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訓練大腦!這些APP可治癒心理疾病

2020-11-29 讀芯術

全文共2922字,預計學習時長6分鐘

我們常常擔心技術會使決策者和管理者的效率降低,原因也許是關注的範圍變小了,或者是溝通減少了。但是,合適的工具可以彌補你的專業缺陷,或是重新訓練你的大腦。這其實就是誠實面對自己的局限性,然後選擇正確的工具來解決問題。

以下是職業中最常見的一些不足之處,同時我們還介紹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技術工具。

疏忽

如果發現自己在重要會議或談話中走神了,那麼是時候重新訓練來延長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培養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了。從調整日常工作環境開始:如果在工作日,你不斷地被電子郵件通知、推送的文章或電話打斷,那麼就會削弱你長時間專注於一項任務的能力。嘗試將手機和電腦設置為每天至少幾小時的「請勿打擾」模式,考慮使用「自由」(Freedom)等幹擾攔截器程序(可阻止特定的應用程式和網站)來提高自控能力。

然而,為了真正延長注意力集中時間,採取冥想或正念練習這種形式將大有裨益。研究表明,冥想可以提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因此,即使冥想作為一種精神實踐或自我照顧的形式對你沒有吸引力,也可以考慮通過冥想來提高你的職業能力。正如應用程式Insight Timer和Headspace提供的引導性冥想,讓你輕輕鬆鬆地開啟一段旅程。你甚至可以去散步冥想,或在辦公桌上找到為短暫休息而設計的冥想。

拖延

如果你對冥想的想法饒有興趣,終有一天,你也可能是眾多有拖延問題的專業人士中的一個。拖延症可能源於許多不同的原因,因此,有必要進行自我反省,弄清楚你是因為害怕失敗而拖延工作,還是注重短期滿足而非長期努力,還是純粹為了避免某些不愉快的任務。

任務難以避免的話,進行短期的任務衝刺(也可稱為「pomodoros」)大有幫助:如果知道自己可以休息,花20或30分鐘完成一項特定的任務會更容易。像pomodoro.cc或pomodoneapp這樣的 pomodoro 計時器可以幫助你行動起來。

對於那些難以避免任務的人來說,進行短期的任務衝刺(有時稱為「pomodoros」)大有幫助。

如果你的拖延源於對當前滿足的需求,那就考慮使用一款遊戲化的任務管理應用程式,每當完成一項任務時,它都會讓你的大腦產生一些內啡肽的衝動。Habitica是一個基於網絡的任務管理器,在你完成一項任務或保持一個習慣時,它會給你打高分並獎勵虛擬獎品;Carrot是iOS的一款應用程式,在你完成任務時會為你加油,當你掉鏈子時會(幽默地)懲罰你。

猶豫不決

有時,拖延是由於缺乏決斷力造成的,但猶豫不決也會在其他方面影響你的職業信譽,尤其是可能害你失去同事、經理或直接下屬的信心。

AirFocus是一個基於網絡的工具,提供了一系列預定義的模板,旨在幫助用戶思考如何優先處理手上的不同任務,它甚至還與 Asana 和 Trello等平臺集成,將其視為起決定作用的輔助輪。你也許會發現,通過聽從推薦引擎或網站的建議,會幫助大幅減少需要決策的任務數量。Yelp和Eater可以告訴筆者在哪裡吃飯,Wirecutter會告訴筆者買哪些電子產品和家居用品,Setapp節約了筆者過去花在軟體評估上的所有時間,都只需一站式訂閱預先錄製的應用程式。像一些簡單的選擇,可以嘗試使用Alexa、Siri 或Google Assistant 來擲硬幣或擲骰子決定:就說「Alexa,擲硬幣」,讓「她」在兩個低風險的選擇中做出決定。

缺乏創造力

企業和管理者重視創造力和創新,但如果你總是墨守成規,可能需要一直努力來提升創造力。思維導圖,一種將想法或信息繪製成樹或流程圖的技術,是擴展思維或找到新選擇的一種好方法:筆者使用思維導圖應用程式,如Popplet、Mindnode和Mindmeister,來解決業務問題、編寫項目或考慮自己的專業優先事項。

