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興起反美聲浪 「美帝國主義」成人們口頭禪

2021-01-09 搜狐網
    讓美國人擔憂的是,後院裡的反美浪潮波濤洶湧,並漸漸形成「古巴-委內瑞拉-玻利維亞」三角針對美國的聯盟關係   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正在以西方認為「極左」的方式營造著「21世紀社會主義」

  拉美勁刮「紅色風暴」

  目前的「紅色風暴」被認為是拉美第二次獨立戰爭。

  撰稿/劉 洪

  美國自門羅總統以來,就把整個中、南美洲視為自己天然的勢力範圍,不容他人染指。甚至整個西半球,包括古巴這個「眼中釘、肉中刺」在內,也沒有一個國家能對美國造成任何意義上的威脅。然而最近,美國如此優越舒展的安全環境受到了挑戰。

  「口水戰」每天都在上演

  外交是一門藝術。在美國的後院——拉美,辭令藝術,正上升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在拉美,久違的「美帝國主義」成了人們的口頭禪。美國面臨穆斯林世界外的最猛烈抨擊。

  除老對手卡斯楚外,最敢說的是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他送給小布希「危險先生」的綽號,稱他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國務卿賴斯則是「帝國主義女士」。在本月初的一次馬拉松式演講中,查維茲更把布希比作希特勒,說:「如果世界上有哪個總統與希特勒相似,包括在體格上,那就是『危險先生』(布希)。」

  「美國總統毫無節制地奉行帝國主義、大規模屠殺政策,並信奉法西斯主義。我認為希特勒與布希相比,不過是一個託兒所的嬰兒。」查維茲說完,下面是雷鳴般的掌聲。

  查維茲提高「口水戰」分貝的同時,美國也在重拳出擊。事實上,正是美國「鷹派」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把查維茲比作希特勒在先,才招來查維茲的反唇相譏。拉氏還攻擊委國防部長是「流氓」加「武器販子」。

  口水戰之後,則是驅逐戰,軍事威脅,美委兩國的對立正朝縱深發展。

  委內瑞拉在努力加強國防,防備美國可能的進攻。查維茲說:「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步槍,10萬支(已有的)俄羅斯步槍遠遠不夠,委內瑞拉需要1000萬名全副武裝的男女戰士。」查維斯曾說過,如果他遭到任何不測,美國總統布希難辭其咎。

  如果僅僅一個查維茲,美國可能也不會在乎。但讓美國人擔憂的是,後院裡的反美浪潮波濤洶湧,並漸漸形成「古巴-委內瑞拉-玻利維亞」三角針對美國的聯盟關係。美國拉美地區事務委員會負責人拉裡·伯恩斯就說:「現在的美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孤立。」

  玻利維亞曾和美國關係密切。但在拉美地區影響力最大的通訊社埃菲社評論說,新總統莫拉萊斯領導下的玻利維亞,和美國「不會有蜜月」。

  在競選期間,莫拉萊斯就把自己稱作華盛頓的「噩夢」。美國媒體說:「他幾乎反對布希班子在拉美的一切立場,包括打擊古柯種植、實行天然資源私有化及貿易自由,他最欣賞的拉美領導人是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和古巴領導人卡斯楚。」

  莫拉萊斯當選後,立刻訪問了古巴,他隨後也去加拉加斯,和查維茲共同宣誓:「要與新自由主義和帝國主義作戰」,矛頭直指美國。

  此外,在與美國接壤的墨西哥,墨西哥城市長安的列斯·曼努埃爾·洛佩斯·奧夫拉多爾也高舉「反美」大旗,言必抨擊「美帝國主義」。就是這個奧夫拉多爾——美國《華盛頓郵報》說——他是墨西哥今年總統大選最有希望的獲勝者。

  燃燒的大陸

  在西方媒體的語境中,紅色常被指代左派或社會主義。拉美地區興起的「向左轉」和反美聲浪,馬上被媒體評論為新的「紅色浪潮」。

  「紅色浪潮」後浪推著前浪。秘魯是4月,哥倫比亞是5月,墨西哥是7月,巴西和厄瓜多是10月,尼加拉瓜和委內瑞拉是11月,這些國家都將在2006年舉行大選,左派都有著相當的優勢。在南美3.65億民眾中,近3億已生活在左翼政府的管理下。

  在上世紀中葉,拉美因風起雲湧的民族浪潮被稱為「燃燒的大陸」,現在至少在美國人眼裡,這塊大陸又正燃起熊熊「反美」烈火。

  在後院裡招致猛烈反對,美國究竟做了什麼?

