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化學泰鬥,是國際上較早研究有機催化的人

2020-12-05 悅文天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科普蘇州,ID:kepusuzho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原文標題:他是化學泰鬥,是國際上較早研究有機催化的人,總說「用你敏銳的眼光抓住一切新現象」,他是…

陸熙炎|(1928.8.29-),江蘇蘇州人。有機化學家,主要從事有機合成研究。195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自2020年7月10日,蘇州科學家日設立以來,蘇州以一座城市的名義,禮敬各路英才。今天,「科普蘇州」將繼續給大家帶來蘇州院士系列。從蘇州院士故事,讀懂蘇州。

陸熙炎

01.

陸熙炎出身於蘇州的書香門第。祖父陸清翰是清光緒甲午科舉人,做過縣令,任過蘇州電報局局長,抗日戰爭蘇州淪陷時,雖生活艱難,仍堅決拒絕偽政府諮詢委員會委員一職,每日在家教孫子讀書,從四書到《綱鑑易知錄》。

雖然父親在上海經商,但陸熙炎的幼年基本上是在蘇州度過的。祖父的為人做事對陸熙炎的幼年影響頗大。另一位對陸熙炎影響較大的人是他的哥哥陸熙彥。陸熙彥畢業於蘇州桃塢中學,後進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為了照顧家庭放棄出國留學,回蘇州建設局工作,在1942年祖父去世後與姐姐一起負擔陸熙炎的學習費用,新中國成立後參加了海軍,1968年在舟山執行任務時不幸遇難,被追認為烈士。

淞滬戰爭爆發,他們舉家到穹窿山避難,後又搬到香山。1940年,陸熙炎進入吳縣縣立中學。1946年畢業後,受舅父的影響,考入金陵大學化學系,因學費昂貴放棄,一年後重新考入浙江大學化學系。1951年陸熙炎於浙江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至今,現為該所研究員。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02.

在數十年的科研生涯中,陸熙炎承擔了大量國民經濟及國防建設中急需的任務。

建國初,鏈黴素是關係人民健康的急需藥品,大部分依靠進口。他通過研究在國內首先從鏈黴菌發酵液分離純化製得鹽酸鏈黴素氯化鈣復鹽結晶,同時深入研究其化學性質,在國際上首先半合成了雙氫鏈糖內酯合成雙氫鏈糖。

1958年,鏈黴素合成組全體人員合影

20世紀50年代末到1965年,他承擔了代號為P-204的提純核燃料鈾的含磷有機萃取劑的合成任務,實現了中國第一個酸性磷酸酯型萃取劑的工業化生產,為中國原子能工業做出了貢獻。60年代初,他參加了牛胰島素A鏈七肽和十六肽的合成,為胰島素的全合成奠定了基礎。在70年代初「靠邊站」的情況下,仍與他人一起完成了光學儀器防黴劑SF-501的工作,於1983年獲得國家創造發明獎二等獎。

自70年代開始,陸熙炎敏銳地觀察到金屬有機化學是一個大有發展前途的學科,他利用金屬有機化學的基元反應發展新的有機合成方法,後來又開展了有機膦催化反應的研究,是國際上較早開展有機催化研究的化學家。

90年代以來,他開始研究以炔烴衍生物為原料的合成反應,發現了一些有學術意義和應用前景的反應,其中以烯烴和炔烴衍生物為原料的合成反應研究獲得1991年、1997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陸熙炎現從事導向有機合成的金屬有機化學及有機催化反應的研究,在國內外著名刊物上共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並以其成果編著了《金屬有機化合物的反應化學》一書。

199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01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08年,在第十五屆全國金屬有機化學學術討論會上,中國化學會授予陸熙炎「黃耀曾金屬有機化學終身成就獎」

陸熙炎夫婦

03.

