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新知】第三期∣王忠敏:擴散峰度成像能鑑別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和高級別膠質瘤與它們不同的核漿比有關

2021-02-23 瑞金醫院盧灣分院訂閱號

Objectives: To determine whether water kurtosis and diffusional metrics derived from diffusional kurtosis imaging (DKI) within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s (PCNSLs) and high-grade gliomas (HGGs) correlate with cellularity or/and nuclear-to-cytoplasmic (N/C) ratio.

Methods: Forty-four and 43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high-grade glioma and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specimens between May 2013 and November 2016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Diffusional metrics; kurtosis metrics; cellularity; and N/C ratios in PCNSLs and HGGs were compared using the Mann–Whitney U test (significant level, P<0.007 [0.05/7]); Bonferroni correction).

Results: Mean kurtosis (MK), axial kurtosis (K//), and radial kurtosis (K⊥) in PCNSLs were 0.857 (0.693–0.924), 0.837 (0.660–0.941), and 0.834 (0.685–0.937), respectively; and 0.629 (0.524–0.716), 0.575 (0.511–0.689), and 0.675 (0.532–0.766), respectively, in HGGs (all P<0.00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ractional anisotropy (FA), mean diffusion (MD), axial diffusion (λ//), and radial diffusion (λ⊥) were found between HGGs and PCNSLs. Cellularity was higher in PCNSLs than in HGGs (P=0.125); whereas, the N/C ratio in PCNS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HGGs (P<0.001). All DKI metrics (FA, MD, λ//, λ⊥, MK, K//, and K⊥)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N/C ratio in PCNSLs wit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ing Rho = 0.418, -0.722, -0.525, -0.768, 0.704, 0.579, and 0.686, respectively. Cellularity in PCNSLs and HGGs did not correlate with any kurtosis or diffusional metrics.

Conclusions:Difference of kurtosis parameters between PCNSLs and HGGs is correlated with their diverse N/C ratio.