  墨西哥記者彼得·羅曼諾夫認為,拉美已厭倦了美國的霸道統治,從門羅總統開始,「華盛頓曾無數次動用武力試圖改變該地區的政治發展方向,換句話說,就是不允許拉美以自然狀態發展」。

  橫向比較世界三大發展中板塊——非洲、亞洲、拉美,拉美發展不像非洲那樣悽慘,但也沒有亞洲那麼幸運。其中的道理,很重要的一點,是亞洲許多國家能夠堅持自己的發展路徑,但拉美在美國大棒下卻很難自我做主。美國曾直接出兵巴拿馬、格瑞那達,也曾通過策劃政變顛覆過智利等國的政權。

  《紐約時報》在一篇題為「一個別樣的拉美」的文章中則指出:出現這種趨勢的原因之一是,近20年拉美國家按照華盛頓推行的經貿政策沒有給數百萬城鄉貧困者帶來好處;另一個原因,布希政府對解決拉美社會問題沒有表現出太大興趣,與拉美領導人發展私人關係方面,布希也表現不佳。

  在20世紀80年代,右翼親美政權曾是拉美主流。1982年墨西哥債務危機後,拉美國家陷入嚴重經濟危機。90年代初,在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支持下,新自由主義被引入到拉美。「自由化」的結果,卻是外資順利湧入,美國財團壟斷了大部分的拉美資源,拉美國家貧富差距拉大,貧困人口日益增多。

  就在世界上最強大的發達國家美國的「後院」,有約2.2億人生活在貧困當中,另外1億人生活極端貧困。

  羅曼諾夫就認為,正是這個新自由主義,讓拉美墮入了深淵,「(它)讓拉美患上了慢性疾病,除了給拉美人民製造一次次痛苦之外,別無用處」。

  具體到玻利維亞,該國曾非常急切地接受了美國的經濟處方,但結果仍是拉美最貧窮的國家,儘管該國擁有極其豐富的礦產資源,但其6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當貧困成為最大問題,當和諧無法實現,被社會拋棄的窮人自然會反抗。反對美國「帝國主義」掠奪、實現國家獨立和富裕,成為拉美民眾的迫切要求。

  事實上,經歷了90年代拉美危機和動蕩後,90年代末至今,「向美國說不」的左翼上臺,已成為拉美潮流。

  第二次獨立戰爭

  一些拉美媒體認為,目前的「紅色風暴」甚至可以被認為是拉美第二次獨立戰爭。

  第一次獨立戰爭領導者是玻利瓦爾、聖馬丁、何塞·馬蒂等革命領袖,他們為拉美贏得了政治獨立;現在的領導者則是卡斯楚、查維茲以及許多的左派領導人,他們正為各自國家贏得經濟獨立。

  兩次獨立,都將極大改變拉美的政治和經濟版圖,也將徹底擺脫拉美是「美國後院」的形象。

  拉美的「脫美化」效應正日益顯現。去年,在巴西主導下舉行了首次「南南」高峰會談,拉美和阿拉伯世界34個國家共聚一堂,商討發展大計。美國曾試圖以觀察員身份與會,但遭到左翼的巴西總統盧拉的拒絕。

  在對西半球最重要的國際區域組織——美洲國家組織秘書長人選問題上,美國力薦墨西哥外長德韋斯,但拉美多個國家則推出智利的左翼代表人物因蘇爾薩,最後後者當選。這被認為是該組織成立60餘年來,美國首次失去控制該組織。

