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科普蘇州,ID:kepusuzho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原文標題:他是化學泰鬥,是國際上較早研究有機催化的人,總說「用你敏銳的眼光抓住一切新現象」,他是…
陸熙炎|(1928.8.29-),江蘇蘇州人。有機化學家,主要從事有機合成研究。195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自2020年7月10日,蘇州科學家日設立以來,蘇州以一座城市的名義,禮敬各路英才。今天,「科普蘇州」將繼續給大家帶來蘇州院士系列。從蘇州院士故事,讀懂蘇州。
陸熙炎
01.
陸熙炎出身於蘇州的書香門第。祖父陸清翰是清光緒甲午科舉人,做過縣令,任過蘇州電報局局長,抗日戰爭蘇州淪陷時,雖生活艱難,仍堅決拒絕偽政府諮詢委員會委員一職,每日在家教孫子讀書,從四書到《綱鑑易知錄》。
雖然父親在上海經商,但陸熙炎的幼年基本上是在蘇州度過的。祖父的為人做事對陸熙炎的幼年影響頗大。另一位對陸熙炎影響較大的人是他的哥哥陸熙彥。陸熙彥畢業於蘇州桃塢中學,後進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為了照顧家庭放棄出國留學,回蘇州建設局工作,在1942年祖父去世後與姐姐一起負擔陸熙炎的學習費用,新中國成立後參加了海軍,1968年在舟山執行任務時不幸遇難,被追認為烈士。
淞滬戰爭爆發,他們舉家到穹窿山避難,後又搬到香山。1940年,陸熙炎進入吳縣縣立中學。1946年畢業後,受舅父的影響,考入金陵大學化學系,因學費昂貴放棄,一年後重新考入浙江大學化學系。1951年陸熙炎於浙江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至今,現為該所研究員。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02.
在數十年的科研生涯中,陸熙炎承擔了大量國民經濟及國防建設中急需的任務。
建國初,鏈黴素是關係人民健康的急需藥品,大部分依靠進口。他通過研究在國內首先從鏈黴菌發酵液分離純化製得鹽酸鏈黴素氯化鈣復鹽結晶,同時深入研究其化學性質,在國際上首先半合成了雙氫鏈糖內酯合成雙氫鏈糖。
1958年,鏈黴素合成組全體人員合影
20世紀50年代末到1965年,他承擔了代號為P-204的提純核燃料鈾的含磷有機萃取劑的合成任務,實現了中國第一個酸性磷酸酯型萃取劑的工業化生產,為中國原子能工業做出了貢獻。60年代初,他參加了牛胰島素A鏈七肽和十六肽的合成,為胰島素的全合成奠定了基礎。在70年代初「靠邊站」的情況下,仍與他人一起完成了光學儀器防黴劑SF-501的工作,於1983年獲得國家創造發明獎二等獎。
自70年代開始,陸熙炎敏銳地觀察到金屬有機化學是一個大有發展前途的學科,他利用金屬有機化學的基元反應發展新的有機合成方法,後來又開展了有機膦催化反應的研究,是國際上較早開展有機催化研究的化學家。
90年代以來,他開始研究以炔烴衍生物為原料的合成反應,發現了一些有學術意義和應用前景的反應,其中以烯烴和炔烴衍生物為原料的合成反應研究獲得1991年、1997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陸熙炎現從事導向有機合成的金屬有機化學及有機催化反應的研究,在國內外著名刊物上共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並以其成果編著了《金屬有機化合物的反應化學》一書。
199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01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08年,在第十五屆全國金屬有機化學學術討論會上,中國化學會授予陸熙炎「黃耀曾金屬有機化學終身成就獎」。
陸熙炎夫婦
03.
長期的科研生涯中,陸熙炎不僅成果纍纍,而且誨人不倦,桃李滿天下,培養了一批活躍在化學界的精英。
他先後擔任北京大學、蘭州大學、浙江大學、蘇州大學和復旦大學的兼職教授。多次到蘇州大學講學,傳經送寶,一直關心蘇州大學有機化學學科的發展,關心蘇州的發展。
陸熙炎做人做事總是非常認真嚴謹。他說:「我不是一個聰敏過人的人,但從小我就有一個信念,做事要一步一個腳印,而且要非常謹慎,所以用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來警戒自已。」
儘管他學術思想活躍,有敏銳的洞察力,但總是謙虛地說自己「不是一個優秀的科學工作者,更不是一個戰略家」。不管什麼工作,不管什麼條件,他都要求自己認真去做。
他也一直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和培養學生,教年輕人要學做人,要刻苦努力,他說「我們不能幻想不付出艱苦努力就有豐厚的回報」,而且要「不是只注意最後的結果,應該觀察反應的新現象」、「不要讓一個現象擦肩而過,而要用你敏銳的眼光抓住一切新現象。這些新現象可能代表了事物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