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新知速遞 第205期|王忠敏主任醫師發現擴散峰度成像能鑑別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和高級別膠質瘤且與其核漿比有關

2021-02-20 瑞金醫院圖書館

【Abstract】

Objectives: To determine whether water kurtosis and diffusional metrics derived from diffusional kurtosis imaging (DKI) within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s (PCNSLs) and high-grade gliomas (HGGs) correlate with cellularity or/and nuclear-to-cytoplasmic (N/C) ratio.

Methods: Forty-four and 43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high-grade glioma and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specimens between May 2013 and November 2016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Diffusional metrics; kurtosis metrics; cellularity; and N/C ratios in PCNSLs and HGGs were compared using the Mann–Whitney U test (significant level, P<0.007 [0.05/7]); Bonferroni correction).

Results: Mean kurtosis (MK), axial kurtosis (K//), and radial kurtosis (K⊥) in PCNSLs were 0.857 (0.693–0.924), 0.837 (0.660–0.941), and 0.834 (0.685–0.937), respectively; and 0.629 (0.524–0.716), 0.575 (0.511–0.689), and 0.675 (0.532–0.766), respectively, in HGGs (all P<0.00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ractional anisotropy (FA), mean diffusion (MD), axial diffusion (λ//), and radial diffusion (λ⊥) were found between HGGs and PCNSLs. Cellularity was higher in PCNSLs than in HGGs (P=0.125); whereas, the N/C ratio in PCNS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HGGs (P<0.001). All DKI metrics (FA, MD, λ//, λ⊥, MK, K//, and K⊥)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N/C ratio in PCNSLs wit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ing Rho=0.418, -0.722, -0.525, -0.768, 0.704, 0.579, and 0.686, respectively. Cellularity in PCNSLs and HGGs did not correlate with any kurtosis or diffusional metrics.

Conclusions: Difference of kurtosis parameters between PCNSLs and HGGs is correlated with their diverse N/C ratio.

【中文摘要】

目的:探索擴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DKI)能否鑑別高級別膠質瘤和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DKI的峰度參數及擴散參數是否與它們不同的細胞密度、核漿比有關。

方法:收集81例患者影像學診斷為高級別膠質瘤(high-grade gliomas,HGGs)或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s, PCNSLs)的患者,術前均進行MRI掃描,掃描序列包括 FSE-T1WI、FSE-T2WI、T2-FLAIR、DKI、增強3D-BRAVO序列。術後所有患者均進行了點對點穿刺獲取組織標本,對所有患者標本進行HE染色確定組織病理類型和計算細胞密度。HE組織病理染色證實為淋巴瘤的,對其標本行CD20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用於測量其核漿比。HE組織病理證實為膠質瘤的進一步行抗GFAP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用於其核漿比的定量。用經Bonferroni 校正的Mann-Whitney U Test比較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高級別膠質瘤DKI成像的峰度參數、擴散參數、定量的細胞密度、核漿比,並進行影像與病理的Spearman秩相關分析。統計學顯著水平定為P<0.05取雙尾。

結果:PCNSL的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 MK)、軸向峰度(axial kurtosis,K//)、徑向峰度(radial kurtosis,K⊥)分別為0.857(0.693-0.924)、0.837(0.660-0.941)、 0.834(0.685-0.937),HGG的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 MK)、軸向峰度(axial kurtosis,K//)、徑向峰度(radial kurtosis,K⊥)分別為0.629(0.524-0.716)、0.575(0.511-0.689)、0.675(0.532-0.766);所有峰度參數在二者間均存在顯著差異,P值均小於0.001。而擴散參數各向異性分數(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平均擴散(mean diffusion, MD)、軸向擴散(axial diffusion,λ//)、徑向擴散(radial diffusion,λ⊥)在HGGs和PCNSLs間無顯著差別。PCNSLs的細胞密度高於HGGs,但未達統計學顯著水平(P=0.125);然而,PCNSLs的核漿比顯著大於HGGs,P<0.001。所有DKI所得到的擴散參數及峰度參數(FA、MD、λ//、λ⊥、MK、K//、K⊥)均與PCNSLs的核漿比顯著相關,相關係數Rho值分別為0.418、-0.722、-0.525、-0.768、-0.704、0.579和0.686。PCNSLs和HGGs兩種腫瘤的細胞密度與DKI的峰度及擴散參數均無相關性。

