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計劃:月球上建科研站

2020-09-22 成都科技

近日,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正在福州舉行。本次大會上,來自多個領域的航天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了未來我國航天發展的方向和規劃。

壽命超出我們預期 玉兔二號狀態良好

已獲取大量有效科學數據

近期,嫦娥四號探測器進入了第22月晝工作期,探測器和巡視器在月背工作時間已經超過600天,遠遠超出了預期設計壽命。

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表示,嫦娥四號的著陸器大概是半年的壽命,巡視器是三個月壽命,現在已經大大超出我們預期了,已經600多天了,現在狀態非常好。當然另外一方面從科學方面,我們也獲得了很多以前沒有認識到的一些科學上的新發現。

於登雲表示,目前玉兔二號月球車的狀態良好,能夠繼續承擔月背探測任務。自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著陸月背以來,玉兔二號月球車按照規劃路線已經行走超過500米。這一路獲得大量有效科學數據,這些成果為人類認識月球、了解月球提供了重要支撐。

於登雲說,我們獲得一個月面的地形,月球背面地形的剖面結構。然後是通過月球車的不斷行走,所以我們認識的範圍就越來越大。

隨著我國探月工程的不斷發展,以及對於月球認識的不斷加深,未來還計劃在月球建設科研站,開展進一步科學探測。

於登雲稱,目前我們規劃是在2030年前瞄準一個無人月球科研站的目標,我們規劃的任務就是「嫦娥」七號、六號、八號。

我國實施載人登月 仍面臨多方挑戰

需建立系統的月球應用體系

在本次航天大會上,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周雁飛以載人月球探測為主題進行了發言。他表示,目前,正持續開展載人月球探測方案的論證,想要真正實現目標仍有很多技術需要突破。

周雁飛表示,國際上目前正在形成新一輪的月球探測熱潮,包括有人,也包括無人,載人登月探測的國際合作相互交織,也相互影響。我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近30年,取得了重要成果,同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都為載人月球探測奠定基礎。

但要真正實施載人月球探測,仍舊面臨多方面的挑戰。

周雁飛說,比如說,進入空間和返回的能力,我們目前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它的運載能力就目前而言無法滿足需求。神舟飛船就是我們目前的近地載人飛船,還沒法適應登月的需要,同時要載人登月還需要載人的月面著陸器。

除了運載工具,目前我國也沒有在地球以外生存的經驗和技術積累,缺少相應的配套支持系統,這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大難題。

周雁飛稱,第二個方面就是,地外生存的能力問題,我們目前還沒有地外生存的經驗。地面支持能力。我們目前載人航天活動主要是以支持近地任務為主,那麼月球科學探測與應用,我們需要建立系統的月球科學探測與應用體系,同時提出具有原創性的科學探測目標和方法。

天問一號飛出1.5億公裡 預計明年到達火星

火星車上搭載6種有效載荷

目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已經飛離地球超過1.5億公裡,預計在明年到達火星,並在火星表面軟著陸。在本次航天大會上,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介紹了火星車的相關情況。

天問一號任務的火星車重量大約240公斤,高度大約1.85米。與月球車不同,火星車的太陽翼被設計成了蝴蝶翅膀的形狀。此外,為了適應火星地表的特殊環境,火星車採用了六輪驅動,在火星表面的行駛速度能夠達到200米/小時。

根據任務需求,火星車上搭載了6種有效載荷,包括地形相機、多光譜相機、次表層探測雷達、表面成分探測儀、表面磁場探測儀和氣象測量儀。火星車設計壽命為3個火星月,相當於約92個地球日。其間,它將在火星表面開展地表成分、物質類型分布、地質結構以及火星氣象環境等探測工作。

天問一號任務拉開了我國深空探測的序幕,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表示,未來我國還將實施小行星取樣返回、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環繞探測等任務。

