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表明:雷射譜線寬是一種經典物理現象

2020-12-05 量子認知

我們許多人都知道,雷射的理論基礎起源於愛因斯坦,1916年他首先描述了原子的受激輻射與自發輻射的關係,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技術理論『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指出在組成物質的原子中,有不同數量的粒子(電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級上,在高能級上的粒子受到某種光子的激發,會從高能級跳到(躍遷)到低能級上,這時將會輻射出與激發它的光相同性質的光,而且在某種狀態下,能出現一個弱光激發出一個強光的現象,即「受激輻射的光放大」,簡稱雷射。

雷射譜線寬,英語:laser spectral linewidth,指一個雷射束的譜線寬。雷射發射的兩個最獨特的特徵是空間相干性和光譜相干性。雖然空間相干性與雷射器的光束髮散有關,但光譜相干性是通過測量雷射輻射的線寬來評估的。

譜線,英語:spectral line,指在均勻且連續的光譜上明亮或黑暗的線條,起因於光子在一個狹窄的頻率範圍內比附近的其他頻率超過或缺乏。

譜線通常被認為是量子系統,即通常是原子、但有時會是分子或原子核,和單一光子相互作用產生的。當光子的能量確實與系統內能級上的一個變化符合時(在原子的情況,通常是電子改變軌道),光子被吸收。然後,它將再自發地發射,可能是與原來相同的頻率或是階段式的,但光子發射的總能量將會與當初吸收的能量相同,而新光子的方向不會與原來的光子方向有任何關聯。

英國薩裡大學薩裡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系先進技術研究所,和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控制系統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合作,在最近的《量子電子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全面而詳細的研究中,對圍繞雷射原理和雷射光譜的60多年的正統觀念提出質疑,即光譜線寬是控制和測量光波長的基礎。

這一最新開創性研究可能會改變科學家理解和描述雷射的方式,從而在經典物理學和量子物理學之間建立新的橋梁關係。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雷射的基本原理,即光的放大可以補償雷射的損耗,只是一個近似。該研究團隊量化並解釋說,微小的過量損耗,即由放大的光而不是雷射器內部的正常發光來平衡,為雷射器的光譜線寬提供了答案。這些損耗機制之一是雷射的光耦合,廣泛應用於如汽車製造、電信、雷射手術、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的雷射束。

光譜相干程度表徵了光的光譜純度。它可以在時域中等效地由衰減時間、或發光振蕩器的品質因數、相干時間、或長度表示發射光的線寬Δν,或者通過對頻域通過傅立葉變換。該論文研究了其譜線形狀、模式輪廓和分布,並驗證了所有模式輪廓的總和是否生成了相應的分布。

該研究的發現對量子光學圖像提出了質疑,量子光學圖像首先提出,受激發射是同相發生的,而自發發射是相對於入射場以任意相位角發生的;其次,雷射線寬是由振幅和相位引起的自發發射引起的波動。研究指出,雷射線寬的一階推導完全是半經典的,包括四個近似值:(i)它是真正的連續波雷射器;(ii)它是理想的四能級雷射器,(iii)它的諧振器沒有固有損耗,iv)每個光子在諧振器的每個光子衰減時間內都自發地耦合到激射模式,與泵浦速率無關。

論文在討論現有的雷射線寬半經典描述和量子光學描述的不一致之處之後,介紹了光譜相干因子,該光譜相干因子量化了有源與其下層無源模式下的光譜相干,並基於增益的原理是延長光子衰變時間並縮小線寬,即單雷射模式的基本線寬。該線寬對於具有任意能級系統,在閾值以下、處於或之上以及在瞬態雷射狀態下運行的雷射器有效,其增益與損耗相比更小、相等或更大。論文驗證了在基於量子光學方法的雷射線寬上,基於密度算子主方程,增益小於損耗。

這就提出了兩個重要的問題,顯然需要回答這些問題才能在雷射模式下建立光譜相干的完整圖像。首先,存在量子波動,那麼它們如何精確地影響基本雷射線寬?人們可能會推測它們導致基本雷射線寬的擴大。其次,在接近閾值的情況下,由量子力學得出的雷射線寬減小的物理解釋是什麼?該論文獲得了第二個問題的半經典答案,並在論文的第二部分進行了討論。有趣的是,它與第一個問題沒有聯繫,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似乎涉及更多。

薩裡大學光學教授馬庫斯·波爾瑙(Markus Pollnau)解釋說:「自1960年發明雷射以來,雷射光譜線寬已被全世界教科書和大學教學中描述為雷射的自然產物,因為其量子物理解釋甚至對於學校講師來講也提出了非凡的挑戰。」

波爾瑙教授表示:「正如我們在這項研究中所解釋的那樣,有一個簡單易懂的雷射光譜線寬推導,而基礎的經典物理學證明:量子物理學試圖解釋雷射光譜線寬的嘗試是毫無希望的。這一研究結果將對量子物理學的影響具有根本的意義。」

