蠣殼店、豆腐店、柴爿餛飩擔……這些消失的老松江店鋪攤頭,你還...

2020-11-27 澎湃新聞

蠣殼店、豆腐店、柴爿餛飩擔……這些消失的老松江店鋪攤頭,你還記得多少

2020-01-12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松江微歷史 ,作者愛松江 愛歷史

松江微歷史

從這裡讀懂松江,從這裡讀懂上海。

記憶中的松江市面(下)

文/錢明光

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人們的生活和消費理念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再加上現代化科技走進了千家萬戶,使得我們固守了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久遠的許多門店消失了。

就我的記憶,松江中山路上最早消失的是蠣殼店。我家祖先在馬路橋西開了家松江唯一的蠣殼店。在沒有玻璃前,人們用的大多是蠣殼窗,現在這種窗的方格樣子在蘇州拙政園、松江醉白池的寶成樓還能看到,嵌的是一塊塊方的半透明的蠣殼片。這種蠣殼片是用大的蚌殼、牡蠣殼手工磨成的,利潤極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玻璃窗在松江城裡普及了,我家的蠣殼店在堅持了幾年後,直至連修修補補換殼片的生意也稀少了,才終於關閉了。

誰也不知道豆腐店是什麼時候消失的。松江的豆腐店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品質好口味好。那些年,中山路上的大街小巷,豆腐店有好幾家。老闆娘或他們的女兒漂亮一點的,人們都喜歡稱「豆腐西施」,生意會紅火不少。說不清具體消失的年份,總之現在在松江,再也見不到豆腐皮、豆腐衣、豆腐乾、豆腐腦、豆腐、乾絲是怎麼製作出來的了。

△ 上世紀九十年代松江豆腐作坊

唐西林/攝

綢布店、鞋莊的消失,是因為人們的消費習慣變了。過去的布鞋,大多自產。自己做鞋幫自己納鞋底自己鞝幫,但有一樣必須拿到城裡,即到鞋莊去「楦一楦」。那時黑魚弄口有一家規模很大的鞋莊,裡面有鞋楦子(製鞋用的木製模型),有密密麻麻的大大小小的楦頭、楦跟和楦片。楦頭是楦鞋頭,楦跟是楦鞋跟,楦片是楦鞋背的。新做的布鞋,經過店家噴糨糊水、楦上一兩天後,就挺颳了。

△ 松江萬裡鞋莊

還有煤球店、糧店。過去煤球和糧食都是憑證計劃供應的。那時人們的飲食普遍缺油水,所以飯量都大,一個居民每月25斤口糧是很緊張的。每月27日規定可以購買下月定糧,所以那天早上糧店門口總是排著長長的隊伍,許多人家中飯等米下鍋。

主婦最愁的是大月多一天,最喜歡的是二月只有28天,誰都想不到有朝一日糧店會關門、糧食會敞開供應。我母親多年來把我哥哥寄回的糧票結存了幾百斤,告訴她糧票沒有用場了,但她還是把幾百斤糧票藏得好好的,說是以防萬一。

煤球店也是計劃供應。好在煤球、煤餅不夠用還可用柴爿頂。但買煤球買煤餅是個力氣活,或用車拉,或用扁擔挑,這就有了鄰裡友好交往和朋友援手相助的佳話。我是1958 年到斜橋街張祥河後宅舅舅家發現煤球爐的,這之前城裡也是用大灶頭燒稻草。煤球爐後是煤餅爐,再後是液化氣,直到現在的天然氣,家庭烹飪火源的變化,見證了我們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

△ 煤球店

在這不能不提那些走街串巷的「流動店」,雖然是小而不起眼,但在松江百姓的生活裡也曾有過一席之地,並且,它們的消失,還連帶著松江某些傳統特產的失傳。比如糖芋艿擔:兩隻深色大圓桶,一邊是鍋和炭火,一邊是水和碗,專賣熱燙的糖芋艿羮。

