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財經》記者發稿,華海藥業未對事件進展置評。
對於超標的27批次厄貝沙坦原料藥產品,華海藥業仍將召回,目前已將厄貝沙坦的檢測結果告知相關客戶,涉事產品合計價值約人民幣900萬元。至於2015年—2018年生產並銷往國內市場的1080批次厄貝沙坦原料藥,華海藥業未發現超標現象。
有限的精力與無限的雜質
原料藥中的雜質常見,不過,基因毒性雜質往往被看做一種特例,既便在低濃度條件下也有安全風險,因為它們可能具有致突變性,可能導致DNA損傷從而增加患癌風險。
不該在藥品中出現的基因毒性雜質NDMA、NDEA,是N-亞硝胺類化合物。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N-亞硝胺類物質列為人類致癌物。其中,NDMA和NDEA都是2A類,前者對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動物致癌性證據充足,是常見的同時具有肝毒性、基因毒性和免疫毒性的化學物質;後者也具有基因毒性。飲用水中若同時存在NDMA和NDEA,即便濃度很低也有產生遺傳毒性的風險。
歐盟等多國藥品監管機構認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都可能接觸這類物質,例如醃製食品等。NDMA廣泛存在於飲料、食物、菸草煙霧、橡膠製品中,食物的加工、儲存以及運輸等過程也會產生NDMA。
一位不願具名的藥企人士對《財經》記者分析,目前我國的基因毒性雜質標準對標世界最高水平,對藥企來說非常嚴格。
華海藥業從2004年開始研發纈沙坦,鑑於當時的研究水平,無法檢出這一基因毒性雜質,也無法進行控制。2012年,華海藥業改進了纈沙坦的生產工藝,隨著檢測手段的提升,NDMA雜質才被遲來的技術檢出。
美國FDA提醒,製藥企業有責任開發、使用合適的方法來檢測雜質,改進生產過程時也應如此。如果檢測到新的雜質,企業應充分評估並採取措施確保產品對患者安全。
「這東西很費錢。」一位從事基因毒性雜質研究的藥企人士對《財經》記者解釋,有些基因毒是不穩定的,檢測起來有難度。某些雜質中的成分可能想不到,有些雜質會遺漏。
基因毒性雜質控制的主要挑戰,是要在雜質危害與藥品成本之間找到平衡點。有研究顯示,藥物研發過程中增加基因毒性雜質的研究,包括限度的設定、分析方法、驗證、常規檢測,都將嚴重拖長藥品開發完成的時間線。
上述藥企人士坦言,有些藥物的合成路線中如果要研究基因毒性雜質,做完研究後如果發現有些基因毒性的雜質,在原料藥中幾乎檢測不出;又或許存在基因毒性雜質,但企業沒有想到,檢測水平不高,這也會遺留風險因素。
有些情況下,藥企為了證明合成路線的產物沒有基因毒性,需要去做遺傳毒試驗進行確證,花費至少幾十萬元。
因此,在藥物研發過程中,平衡患者用藥安全性及企業的生產控制成本是一個難題,需要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採用合理的方式控制基因毒性雜質。
「一條合成路線,發散出去有無窮多的、各種各樣的物質出來,你不可能以有限的精力去追求無限的雜質,一個一個都做。」上述藥企人士分析,藥企往往會關注大概率的雜質,絕大多數能檢測出來;那些有可能帶到最終藥品裡的,企業需要通過工藝去控制,藥品的生產「不能因噎廢食」。
來源:《財經》記者 趙天宇
共2頁 上一頁 [1] [2]
搜索更多: 華海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