  針對由美國主導的北美自由貿易區,拉美30餘個國家組成了南方共同市場,反對在經濟上孤立古巴,也反對美國通過貿易擴張對拉美進行經濟掠奪。

  拉美在國家自主性上走出了關鍵的一步,被認為是拉美歷史上了不起的突破。

  《紐約時報》在評價莫拉萊斯以絕對優勢當選玻利維亞總統時說,這次選舉幾乎可以同伊拉克大選「一樣值得載入史冊」,「莫拉萊斯的勝利是玻利維亞20多年前恢復民主制度以來出現的最具有決定性的勝利之一,它將結束政府軟弱、動蕩、無能的時代。」

  委式社會主義

  拉美還處於一個大變動進程中,「左翼」和「右翼」為爭奪主導權,摩擦在加劇。「紅色浪潮」尖頂上的查維茲政權,更同多個拉美國家發生過衝突。

  秘魯總統託萊多就曾敦促查維茲不要幹涉秘魯的政治,指責查維茲還不是「拉丁美洲的總統」。墨西哥總統福克斯和查維茲公開鬧翻。福克斯支持美國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主張,被查維茲斥責為「帝國主義的小崽子」,兩國矛盾甚至尖銳到召回各自大使、凍結外交關係的地步。智利總統拉戈斯也沒有倖免,他被查維茲說成是「撒謊者」,因為拉戈斯被認為在玻利維亞爭取出海口問題上沒有說實話。

  一些美國媒體則指責查維茲通過煽動民粹主義,提升自己的支持率,這可能給拉美帶來更大的不穩定。

  拉美的出路在何方?查維茲也在探索。他在旗幟鮮明聯合其他國家「抗美」的同時,也提出了帶有鮮明個人特色的「21世紀社會主義」——又被稱為「委式社會主義」。

  他這樣闡述他的計劃:「資本主義無法實現我們的目標,我們也無法尋求一條中間道路,我邀請所有委內瑞拉人民走上這條新世紀的社會主義道路。」外界分析,他的目標其實並不是被廢棄的「計劃經濟」體制,而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國家命脈項目國有化,同時加強發展中國家的聯合和互助,實現「統一拉丁美洲」的夢想。

  查維茲正在以西方認為「極左」的方式改造著委內瑞拉。他興建了成千上萬家合作社,僱傭了數十萬工人。難以為繼的私人企業被公有化,讓工人持有股份,參與工廠管理,作為交換,公司最初所有者和組成的管理層獲得政府貸款和其他獎勵。欣欣向榮的發展讓查維茲贏得了高達70%的支持率,也讓其他拉美國家豔羨不已。

  但一些西方分析人士也認為,「委式社會主義」的成功,在很大方面得益於目前高企的油價,委內瑞拉作為世界主要產油國之一財力充裕,查維茲也有底氣和美國叫板。

  毋庸置疑,委內瑞拉目前是拉美「紅色風暴」中的「深紅」角色,它能否在經濟上取得最終成功,對其他「中紅」或「淺紅」拉美左派政權將產生重大影響。

  比如,拉美大國巴西就屬於「中紅」或「淺紅」,盧拉政權雖然也迎合民眾需求擴充福利和社會保障,對貧困階層提供補助,但堅持市場取向,因此被外界稱為「稍稍偏左的左派」。

  雖然拉美國家與美國的政治摩擦在加劇,但很多問題其實都可以歸結到經濟問題。拉美左派能否將國家帶出經濟困境,實現社會和諧富裕,也決定著「紅色風暴」是否真正具有生命力。

  面對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拉美「左派」政權也搖擺不定。一位阿根廷政治評論家分析說:「拉美國家對其在歷史上作為美國的『後院』而在經濟上一隻從屬於美國存在強烈的不滿。另一方面,拉美國家又同美國的經濟關係極為密切,兩者關係無法斬斷。」他認為,拉美仍在困境中努力尋找著平衡點。

  中國的拉美角色

  假如美國放棄「後院」的霸主心態,可能會發現,中國並不是在填補美國留下的真空,中美兩國在拉美其實也更多的是合作而不是競爭。

  撰稿/劉 洪

  當「燃燒的大陸」上向美國說「不」的吶喊越來越強烈時,美國也緊張地盯著這塊昔日「後院」的一舉一動,鷹派更把警惕目光對準了遙遠的中國。

  任何一個不戴有色眼鏡的觀察家都清楚,今天拉美的「紅色風暴」與中國的意識形態並沒有太大關係;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相距最遙遠的中國和拉美,正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美國軍方的警惕