比如柴爿餛飩擔:現包現燒,很鮮。我們小時候奇怪為什麼大熱天餛飩擔的豬肉餡不會餿,後來聽老人說,那餡裡有蚯蚓末子,發涼的。

還比如賣素雞的:一隻很大的罩籃,裡面放著豆製品醬汁素雞,賣者把罩籃頂在頭上引人注意,不叫賣,無聲地走進小弄堂、走近喝土燒酒的小酒館,還不時在各茶館裡穿行。

再有賣白蘭花的:一隻平底籃墊著塊溼布,上面穿著細鐵絲的環。人們發現賣白蘭花的女子總穿戴得乾乾淨淨,藍印花布的服裝加布鞋,一身江南淑女的清爽印象。穿旗袍女子別上一朵白蘭花參加社交活動,那會兒比噴法國香水還體面。

想得起來的,還有賣螃蜞螯的:螃蜞是松江的特產。它形似螃蟹,身體小呈正方形,而一對螯特別大,味道比螃蟹還鮮美。在舊上海,陽澄湖大閘蟹還沒出名前,松江螃蜞已很有名氣了。「醉螃蜞」「醉螃蜞螯」是相當好的下酒菜,後來發展到專賣螃蜞螯的。松江街頭叫賣聲音很特別,「螯噢——」,松江人把螯(ao)讀成(膏gao),後面的語氣詞拖音很長。可惜,如今松江不見了螃蜞,也難有這種美味了,也再難有江南小巷叫賣聲的韻味傳出。

△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山西路自行車修理攤

唐西林/攝

還有修理油布傘油紙傘鐵骨傘的「修洋傘」,還有「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的「搭碗」,還有修補鐵鍋漏洞的「生鐵補鑊子」、棕棚整理的「修棕棚」、五金修理的「銅匠擔」等等……