結論:DKI成像能鑑別PCNSLs和HGGs與二者不同的核漿比有關。

相關焦點

  • 【南洋新知】第三期∣王忠敏:擴散峰度成像能鑑別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和高級別膠質瘤與它們不同的核漿比有關
  • 腦膠質瘤IDH基因型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進展
    近年來,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快速發展,磁共振波譜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動態磁敏感對比增強成像(dynamic susceptibilitycontrast,DSC)、擴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擴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 APT在膠質瘤假性進展與復發鑑別中的應用
    高級別膠質瘤約佔所有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25%,其中膠質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腦腫瘤。目前,高級別膠質瘤標準治療方案為最大範圍安全地手術切除病灶,再輔以放療或同步放化療。在隨訪追蹤時,部分膠質瘤病人在T1WI增強影像上可出現腫瘤樣強化改變,類似腫瘤復發或進展,但這些改變在治療結束後會逐漸消失或保持穩定,因此被稱為「假性進展」。
  • 瑞金新知速遞 第319期|宋琦副主任醫師發現肺B細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徵象對預後判斷價值
    【中文摘要】背景:探討 CT 徵象對肺 B 細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預後判斷價值。方法:本研究回顧性分析84例肺B細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胸部CT徵象及臨床病理學特徵。結果:空氣支氣管徵在 Ann Arbor 分期為 I+II 期、原發性肺淋巴瘤(PPL)及惰性淋巴瘤患者較 III+IV 期、繼發性肺淋巴瘤(SPL)及侵襲性肺淋巴瘤患者更常見(所有 p 值均<0.05)。暈徵在 SPL 患者中更常見(p=0.004)。而跨葉徵的發生率在 PPL 患者更高 (p=0.010)。
  • 為什麼系統聯合化療後皮膚T細胞淋巴瘤易復發且加重?
    為什麼系統聯合化療後皮膚T細胞淋巴瘤易復發且加重?缺氧誘導因子瑞金醫院皮膚科最新研究發現系統性聯合化療(CHOP方案)促進了皮膚T細胞淋巴瘤(CTCL)中缺氧誘導因子(HIF-1α)介導的糖酵解途徑和IL-17F通路的激活,通過HIF-1α抑制劑可以逆轉上述過程,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既揭示了化療不能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機制,又提出了潛在的治療方法。
  • 磁共振成像在預測肝細胞癌微血管侵犯中的應用進展
    Suh等、Xu等及Yang等研究發現,DWI的參數值可作為MVI的獨立預測因子;而Zhao等僅評估最小ADC值及平均ADC值的預測價值,並未進一步行多因素分析。Suh等、Xu等及Zhao等推測DWI可預測MVI和陽性組癌細胞密集度高於陰性組,導致擴散受限有關。此外,DWI和病理級別相關,且腫瘤級別可預測MVI。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42期|趙維蒞教授發現結外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基因突變和腫瘤微環境異常
    【中文摘要】背景: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見的侵襲性淋巴瘤亞型,具有高度異質性。多個(≥2)結外器官受累提示預後不良。本研究目的是探索基因突變和腫瘤微環境異常對結外DLBCL的影響。
  • 最新中樞神經系統瘤樣脫髓鞘病變診療指南發布!_中樞神經系統瘤樣...
    影像所見病變體積較大,多伴周邊水腫,且具有佔位效應,或/和MRI增強影像改變,易與腦腫瘤相混淆,因此得名。本文主要介紹TDLs的診斷及鑑別診斷。目前,對TDLs診斷仍主要依靠臨床與影像特點。膠質瘤新生血管多,往往呈高灌注,而TDLs一般不出現高灌注表現(圖7)。
  • 低級別膠質瘤能惡化成高級別膠質瘤嗎?
    低級別膠質瘤是由WHO分級系統劃分為I級和II級的原發性腦瘤,主要發生於兒童和年輕人。較常見的低級別膠質瘤是WHOI級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和WHOII級瀰漫性星形細胞瘤(包括纖維細胞、星形細胞和原生質變異)、少突膠質細胞瘤和混合型少突星形細胞瘤。此種膠質瘤患者有良好的預後,患者的生存中值是5至10年,而惡性膠質瘤患者只有14個月(GBM)。
  • ...小兒膠質瘤|神經膠質瘤|星形細胞瘤|DIPG|策略|手術|兒童|腦幹|...
    低級別膠質瘤低級別膠質瘤是一種異質性腫瘤,臨床上多表現為無症狀,經適當治療後10年生存率可達80%。最常見的低級別膠質瘤是後顱窩星形細胞瘤(佔所有中樞神經系統[CNS]腫瘤的15–25%)和大腦半球星形細胞瘤(佔所有CNS腫瘤的10–15%)。
  • 瑞金新知速遞 第190期|王忠敏主任醫師發表基於相襯成像射頻消融術中實時微泡監測的體外實驗研究成果