思維導圖,一種將想法或信息繪製成樹或流程圖的技術,是擴展思維或看到新選項的一種好方法。

如果你習慣視覺思考,像Inkflow這樣的數字筆記工具可以通過重新激活右腦讓你的大腦充滿活力。如果你只是想擺脫那些幻燈片、文檔或報告的陳規舊習,那麼嘗試一下Creative Market:它的模板和設計資產市場給了筆者足夠大信心,其工具也能讓報告和演示在視覺呈現方面更具冒險特性。

跟進性差

我們手頭有這麼多任務,履行所有承諾就會很難,但沒有什麼會像項目未完成或未能兌現承諾那樣損害專業信譽。如果不能保持履行承諾,請嘗試使用 kanban 應用程式,或使用一款客戶關係管理工具 (CRM)來可視化進度。

Kanban 應用程式——類似於Trello,或者 Asana中的看板工具——將任務按照列進行可視化操作。在開始履行各種承諾時,把它們從「待辦事項」欄移到「進行中」,最終移到「完成」欄。筆者不是一個真正的視覺思考者,所以在使用 Crm 工具(如Streak)獲得的類似電子表格的界面上做得更好,而且是與 Gmail集成的。客戶關係管理系統最初是為銷售團隊設計的,不斷追蹤客戶的消費行徑,但也可以將其應用於其他任何多級項目:簡單地重新標記 CRM 欄位以反映流程的不同階段。

當然,跟進性差也可能源於習慣性的過度付出。如果你習慣承擔超出實際交付能力的任務的話,可以考慮採用一些工具,這些工具能讓你在對新請求說「是」之前三思而後行。筆者最喜歡的策略是設置多個電子郵件籤名,其中包含拒絕最常收到的請求的預回復;如果有人要諮詢或者安排一個毫無意義的會議,筆者只需點擊一下,就能發出一個禮貌的信息,謝絕他們。

過度工作

有時候問題不在於做得太少,而在於做得太多!如果你覺得因為長時間在辦公室工作而感到精疲力竭(甚至想離婚),那麼科技可以讓你控制瘋狂工作的心態。

最重要的職業習慣是要養成自我提升的習慣,也就是說,定期坦誠地審視自己的不足之處,以便為提高自己的表現、解決自己的局限性設定目標。

首先要注意辦公時間都浪費在何處了:像Timing或RescueTime這樣的應用程式可以告訴你在不同的網站、應用程式或任務上花費了多少時間,然後你可以重新調整你的工作日習慣,不再浪費或不當使用工作時間。一旦確定了工作中或線上辦公實際需要的時間,就要在沒有電子郵件需查看或懶散的特定時間做出承諾,然後利用技術手段履行承諾:像Shutter、Cold Turkey或Moment這樣的應用程式可以讓你不再對工作、在線通訊或整個設備的進行訪問,這樣你就可以真正地拔掉電源然後放鬆一下。

養成自我完善的習慣

無論你的工作缺點是什麼,一些應用程式、網絡服務或小工具都可以幫助到你。最重要的職業習慣是要養成自我完善的習慣,也就是說,定期坦誠地審視自己的不足之處,以便為提高自己的表現、解決自己的局限性設定目標。一旦認識到技術工具可以成為自我提升過程中的一項資產,就可以養成一種常規的做法,尋找能夠支持你實現職業績效目標的應用程式和設備。