  美國的警惕性,從其右翼色彩嚴重的《華盛頓時報》去年底的一篇文章就可見一斑:

  文章開頭就引述美國官員的話說,「一心想成為超級大國而與美國平起平坐的中國,正在加強它與拉美國家的軍事關係,並把這一地區視作其不斷擴大的軍工行業的一個市場。」

  文章宣稱,中國正在向委內瑞拉出售中國軍火,雙方並且達成了委向中國購買通訊衛星的協議,「把委內瑞拉綁在越來越依賴中國技術的平臺上」;此外,中國和巴西進行衛星等項目的航天合作,可能具有軍事目的;中國正在填補前蘇聯留下的空白,利用古巴通訊設施,攔截美國通信信號、搜集情報。

  在對中國正常軍事發展進行種種惡意揣測的同時,對中國與拉美國家的日益密切的軍事交流,美國軍方更耿耿於懷。

  美國南方司令部司令班茲·克拉多克將軍去年在國會聽證時聲稱,9個拉美國家的國防部長在2004年訪問了北京,中國軍事官員對拉美和加勒比海國家則進行了20次訪問。但美國與拉美的軍事交流卻出現停滯,他得出的結論是,西半球以外的角色打算填補與美國軍事關係受限而產生的空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該地區越來越大的存在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新變化。」

  美國國防部負責西半球事務的助理部長幫辦去年4月在國會聽證會上也宣稱,中國在西半球的軍事活動已成為美國的直接威脅,「需要對迅速提高的那些能力特別是情報、通信、自動化戰爭等方面加強警惕。」

  經濟優先

  事情真的如此嗎?

  美國前駐玻利維亞大使曼紐爾·裡奇就指出:「中國政府目前的首要任務是放在經濟和商業方面,在我看來,刻意突出(中國與拉美國家的)軍事關係是欠考慮的。」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有著豐富自然資源的拉美,與中國關係確實在不斷深化。

  繼1990年楊尚昆主席、2001年江澤民主席訪問拉美後,2004年年底,胡錦濤主席再度出訪拉美國家,受到熱烈歡迎。一般認為,正是那次訪問,成為中國和拉美關係的一個新的裡程碑。

  智利成為第一個和中國籤署自由貿易協議的拉美國家。中國表示願意對拉美進行投資。一些拉美媒體報導說,胡錦濤出訪共籤訂了39項雙邊協議,中國宣布在未來10年向拉美投資1000億美元。

  拉美經濟委員會在《2004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國際融合及2005年發展趨勢》的報告中指出,中國需要拉美,「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以及西部大開發,使其對基礎設施建設和能源需求都有所增加,此外,對食品的需求量也處在上升階段,這一切都使中國需要與作為最大自然資源出口地區的拉美國家加強合作」。

  拉美經委會國際貿易和一體化事務官員何塞·杜蘭說,目前中國購買的60%的大豆、40%的銅、21%的鐵礦石、21%的木材、80%的魚粉以及60%的葡萄都來自拉美地區。中國的強大需求給拉美出口商帶來了廣袤的市場,從這個意義講,拉美也需要中國。

  「哥斯大黎加向中國出口電子產品,而這些產品是中國加工生產並出口其他電子產品的關鍵部件。」杜蘭說。貿易成為中國和拉美國家關係發展的一個重要紐帶。

  但也應該看到,中國經濟規模畢竟還有限,拉美畢竟長時期都以美國為主要貿易對象。2004年,美國和拉美國家的貿易總額超過4450億美元,是中國的10倍。

  美國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貝茨·吉爾則認為,中國在拉美地區的軍事姿態,包括向海地派遣維和部隊,應該被解讀為中國「提高自身國際形象戰略的一部分,而不應該被認為其為贏得拉美地區的霸主地位而做出的具體嘗試」。

  中國拉美戰略

  美國凱薩琳和戴姆斯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自身政策研究員史蒂芬·詹森就認為,從拉美的角度來看,擴展和中國的關係看上去確實是一個好主意,好處包括:

