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早在幾百年前,我國人民就把海參作為一種珍貴的海味品,列為「八珍」之一。《本草綱目拾遺》中有記載:遼東產之海參,不僅其品質最佳,且藥性甘溫無毒,具補腎陰,生脈血,治下痢及潰瘍等功效。海參不僅是一種高貴的保健食品,而且可用於治療或輔助治療某些疾病。它具有滋補、壯陽等功效。
據民間經驗記載,不同種海參有不同的食法及效用。例如:刺參和梅花參等,有補腎、治療水腫的作用;水發海參,切成小塊與粳米煮粥,加入精鹽、味精,供早晚服用,有補腎、益精、養血之功用;用海參加蘑菇、玉蘭片、蝦皮煮湯,是老年人理想的滋補品。海參性味平和,被人們尊崇為四季滋補佳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眾多海參加工企業的宣傳,使得海參滋補效果幾乎「神化」。一些家庭不論老幼都每天食用海參希望得到提高免疫力、延年益壽的效果,事實上,海參並非人人適宜。
3歲以下兒童不宜食用
濟南市槐蔭區劉女士的孩子剛兩歲就上了幼兒園,之後總生病,朋友告訴劉女士應該合理安排飲食,可適當給孩子吃點海參,於是劉女士每天給孩子吃一個海參,半年過去了,孩子還是常生病,前兩天孩子發燒住院,醫生告訴劉女士:「你的孩子不僅肝功能損傷,而且腎功能也不太好。」劉女士懷疑是長期感冒發燒造成的,於是把半年不間斷食用海參的情況告訴了醫生,醫生告誡她:三歲以下兒童不適合食用海參。
海參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達52.2%。海參含有18種胺基酸,其中人體必需的10種胺基酸含量都很高,特別是精氨酸含量遠遠高於其他海產品,精氨酸是構成男性精細胞的重要成分,又是合成人體膠原蛋白的原料,並可促進細胞的再生和機體損傷後的修復,還可提高淋巴細胞的免疫活性,增強人體免疫力。但是三歲以下兒童並不適合食用。兒童各臟腑功能未發育成熟,不當的進補會對其內臟器官造成破壞,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特別是消化功能差的孩子服用枸杞、阿膠、海參等高蛋白、高脂肪的營養品,會加重消化系統負擔,損傷孩子肝腎功能,還可能造成性早熟。嬰幼兒應該均衡膳食,不必進補。
肝腎功能不好者忌用
儘管海參功效不少,但海參畢竟只是一種具有滋補作用的食品,並非「靈丹妙藥」。對於肝腎功功能不好的人,比如B肝患者、腎炎患者都不適合用海參滋補。海參屬於大補之物,富含各種營養元素,如果本來就是肝火很旺的人,在吃了海參之後,無疑是火上澆油,會使上火症狀更加嚴重。而富含蛋白質,很多品種蛋白質含量在50%以上。腎臟曾受過損傷的人,通常都要限制蛋白質攝入。如此高蛋白的食物,對腎功能不好的人來說是不利的,吃了海參會加重腎臟負擔,使腎功能更受影響。如果腎臟不好的人若不在醫生指導下自行服用海參進行滋補,他的腎通常會很快惡化。據說,感冒未愈、咳嗽多痰、腹瀉等病人也不宜食用海參。另外,據民間流傳,產婦最好不要進補海參,否則有可能會出現「閉奶」現象。
脾虛痰多者不宜吃海參。
因為海參還有大量的蛋白質,且以膠原蛋白的形式存在為主,因此脾胃虛弱的人吃海參可能引起腸胃不適,消化能力降低。對於這種情況不妨先調理一下脾胃,待腸胃功能恢復後再食用海參。
關節炎及通風患者不宜吃海參。
關於這一點,依舊是和海參富含的高蛋白有關。蛋白質在進入人體後,會被人體消化成胺基酸,同時也會產生尿酸等廢物。突然攝入大量蛋白質行成的大量尿酸,得不到順利排洩會在關節中形成尿酸鹽結晶,加重痛風患者病情。
當然,如果你對海鮮過敏,也是一樣不能吃海參的,以免引起過敏症狀發作。
海參不能與一些水果同食
吃海參和其他進補一樣,也是有講究的。海參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成分,而葡萄、柿子、山楂、石榴、青果等水果含有較多的鞣酸,如果同時食用,不僅會導致蛋白質凝固,難以消化吸收,還會出現腹疼、噁心、嘔吐等症狀。因此,吃海參後不能直接食用水果,需要等待一段時間。
野生海參和圈養海參有何區別?
一、外觀上有區別
野生刺參外觀呈黑褐色,底足短而粗壯,沙嘴大而堅硬,紡錘形體兩頭尖中間粗,4~6排刺,且刺形規整;海參皮質厚,膠原蛋白含量高,組織密實。
圈養海參顏色呈黃綠色,底足細長,沙嘴小而軟,身形細長,皮質薄,膠原蛋白含量低,組織稀疏。
二、發制口感上有區別
野生刺參非常耐煮,即使煮的時間稍長一些,也不會有太大影響。煮製後的海參參體有彈性,刺透亮,肉質筋道,有咬頭,口感好,營養豐富。
圈養海參不耐煮,煮的時間稍長就發軟,肉質缺韌性,口感不好。
三、生長環境有區別
野生海參屬自然生長,完全食用大海中的自然營養物質,不投放任何餌料,分區域捕撈,確保真正原生態,生長周期長,4年以上才可捕撈。
圈養海參被放養於圈池之中,由人工養殖,圈養池內水流近似於死水,養、鹽更新緩慢,池水淺,水溫高,池底多為人工投放的石頭、瓦片、舊輪胎等作為刺參棲息的人工參礁,浮遊生物少,海參成長快,生長周期一般為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