內容:松江微歷史

原標題:《蠣殼店、豆腐店、柴爿餛飩擔……這些消失的老松江店鋪攤頭,你還記得多少》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青菜餛飩的滅亡
    記得以前千裡香也有菜肉額,現在麼得嘞,上海阿姨開的餛飩店也是薺菜,以前麼人民路那裡有個弄堂攤頭,現在麼也拆沒了……本地滅亡@阿王:純青菜的一股土腥味不好吃。外面的薺菜餛飩也不是純100%薺菜,薺菜青菜配比的,夢花街也是。
  • 開餃子店和餛飩店有什麼區別?可大可小,知己知彼才能開店成功
    餃子餛飩都是自己調餡、自己手工包製,雖然味道得到了顧客的認可,但是由於店鋪位置和顧客定位的原因,開業以來贏利都不高,我一直在尋求更好的經營方式。下面根據我的開店經驗,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分析下開餃子店和開餛飩店的區別。首先聲明一下,可以象我一樣開一家餃子餛飩店家,同時經營餃子和餛飩,但是要有主次,主要以經營餛飩為主,還是餃子為主?
  • 國家餛飩地理
    這些優點,並不止中國人發現。在英語裡,就有ravioli、dumplings等詞。各國人愛吃的餡料也千變萬化,肉禽、魚蝦、蔬菜、香草、奶酪,甚至水果果醬,只有想不到,沒有用不了。一種世界性食物。但中國人卻給這種食物起了一個有趣的漢語名字:混沌。這是東方上古傳說中,人們對世界開闢前元氣未分、模糊一團狀態的形容詞。
  • 餛飩店改建成山野咖啡館,每杯咖啡都是一座「雪山」
    於是,當疫情略有緩解、恢復自由進出後,王飛立馬和朋友們商量著租下了居住辦公地附近的房子,那裡曾經是一間餛飩店,他們要用這間餛飩店把自己的山野 BC 夢搬進現實。曾經的餛飩店/現在的山野咖啡館咖啡館裡的所有元素都取之於 bushcraft ,嵌入牆體的石塊、埋入地表的帳篷地釘、斑駁的磚牆、門把手上的鵝卵石、衛生間的捲紙支架,以及墨綠與灰的大地色調,仿佛這家店就建在一片山野廢墟之上。
  • 蘇州山塘街10大必吃的美食,泡泡餛飩、香臭豆腐哪個是你的最愛?
    1、採芝齋:在蘇州山塘街必吃的美食中它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蘇式糕點,而這些糕點在山塘街的店鋪內都是現做現賣,所以只要一靠近就能感受到誘人的香味。2、新年點心店的泡泡餛飩:這個店鋪內最受大眾推崇的美食泡泡餛飩個頭大,配以雞湯在味道上是十分的鮮美,一口吃下去便能給人幸福的滿足感,在麵皮上也十分爽口。3、和府撈麵:這個面主打養生風,在裡面加入了適量的蟲草花,喝上一口都能感受十足的濃鬱感,整合面一口下去相當的爽口。
  • 在無錫,這些小姐姐開的店,不說你根本找不到!
    ,店裡養著不少可愛的小貓咪,樓上還有個棋牌室。愛吃炸串的朋友們可能要激動了,就在沁園新村裡不遠處的一個姐妹花攤頭,排骨,豆皮,裡脊肉,掌中寶,配上甜醬簡直完美,聽老闆娘說,附近來吃酸辣湯的朋友們都會到這買的吃
  • 餛飩想要鮮美的秘訣在哪?師傅手把手教你,化繁為簡都是訣竅
    如果可以有一頓精緻的早餐,相信一定是叫你起床的利器。北方人無論春夏秋冬,早晨都喜歡喝點熱乎乎的湯來暖胃,通過一頓熱乎乎的早餐來開啟工作的一天。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推薦一款在家就能做的餛飩,用一碗熱湯,來開啟你精力充沛的一天吧~餛飩的外形並沒有固定的樣子,可以包成經典的元寶形,或者任意你喜歡的形狀都可以,吃餛飩,一把對湯底的要求會比較高,要香,鮮。
  • 80%以上的人,餛飩、抄手、雲吞傻傻分不清,胖哥教你如何分辨
    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聽到問話,她便隨口應道:「餛飩。」從此,這種點心便以「餛飩」為名流入民間。
  • 門麵店放魚缸最佳位置 店鋪魚缸風水有哪些
    那麼門麵店放魚缸最佳位置是什麼呢,魚缸具有招財的作用。那麼店鋪魚缸風水有哪些呢,來看看這些關於風水相關的一些小常識吧。門麵店放魚缸最佳位置放在收銀臺的一腳,最好隱蔽點,但是也要客人能夠看到的地方。所謂「財不可外漏」。放在收銀臺一側就是把財給收起來,正所謂進財。
  • 在海鹽某店的餛飩裡吃出一條「全屍」!疑似四腳蛇!