相關焦點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05期|王忠敏主任醫師發現擴散峰度成像能鑑別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和高級別膠質瘤且與其核漿比有關
    【中文摘要】目的:探索擴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DKI)能否鑑別高級別膠質瘤和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DKI的峰度參數及擴散參數是否與它們不同的細胞密度、核漿比有關。
  • 腦膠質瘤IDH基因型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進展
    異檸檬酸脫氫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突變存在於70%~80%的Ⅱ~Ⅲ級膠質瘤和90%的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是腦膠質瘤發生發展的重要生物學標誌物。2016年,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將瀰漫性膠質瘤重新分類,在原有組織學分型基礎上增加了IDH基因分型。
  • 最新中樞神經系統瘤樣脫髓鞘病變診療指南發布!_中樞神經系統瘤樣...
    點擊下載指南>>>中樞神經系統瘤樣脫髓鞘病變診治指南瘤樣脫髓鞘病變(TDLs),既往也稱瘤樣炎性脫髓鞘病(TIDD),或脫髓鞘假瘤(DPT),是中樞神經系統TDLs相對輕的特點,可能與星形細胞瘤瘤細胞沿神經纖維之間瀰漫生長,很少破壞神經纖維及神經元有關。
  • 磁共振成像在預測肝細胞癌微血管侵犯中的應用進展
    Suh等、Xu等及Zhao等推測DWI可預測MVI和陽性組癌細胞密集度高於陰性組,導致擴散受限有關。此外,DWI和病理級別相關,且腫瘤級別可預測MVI。 Zhao等提出最小ADC值較平均ADC值具有更高的特異性,因最小ADC值代表細胞增殖最活躍的部分,發生MVI的機率更高。
  • 膠質瘤多見於神經細胞,且常發病於顱內,症狀表現多,別亂用藥
    導語:膠質瘤的病因還不是很清楚,但可能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電離輻射,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根據惡性程度,WHO對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分類將神經膠質瘤分為I-IV級,I和II級為低度神經膠質瘤,III和IV級為高度神經膠質瘤。
  • 惡性膠質瘤能治好嗎?對抗惡性膠質瘤的臨床挑戰
    點擊查看   膠質瘤是高度侵襲性的原發性癌症,起源於中樞神經系統(CNS)內的細胞。腫瘤位置和疾病進展可能表現為各種症狀,包括原因不明的頭痛、性格變化、視野缺陷、運動障礙甚至癲癇發作。膠質瘤在解剖位置上表現出異質性,40%出現在額葉(圖1A)。
  • 左顳葉膠質肉瘤
    1895年Strobe首先將膠質母細胞瘤與肉瘤的混合性腫瘤命名為膠質肉瘤,但當時未得到認可。直到1955年Feigin和Gross對本病深入研究後,再次提出該命名名,才獲得公認,並沿用至今。1979年WHO正式把由膠質和肉瘤成分組成的混合性腫瘤命名為(gliosarcoma,GS)。
  • 丘腦膠質瘤能活多久?
    丘腦中央正中核(central medial thalamus, CMT)是高級丘腦核團中的一員,也是腦幹網狀結構-丘腦-皮質軸的重要組成,近年來多項研究證實CMT在參與睡眠和麻醉誘導的意識消失、覺醒過程中有重要作用 。 一般來說,膠質瘤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術後根據病情輔以放化療,丘腦膠質瘤也不例外。
  • 腦膠質瘤成新「癌王」,高級別中位生存期僅1年
    腦組織裡分成兩種細胞,一種是神經細胞,一種就是膠質細胞,腦膠質瘤就是發生在膠質細胞的一種腫瘤。它的發生率在顱內腫瘤裡是非常高的,佔40-45%左右。世界衛生組織(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將腦膠質瘤分為I-IV級, 其中I-II級為低級別膠質瘤,惡性程度較低,預後相對較好,而III-IV級為高級別膠質瘤,惡性程度較高且預後較差,其中IV級膠質瘤主要就是指膠質母細胞瘤。腦膠質瘤所導致的症狀和體徵,主要取決其佔位效應以及所影響的腦區功能。膠質瘤可在電腦不同部位中生長,會擠壓破壞正常腦組織,從而產生頭痛、噁心、嘔吐、癲癇等症狀。
  • 為什麼很多膠質瘤無法治癒?別灰心,10年生存期逐步提高
