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靶向蛋白破壞機制找到了

2020-11-26 前瞻網

《自然》:靶向蛋白破壞機制找到了

 黃琨 • 2020-02-18 11:40:21 來源:前瞻網 E1996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真核生物(細胞中含有細胞核的生物)的許多細胞功能都是通過破壞某些蛋白來調節的,而這種靶向蛋白破壞是通過一個稱為泛素化的過程實現的。在這個過程中,用於破壞的蛋白質被標記為蛋白質泛素。泛素化由E3連接酶輔助,其中一個子集被稱為cullin-RING泛素連接酶(CRL),其作用是將泛素從E2結合酶轉移到目標蛋白上。

默認情況下,CRL是不活躍的,但當一種名為NEDD8的蛋白質(其序列與泛素類似)附著在CRL2-5的cullin亞基上時,CRL被激活。

這種激活是如何發生的,一直是個謎。直到《自然》雜誌近日刊載文章NEDD8 nucleates a multivalent cullin–RING–UBE2D ubiquitin ligation assembly(《NEDD8形成多價cullin-RING-UBE2D泛素連接集合》),報告了使用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技術獲得的結構數據,才填補了一些空白。

先前的結構分析表明,NEDD8與cullin蛋白結合雖然增強了泛素和靶向蛋白的效率,但具體機制仍是空白。研究人員的主要目的是,在將泛素轉移到目標蛋白的過程中,捕獲一個附著在NEDD8上的CRL。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作者們製造了一種由3種成分組成的「tribrid」分子,並使用低溫電子顯微鏡,最終獲得了tribrid和β-TRCP組裝蛋白質CUL1 SKP1和RBX1時形成的複雜結構數據 (這個結構稱為CRL1β-TRCP)。

實驗結果相當驚人,其揭示了組成整個複合物的3個模塊的精確三維關係:催化模塊、激活模塊和基質支架模塊。3個模塊的交互讓UBE2D的活性部位與β-TRCP及其靶蛋白更加接近。通過測試,作者發現含有單個突變蛋白的配合物酶活性明顯降低,含有2個突變蛋白的配合物出現了更強的協同缺陷,這與作者關於複合物如何起作用的模型一致。

這些新的結構數據可能有助於設計被稱為蛋白水解靶向嵌合體(PROTACs)的藥物,其中一些可以將特定的CRL酶轉向泛素化,從而破壞酶的自然庫之外的、在臨床方面有作用的靶點。

