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海蘭,湖南省人民醫院(湖南師範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放射科;李文政,張友明,劉華平,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放射科;談勁松,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放射科
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常見的惡性腫瘤,起病隱匿,一旦確診,往往已處於中晚期;且手術治療效果差,術後復發率高。既往研究表明,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是患者預後最重要的影響及預測因子。因此,術前準確預測HCC患者的MVI狀態具有重要意義。術前穿刺活檢雖能判斷MVI狀態,但所需標本多,且為有創性檢查;同時,取樣誤差大且針道轉移等局限性也限制了其臨床應用。近年來,為尋求術前準確預測MVI的客觀放射學依據,研究者利用各種MRI技術對HCC患者進行研究,本文對相關研究進行綜述。
1.MRI新技術
1.1DWI
1.1.1單指數模型擴散成像
單指數擴散模型,即傳統DWI的相關研究發現ADC值對MVI具有預測價值。Suh等、Xu等及Yang等研究發現,DWI的參數值可作為MVI的獨立預測因子;而Zhao等僅評估最小ADC值及平均ADC值的預測價值,並未進一步行多因素分析。Suh等、Xu等及Zhao等推測DWI可預測MVI和陽性組癌細胞密集度高於陰性組,導致擴散受限有關。此外,DWI和病理級別相關,且腫瘤級別可預測MVI。
Zhao等提出最小ADC值較平均ADC值具有更高的特異性,因最小ADC值代表細胞增殖最活躍的部分,發生MVI的機率更高。Yang等報導,DWI-T2WI不匹配區被定義為腫塊最大層面徑線在DWI序列上大於T2WI序列,且不匹配的這部分區域DWI信號強度低於腫瘤並高於鄰近肝實質,推測其原因為不匹配區反映瘤周異常毛細血管灌注,而陽性組瘤周灌注可能減低,因此DWI信號增高。
DWI和腫瘤細胞數及細胞膜完整性有關,對腫瘤形態邊界敏感性高於T2WI,因此前者病變徑線大於後者。因此,傳統DWI對MVI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未來有望用於術前評估。但上述研究存在以下不足:b值數目、大小差異,而ADC值的計算直接受b值大小和數目的影響,且b值數目增加勢必延長檢查時間;腫瘤感興趣區(ROI)勾畫不一致,或選擇腫瘤切面多區域為ROI,亦或選擇腫瘤整體切面為ROI,均導致研究的可重複性降低。
1.1.2DKI與IVIM
DKI是一種反映組織非高斯分布的水分子運動的擴散成像技術,其採用高b值掃描,能提供組織成分的異質性和結構的複雜性。DKI在HCC中的應用尚處於探索階段。Goshima等應用DKI及傳統DWI評估112枚HCC介入治療效果,發現DKI對活性癌組織的敏感性及特異性高於傳統DWI。因此,為評價DKI評估HCCMVI狀態的可行性,Wang等應用DKI對92枚腫塊的MVI狀態進行評估,最終研究發現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ADC值、平均擴散值、形態不規則且邊界模糊、瘤周不規則環形強化對MVI狀態有預測價值。進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發現,MK值增大及瘤周不規則環形強化可獨立預測MVI。
該研究推測MK值增大可獨立預測MVI的原因為陽性組可見腫瘤細胞、壞死、炎症反應等多種擴散高峰的組織成分,導致更複雜的微環境;陽性組中脈管內癌細胞會限制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導致癌細胞外的介質不均勻;此外,陽性組細胞增殖旺盛,腫塊微觀結構發生改變,伴發腫塊內出血壞死,導致複雜程度增加。
總之,該研究發現DKI在HCCMVI預測中較傳統DWI具有更高的價值;但研究中b值選取、ROI勾畫、圖像信噪比控制、呼吸運動偽影均會造成結果偏倚,結論的普適性需要更多研究證實。IVIM是一種雙指數擴散模型,其在HCCMVI中的應用目前鮮有報導,已有研究主要集中於HCC療效評估、與腫塊強化程度的相關性分析、腫瘤良惡性鑑別以及腫塊病理分級預測等。
Woo等發現D值(SlowADC)對HCC病理級別的鑑別診斷效能高於傳統DWI,而病理級別和MVI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因此,IVIM有望應用於預測MVI;但其與DKI技術一樣面臨b值的選取、標準數據獲得及處理等問題,其預測價值有待進一步證實。
1.2MR灌注成像
1.2.1BOLD-MRI、DSC-MRI
BOLD-MRI廣泛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其常用定量評價指標表觀自旋-自旋弛豫率(apparent relaxation rate,R2*)直接反映組織內脫氧血紅蛋白濃度。但有關HCCMVI的研究僅見Jhaveri等報導,該研究推測腫塊缺氧是MVI的誘導因素,通過分析26例患者吸氧前後腫塊R2*值的差異,並將其與肝實質R2*值進行對比,發現R2*值在MVI陽性及陰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推測其原因可能為BOLD是氧分壓的間接評估因素;不同觀察者、不同ROI測出的R2*值存在偏倚;R2*值不僅受到氧分壓的影響,還受血容積、血pH、代謝狀態等因素的影響。因此,BOLD術前預測MVI的價值有待證實。DSC-MRI在HCC中的應用僅見1篇有關TACE治療後療效評估的研究;而對於HCCMVI的研究鮮有報導。
