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安眾福教授和黃維院士團隊Angew. Chem.:有機長餘輝新進展——調控晶體中三線態發色團的堆積實現超長有機磷光

2021-01-21 X-MOL資訊

近年來,超長有機磷光(UOP),即有機長餘輝發光,因具有超長發光壽命和豐富的激發態性質,在化學傳感、顯示、生物成像以及防偽等領域展現出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前景而受到人們的關注。晶體工程是獲取超長有機磷光的重要策略之一。因為在剛性的晶體環境中,分子運動可以有效地被抑制,從而減少非輻射躍遷失活,從而賦予無金屬有機發光材料高效超長室溫磷光。因此研究理解晶體中分子堆積對於認知超長有機磷光的形成至關重要。近年來,關於分子堆積-磷光性能間構效關係的研究已有大量的報導。然而,由於影響磷光性質的因素十分複雜,超長有機磷光的形成機理有待更深入的理解。是否分子堆積一定可以形成超長有機磷光?答案是否定的。因此,研究理解有效分子堆積對超長有機磷光的產生顯得非常有必要並且意義重大。


一般來說,每個有機發光分子由不同屬性的結構單元組成,其中一些有利於三線態激子的產生可被視為三線態發色團,比如咔唑、吩噻嗪等,而其他基團主要起著調控分子排布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功能基團。那麼,到底哪部分基團之間的有效堆積才是產生超長有機磷光的關鍵呢?近日,南京工業大學IAM團隊的黃維院士與安眾福教授帶領研究團隊通過研究一系列芳香醯胺衍生物的發光性能,提出了超長有機磷光產生的新認知。他們通過改變氯原子在功能基團-苯環上的位點,調控三線態發色團-咔唑結構的堆積模式,實現了超長有機磷光的開/關轉換。結合實驗數據與理論計算,他們發現三線態發色團之間的有效堆積在UOP形成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僅有三線態發色團單元之間形成有效結構堆積才能實現超長有機磷光。該項研究不僅深入解釋了純有機化合物超長磷光發射的內在機理,而且為獲得高效UOP材料提供了新的指導。相關工作發表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碩士研究生甘楠王軒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團隊史慧芳副教授、馬會利副教授等參與了此項研究。


該工作得到了科技部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傑出青年自然科學基金與江蘇省雙創團隊等項目的支持。 


