中兵力在準備作決定性打擊的點上。(3)不可浪費時間,行動快速可獲得先機。奇襲,為獲致勝利的最強力因素。(4)用最高的精力來追隨已獲的成功。
  • 進化論有沒有被推翻
    經常看到有人在網上發文字,說進化論不成立或被推翻了。進化論真的被推翻了嗎?反正學術界沒有這個說法。如果科學證明進化論不成立,那絕對是一件非常轟動的事件。在學術界,人們談到進化論,可能會說現有的理論還不完善,或還存在缺陷,但生物進化是大家公認的。
  • 進化論的認識誤區
    還有一些人反駁進化論的理由是,在「優勝劣汰」的殘酷自然法則下,物種應該減少,而不可能增加。其實,在研究物種形成的過程中,很少會去考慮種間關係,因為在一般情況下二者的關聯不大。下期內容「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下,物種為什麼反而曾多?——物種的形成方式」將會詳細給大家介紹,由於內容較多,本文就不再贅述。
  • 《達爾文進化論全集》中譯本出齊
    本報訊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原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副會長葉篤莊主譯的《達爾文進化論全集》已由北京科學出版社近日全部出齊,向全國發行。該全集共十三卷,約500萬字。達爾文學說為現代生物學的基礎,同時對醫學乃至自然科學的各學科以及社會科學各學科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譯作||裡爾克漢語譯本系年(1929–2012)
    據衛茂平《德語文學漢譯史考辨:晚清和民國時期》(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年,第193-198頁)介紹,此書中的譯文,為裡爾克文字第一次被翻譯成漢語。 1931 華胥社文藝論集 / 華胥社編.
  • 從達爾文到進化論
    說起恐龍讓我想到的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從進化論的起源、發展、衍生,直到今天我們都無法確定,究竟是何時開始有的人類、何時有的生物。人類的起源到底是該相信進化論還是神創論呢?科學家與哲學家的PK一直持續至今,最後……誰將取得勝利呢?
  • 如何評價達爾文的進化論
    提到進化論,很多人自然而然會想到達爾文,達爾文的名字就是進化論的代名詞。進化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這個理論涉及到人從何處來,又會向何處去,以及生命的存在意義等問題。而達爾文為大家描繪了另一種景象的世界:沒有造物主,沒有預先的目的和設計,變化無窮的、充滿競爭的、不斷產生和消亡的、有過去的漫長和曲折的演變歷史、有不能預測未來的世界。不是哲學家也不是思想家的達爾文卻完成了千百年來唯物主義哲學家和思想家未能完成的一場思想革命,扭轉了世界上無數人的生命觀。達爾文的進化論在科學和人文領域有著重要影響,但同時也是一個極具爭議的理論。
  • 達爾文的困惑,人類是最不符合進化論的
    因為這個結論與當今生物界的進化論相悖。但同時研究還發現地球上的生物都不存在中間種,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越來越多的考古成果顯示,進化論存在明顯的斷層期,而且處在人類進化的關鍵節點。達爾文自己也說過:「最不符合進化論的就是人類本身」這是一位在探索答案路上非常值得敬佩的偉人。
  • 進化論存在重大缺陷!人類起源變成未解之謎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人類起源三大假說之一的進化論,前面的兩篇文章,我們客觀談論了人類起源的另外兩個假說——神創論與外星造物論。相對於進化論來說,另外兩個假說更能解答一些現在發現的解釋不清楚的現象,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一下。那麼被大眾所認同的進化論為什麼在近些年生命和基因技術的發展下,其理論卻屢屢被科學反駁呢。下面我們就來一起探索一下,進化論近些年與科學相悖的地方。
  • 進化論缺少太多證據
    美國科學家在《自然》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研究結果表明,蜥蜴在一年內,由於生存壓力(實驗中人為設定的),腿先從短變長,又從長變短,顯示出進化的速度有時是出人意料的。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自科學界以外的——宗教與進化論爭論,這是民眾感受最多的部分,也是爭論最有影響力的領域。
  • 新編世界上下五千年,確立了生物界的秩序的林奈,進化論的奠基人
    由於林奈的分類法是按照人為選定的標準(如以生殖器官為標準),而不是按照自然進化的親緣關係來劃分的,所以,被稱作人為分類法。在進化論產生之後,人為分類法就被按進化中的親緣關係的自然分類法所取代。但是,林奈的人為分類法和「雙名制」命名法終使雜亂無章的關於動植物方面的知識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使生物界開始變得有規律可循了。
  • 甲午中日戰爭:晚清政府終於被打疼了!打醒了!
    而中國則進行一番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提出了自強、求富的口號,是得晚清政府一度出現了中興的景象。但晚清政府並沒有日本那樣在國家制度方面,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因此雖然建成了一陣規模龐大的北洋水師,配得卻是一個十分腐敗的官吏制度,使得其整體軍事力量呈現出了一種外強中乾的尷尬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