  ——平衡對外關係。中國的經濟發展對拉美有利,雖然和中國的貿易量遠遠比不上和美國的貿易量,但中國的投資和貿易使拉美政界和商界的上層人物——他們大多控制著農礦產品——在與美國打交道時有了討價還價的籌碼。

  ——聲譽。和中國這一世界大國交往將一個小國帶進了一個全球大聯盟,它為生活在繁榮的美國巨人陰影之下的小國帶來了尊重。中國高層頻繁訪問的新聞使人感到,美國領導人——他們不經常訪問那裡——已忽視了該地區。

  當然,對中國來說,其拉美戰略,除了貿易需求外,也有一個外交平衡的目的。詹森認為,中國發展與拉美關係也有孤立臺灣當局的考慮,在目前和臺灣當局保持所謂外交關係的25個國家中,1/4就在拉美。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和拉美在許多領域都有著共同的利益。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也並不是沒有摩擦。比如,墨西哥就指責中國紡織品搶佔了美國市場,一些拉美政治家也對中國產品表示恐懼。

  對此,中國社科院拉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陽對《新民周刊》說:「恐懼的看法是比較片面的,墨西哥產品有自己的特點,它輸往美國的運費也比中國便宜許多,兩國產品有所競爭,但也有很多合作,比如在能源方面,中國完全可以和拉美國家進行合作。」

  「中國也正在採取一些措施平息這種指責,比如中國企業正前往拉美國家投資,或者合資辦廠,這對雙方都有利。」李博士說。

  假如美國放棄「後院」的霸主心態,可能會發現,中國並不是在填補美國留下的真空,中美兩國在拉美其實也更多的是合作而不是競爭。對中國來說,發展是第一要務,它需要一個穩定的國內環境,也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包括拉美地區的穩定。

  美國「布茲-海倫-漢密爾頓研究所」的艾利斯說,美中兩國在這一地區進行合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兩國都希望減少政治動蕩、犯罪和暴力事件」。

