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9月25日訊9月24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暨「黃河落天走東海」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最後一站——東營,探尋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密碼」。
走進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很多人會產生疑問,這些矗立的「電線桿」是幹啥的?還不時有一種漂亮的鳥落在上面。
記者了解到,這種鳥叫東方白鸛,是世界瀕危鳥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0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僅剩不到3000隻。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些「電線桿」就是專門為東方白鸛人工架設的「繁殖巢」。
2003年,保護區工作人員首次發現東方白鸛,它們正在油田的電線桿上做巢。大家興奮極了,奔走相告,觀鳥協會、遊客爭相前來觀看、拍照,結果把東方白鸛嚇得棄巢逃走。
經過研究,工作人員發現,每年春夏之交,東方白鸛進入繁殖期,它們習慣把巢穴建在相對安全的高空,差不多在12-15米高的地方。
保護區管委會生態旅遊中心主任於麗萍告訴記者,東方白鸛之所以這樣選址,是因為高處視野開闊,而且安全,可以避免雛鳥被水蛇所害。
「除了高,再就是周圍的食物還需豐富。」於麗萍說。在摸清東方白鸛的築巢習性後,工作人員決定幫幫它們。
於麗萍介紹,他們為東方白鸛建造了「半成品」人工巢,按照它們的習性,架設多根水泥杆,頂端用角鐵焊上碗狀的巢託,讓東方白鸛在上面銜枝做巢。
「人工巢除了讓東方白鸛更省時省力,還避免了電線桿短路的危險。」於麗萍告訴記者,「並且方便我們科研人員觀察它們的繁衍過程。」
2005年,東方白鸛首次在保護區野外繁殖成功,孵了2巢7隻幼鳥。此後越繁殖越多,今年孵了115巢315隻。
如今,工作人員在保護區內已建起了60餘個人工巢,其中85%都受到了東方白鸛的「眷顧」,在上面安了家。
15年來,保護區累計繁殖東方白鸛幼鳥1954隻,將其種群擴增了65%。東營也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東方白鸛繁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