參考文獻: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00-y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靶向銅離子伴侶蛋白調控劑的抗腫瘤作用機制
    科學家發現靶向銅離子伴侶蛋白調控劑的抗腫瘤作用機制 2015-11-10 上海藥物研究所 【這些信息顯示了腫瘤細胞的生存可能依賴於這些銅離子伴侶蛋白。與金屬螯合劑相比,靶向銅離子伴侶蛋白可以更加特異、精細地調節胞內銅離子的濃度以及分布,從而在實現治療效果的同時減少毒副作用。
  • 細菌效應蛋白模仿宿主HSP90下遊蛋白破壞免疫
    細菌效應蛋白模仿宿主HSP90下遊蛋白破壞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3 15:29:37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Vincent S.
  • 研究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之前的黃病毒治療靶標和疫苗設計主要聚焦在病毒囊膜表面的E蛋白,高福團隊於2016年解析了靶向E蛋白且能交叉保護寨卡病毒的單克隆抗體2A10G6的作用機制,並從中國寨卡康復病人體內鑑定出高效、特異的靶向寨卡病毒E蛋白的單克隆抗體。
  • 新型蛋白降解技術可靶向細胞外蛋白
    日前,Arvinas公司的科學創始人Craig Crews博士的實驗室又傳來好消息,Crews博士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名為ENDTAC的靶向蛋白降解技術平臺,將蛋白降解技術擴展到靶向細胞外蛋白,有望進一步擴展這一創新治療模式的適用範圍。他們的研究發表在ACS Central Science雜誌上。
  • 靶向藥耐藥的終極解決辦法:蛋白降解療法!
    其實早在2017年,這種治療方法就已經受到了醫學界的認可,登上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 現在已經發現的癌基因數量眾多,而其中能研製出靶向藥的,其實只是九牛一毛——不同癌基因編碼的致癌蛋白,手裡拿的兵器並不完全相同,而要找到能夠繳械它們的合適藥物,就更加困難。 所以,有很多癌基因,雖然發現已久,但其實並沒有相對應的靶向藥物。
  • HSP70降解澱粉樣蛋白的分子機制
    HSP70降解澱粉樣蛋白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23:34:31 海德堡大學(ZMBH)和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Bernd Bukau及其團隊揭示了人
  • 靶向溶酶體的嵌合體可降解細胞外蛋白
    靶向溶酶體的嵌合體可降解細胞外蛋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0 14:29:15 美國史丹福大學Carolyn R. Bertozzi課題組發現,靶向溶酶體的嵌合體可降解細胞外蛋白。
  • B肝天然靶點開發新藥,理解激活機制,靶向TLR系統
    B肝天然靶點開發新藥,理解激活機制,靶向TLR系統研究人員使用黑猩猩感染實驗模型,結果發現,HBV無法幹擾宿主細胞基因轉錄,並誘導肝臟ISG表達。科學家認為,目前前沿醫藥學家已經很好的理解HBV感染時免疫激活機制,即HBV不會觸發肝細胞的IFN反應或幹擾肝細胞的固有免疫感應功能,它也不會抑制基於幹擾素和細胞因子產生幹擾素刺激途徑。此外,巨噬細胞可被高滴度的HBV激活,主要是通過產生炎症細胞因子,比如TNF-α和IL6。也有一些研究報導曾經介紹過,HBV複製可以抑制上述模式識別受體(PRR)的功能。
  • 膜蛋白靶向藥有望成真
    近日,香港大學、重慶大學及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合作,就靶向活細胞表面膜蛋白提出新的藥物策略。
  • 一種靶向Nef蛋白的抗生素或可治癒HIV病毒
    一個團隊發現了一種殺滅HIV的潛在方法,通過靶向一種名為Nef的蛋白質。研究人員篩選了數千種化合物,揭示了一種針對這種蛋白的先導藥物分子。Nef是HIV-1和其他免疫缺陷病毒中的一種附屬蛋白,雖然在試管試驗中對病毒在細胞中的複製來說是可有可無的,但在活體試驗中對病毒複製和致病作用來說卻是非常關鍵的。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解釋Nef對入侵病毒的重要性的一個可能的機制。
  • PNAS:揭示特殊蛋白幹擾細胞抗癌機制促進癌症發生的分子機制
    2014年3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名為STAT3的細胞蛋白幹擾細胞的抗癌機制並且促進癌症發展的分子機制,STAT3蛋白是在大多數人類癌症中過表達的一種蛋白質,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PNAS上,該研究為理解癌症發展以及為開發新型靶向療法來抑制癌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 納米抗體介導PROTACs蛋白靶向降解技術
    想要了解一個基因的功能,通常的做法是在DNA或mRNA水平抑制基因的表達,然後觀察表型的變化,而表型的變化通常是由蛋白的缺失導致的。但是,這些方法沒有直接作用於蛋白,只是暫停了蛋白質的轉錄或翻譯,蛋白的缺失還是依賴於其自身的半衰期。因此,這些方法不能有效敲減半衰期長的蛋白或溶解度低的蛋白聚集體。
  • 植物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招募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植物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招募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9-05-09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Cell:揭示細胞破壞受損線粒體機制
    2016年12月3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用來發現和破壞線粒體的機制,其中當線粒體遭受損傷時,它可能導致遺傳問題、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炎性疾病和衰老。
  • 揭示抗CRISPR蛋白阻斷CRISPR系統機制
    這個免疫系統的核心是一種識別病毒DNA和觸發它破壞的監視複合物。然而,病毒能夠反擊,利用抗CRISPR蛋白讓這種監視複合物不能夠發揮功能。但是,在此之前,沒有人準確地知道這些抗CRISPR蛋白如何發揮作用。
  • 《自然》:美揭示神經元轉運蛋白分子運動機制
    《自然》:美揭示神經元轉運蛋白分子運動機制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24日報導,美國科學家最近終於弄清楚了轉運蛋白分子的工作機制,研究發表在24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科學家表示,新研究有望改進對精神疾病治療的效果,加深理解古柯鹼等神經藥物的作用原理。 轉運蛋白是內嵌於神經元細胞膜內的分子機器,其作用是調節神經細胞之間的信號傳導並循環利用神經遞質。
  • 靶向蛋白降解劑,蓄勢已久的小角色,爆發就顯得更加耀眼!
    靶向蛋白降解(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是繼蛋白激酶抑制劑和單克隆抗體之後,藥物研發領域又一新興方向。傳統的藥物研發策略關注如何通過直接調控蛋白質或酶的活性來治療疾病。蛋白質活性調節劑,特別是抑制劑的開發和應用一直是藥物研發的主流方向。然而,傳統的小分子和抗體藥物只能靶向大約20%的蛋白。
  • 熱休克蛋白調控機制與疾病
    2019年8月8日,我校生物&醫學午茶會(Henan University,Biweekly BioMed Seminar,簡稱「HU-BBS」)第四期如期在基礎醫學院6樓錄播室舉辦,胡延忠博士應邀作了題為「熱休克蛋白調控機制與疾病」的精彩報告,生命科學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和醫學院所屬學院、附屬醫院和重點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近50人參加會議並進行了熱烈研討。
  • Nature亮點 | 蛋白靶向降解技術群雄四起,LYTAC或成魅力新秀
    與SMI和mAb相比,PROTAC具有獨到的優勢,能夠靶向眾多的以前被稱為「不可成藥」的蛋白分子。比如,PROTAC的靶點通常是胞內蛋白,而對分泌蛋白和細胞膜蛋白則束手無策。細胞膜蛋白的降解通常是通過溶酶體途經完成,如EGF引起的EGFR降解過程。因此,溶酶體降解途徑也成為靶向降解膜蛋白的主要設計思路。 2020年7月29日,史丹福大學HHMI研究員Carolyn R.
  • ...細胞表面蛋白和胞外蛋白,有望為一系列疾病開發出新型蛋白降解...
    這些作者開發出一類新的分子,它們可以將不需要的蛋白從細胞表面或周圍環境中穿梭到溶酶體中,其中溶酶體是專門用於蛋白降解的細胞區室。這些分子稱為溶酶體靶向嵌合體(lysosome targeting chimera, LYTAC),它們的工作機理是選擇性地用標籤標記蛋白,這個標籤決定了蛋白的命運,使之作為細胞垃圾進行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