新聞連結

我國科學家正進行「更柔軟」航天飛行器 相關研究

如果航天飛行器具備隨時變形或適應環境連續改變能力等特殊性能,那麼就可以在複雜飛行環境中完成更多更具挑戰性的任務。據正在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消息,在全球航天這一前沿領域,我國科學家正進行相關研究。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李小平在大會上作了題為《柔性可變形跨域智能飛行前沿探索》的演講。據介紹,跨空域、跨速域的跨域飛行,是航空航天領域最具顛覆性和變革性的戰略發展方向。運用特殊材料和智能控制等技術,具備變高度、變厚度、變長度、機翼扭轉等能力,以及智能飛行等其他性能特性的柔性可變形跨域智能飛行器,是人類實現跨域飛行,自由進出和充分利用空間的重要手段之一。

另據新華社報導,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所長馬衛華日前透露,「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打造「會學習」的運載火箭。

(來源:成都日報)

相關焦點

  • 未來十年中國將建月球科研站
    10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發言時介紹了中國未來月球探測計劃。吳偉仁表示,隨著今年嫦娥五號從月球採樣返回,明年發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等標誌性工程的實施,我國將躋身於世界航天強國行列。
  •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未來十年中國將建月球科研站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10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發言時介紹了中國未來月球探測計劃。吳偉仁表示,隨著今年嫦娥五號從月球採樣返回,明年發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等標誌性工程的實施,我國將躋身於世界航天強國行列。未來十年左右,月球南極將出現中國主導、多國參與的月球科研站,中國人的足跡將踏上月球,我國將邁入世界航天強國前列。吳偉仁在發言時並沒有具體說明未來月球科研站怎麼建設。
  • 中國最新計劃,10年之內在月球上建科研站,蓋房子,打磚,開礦
    在嫦娥五號順利歸來之後,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在了中國的身上,大家都想要從中國拿到一份月壤的同時,還想要看看中國下一步會有什麼動作,相信大家也都非常好奇,中國對探月的計劃一直都沒有停止上面建造一個科研站,隨著時間的推移,科研站的規模會越來越大,然後我們就能夠在月球上面進行科研工作,蓋房子,開礦都不在話下,這就是中國未來的計劃跟目標!
  • 美國瓜分月球計劃破產?中國月球科研站官宣,世界各國都可以參與
    隨後國家航天局秘書長許洪亮又向媒體做出解釋,表示月球科研站由運行在月球軌道和月面的多個探測器組成,具備月球科學技術研究、資源開發利用技術驗證的能力,許洪亮還強調中國歡迎世界各國航天機構參與到月球科研站中,未來我國將開展廣泛地國際合作
  • 建無人月球科研站,自然科學基金委和航天科技有「新動作」
    「嫦娥五號」等探測器相繼完成了月球探測科學任務,計劃發射中的「嫦娥六號」也將赴月球南極採樣。中國探月工程,正在一步步、一點點,紮實有力的朝前邁進。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官網8月4日發布的最新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無人月球科研站建設上又有了「新動作」。消息顯示,雙方已正式啟動了「月基裝備自主操控與多機協同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申報,希望通過對相關集成項目資助的方式,為我國無人月球科研站的建設和長期穩定運營奠定科學基礎。
  • 港媒關注:中國推進建月球科研基地計劃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1月26日報導,隨著嫦娥登月行動的成功,中國推進在月球建立科研站的計劃。報導援引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的話說,未來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由運行在月球軌道和月面的多個探測器組成。他在周三表示,基本型將具備月球科學技術研究、資源開發利用技術驗證的能力,並與國際同行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 港媒關注:中國推進建月球科研基地計劃
    參考消息網11月29日報導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1月26日報導,隨著嫦娥登月行動的成功,中國推進在月球建立科研站的計劃。報導援引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的話說,未來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由運行在月球軌道和月面的多個探測器組成。
  • 港媒關注:中國推進建月球科研基地計劃_杭州網
    參考消息網11月29日報導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1月26日報導,隨著嫦娥登月行動的成功,中國推進在月球建立科研站的計劃。報導援引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的話說,未來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由運行在月球軌道和月面的多個探測器組成。