    【中文摘要】背景:評估同步輻射相襯成像實時監測射頻消融術中微氣泡形成的成像能力。方法:分別應用單極和多極射頻針對離體豬肌肉組織進行射頻消融。通過同步輻射相襯成像和吸收成像對消融術中微氣泡形成的全過程進行圖像採集,同時記錄消融區域的實時溫度。通過組織學檢查評估消融區域的範圍。結果:通過同步輻射相襯成像可觀察到射頻消融術中微氣泡形成的過程。
  • 瑞金新知速遞 第六十六期|費健主任醫師發現胰腺腺泡細胞通過上皮-樹突狀細胞轉分化參與急性胰腺炎炎症損傷病理過程
    作者簡介費健  主任醫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普外科,上海市瑞金康復醫院院長,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甲狀腺疾病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研究方向:急慢性胰腺炎的免疫機制研究及甲狀腺疾病的臨床診治。
  • 瑞金新知速遞 第七十五期|吳哲褒教授發現垂體泌乳素腺瘤耐藥潛在新機制
    KBTBD6/7與DRD2直接相互作用,並在五個泛素化位點(K221,K226,K241,K251和K258)上泛素化修飾DRD2。卡麥角林對DRD2具有很高的親和性,誘導DRD2蛋白的內化,胞質內的DRD2在KBTBD6/7的調控下被泛素化降解,減弱了CAB對AKT/mTOR通路的抑制作用。
  • 瑞金新知速遞 第314期|趙維蒞主任醫師發表難治性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多中心真實世界臨床結局的研究成果
    【中文摘要】背景:即使應用利妥昔單抗為基礎的免疫化療,難治性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患者預後仍差。然而,難治性DLBCL的定義不一致,缺乏來自亞洲人群的大型隊列研究數據。為了進一步驗證難治性DLBCL的定義,並提供來自中國的難治性DLBCL臨床預後,我們進行了多中心回顧性隊列研究。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09期|沈柏用教授發現長鏈非編碼RNA LINC00261受表觀遺傳學修飾並調控c-myc介導胰腺癌細胞糖酵解
    沈柏用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執行院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胰腺外科、胰腺腫瘤的臨床與基礎研究,機器人胰腺手術。
  • BTK抑制劑tirabrutinib申請上市 治療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
    小野製藥(Ono Pharmaceutical)近日宣布,已在日本提交BTK抑制劑tirabrutinib hydrochloride(ONO-4059,tirabrutinib)用於治療復發性或難治性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PCNSL)的製造和銷售申請。
  • 腦白質高信號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
    擴散成像 2.1 擴散張量成像 擴散張量成像( 2.2 擴散峰度成像 擴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是DWI及DTI技術的延伸。與DWI和DTI不同的是,DKI是一項描繪組織內非正態分布水分子擴散的磁共振技術,不但可以更真實反映微觀結構的改變,還可以提供組織的異質性信息,故它成為了近年來影像學研究的熱點。常用參數有: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徑向峰度(radial kurtosis,Kr)和軸向峰度(axial kurtosis,Ka)。
  • 膠質瘤復發診斷:是惡性進展還是放射性壞死?|復發性腫瘤|膠質瘤|...
    膠質瘤為何難治,其中一個治理難點就是膠質瘤的復發問題。這不僅是膠質瘤患者害怕的,也是困擾醫生的主要難題。無論是擴大手術切除範圍,還是術後輔助放療和化療,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減少腫瘤細胞的殘留,以延長腫瘤復發的時間。在以前治療過的神經膠質腫瘤的部位重新生長的腫塊提出了適應證和治療選擇的問題。重要的考慮事項包括:  1.
  • 一文知曉:炎症性腦幹疾病的鑑別診斷線索丨臨床必備
    多發性硬化多發性硬化(MS)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獲得性炎性脫髓鞘疾病,在MRI上病灶通常為卵圓形且界限清晰,T2和FLAIR序列呈高信號改變(圖1)。圍繞第三腦室的間腦和中腦頭端的病灶是NMOSD的特徵性表現。NMOSD病灶一般呈斑片狀,「雲狀」樣增強,尤其是在腦室和胼胝體周圍,而MS不會有這樣的增強。彌散加權成像和表觀擴散係數(ADC)在 NMOSD中均顯示出與血管源性水腫一致的高信號。其他典型表現包括縱向廣泛的視神經病變(> 50%長度)和有症狀的、廣泛性實質白質病變。
  • 腦膠質瘤成新「癌王」,高級別中位生存期僅1年
    世界衛生組織(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將腦膠質瘤分為I-IV級, 其中I-II級為低級別膠質瘤,惡性程度較低,預後相對較好,而III-IV級為高級別膠質瘤,惡性程度較高且預後較差,其中IV級膠質瘤主要就是指膠質母細胞瘤。腦膠質瘤所導致的症狀和體徵,主要取決其佔位效應以及所影響的腦區功能。膠質瘤可在電腦不同部位中生長,會擠壓破壞正常腦組織,從而產生頭痛、噁心、嘔吐、癲癇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