相關焦點

  • B站彈幕興起屏蔽詞,保護、考古成屏蔽熱點,卻仍不及B站口頭禪
    近日,B站的彈幕文化變得越來越讓人難以接受,尤其是一些無腦跟風的彈幕,不僅沒有營養,而且嚴重的影響到了網友們的觀看體驗,讓曾經開啟的屏蔽詞,如今在網友之間興起。所以想在網友們之間尋求在B站中,經常出現無腦跟風詞彙,讓自己免受無腦彈幕的侵擾。在網友發帖之後,許多網友不僅對樓主的想法十分的贊同,而且給出了自己在彈幕中非常討厭的屏蔽詞。保護、考古成屏蔽熱點在網友給出的屏蔽詞中,其中考古和保護,成為了熱點的屏蔽詞彙。
  • 馬思宇:愛恨交織的「帝國主義」
    帝國主義互相競爭之真意,在於「欲達社會進化之理想」,自民族主義而入帝國主義,轉弱為強的必由之路。 以《清議報》轉譯日文《帝國主義論》為例,文章歷覽俄、德、英、美等大國的「帝國主義」政策,肯定了「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實促廿世紀之先進國而使入時勢之大勢者也。」
  • 從切·格瓦拉到馬爾克斯,拉美知識分子是救贖者還是攔路人?
    熱情的森巴舞、濃烈的足球氛圍、危險叢生的貧民窟、奔放的狂歡節、性感的探戈、慵懶的巴薩諾瓦、還有「拉美文學爆炸」作家們筆下的魔幻國度……這些或許是許多人認識拉美的第一印象。拉美也類似。我們能從許多拉美作家、詩人和學者們的所思所想中,找到他們與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知識分子的相似之處。他們對於拉美社會的思考和期許,又如何改變了拉美社會?為此,我們採訪了墨西哥歷史學家恩裡克·克勞澤,他研究拉美的知識分子史。在《救贖者》一書中,他挑選了拉美歷史中的九個代表性人物,並寫成人物小傳,以最精簡高效的方式為世人呈現拉美思想的代表性「面孔」,以體現他們對拉美社會困境的思考。
  • 拉美期待歐巴馬別透過毒品三稜鏡看拉美
    盧拉是第一位來美國訪問的拉美國家領導人,受到歐巴馬總統的熱情接待與高度讚揚。這次訪問對美國與拉美雙方都具有一種象徵性意義:盧拉的來訪帶來了拉美的期待,而歐巴馬也將對盧拉的到訪視為改善與拉美國家關係的開端。  眾所周知,近年由於拉丁美洲左派運動的興起,也由於美國的單邊主義對外政策,美國與拉美多國的關係陷入低谷甚至僵局。
  • 新聞分析:政治版圖呈「左右拉鋸」 拉美一體化向何處去
    分析人士指出,在拉美政局「右擺」趨勢更加明顯的背景下,美國正試圖拉攏一些右翼國家選邊站隊,利用委內瑞拉等問題在地區製造分裂。這種做法顯然會對面臨挑戰的拉美國家團結和地區一體化進程產生負面影響。  從外部力量看,美國總統川普上臺正值拉美右翼政黨力量增強,美國試圖藉機在拉美地區推動形成針對委內瑞拉的統一戰線,逐步分化拉美國家、削弱反美力量。今年4月在利馬舉行的第八屆美洲國家組織首腦會議上,美國副總統彭斯呼籲各國行動起來孤立委內瑞拉。  從地區政治形勢看,政治版圖分化、左右政治力量拉鋸格局正在形成,各方推動地區整合的政治意願有所減弱。
  • 民國綁匪建國後如何變成反帝國主義英雄
    ②  「帝國主義」的交涉  臨城劫車案的消息傳到北京後,駐北京外國公使團領袖、葡萄牙駐華公使符禮德連續召集各國駐華使節,向中國政府發出抗議照會,要求限期營救外人,對死亡外人從優撫恤等。外國公使團共計在一個月中連續召開了多達10多次聯席會議,發出多份外交照會。  這種激烈的外交照會不全是「帝國主義霸權」的體現。
  • 航空公司後浪們
    航空公司後浪們!今年的浪很熱。回望改革開放四十年,在民航發展大潮中曾湧起過多少浪潮,那麼民航業前浪們如何,後浪們又會怎樣?三、航空公司的後浪們那麼,民航業到底是前浪們繼續乘風破浪,還是後浪奔湧呢?對於航司後浪們,我絕不會說,奔湧吧,後浪,因為那是對後浪的不負責任。
  • 澳媒:拉美國家情緒逆轉 美助斯諾登逃出生天
    澳媒:拉美國家情緒逆轉 美助斯諾登逃出生天   中新網7月8日電 澳門日報今天刊發社論文章《美助斯諾登逃出生天》,
  • 當代帝國主義發生質變了嗎
    同理,在帝國主義剛產生之時,期待列寧的研究得以揭示帝國主義在當代的表現形式也不合情理」。哈維對帝國主義概念已經僵化過時的批判雖有一定合理性,但這不是否定當代帝國主義本質特徵的理由。史密斯認為,列寧關於帝國主義的本質是壟斷資本全球性統治和金融資本全球性掠奪的判斷依舊有效,只不過剝削形式在新自由主義時代已經發生了改變,隨著全球化生產轉移到剝削率較高的南方地區,南方興起的產業工人階級已經成為北方資本的剝削對象。哈維的理論未將北方國家資本獲利歸結為對南方活勞動的剝削,否認了帝國主義本質特徵,他對《資本論》和帝國主義的詮釋,仍未逃脫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格局。