Manipulating the Stacking of Triplet Chromophores in the Crystal Form for Ultralong Organic PhosphorescenceNan Gan, Xuan Wang, Huili Ma, Anqi Lv, He Wang, Qian Wang, Mingxing Gu, Suzhi Cai, Yanyun Zhang, Lishun Fu, Meng Zhang, Chaomin Dong, Wei Yao, Huifang Shi, Zhongfu An, Wei Huang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14140-14145, DOI: 10.1002/anie.201907572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27682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27680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發光學報(特約綜述)| 有機夜明珠:高分子長餘輝發光材料
    為了實現高分子發光材料的長餘輝發射,當前主要是利用雜原子或者重原子的自旋軌道耦合作用,提高單/三線態激子間的系間竄越能力;高分子基質中的氫鍵、滷鍵、離子鍵等分子內和分子間相互作用為磷光基團提供剛性環境,抑制其三線態激子的非輻射躍遷和猝滅。
  • 黃維院士研究團隊成果精選
    【發表的研究成果】1.論文:動態共振有機長餘輝材料南京郵電大學的黃維院士和陳潤鋒教授課題組(共同通訊)繼2015年首次報導有機長餘輝材料(Nat.其次,利用分子中引入的相對平面的共軛結構,構築有效的H聚集(H-aggregates),穩定高度活潑的三線態激子,繼而實現高的餘輝發光效率以及長的發光壽命。開發的餘輝材料最長壽命為0.67 s,系間竄越速率高達107s-1,發光效率為4.0%,這一結果突破了餘輝材料壽命和效率不能同時提高的矛盾問題。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
    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有機長餘輝領域取得的重大進展「熱活化三線態激子釋放實現高效率的三模式有機長餘輝」(Thermally activated triplet exciton release for highly efficient tri-mode organic afterglow)。
  • 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子學》報導黃維院士、安眾福教授團隊...
    荔枝新聞訊 近日,南京工業大學海外人才緩衝基地黃維院士和安眾福教授帶領的團隊在有機長餘輝發光領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 黃維院士團隊:有機小分子的多彩長餘輝發光
    隨著柔性電子的發展,短短幾年時間,具有長餘輝發光性質的有機「夜明珠」更加受到關注。科學家通過調控分子結構、晶體分子堆積等策略,基於不同發光材料結構,實現了長餘輝發光顏色調控。但該策略不僅操作複雜,而且不可控,具有一定偶然性。此外,如何在單一材料結構中實現多彩長餘輝發光也是該領域面臨的重大研究挑戰之一。
  • 【學術報告】有機長餘輝發光
    ---題目:有機長餘輝發光報告人:安眾福 教授,先進材料研究院,南京工業大學時間:2020年11月10日(周二)16:00地點:化學B樓410邀請人:袁望章 研究員報告人簡介:安眾福,南京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 常州大學開發D-C(sp3)-A型高效率超長有機室溫磷光材料
    室溫磷光(RTP)材料因發光效率高和壽命長等優勢,近年來在顯示、加密、防偽、傳感以及生物成像中的潛在應用備受研究者的青睞。然而,較弱的單線態激發態(Sn)與三線態激發態(Tn)的自旋軌道耦合作用(SOC)常常導致系間竄越(ISC)禁阻,有機分子實現高效率的RTP面臨巨大挑戰。
  • 光致發光材料–黃維院士、Chihaya Adachi、楊朝龍,潘梅課題組成果...
    黃維院士課題組 亞單元互鎖實現聚合物中長壽命的有機室溫磷光的研究 長壽命的室溫磷光(LRTP)是一種在有機電子和光子學中引人注目的光學現象。
  • 科學家合成超長磷光氫鍵有機芳香骨架多孔材料
    一種以便捷節能的物理化學方法製備的「夜明珠」,能用於癌症、中風、心血管疾病等的檢測診斷,能用於人民幣、商標等的防偽……南京工業大學安眾福教授研究團隊合成了一種超長磷光氫鍵有機芳香骨架多孔材料
  • 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 通訊》報導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
    西工大新聞網2月20日電(榮子強)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IFE)、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安眾福教授帶領團隊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趙彥利教授合作,在有機長餘輝研究領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 《自然•光子學》報導黃維院士、安眾福教授團隊高效純有機閃爍
    西工大新聞網1月14日電(柔軒)據悉,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和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安眾福教授>帶領的創新團隊在有機閃爍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但傳統的純有機材料主要由碳、氫、氮等質輕元素組成,對X射線的吸收較弱;另外,其弱的自旋軌道耦合作用導致有機發光材料在X射線激發下,三線態激子通常因躍遷禁阻而不發光,即只能產生源自於單線態的螢光發射。因此,生成比例達75%的三線態激子未被充分利用,限制了純有機閃爍體材料的發展。
  •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黃維領銜的科研團隊
    近年來,黃維團隊的顛覆性科研成果不斷顯現,陸續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上,包括被列入「化學與材料學領域十大熱點前沿」的有機超長餘輝材料研究、入選「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高效鈣鈦礦發光器件研究」,還有無墨噴水列印的多彩「複寫紙」、無限保鮮的「層狀鈣鈦礦電池」、回歸有機半導體本質的「有機納米聚合物」……堪稱科研界的「寶藏團隊」。
  • 材料學院團隊在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如何通過分子設計方法實現系間竄越常數的有效調控,開發高性能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材料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黃輝教授研究團隊在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光電和生物等應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進展,提出了新的材料設計思想和方法。
  • 中山大學池振國教授團隊:超長有機磷光材料發光效率取得新突破
    超長有機磷光(UOP)材料具有長的發光壽命,當撤去激發源後仍然維持一段時間的發光,所以也被稱為有機長餘輝材料。這類材料在緊急照明、交通標識、防偽、光學記錄以及生物成像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潛在應用,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尤其在細胞成像等實際應用方面,它能有效地消除背景光或激發光的幹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信噪比。
  • 三線態激子在室溫磷光方面的應用
    有機室溫磷光(RTP)分子產生的激子具有長距離遷移的能力,可增加自由電荷產生的機率,其在光電應用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要獲得高效磷光和長壽命的有機RTP材料仍然面臨巨大挑戰。主要原因在於:(1)發光過程一般涉及到從短壽命(納秒)自旋允許的單線態激子向長壽命(微秒)自旋禁止的三線態激子的轉換;(2)三線態激子對氧氣和溫度極其敏感,因此需要嚴苛的環境條件,包括超低溫、惰性氣氛、特定的主體基質和設計晶體等。相比之下,無機餘暉材料由於獨特的激子躍遷過程,使其顯示優越的發光效率和長的壽命(可以天或月為單位)。
  • 從試劑「雜質」中發現一篇《自然·材料》:咔唑異構體誘導超長有機磷光
    超長磷光又稱為餘輝(afterlow),主要源自於激發能的存儲和發光的緩慢釋放。自從發現波隆那石(Bologna Stone)是一種通過摻雜實現餘輝發光的材料之後,無機餘輝發光如今被廣泛應用於生產夜光漆、刻度盤以及緊急逃生信號等。
  • 【材料】外消旋化增強有機室溫磷光
    手性發光材料在螺旋自組裝、手性識別、生物傳感、3D顯示、信息存儲與處理、圓偏振雷射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然而,對於組成和原子排列方式完全相同的手性異構體分子而言,弄清分子晶體堆積與RTP性質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具有重要的意義。早在20世紀初,德國化學家Wallach對於手性分子提出了著名的Wallach規則:在晶體中,外消旋構型分子一般比其絕對構型分子具有更高的穩定性和更大的密度。
  • 科學家製備出新型室溫磷光非晶態材料
    >  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憑藉其長壽命的發光、多樣化的設計和方便製備等特點,有望在光電材料和生化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華東理工大學田禾院士、馬驤教授研究團隊在該領域獲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並被選為VIP論文和期刊內封面報導。  目前,室溫磷光材料多數為無機物或含貴金屬的有機配合物,其價格高昂且毒性較大,難以實現大規模的工業製備。
  • 紮根化學化工和材料基礎,方能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劉中民院士等...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劉中民研究員榮獲2020年度(首屆)京博科技卓越獎,大連理工大學呂小兵教授榮獲2020年度(首屆)京博科技創新獎,南京工業大學安眾福教授榮獲2020年度(首屆)京博科技進步獎;清華大學陳遠均等49位博士榮獲化學化工與材料京博優秀博士論文獎。
  • Chemical Science天津大學:分子二聚體在純有機室溫磷光 (RTP) 中的作用
    有機室溫磷光材料已成為當前化學和材料學科的研究熱點,一系列具有長壽命室溫磷光(RTP)特性的有機分子被相繼報導。目前,由於純有機化合物的RTP效應是在固態時被觀察到,因此分子堆積方式與RTP特性之間的關係備受關注。分子二聚體是描述分子聚集狀態十分有效的模型,也是被研究最為廣泛的分子間相互作用形式,經常被用來解釋分子堆積對RTP特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