  • 我國正在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我國正在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2020-11-30 1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航天未來怎麼走?月球科研站、載人登火都已規劃
    月球科研站、載人登火都已規劃人民網-科技頻道 原創稿  作者:趙竹青  2019-12-14 中國航天未來25年將有哪些大動作?12月12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袁潔走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講臺,為500名北航學子講授「公開課」,描繪了中國航天未來的發展路線圖,其中涉及月球科研站、發展載人登火能力等多個重大工程項目。2045年,中國航天什麼樣?
  • 2030年後的月球南極很熱鬧:盤點中美俄歐的月球基地計劃
    既然英雄所見略同,未來「月球村」競爭與合作並存的國際合作已現雛形。美國計劃重點打造的「深空門戶」月球軌道中轉站已經吸引了歐、俄、日、加等國,而中國已與歐洲和俄羅斯航天局達成初步合作意向,聯合論證國際月球科研站。從遠景來看,中國目前透露的計劃較為務實和保守,著眼於機器人長期駐守、太空人短暫停留的基地,主要目的是科學研究。
  • 中國探月工程將在月球南極建設月球科研站
    央廣網北京9月8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記者8日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已經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月球表面工作時長突破600天,月球車累積行駛520米左右。
  • 未來10年中國將在月球南極建立科研站
    「繞、落、回」三步走發展戰略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回:2020年前(三期)進行首次月球樣品自動取樣返回探測。 據悉,嫦娥五號按計劃將著陸在月球風暴洋北部區域,採集月壤和月巖樣品返回地球,進而開展系統、長期的實驗室分析研究,分析月壤的結構、物理特性、物質組成,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的研究。這將是44年來,人類首次帶回遙遠月球的月面樣本。
  • 美媒關注中國探月從獨行走向合作:尋找夥伴共建月球科研站
    美媒稱,中國提出了建設一座國際月球科研站的構想,正在為這一項目尋找國際夥伴。據美國航天新聞網8月21日報導,這個名為「國際月球科研站」(ILRS)的項目將在月球南極地區實施。它將通過本世紀20年代發射的一系列嫦娥任務來展開,並將在30年代得到擴展。
  • 中國計劃建有人月球基地 英媒:居住月宮夢想或成真
    參考消息網4月27日報導 英媒稱,中國已經宣布計劃,要在月球上建造並運營有人值守的前哨基地。這是它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的一部分。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4月25日報導,中國國家航天局說,它設想建造一個月球科學研究中心,該中心將具備向居住其中的人員提供氧氣的能力。
  • 說說建月球基地的那些事兒
    據透露,中國即將興建的月球科研站的目標是支持長時段、較大規模的科學探測、技術試驗與月球資源開發利用。 表面上看,建設月球科研站是為了合理地開發利用月球的資源。但往深層次想想,還可以利用月亮的地利。 在月球上建空間站以後可能會比建地球軌道空間站要更容易些,另外,做出前出深空的進步基地和中轉站,也是有著在地球所沒有的便利之處的。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2030年之前,我們將在月球南極建設科研站基本型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帶您了解中國探月工程的未來記者: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收官之戰。記者:嫦娥五號已經回來了,中國探月工程未來的方向在哪裡?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我們未來將立足於全月面到達。我們將在月球南極研製建設一個科研站。在月球南極南緯89度,可能存在連續180多天的光照。
  • 中國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新華社海口11月26日電(記者陳凱姿)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表示,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這一基本型由運行在月球軌道和月面的多個探測器組成。
  • 中國探月下一步計劃去月球南極
    娥五號已經回來了,中國探月工程未來的方向在哪裡?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表示:我們未來將立足於全月面到達。我們將在月球南極研製建設一個科研站。在月球南極南緯89度,可能存在連續180多天的光照。月球的正面和背面是14天白天、14天黑夜,沒有連續的日照,一些儀器設備就不能連續工作。
  • 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新華社海口11月26日電(記者陳凱姿)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表示,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這一基本型由運行在月球軌道和月面的多個探測器組成。   在25日閉幕的2020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上,吳偉仁說,基本型將具備月球科學技術研究、資源開發利用技術驗證的能力,並與國際同行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