    膠質瘤分級表神經膠質瘤是一種起源於大腦或脊柱神經膠質細胞的腫瘤。膠質瘤約佔所有腦腫瘤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30%,佔所有惡性腦腫瘤的80%。膠質瘤的分級方法有幾種,但現在最普遍接受的方法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分類系統,簡而言之如下:·1級-通常為低級-例如毛細胞星形細胞瘤。·2級-擴散浸潤,但低級。
  • 皮層 / 皮層下 DWI 高信號: 這 5 類疾病不可忽視
    為了理解DWI的概念,必須要理解細胞微環境內的自由擴散和擴散受限。1827年布朗用顯微鏡觀察懸浮在水中的花粉顆粒時,發現花粉顆粒在水中不停地作無規則運動。自由水分子不停的隨機運動,即布朗運動。相反,細胞微環境內的水分子運動被細胞分隔間的相互作用所阻礙。
  • 腦瘤專家高允旺提醒:低級別腦膠質瘤,引發的癲癇要重視
    在臨床工作中將WHOⅠ-Ⅱ級的星形細胞起源、少突膠質細胞起源及混合性膠質瘤稱為低級別膠質瘤。低級別膠質瘤約佔膠質瘤的15%-25%。癲癇發作是低級別膠質瘤最常見的症狀,約三分之二的患者發生癲癇,有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出現頭痛及肢體乏力,其他症狀如視乳頭水腫、智力損害及失語等症狀較為少見。 中樞神經系統的腫瘤是難治性癲癇的一個重要病因。
  • 再續「尋理」| 成熟T/NK細胞淋巴瘤專場亮點與回顧(第三期)
    再續「尋理」淋巴瘤病理教育系列網絡會議第三期——成熟T/NK細胞淋巴瘤專場
  • 視神經下丘腦膠質瘤能治好嗎?
    視神經下丘腦膠質瘤是一種典型的兒童幕上腫瘤。他們代表了所有中樞神經系統(CNS)腫瘤的1%和所有兒童腦腫瘤的3%到5%。視神經下丘腦膠質瘤往往影響嬰兒和幼兒,他們可能有各種臨床症狀。65%的視神經下丘腦膠質瘤患者在確診時不到5歲。它們在男性和女性中出現的頻率相同。
  • Cell | G34R/V型膠質瘤—H3.3G34和PDGFRA突變共同促進膠質瘤發生
    撰文 | 章臺柳  責編 | 兮  高級別膠質瘤(HGGs)是致命的原發性腦腫瘤,伴有組蛋白H3或表觀遺傳修飾因子的體細胞突變。G34R/V型腫瘤具有獨特的病理組織學異質性以及不同程度的雙重神經-膠質細胞間隔等特點,容易導致誤診,近30%的中樞神經系統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被證明是G34R/V突變HGGs。  分子水平上,G34R/V HGGs具有統一的特徵:總是攜帶ATRX和TP53的突變、缺乏少突膠質細胞標記物OLIG2的免疫反應性、DNA甲基化分析與其他膠質瘤有明顯差異【2】。
  • Cell|聚焦G34R/V型膠質瘤:H3.3G34和PDGFRA突變共促膠質瘤發生
    撰文 | 章臺柳責編 | 兮高級別膠質瘤(HGGs)是致命的原發性腦腫瘤,伴有組蛋白H3或表觀遺傳修飾因子的體細胞突變。HGGs是青少年和年輕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主要發生在大腦半球葉,大量的病例被認為是表觀遺傳紊亂導致。超過30%的HGGs攜帶非典型H3.3變體的雜合子突變(即34位甘氨酸突變為精氨酸或纈氨酸,G34R/V)【1】。
  • 第十二章 腫瘤免疫細胞化學--第一節 神經腫瘤免疫細胞化學
    目前,人們認為,GFAP在神經腫瘤診斷和研究中的價值在於:①GFAP能確定腫瘤的膠質性質,特別是星形膠質細胞的起源,能清楚顯示在H·E染色下難以辨認的混合性膠質瘤中的星形膠質成分,確定原始神經腫瘤的膠質分化,以及與轉移瘤、腦膜瘤的鑑別。②GFAP與星形細胞瘤的分化程度相關,可根據免疫組化著色的程度評價腫瘤的惡性程度和細胞分化程度,為臨床提供治療和預後的參考。
  • 長鏈非編碼RNA在腦膠質瘤發病及進展中功能作用的研究進展
    3.2HOTAIR 在膠質瘤中,HOTAIR(HOX transcript antisense RNA除LncRNA表達譜晶片技術外,Pastori等通過單分子測序技術確定膠質母細胞瘤(GBM)中幾種LncRNA的表達規律;結果顯示,與正常腦組織相比,HOTAIR在GBM中明顯高表達,在細胞實驗中幹擾HOTAIR的表達後,膠質瘤細胞生長速度明顯減慢。功能學實驗表明幹擾HOTAIR後會導致膠質瘤細胞發生細胞周期阻滯,細胞生長速度減慢,侵襲能力減弱。
  • 研究| IDH1突變抑制劑 治療膠質瘤臨床前景良好
    膠質瘤是一種來源於神經膠質細胞的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是目前已知發病率最高的原發性顱內腫瘤。根據美國腦腫瘤註冊中心(Central Brain Tumor Registry of the United States,CBTRUS)統計,膠質瘤約佔所有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27%,佔顱腦惡性腫瘤的80%。由於膠質瘤呈現侵襲性生長,單純手術難以根治。
  • 成人瀰漫性膠質瘤的臨床診療指南
    成人瀰漫性膠質瘤的臨床診療指南 2021-01-08 0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