1.2.2DCE-MRI
利用T1WI的DCE-MRI是一種快速重複採集的掃描技術。基於定量技術獲得對比劑在腫塊毛細血管通透性、腫塊微循環及灌注變化的信息。目前DCE-MRI主要應用於HCC預後評估、化療及介入治療後療效評估,對MVI的研究目前鮮有報導,但對HCC病理分級預測的研究有少數報導。宋瓊研究發現,DCE-MRI灌注參數Ve值與病理分級高度相關;Ahn等研究發現,HCC級別越高,灌注參數Ktrans值越低;Chen等研究發現,Ktrans及Ve值與HCC細胞增殖速度、腫塊微血管密度存在相關性。因此,推測DCE-MRI對MVI評估可能存在一定的價值,但有待研究證實。
總之,MR灌注成像可定量評估腫瘤細胞微觀氧代謝、微循環灌注、細胞增殖速度及腫塊病理級別等,但掃描參數及後處理缺乏國際公認標準,數據獲取及處理易受主觀因素影響,肝臟雙血供灌注模式的複雜性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在HCCMVI中的研究應用。
1.3磁敏感成像
磁敏感成像是利用組織磁敏感特性的成像技術,包括SWI及ESWAN,廣泛用於腦血管畸形、微出血灶及腦腫瘤等,少數用於肝脾鐵含量測定、肝硬化異型增生結節與肝癌鑑別等。此外,Chen等進一步將其用於HCC發現其較T1及T2更易發現假包膜、出血及血管侵犯等,與T1、T2及三期T1增強相比,其對血管顯示更敏感;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鑑別腫瘤的浸潤生長及癌栓形成。但上述研究僅對HCC肉眼所觀的血管侵犯進行研究,未對鏡下微血管侵犯進行評估,因此磁敏感成像或許能進一步預測MVI,但有待更多研究證實。
1.4磁共振新對比劑
釓塞酸二鈉(gadolinium ethoxybenzyl-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Gd-EOBDTPA)是一種肝膽特異性對比劑。Lee等及Ahn等均研究發現動脈期瘤周強化可獨立預測MVI,推測由於陽性組瘤旁門靜脈分支被微小癌栓堵塞,導致一過性動脈期高灌注,表現為瘤周動脈期短暫強化。另外,Lee等及Kim等研究發現,肝膽期瘤周低信號可獨立預測MVI,並推測和MVI導致門靜脈分支被微小癌栓阻塞有關,進而導致瘤周肝細胞對比劑攝取減低,表現為低信號。
Min等未對各期瘤周信號進行分析,但對肝膽期HCC的信號強度進行分析發現其無明顯預測價值。此外,Kim等發現典型強化模式可獨立預測MVI,其機制尚未闡述。超順磁氧化鐵(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是肝庫普弗細胞特異性攝取對比劑。Miyata等通過使用SPIO分析47例HCC的MRI特徵發現,肝動脈-門靜脈分流及腫塊大小是門靜脈MVI預測因子。
該研究提示SPIO存在一定的間接預測價值,對比劑本身引起的信號病變是否具有預測價值尚需要更多研究證實。因此,Gd-EOB-DTPA對MVI存在一定的預測價值,尤其出現動脈期瘤周強化及肝膽期瘤周低信號,提示MVI風險較高,但多數學者結合常規序列共同探討;而SPIO對MVI的預測價值目前尚未得到證實,有待更多研究探索。
2.常規MRI
常規MRI序列包括T1WI、T2WI、肝三期T1WI增強、正反相位,因操作性強、易配合、獲取數據簡單等優勢持續受到關注。既往研究發現,HCC最大徑及分化程度可預測MVI。You等發現最大徑是MVI的獨立預測因子。但對於其可能機制,上述研究均未說明,推測腫瘤分化程度越低,增殖越旺盛,體積越大,侵犯血管的機率越高,發生MVI的風險增高。
Sumie等發現多發融合結節,MVI發生率高,並推測與分化程度低、侵襲性強有關。然而,Griffin等發現邊界不規則對MVI無預測價值,推測這兩項研究結果的差異可能與形態分類標準、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樣本量等有關。Chandarana等、Wu等分別發現病變多灶性、邊界模糊是MVI的獨立預測因子。
另外,Xu等、Goshima等研究發現,瘤周不規則強化可預測MVI,但其可能原因均未闡明。因此,基於常規MRI序列獲得的形態學影像特徵對MVI預測具有一定的價值;但常規MRI僅能反映腫塊宏觀信息,無法替代功能MRI對微觀環境的評估,且形態特徵提取易受主觀因素影響。因此,多數研究結合新MRI技術共同評估MVI。
3.結語
常規序列能獲得評估HCCMVI的重要形態學特徵;而傳統DWI、DKI、Gd-EOB-DTPA等新技術能獲得評估MVI微觀環境的重要參數或特徵,因此兩者均存在一定的預測價值,其聯合診斷效能將來有望用於術前評估MVI狀態。IVIM、SWI及MR灌注對MVI的預測可能存在價值,有待更多研究證實;但新技術均不同程度地面臨標準掃描參數設定、新對比劑不良反應、提高信噪比、縮短檢查時間、影像ROI勾畫、影像與病理ROI對應、後處理技術優化及數據分析偏倚等挑戰。
來源:李海蘭,李文政,張友明,談勁松,劉華平.磁共振成像在預測肝細胞癌微血管侵犯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誌,2020,28(02):150-155.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