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2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松江微歷史 ,作者愛松江 愛歷史
松江微歷史
從這裡讀懂松江,從這裡讀懂上海。
記憶中的松江市面(下)
文/錢明光
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人們的生活和消費理念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再加上現代化科技走進了千家萬戶,使得我們固守了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久遠的許多門店消失了。
就我的記憶,松江中山路上最早消失的是蠣殼店。我家祖先在馬路橋西開了家松江唯一的蠣殼店。在沒有玻璃前,人們用的大多是蠣殼窗,現在這種窗的方格樣子在蘇州拙政園、松江醉白池的寶成樓還能看到,嵌的是一塊塊方的半透明的蠣殼片。這種蠣殼片是用大的蚌殼、牡蠣殼手工磨成的,利潤極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玻璃窗在松江城裡普及了,我家的蠣殼店在堅持了幾年後,直至連修修補補換殼片的生意也稀少了,才終於關閉了。
誰也不知道豆腐店是什麼時候消失的。松江的豆腐店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品質好口味好。那些年,中山路上的大街小巷,豆腐店有好幾家。老闆娘或他們的女兒漂亮一點的,人們都喜歡稱「豆腐西施」,生意會紅火不少。說不清具體消失的年份,總之現在在松江,再也見不到豆腐皮、豆腐衣、豆腐乾、豆腐腦、豆腐、乾絲是怎麼製作出來的了。
△ 上世紀九十年代松江豆腐作坊
唐西林/攝
綢布店、鞋莊的消失,是因為人們的消費習慣變了。過去的布鞋,大多自產。自己做鞋幫自己納鞋底自己鞝幫,但有一樣必須拿到城裡,即到鞋莊去「楦一楦」。那時黑魚弄口有一家規模很大的鞋莊,裡面有鞋楦子(製鞋用的木製模型),有密密麻麻的大大小小的楦頭、楦跟和楦片。楦頭是楦鞋頭,楦跟是楦鞋跟,楦片是楦鞋背的。新做的布鞋,經過店家噴糨糊水、楦上一兩天後,就挺颳了。
△ 松江萬裡鞋莊
還有煤球店、糧店。過去煤球和糧食都是憑證計劃供應的。那時人們的飲食普遍缺油水,所以飯量都大,一個居民每月25斤口糧是很緊張的。每月27日規定可以購買下月定糧,所以那天早上糧店門口總是排著長長的隊伍,許多人家中飯等米下鍋。
主婦最愁的是大月多一天,最喜歡的是二月只有28天,誰都想不到有朝一日糧店會關門、糧食會敞開供應。我母親多年來把我哥哥寄回的糧票結存了幾百斤,告訴她糧票沒有用場了,但她還是把幾百斤糧票藏得好好的,說是以防萬一。
煤球店也是計劃供應。好在煤球、煤餅不夠用還可用柴爿頂。但買煤球買煤餅是個力氣活,或用車拉,或用扁擔挑,這就有了鄰裡友好交往和朋友援手相助的佳話。我是1958 年到斜橋街張祥河後宅舅舅家發現煤球爐的,這之前城裡也是用大灶頭燒稻草。煤球爐後是煤餅爐,再後是液化氣,直到現在的天然氣,家庭烹飪火源的變化,見證了我們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
△ 煤球店
在這不能不提那些走街串巷的「流動店」,雖然是小而不起眼,但在松江百姓的生活裡也曾有過一席之地,並且,它們的消失,還連帶著松江某些傳統特產的失傳。比如糖芋艿擔:兩隻深色大圓桶,一邊是鍋和炭火,一邊是水和碗,專賣熱燙的糖芋艿羮。
比如柴爿餛飩擔:現包現燒,很鮮。我們小時候奇怪為什麼大熱天餛飩擔的豬肉餡不會餿,後來聽老人說,那餡裡有蚯蚓末子,發涼的。
還比如賣素雞的:一隻很大的罩籃,裡面放著豆製品醬汁素雞,賣者把罩籃頂在頭上引人注意,不叫賣,無聲地走進小弄堂、走近喝土燒酒的小酒館,還不時在各茶館裡穿行。
再有賣白蘭花的:一隻平底籃墊著塊溼布,上面穿著細鐵絲的環。人們發現賣白蘭花的女子總穿戴得乾乾淨淨,藍印花布的服裝加布鞋,一身江南淑女的清爽印象。穿旗袍女子別上一朵白蘭花參加社交活動,那會兒比噴法國香水還體面。
想得起來的,還有賣螃蜞螯的:螃蜞是松江的特產。它形似螃蟹,身體小呈正方形,而一對螯特別大,味道比螃蟹還鮮美。在舊上海,陽澄湖大閘蟹還沒出名前,松江螃蜞已很有名氣了。「醉螃蜞」「醉螃蜞螯」是相當好的下酒菜,後來發展到專賣螃蜞螯的。松江街頭叫賣聲音很特別,「螯噢——」,松江人把螯(ao)讀成(膏gao),後面的語氣詞拖音很長。可惜,如今松江不見了螃蜞,也難有這種美味了,也再難有江南小巷叫賣聲的韻味傳出。
△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山西路自行車修理攤
唐西林/攝
還有修理油布傘油紙傘鐵骨傘的「修洋傘」,還有「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的「搭碗」,還有修補鐵鍋漏洞的「生鐵補鑊子」、棕棚整理的「修棕棚」、五金修理的「銅匠擔」等等……
內容:松江微歷史
原標題:《蠣殼店、豆腐店、柴爿餛飩擔……這些消失的老松江店鋪攤頭,你還記得多少》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