長期的科研生涯中,陸熙炎不僅成果纍纍,而且誨人不倦,桃李滿天下,培養了一批活躍在化學界的精英

他先後擔任北京大學、蘭州大學、浙江大學、蘇州大學和復旦大學的兼職教授。多次到蘇州大學講學,傳經送寶,一直關心蘇州大學有機化學學科的發展,關心蘇州的發展。

陸熙炎做人做事總是非常認真嚴謹。他說:「我不是一個聰敏過人的人,但從小我就有一個信念,做事要一步一個腳印,而且要非常謹慎,所以用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來警戒自已。」

儘管他學術思想活躍,有敏銳的洞察力,但總是謙虛地說自己不是一個優秀的科學工作者,更不是一個戰略家」。不管什麼工作,不管什麼條件,他都要求自己認真去做。

他也一直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和培養學生,教年輕人要學做人,要刻苦努力,他說「我們不能幻想不付出艱苦努力就有豐厚的回報」,而且要「不是只注意最後的結果,應該觀察反應的新現象」、「不要讓一個現象擦肩而過,而要用你敏銳的眼光抓住一切新現象。這些新現象可能代表了事物的必然性」。

相關焦點

  • 他是化學泰鬥,是國際上較早研究有機催化的人,總說「用你敏銳的眼光抓住一切新現象」,他是…
    祖父陸清翰是清光緒甲午科舉人,做過縣令,任過蘇州電報局局長,抗日戰爭蘇州淪陷時,雖生活艱難,仍堅決拒絕偽政府諮詢委員會委員一職,每日在家教孫子讀書,從四書到《綱鑑易知錄》。雖然父親在上海經商,但陸熙炎的幼年基本上是在蘇州度過的。祖父的為人做事對陸熙炎的幼年影響頗大。另一位對陸熙炎影響較大的人是他的哥哥陸熙彥。
  • 有機矽單體合成反應催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有機矽作為一種小眾化學產品,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有些陌生。
  • 蔡啟瑞:一生心系催化化學 昏迷中仍高喊「催化劑」
    他一生深愛著化學,即使昏迷在病床上時嘴裡喊的仍是:「催化劑!催化劑!」他曾3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是中國催化化學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在廈門大學組建了中國高校第一個催化教研室,被廈門大學師生尊稱為「蔡先」。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蔡啟瑞。
  • 有機催化聚合專題前言
    有機催化聚合專題前  言高分子科學自誕生至今已歷經整整一百年的歷史。目前,很多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材料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高分子合成化學作為其中的基礎和核心,對高分子學科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長期以來,有機金屬配合物在高分子合成化學領域佔據主導地位。
  • 【催化】新型三功能金屬有機單層的設計及催化
    金屬有機超薄層材料(MOL)是一類衍生自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的新型二維功能材料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雖然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作為高選擇性、高效、低成本的CO2還原電催化劑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其在ECR中的構效關係及催化機理的研究以及工業化的應用仍需要更多的關注,這也是未來該領域發展的重要目標。本文系統綜述了近年來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在ECR中的研究進展,涉及到分子催化劑/碳材料複合物、有機配體功能化的金屬催化劑、MOFs、以及基於COFs、金屬硫化物和g-C3N4的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並且從原子和分子尺度上詳細討論了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的反應機理和構效關係。
  • 化學所在漆酶生物電化學和電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這些特點決定了在常規的電化學體系中,很難實現漆酶分子的直接電子轉移和基於此的生物電化學催化,儘管這些研究在生物電化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活體分析化學實驗室毛蘭群課題組研究人員較早即致力於漆酶的電化學和基於此的生物燃料電池的研究。
  • 廣州生物院在有機小分子催化構建手性季碳中心研究中獲進展
    廣州生物院在有機小分子催化構建手性季碳中心研究中獲進展 2015-09-10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進氣濃度、催化溫度等對催化燃燒法處理有機廢氣的影響
    北極星VOCs在線訊:摘要:本文依託某噴漆企業有機廢氣治理工程,以非甲烷總烴為例,運行單因素試驗法,探討了進氣濃度、催化溫度和空速對催化性能的影響,為催化燃燒法處理有機廢氣的工藝設計和應用奠定基礎。隨著國家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近年來人們對大氣環境質量越來越關注,以揮發性有機汙染物為代表的大氣環境汙染日趨嚴重,噴漆企業因使用溶劑型塗料和溶劑型稀釋劑而成為揮發性有機廢氣的主要排放源。由於有機廢氣存在易揮發、成分複雜、揮發性不同等特點,難以去除。
  • 新院士速寫|中科院上海有機所馬大為:「他的成就是要改寫教科書的」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大為今年56歲了,多年來一直奮戰在有機合成化學和藥物化學研究的第一線。1998年,馬大為在合成其他分子過程中,偶然發現了一類胺基酸分子,可以提高烏爾曼反應的效率。這種由德國化學家烏爾曼在1901年發現並命名的反應,能將簡單的滷代芳烴和其它親核試劑偶聯在一起,構成一個更加複雜的分子。