留言 點讚 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

相關焦點

  • 十大常見心理疾病
    核心提示:  當今社會無論是工作還是家庭總是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或許說這就是生活,生活本來就不可能事事如人意,免不了遇到很多的問題,然而當這些問題困擾了我們太多,不去想辦法做一個合理的釋放則會堆積成災轉化為各種心理問題,這也就是說不要把任何事情都放在心上,讓時間來治癒,這些心理疾病會影響到人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到家庭幸福,目前存在的十大常見心理疾病有哪些。
  • 「腦神經遞質調控」成為精神心理疾病治療的關鍵
    精神心理疾病怎樣治?只能靠長期吃藥維持嗎? 探求引發精神疾病的深層病因,我們發現,精神心理疾病是一種腦神經遞質缺陷、紊亂引發的複雜病症,單純依靠傳統治療,或長期服用藥物是很難治癒的。 一方面,藥物只能抑制患者大腦神經活性,不能修正導致精神心理疾病的神經遞質缺陷。
  • 認知訓練可成為研發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策略的重心
    認知訓練旨在增強所需的心理技能,以增強神經認知功能。儘管有關該主題的文獻非常豐富,但很少有研究提出基本問題:「 認知訓練如何工作?」,或更準確地說,「基於哪種計算機制參與認知訓練會導致結果度量發生有意義的變化?」絕大多數研究集中於通過模擬認知訓練的結果指標對治療效果進行建模,但並未詳細描述認知訓練的確切機制。
  • 美國神經科學家將計算機晶片植入豬的大腦,以治癒人類疾病
    該豬的大腦植入了硬幣大小Neuralink設備,即計算機晶片,這顯示著人類未來對通過植入技術治療相關疾病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如果此舉成功,那麼,植入物可以解決諸如記憶力減退,聽力下降,抑鬱和失眠之類的疾病。
  • 消化系統疾病與心理異常的關係
    我們有理由認為,大腦中這個部位出問題了,就會同時影響人的情緒心理和胃腸道功能。也可以設想,內臟的功能紊亂了,會通過內臟神經向上影響邊緣系統,邊緣系統又將紊亂傳遞給心理情緒;反之亦然。自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起,學者們陸續在胃腸道內發現了多種原先認為只存在於大腦內的激素。此後,又發現胃腸道內竟然存在著一整套完整的獨立的神經系統。
  • 成長腦——個性化的腦力訓練app上線啦!
    成長腦app上線了!(*^▽^*) 輕鬆有效地提升注意力、記憶力、計劃執行能力等大腦功能。 快到手機應用商店搜索「成長腦」並下載,一起來提升腦力、終身成長吧!
  • 食療能治癒心血管疾病嗎?
    原標題:食療能治癒心血管疾病嗎? 如今,常有一些食療偏方帖在朋友圈熱傳,有的食療方子稱可以將一些無法根治的疾病徹底治癒,甚至比吃藥動手術還管用。請關注—— 食療能治癒心血管疾病嗎? 網上食療偏方不可迷信 對於網上熱傳的通過食療治癒心血管疾病的帖子,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主管醫師李寧認為「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在業內,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可。」一種治療方法是否具有科學性,一種物質是否能有效治療某種疾病,要經過嚴謹的實驗證明,並且通過臨床實驗加以檢驗。李寧表示「目前並沒有針對這些食療偏方是否有改善心血管疾病的作用進行嚴謹的實驗研究」。
  • 試試大腦訓練App
    Peak發布的「解碼器」,是基於劍橋大學的科研成果開發的一款大腦訓練遊戲,可幫助用戶提升注意力和專注度。eurekalert.org網站1月20日載文稱,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的一款新的「大腦訓練」遊戲可以提高用戶的注意力。
  • 感統訓練=職能治療=治癒自閉症?
    張韶霞大米和小米OT方向研發總顧問臺灣義守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教授特別教育研究所博士自閉症兒童由於大腦神經發育障礙,溝通方式、行為模式都異於常人,為了與這些生命做連接根據美國職能治療協會(AOTA),職能治療是藉助使用有目的性的活動,來治療或協助,在生理、心理、或社會功能上有障礙的人,使他們獲得最大程度的生活獨立性。在臺灣,職能治療的服務領域分為成人、兒童和心理三大塊。兒童職能治療側重於功能,如果兒童有一些影響其獨立生活的功能障礙,就需要尋求職能治療師的幫助。
  • 心理援助:走近腦電生物反饋療法
    走近腦電生物反饋療法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葛孝芳)在唐山心理醫院的一間診室裡,患者坐在舒適的沙發上,醫務人員打開測試儀「事實上,這是一種訓練大腦的方法,又稱腦電生物反饋療法。」醫務人員說。通過訓練腦電波,不但可治療某些神經上的疾病,還可改善我們的注意力、記憶力以及快速反應能力等。  腦電反饋訓練室內陳設很簡單,一臺測試儀、一張辦公桌和一個寬大的沙發。