    三天前才有網友在海鹽網APP爆料在包子裡吃出不明物體今天又有網友爆料在餛飩裡吃出了一條「龍」具體是哪家店,爆料者並沒有明說但不管是哪家店,在衛生方面都應該注意又注意如果是你發生這樣的事情,會怎麼做?該如何維權?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 餛飩和餃子有啥區別?
    餃子和餛飩都是中國的傳統美食。是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美食,也可以是主食。餃子和餛飩它倆的名氣一樣大。雖然都是麵食,都是包餡,可是就是不一樣,有人說它們是一樣的沒有區別?也有人說它們區別很大?尤其是外國人吃完後,都說沒有區別?說一個在早上吃,一個在晚上吃,還說一個論斤賣,一個論碗賣!」
  • 溫州的大餛飩,兒時的美味,全國各地餛飩的叫法各不同
    這種售賣餛飩的敲擊方式是本土最古老的喊法,再加上用炭火爐子來烹煮,冒著還未充分燃盡的煙火氣和餛飩的熱水氣。這種美好的場景已經隨著孩童時代消失了,真是一件遺憾的事情。現在經歷過那些的人不是在家裡吃飯就是在飯店,已經很少有機會再見到當年的樣子。如果想找的話也得專門去特定的街頭小巷,可謂是很困難了。
  • 流傳千年的餛飩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故事?
    餛飩是中國的傳統食品,源於我國北方。餛飩,形如彎月,起初也是用於祭祀的,直到宋代,每逢冬至時節,市鎮店肆停業,各家包餛飩祭祖,祭畢全家長幼分食祭品餛飩。三國吳徐《三五歷記》所記「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
  • 愛吃餛飩的看這裡,教你做草頭餛飩,手把手教會你餛飩的包法
    大家好,這裡是【劉一手美食】,關注老劉,每天分享一道好吃又實用的家常菜1、餛飩是一個漢語詞彙,漢語拼音是hún tún 或者hún tun 輕聲;粵語:wn3 tn1,音同「雲吞」;山東話:hún dùn;英文名:Wonton、Huntun
  • 福州這些消失的東西,你還記得幾樣?
    除了福州盒馬鮮生 福州這些消失的東西 你還記得幾樣? 消失的店 大洋新天地(正大廣場店)
  • 雲吞、抄手、扁食…餛飩有多少個名字?
    不過餛飩還挺玄乎的, 江浙滬一帶叫餛飩, 往南到福建叫扁食, 在廣東叫雲吞餛飩的老式湯底裡,經常加紫菜、蛋皮和蝦皮,一勺清湯衝下去,幾隻透明蝦皮浮上來,幾口餛飩滑溜進嘴裡,神清氣爽。
  • 雲吞餛飩扁食,它叫法好多種,清湯涼拌油炸樣樣行
    這只是它最常用的名字,但在很多地方,它不叫餛飩,香港人稱它為雲吞,臺灣人喜歡喊它扁食,四川人給它一個名字紅油抄手,這就看得出中國文化強大,換做外國人就不會明白此間含義。先來說說餛飩,內地人的說法。做法簡單來說就是兩種,一種是小餛飩,一種是大餛飩。小餛飩肉少,注重一個鮮字,湯很重要,在上海浙江這一代,喜歡用骨頭湯熬煮過後下小餛飩,一般京粉店就是這樣做的,還喜歡加紫菜和蛋皮。
  • 北京人常說「冬至餛飩夏至面」,餛飩好吃,但你知道它的由來嗎
    其實,還有一種食物和餃子非常的相近,那就是餛飩。餛飩在每個地方的叫法是不一樣的,在廣東被稱為雲吞,四川叫做抄手,湖北稱包面等,反正是叫法繁多,不過的都是同一種食物。說到餛飩,你知道他的來歷嗎?之前聽老人說是由一場戰爭得來的,在北京,有種說法叫做「冬至餛飩夏至面」,冬至又為啥要吃餛飩呢?
  • VMD店鋪VS傳統店鋪,差距真的不是一點點!
    但是顧客真的不知道如何在這麼多的商品中進行選擇,其實這就是讓顧客進入決策癱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顧客在店鋪真的無從下手,不知道該買什麼,這就傳統店鋪最致命的一點,無法幫助顧客做出購買選擇。那我們再看看VMD店鋪的皮具店的陳列方式是怎麼樣的?它會有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呢?
  • 七龍珠霸王棕、黃魚餛飩、燻牛蛙…金山傳統美食變身熱銷網紅
    但是店鋪老闆們卻並不憂心,「目前,我們已經改變銷售策略,發展線上銷售,『網紅經濟』時代也有我們楓涇的產品。」 走進南大街92號程大媽粽子店,雖然門口鮮有購買的顧客,但進入店內,卻是別樣的風景:排列整齊的快遞盒已經堆滿了一面牆,大家正在店裡熟練地進行著製作、打包、發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