  • 上海有機所在催化不對稱共軛膦氫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α,β-不飽和醯胺的底物局限於活化的醯胺,普通α,β-不飽和醯胺由於其較低的親電性,在不對稱催化中應用較少。醯胺基團是藥物分子和天然產物中常見的結構片段,因此,開發基於普通α,β-不飽和醯胺的催化不對稱加成反應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天然產物有機合成化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殷亮課題組致力於研究銅催化的不對稱反應。
  • 上海有機所在活細胞內的光催化生物相容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有機所在活細胞內的光催化生物相容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1-03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以昀課題組致力於發展新的生物相容光化學方法用於化學及生物學的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新型光反應發現及新型光化學生物學工具的發展。課題組前期研究工作中建立了可見光引發氧化及還原反應的生物大分子相容性(J. Am. Chem. Soc.
  • 催化燃燒設備-有機廢氣催化燃燒
    在催化劑的作用下,有機廢氣中的碳氫化合物可以在低溫條件下迅速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從而達到處理的目的。催化燃燒法處理工業有機廢氣是20世紀40年代末出現的一項技術。1949年,美國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套催化燃燒裝置,這項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油漆、橡膠加工、塑料加工、樹脂加工、皮革加工、食品工業和鑄造工業等部門,還應用於汽車尾氣淨化等方面。1973年,我國開始採用催化燃燒法處理漆包線烘乾爐產生的有機廢氣。後來催化燃燒法被廣泛應用於絕緣材料、印刷等行業。催化燃燒過程在催化燃燒裝置中進行。
  • 上海有機所過渡金屬催化的芳烴二氟烷基化反應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隨著醫藥、農藥、材料等領域發展日益增長的需求,向有機分子中直接引入氟原子和含氟基團越來越受到關注,並發展成為國際與化學相關的研究熱點之一。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氟化學重點實驗室張新剛課題組在長期探索過渡金屬催化高效構築碳-
  • 上海有機所在鈀催化芳基二氟甲基化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有機所在鈀催化芳基二氟甲基化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7-03-20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有機氟化學重點實驗室的張新剛團隊首次成功實現了利用廉價工業原料——氯二氟甲烷(ClCF2H)對芳香化合物的二氟甲基化過程,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 2017, DOI: 10.1038/NCHEM.2746)(圖1b)。該工作由團隊成員馮璋、閔巧橋、付夏平共同完成。
  • 我國學者在有機汙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持續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趙進才課題組在光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及其機理方面進行了十幾年的系統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低濃度、高毒性、難降解有機汙染物是一類普遍存在、具有長期危害性的環境汙染物,用傳統方法很難處理。
  • CCS Chemistry | 有機磷腈鹼/脲二元有機催化-亞甲基--丁內酯,實現...
    青島科技大學李志波團隊與北京大學呂華課題組合作,通過選擇具有合適pKa值的脲,並與該團隊自主開發的環狀有機磷腈超強鹼CTPB構成二元催化體系,首次實現了有機催化a-亞甲基-g-丁內酯(MBL)的選擇性開環聚合。該有機催化體系合成簡單,性質穩定,容易從聚合物中除去,利於聚酯產品的放大生產和在生物醫藥方面的應用。
  • 廣東工業:金屬有機框架衍生C/TiO2光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
    近日,廣東工業大學環境健康與汙染控制研究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生何鑫和敖志敏教授和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王少彬教授合作下在金屬有機框架衍生的C/TiO2光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方面取得新的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
  • 研究揭示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反應微觀機理
    銳鈦礦結構的二氧化鈦(TiO2)表面催化活性和微觀反應機理,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研究團隊揭示,論文發表在近日出版的
  • 納米光催化技術在光有機合成、高分子聚合中的應用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