  • 2020年成人高考高起點《史地》考前精選試題及答案四_高起點成人...
    2020年成人高考高起點《史地》考前精選試題及答案四16.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東亞擴張問題上矛盾尖銳的兩個帝國主義國家是(  )A.英、美B.美、日C.英、日D.英、法17.下面最早建立法西斯專政的國家是(  )A.日本
  • 拉美對中國誤解的十大根源折射自身認識悖論
    中國與拉美國家的合作,常受制於相互了解不夠的軟肋。本文作者王義桅通過不久前走訪拉美國家,總結出拉美對華誤解的種種根源,有助於人們認識中國與發展中世界的整體關係。  (聯合早報網專稿)「對拉美而言,中國是新貴;對中國而言,拉美是新大陸」。這兩句話形象概括了中拉相互認知的現狀。這是筆者日前參加第三屆中拉高層學術論壇得到的初步印象,其後智利、巴西之行,印證、豐富了這一看法。
  • 吳洪英:且看美國如何「深耕」拉美
    進入21世紀後,隨著美國全球戰略重心轉向反恐,美國對拉美關注和重視程度有所下降。同時,隨著拉美國家經濟實力增強,政治左翼化趨勢明顯,拉美地區「脫美化」、「去美化」現象日益明顯。  為了穩住拉美這個戰略「後院」,實施全球再平衡戰略和實現戰略重心「東移」,歐巴馬政府採取新的對拉美經貿戰略,以FTA和TPP為左右抓手,以建立美國主導的美洲自貿區為目標,為美國21世紀全球經貿戰略尋求戰略支點,夯實美國的「第一超級大國」地位。  推動籤署美洲自貿協定(FTAA)是美國近四屆政府一直致力的目標。目前美已與11個拉美國家籤署自貿協定。
  • 美聲少年與花滑美少年同框!羽生結弦與《星降之夜》原唱「同臺」
    而且,就在近日,《Notte Stellata》(《星降之夜》)的原唱,義大利著名的流行美聲音樂組合Il Volo,就在日本參加了一檔電視節目,現場演唱了這曲純美的 《Notte Stellata》(《星降之夜》)!而且,還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和羽生結弦同框出演了!
  • 現代科研的興起
    【解決科學問題更應該依賴快速的良性公開交流而不是論文被發表,那終歸只是個起點,現代化的科研方式正在興起2015年,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也就是PNAS)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翻譯過來是《提升中的21世紀中年非拉美裔美國白人的患病率與死亡率》。
  • 斯圖亞特·布蘭德:1960年代的後浪們
    這一經常會被與性和毒品捆綁在一起的反主流文化浪潮,在網際網路早期歷史中,奠定了自由、創新的精神內核。本期推送為你翻譯了網際網路先驅斯圖亞特·布蘭德的文章《一切榮耀歸於嬉皮士》,以紀念1960年代的「後浪」們。請忘記反戰抗議、伍德斯託克音樂節和飄揚的長髮。布蘭德告訴我們,60年代的真正遺產是計算機革命。
  • 想不到,大師們做過成人動畫
    漫畫開篇便是綁架殺人,兇手是銀行職員結城美知夫,他一個接一個地復仇,賀來神父不停勸說卻導致其變本加厲,而兩人關係也愈發糾纏不清。悲傷的貝拉多娜僅僅因為美貌,便在男權社會中受盡折磨而亡,能令人略感欣慰的是,她的死亡喚醒了在場的女人們,群起而革命。
  • Boleto和OXXO,簡析拉美流行的現金支付方式
    對於跨境電商來說,拉美地區是極具開發潛力的市場。在進軍拉美地區的時候,跨境賣家們應該特別留意跨境支付方式。在拉美,信用卡尤其是國際信用卡普及率並不高,各個國家都習慣用自己的本地支付,例如OXXO、Boleto、Rapipago等,消費者也比較信任這些支付方式。
  • 塞薩爾·艾拉:拉美文學的野兔
    「像塞薩爾·艾拉這樣的作家,除了熟讀拉美文學大家的作品,更多的是讀美英法,也包括原來的西班牙的。拉美作家,尤其是1809、1810年獨立運動以後,再上一代的先輩們,爺爺和父親們,他是在殖民地長大的。人是從西班牙或者葡萄牙移民過去的。
  • 西方自由民主的困境與民粹主義的興起
    如果說,2016年西方政治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英國脫歐和美國大選,那麼,由此引發的民粹主義的興起也成為2016年西方民主進程中不容忽視的政治現象,甚至有學者認為,民粹主義早已席捲全球,佔據了世界政治的中心位置。民粹主義的興起全面挑戰當代西方的代議民主、精英政治和政黨政治,而民粹主義的興起也正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自由民主的這三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