  • 正確認識偏癱疾病的康復訓練
    偏癱患者在接受專業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一定的康復訓練可以提高康復效果,但很多患者認為康復訓練就是活動胳膊拉拉腿,或在不同時段進行肌力訓練等等,這其實是錯誤的。錯誤的康復訓練不但不能康復病情且會影響到康復進程,所以大家需要認識全面而且科學的偏癱康復訓練,欣奇蹟為大家來了解一下。 警惕!
  • 不容忽視的大腦過敏,它可導致抑鬱、暴躁、心理障礙、甚至精神失常(精神病)等疾病
    請點擊圖片上面的藍字「養生有道」,加關注,裡面有更多精彩的文章,謝謝!          研究發現,食品不僅僅能夠導致身體上的過敏,產生各種症狀和疾病,同時也能夠導致大腦的過敏,產生多種症狀,例如:疲勞、冷漠、思維緩慢、容易激動、動輒發火、好鬥、神經兮兮、焦慮、抑鬱、精神失常(精神病)、多動和學習障礙等(1)。         和身體一樣,導致大腦過敏的物質也是來自於我們經常吃的普通食品,以及食品中所添加的化學物質。
  • 0~6歲寶寶的感統訓練有多重要?關係到大腦開發,建議為孩子抓住
    閨蜜說完這些感覺都要哭出來了,她很納悶,自家的寶寶到底是怎麼了?準確地說,這並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心理學疾病,只是孩子發育過程中常見的認知障礙。可別看這只是孩子的一種認知障礙,實際上能夠對孩子產生不小的影響。 根據調查顯示,城市兒童的「感統綜合失調」的發生率在不斷攀升。「感統綜合失調」已經成為影響孩子成長發育的重要因素。
  • 大腦為什麼要玩這些小把戲?人的幻覺不只與精神疾病相關
    研究人員解釋說,當人們大聲說話時,大腦會做兩件事。首先,它向聲帶、舌頭和嘴唇發出指令,促使它們以正確的方式運動,從而發出正確的聲音。同時,大腦也對這些指令進行內部複製,科學家稱之為「有效拷貝」,使大腦中與聽覺相關的區域能夠預測發聲器將要正確發出的聲音。
  • 眼科主任揭秘「訓練提升視力」背後的真相
    走在大街上,常常能看到打著「視力康復」牌子的機構,聲稱能夠「治癒近視散光」、「智能降低度數」,甚至「輕鬆摘鏡」。「視力訓練」其實練的是大腦  通過訓練真的可以使患者感到「不戴眼鏡時視物變清晰」嗎?答案是可以的,這其實是通過訓練使得「相同近視度數的人」測出了「不同的視力」,其原理來自於我們的「大腦的模糊適應現象」。  何光華主任指出,大腦對不清晰是有一定的容忍範圍的,只有超過了這個範圍,我們才會感到不清晰。
  • 科學家將大腦植入物繞過眼睛可使盲人重見光明,治癒失明指日可待
    近日,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 (NIN) 的一項最新發現表明,通過在大腦視覺皮層中植入新開發的高解析度電極,可以使受試猴子大腦中出現人工植入的視覺形狀和知覺。具體而言,這個包含 1000 多個微小的、刺激大腦的電極植入物,可以在猴子的大腦中產生可識別的運動和複雜形狀的感知,包括字母表中的字母。
  • 北京精神科醫院:心理疾病應該怎麼治療
    核心提示:心理疾病已經成為一種非常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心理疾病會給患者帶來非常嚴重的損害,尤其是對患者大腦神經系統的損害是不可估量的。對於患者來說,心理疾病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患者不能工作學習,每天還要承受心理疾病帶來的生活壓力,是一件很有壓力的事情。對於這個病人,必須及時去正規的心理醫院治療。目前很多心理疾病都不靠譜,患者在選擇醫院時要注意不要盲目接受治療,避免被欺騙。
  • Nature子刊:青光眼是可治癒的免疫疾病
    青光眼是一種困擾全球近7000萬人的普遍性疾病,可損害視網膜和視神經並導致失明。目前對這種疾病的起源知之甚少。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近日發現,青光眼實際上可能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或可通過阻斷自身免疫活動來開發治療方法。這項研究發表在8月10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心理疾病的神經生理基礎
    心理疾病雖然屬於心理範疇,但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是建立在大腦的生理活動之上,因此心理疾病有明顯的神經生理基礎。 目前常規理論認為神經症的病因是由於大腦內神經遞質的失調(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也有人說神經遞質失調僅是神經症帶來的結果,而不是導致神經症的原因。
  • 大腦如何識別不同的氣味?移植幹細胞可修復大鼠中風受損的大腦
    1,移植的幹細胞可修復大鼠中風受損的大腦 來源:轉化醫學網 近日,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將人類皮膚細胞重新編程為神經細胞,然後將其移植到大鼠的大腦中,成功地恢復了中風大鼠的活動能力和觸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