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生物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扮演色的角色無非是這三類:生產者、消費者以及分解者。
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消費者依靠生產者提供物質和能量,分解者分解動植物的屍體。
但其實還有第四類角色,它們被稱為「清除者」,因為它們是以動植物的屍體和排遺物為食物。
它們可以將大分子物質轉化為小分子物質,但無法像「分解者」一樣將有機物質轉化為無機物質。
正因為既像「消費者」又具有類似「分解者」的分解能力,所以它們在生態系統被單獨歸為一類。
生態系統中的清除者一般指食腐動物,像鬣狗、禿鷲、狼獾、禿獾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禿鷲。
圖為:安第斯神鷲屬於新大陸禿鷲
對禿鷲的認識,並不是全都頭禿
禿鷲一般分為舊大陸禿鷲和新大陸禿鷲兩大類,兩者的基因並不相同,前者與鷹血緣較親,後者則與䴉血緣更近。
雖然基因不同,但它們有著相似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這也是為什麼它們長得很像的原因。
舊大陸禿鷲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歐洲,而新大陸禿鷲分布地如其名是在北美洲和南美洲。
圖為:胡禿鷲屬於舊大陸禿鷲
新/舊大陸禿鷲的體長約為1.2米,羽毛主要是黑褐色,翅膀跟尾部的羽毛黑色更深,頸部則是接近白色的淡褐色。
相比於身體其他部分,它們的頭部跟脖子上的羽毛明顯少而且很短,而新大陸禿鷲完全是「禿頭」狀態。
禿鷲是吃腐肉的,所以它們很大一部分時間在尋找屍體,新大陸禿鷲有良好的嗅覺,而舊大陸禿鷲的視覺更好。
大自然的清道夫,病毒的「死胡同」
與吃新鮮動物血肉的獅子老虎或大型猛禽相比,吃腐肉的動物似乎不怎麼招人待見,因為它們跟蛆幹著一樣的行當。
但就是它們這種吃腐肉的食性,為生態系統的平穩運作做出了巨大貢獻,儘管很多人並不知情。
食腐動物不止禿鷲一種,但禿鷲是公認的「腐肉之王」,它們能做到其他腐肉動物無法做到的事情。
一般的食腐動物如果吃掉了帶病菌的腐肉,那它很大概率要染上疾病,最終的結果可能是一命嗚呼。
但禿鷲幾乎對腐肉是「來者不拒」,從不挑食的它們即使碰到病死的動物的屍體照樣可以大快朵頤。
實驗表明,禿鷲可以很愉快的地吃掉帶有炭疽桿菌動物的肉,而不會出現任何感染疾病的症狀。
對於感染了狂犬病、豬瘟和許多其他疾病的動物的肉,禿鷲有著相同的表現:吃完依舊完好無事。
這說明,病菌並不能在禿鷲的體內胡作非為,禿鷲可能有著「神奇的能力」以殺死或抑制病菌。
這種能力是什麼呢?
研究人員發現,禿鷲的胃酸呈現出強烈的酸性,足以殺死大多數病菌,這可能是它們百毒不侵的根源。
禿鷲的胃酸平均ph約為1,已經接近強酸。而紅頭美洲鷲的ph更是達到了0,它甚至可以腐蝕金屬。
細菌顯然是無法在酸性如此強的環境中存活的,於是被禿鷲吃掉的病菌相當於走進了「死胡同」。
被稱為「空中鬣狗」的胡禿鷲還吃動物的遺骸,而且骨頭佔據了它們日常飲食的70%-90%,這可能與骨頭的高熱量與易保存有關。
憑藉著獨特的食腐能力,禿鷲解決了自然界中大量的動物屍體,並將無數的病原體隔絕在自己體內。
更有趣的是,新大陸禿鷲會在進食的時候朝自己的腿和食物周圍排洩,因為排洩物也具有高酸性。
可以說,禿鷲在消毒殺菌方面做到了極致,全生態系統的生物都受益於此。
圖為:胡禿鷲吃骨頭
「衛士」數量減少,疾病迅速蔓延
自1990年以來,南亞(主要是印度和尼泊爾)的禿鷹數量急劇下降,超過95%的禿鷹因不明原因死亡。
禿鷹的大量死亡使得自然界中的動物屍體分解效率極速下降,大量的屍體堆積如山,汙染了土地和水源。
而且禿鷹數量一減少,它們的競爭對手老鼠,野狗的數量開始激增,許多致命的疾病被它們帶入人類社會。
這個問題在印度尤為突出,因為印度每年死亡的牛中只有4%被人們使用,其餘的都是交給禿鷹分解的。
圖為:生病的長嘴禿鷲
2003年研究人員確定是動物屍體中的雙氯酸藥導致了禿鷹的大量死亡,而這種藥通常用於牲畜。
在加州禿鷲中還出現了許多的鉛中毒事件,同樣的事情在中非也有發生,有些是人為故意的,有些則是間接人為的。
亞洲和歐洲禿鷲狀況也不容樂觀,野生動物市場的交易中,禿鷲佔據了很高的比例,這跟人們的迷信有關。
2016年一項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22種禿鷹物種中,有9種受到嚴重威脅,有3種受到威脅,有4種瀕臨滅絕,有6種很少被關注。
這意味著,生態系統的「清除者」面臨著嚴峻的生存考驗。
最後
禿鷲以肉體之身阻隔了大量致命性的病毒細菌,正是它們的「負重前行」,才讓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得以「歲月靜好」。
我們必須採取一切可行措施,保護好我們的「地球衛士」!
一旦禿鷹滅絕殆盡,生態系統勢必遭到極大破壞,泛濫的病菌將會肆意橫行,那時人類後悔也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