參考:Spectral coherence, Part I: Passive-resonator linewidth, fundamental laser linewidth, and Schawlow-Townes approximation, Progress in Quantum Electronics (2020). DOI: 10.1016/j.pquantelec.2020.100255

相關焦點

  • 新研究表明,雷射光譜線寬是經典物理學現象
    薩裡大學一項突破性的新研究可能會改變科學家理解和描述雷射的方式,在經典物理學和量子物理學之間建立一種新的關係。在《量子電子學進展》雜誌發表的一項綜合研究中,薩裡大學的一名研究人員與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和弗勞恩霍夫國際組織的一名同事合作,對60年來圍繞著雷射原理和雷射光譜線寬——控制和測量光波長的基礎——的正統理論提出了質疑。
  • 新的研究表明雷射光譜線寬是經典物理現象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英國薩裡大學的研究人員和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德國弗勞恩霍夫IOSB的同事合作,在最近的《量子電子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全面研究中,對圍繞雷射原理和雷射光譜的60多年的正統觀念提出質疑——光譜線寬是控制和測量光波長的基礎
  • 開創性的研究顯示雷射光譜線寬是經典的物理現象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一個開創性的研究將會改變科學家理解和描繪雷射的方式——建立起經典物理和量子物理之間的新的聯繫。一項新的來自英國薩裡大學的開創性的研究也許會改變科學家理解和描述雷射的辦法——建立了一個新的經典物理和量子物理之間的關係。
  • 放射性核素基本性質的精密雷射譜測量
    主題:放射性核素基本性質的精密雷射譜測量時間:2017年11月30日(星期四)下午15:30地點:吉林大學物理樓333報告廳主講人:楊曉菲 北京大學 物理學院 研究員摘要:原子核的半徑、自旋、磁矩和電四極矩等反映了原子核的內稟結構,是研究遠離穩定線奇異核性質、以及檢驗和發展原子核理論模型的重要依據
  • 研究「電磁現象」的物理方法
    01建模建模是一種常用的物理研究方法,用模型去代替客觀原形,可以具體、生動地反映事物的本質,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於想像和思考實際上磁感線並不存在,而是人們假想出來的一種描述磁場的模型。答案 D例2某初中學校物理小組幫地理老師解決了一個難題,地球儀缺乏地磁仿真功能,物理小組在地球儀內部「暗藏機關」。如圖2所示,一節電池,一個開關,一個供繞線的紙筒,一段電阻絲。
  • 加拿大最新研究表明黑洞萬有引力場可能形成漩渦
    原標題:加拿大最新研究表明黑洞萬有引力場可能形成漩渦   黑洞萬有引力場可能形成漩渦   本報記者 常麗君 綜合外電 而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加拿大理論物理學周界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這種普遍認識可能是錯的。   萬有引力如液體   「從本質上說,如果你能把萬有引力放到一個密閉盒子裡,就可能出現漩渦。」周界研究所的路易斯·勒納解釋了為何萬有引力可以作為一種液體。「物理學中有一個假設——全息假設——認為萬有引力可以描述為一種場論。
  • 《自然:物理》:最新研究表明波函數的坍縮與引力無關
    來自德國、義大利和匈牙利的一組物理學家測試了這種理論,該研究表明,找不到支持引力是量子坍塌背後力量的證據。該最新研究結果論文,題為:「引力相關的波函數坍縮的地下測試」,發表在這一期的《自然:物理》上。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進行的地下實驗,以測試引力對波波函數作用的影響及其研究成果。
  • 黑洞理論大逆轉:研究表明其僅僅是全息圖
    但最新研究表明黑洞可能僅僅是全息圖。這一暗示是基於理論物理學家提出的一種估計黑洞視界以外的混沌狀態的新方法。他們的計算表明儘管這些強大的天體被認為有三個維度,它們或可能只是二維投影。這項研究結果與名為全息假說的理論相一致,後者認為宇宙本身可能是一個我們無法看見的二維平面。在黑洞裡,所有落入其中的物體都將被包含在這個平面的波動裡。在這項發表在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的文章裡,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發現使得科學家們可以獲得黑洞內引力狀態的新見解。
  • 中國科大最新研究表明太陽噴流觸發日冕物質拋射
    中國科大汪毓明教授領導的日地空間物理課題組最新研究表明,有別於經典的日珥觸發日冕物質拋射的模型,相對沒有那麼劇烈的太陽噴流同樣可以觸發十分劇烈的日冕物質拋射事件。
  • 遙感應用中的低噪聲窄線寬半導體雷射器
    在要求雷射器的線寬小於10KHz量級的應用中,我們設計和封裝了一個超窄線寬的光濾波器,該濾波器基於光纖相移布拉格光柵技術,被用做鑑頻器。.用低噪聲、高電流值的電流源來驅動會產生數百KHz的自然線寬的SCL,可以使雷射線寬降至數KHz。對其他的應用而言,保證雷射的頻率在某一特定值的長期穩定性非常重要。在這些案例中,被選擇的鑑頻器是一個分子或原子基準線,可以獲得數10MHz精度和數百KHz穩定性。
  • 深度解讀矽光子晶片外腔窄線寬半導體雷射器
    ,以及外腔結構的窄線寬和寬調諧特性,逐漸成為窄線寬半導體雷射器研究領域的熱點。圖 5( b)表示不同增益差條件下雷射器 SMSR 和線寬與外腔長度的關係。這項工作同時研究了調諧靈活性,表明可通過兩個加熱器協作實現準連續波長調諧。
  • 最新研究表明 蟑螂正在「接近無敵狀態」
    近日據外媒報導,最新一項研究發現,蟑螂越來越難被殺死了。研究人員發現,現在的蟑螂幾乎接近「無敵」,至少德國的蟑螂目前越來越難被消滅,因為它們對殺蟲劑產生了交叉抗性。這項研究由普渡大學教授麥可·沙夫領導,同時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參與了其中,並在《科學報告》雜誌上發表了論文。沙夫在一份聲明中說:「這是蟑螂之前從未有過的,同時對多種殺蟲劑產生耐藥性,這使得單靠化學藥品幾乎無法控制這些害蟲。」研究人員注意到,不同種類的殺蟲劑功能不一樣。
  • 最新研究:一種關於光電子誕生機理的重大認知
    學過物理的許多人可能知道,光電效應是當光撞擊材料時電子的發射。 以這種方式發射出的電子稱為光電子。這種現象在物理學和諸如量子化學和電化學的化學領域中被普遍研究。光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是許多基本現象和各種實用技術的基礎。最著名的是,在光電效應中,電子是反射光的材料中發射出來的。
  • 研究表明,災難大片《後天》裡的現象,真的發生過
    最近,科學家證實了,該片內描述的一個現象真的曾經在地球上發生過。如果「暖輸送帶」停止,對全球氣候肯定會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否會與《後天》內描述的一樣那麼極端,尚未可知,但現在科學家們的一個最新研究發現,這個「暖輸送帶」真曾經在歷史上停止過。
  • 最新研究表明,電子有望被再分為三種粒子
    然而如果按照經典理論,將電子看作「整體」或者「基本」粒子,將使我們對電子在某些物理情境下的行為感到極端困惑,比如當電子被置入強磁場後出現的非整量子霍爾效應。為了解決這一難題,1980年,美國物理學家Robert Laughlin提出一個新的理論解決這一迷團,該理論同時也十分簡潔地詮釋了電子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
  • 最新研究:在經典多體系統中搜索離散時間晶體
    離散時間晶體永遠不會達到熱平衡,因為它是一種非平衡物質。普通晶體表現出破碎的平移對稱性:它們在空間中具有重複的圖案,並且在任意平移或旋轉下都不會保持不變。物理定律不會因任意平移和旋轉而改變。但是,如果固定晶體的原子,則晶體中電子或其他粒子的動力學取決於其相對於晶體的移動方式,粒子動量可以通過與晶體原子相互作用而改變。
  • 《物理評論快報》封面論文發表上海交大船建學院田新亮研究小組...
    7月14日,上海交大船建學院田新亮副教授研究小組在國際頂級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RL)上發表了題為「Shape deformation and drag variation of a coupled rigid-flexible system in a flowing soap
  • 最新研究證明:三維經典流體和超流體之間的差異!
    Weizmann科學研究所、羅馬大學、CNRS和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新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了經典流體和超流體(如氦)中三維各向異性湍流之間的差異。其研究發現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RL)上,得到了理論和實驗證據的支持。
  • 最新研究:一種不存在的磁鐵
    鐵磁性(Ferromagnetism),指一種材料的磁性狀態,具有自發性的磁化現象。鐵磁性的原理由兩個量子力學原理來描述:自旋和泡利不相容原理。每個電子都有一個稱為「自旋」的屬性,這使它的行為像一個極為微型的磁體一樣。在鐵磁體中,許多電子的自旋排列成一個大磁場。電子的自旋加上其軌道角動量導致一個偶極子磁矩和形成一個磁場。
  • PCB設計之電流與線寬的關係
    以下總結了八種電流與線寬的關係公式,表和計算公式,雖然各不相同(大體相近),但大家可以在實際的PCB板設計中,綜合考慮PCB板的大小,通過電流,選擇一個合適的線寬。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2/326398.htm一、PCB電流與線寬PCB載流能力的計算一直缺乏權威的技術方法、公式,經驗豐富CAD工程師依靠個人經驗能作出較準確的判斷。但是對於CAD新手,不可謂遇上一道難題。PCB的載流能力取決與以下因素:線寬、線厚(銅箔厚度)、容許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