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採飛揚位列漢賦四大家,才思敏捷創地動儀,看張衡如何才高於世

2020-11-29 歷史易撰

張衡的鼎鼎大名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他幼年時的事跡被寫在小學生課本上。他熱愛天文學,創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地動儀,可以精準勘測處地震的方位。而在文學史上,他也有很深的造詣,他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如此才高八鬥的張衡卻處事低調,並且謙虛正直。這樣一個擁有美好品質的的人讓人忍不住想要去了解。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張衡的一生。

張衡被人稱為「數星星的孩子」,這是因為他小時候做的一件事。張衡幼年與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常常和祖父母一起下地幹活,一天,他躺在稻田中一動不動,奶奶問他在看什麼,他說在數星星,奶奶說天上的星星數不完,張衡確認為每顆星星都不同,可以數清。爺爺告訴他每顆星星之間距離不同,以及北鬥七星。

這件事在幼小的張衡心中埋下對天文學的愛好。自此他常常研究天文。張衡幼年好詩書,刻苦用功,十六歲的時候他就離家遊學,這階段他儲備了大量知識,廣交益友。成年後的張衡更是美名遠揚。漢朝的選官制度是舉孝廉。張衡多次被選舉,他都一一婉拒。他淡泊明志,心中有想要追求的更高尚的東西。

後來朝廷內外腐敗氣息嚴重,王公貴族無心朝政。張衡就以天下事為己任,上書勸諫。此時他的才華再一次被發現,但他依舊拒絕了步入仕途。直到公元一一一年張衡才被朝廷再次召入宮中,正式步入他的官僚仕途。在朝廷中,張衡潛心研究,不想謀求升職。於是他也很多年都一直得不到晉升。

張衡在職時除了發明研究,更多的是見證了官僚階級中的黑暗,以及當時朝廷中皇帝不理朝政,宦官專橫。於是張衡也多次上書勸諫。但卻受到小人嫉妒。當時漢順帝問張衡,宮廷中有什麼禍亂朝綱的人,張衡本想說宦官,但被對方勢力壓制,於是他只能巧妙委婉的說明,但是依然被視為宦官的心腹大患。為此張衡屬文表明心願與情志。張衡在外做官時打擊豪強,頒布律令,為官正直清廉。廣受好評。

張衡所研究的領域涉及甚廣。他愛好發明創造,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座可以準確探測出地震的儀器——地動儀。地動儀曾精準探測出各地的地震情況,甚至預測出了一場地震。這樣的科學技術,領先了歐洲不知幾百年。張衡還創造出指南車,為人民生活和戰爭都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同時他還建造出勘測儀器「渾天儀」,可以表示日期的瑞輪莢等等。

張衡的一生是極為豐富的,他在文學,思想,歷史,數學,甚至繪畫多重領域都有涉獵,並且做出了很高的成就。而張衡也代表了我國古代的科技水平之高,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人的智慧。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天文學家,聯合國將月球後面的一座環形山以張衡的名字命名,同時將浩瀚宇宙中的一顆星星以張衡的名字命名。張衡永遠活在他摯愛的天空中。

相關焦點

  • 張衡是如何發明地動儀的?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還有什麼貢獻?是文學家還是科學家?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
  • 張衡的地動儀,被移除歷史書,你怎麼看
    這裡,我們就不得不說四大發明之一的地動儀,及它的發明者——張衡。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 ,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34; (科聖)。
  • 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發明地動儀的原理是什麼
    張衡地動儀可以先於人類其他感知提前接受到這樣的波動,從而觸動內懸都柱,引發銅球掉進蟾餘的口中,發出聲音引起人們的警覺。張衡地動儀最著名的檢查成效為——監測隴西地震。雖然京師的人們還未感知到,但是張衡地動儀的銅珠已落。儀器測量第一次在自然災害監測中起到了作用,這一刻不僅是張衡的輝煌,也是全人類的輝煌。從張衡的詩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對這一輝煌時刻的驕傲以及對時事變化的無可奈何。
  • 張衡的地動儀,為什麼會從歷史課本上刪除?原因很簡單真實!
    這裡,我們就不得不說這位在歷史上偉大的人物——張衡。 張衡,漢朝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除了詩人,張衡對於天文學、地理學也有著深刻的研究。
  • 張衡地動儀為何要退出歷史教科書,知道真相後你就明白被騙了很久
    地震不是現在才有的產物,其實自地球誕生以來地震就隨之而生了,對於地震的勘測一直以來都是世界性難題,因為地震的形成因素很多,有地殼運動、火山爆發、版塊運動甚至海嘯皆可以引發地震,而且其爆發的突然性特點,讓人們很難準確測出,只能通過一個大概性的方式進行勘察預防。
  • 張衡地動儀被撤出課本?專家發聲:仿製模型還不如房梁上吊的肉
    提起張衡,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會是地動儀。其實我們原來從課本上所看到的地動儀的圖片,只是後人仿製復原的,並不是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的原貌。最近有消息稱,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將被從小學課本裡面移除。正是因為這只是個模型,而非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本身。
  • 張衡的地動儀,為什麼在歷史課本上找不到了,原因很簡單真實!
    地震這種自然災害對大眾的影響是非常厲害的,而每年在我國各地都會發生一些小地震,因此提前發現地震的動向是至關重要的,現在的科技當然能夠輕而易舉的探測出,那麼在幾千年前,人們又是如何去了解地震以及發現地震了呢?這裡我們就不得不說歷史上的一位偉人張衡。
  • 張衡地動儀是否只是擺設?中科院院士:房梁上掉塊肉更切合實際
    生活在東漢時期的張衡,不僅是有名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還是個非常出色的地理學家、文學家和發明家。同時他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南陽五聖之一」和「漢賦四大家之一」。要說起張衡的成就,想必大家首先就會想到能夠檢測地震的地動儀。
  • 地動儀發明於哪個朝代 地動儀發明於什麼朝代
    地動儀大家都知道,它能預測地震發生的方位,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發明。但是地動儀的發明是哪個朝代呢?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地動儀發明於哪個朝代吧。地動儀是東漢時期張衡發明的。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屬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 為張衡為地動儀正名,不要被西方文化侵襲,拋棄祖宗歷史成就!
    最近小編看到一篇讓自己非常氣憤的報導(文章),說是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拿我國某位院士的話說: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那個強,(是否說過存疑)。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很多人在發現這一點後,就是各種論證地動儀是否存在?是不是我們自己的臆想等等。其實真實的情況,北京青年報記者曾向人教社求證,人教社明確回應,張衡及地動儀內容並未從統編版教材中消失,只是教材編排上做了調整。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中科院院士稱:房梁上吊塊肉都比那個強
    說起張衡,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他是我國古代東漢時期著名的發明家、天文學家、數學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被稱作「南陽五聖之一」,更是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為「漢賦四大家」。可以說,在張衡的身上充斥了太多的光環。
  • 張衡發明地動儀的課文被刪除,是什麼原因?
    張衡是地動儀的發明者,地動儀因為能夠預測地震,因此讓人們敬佩,地動儀也廣為人知。筆者最早了解到地動儀,是從小學課文裡學到的。這也使我對張衡有了一種敬佩之情。 張衡是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中國院士稱:房梁上吊一塊肉都比那個強
    候風地動儀的發明  四川此次地震牽動人們心弦,華夏同胞扛過戰爭卻要因為地震而家破人亡。所幸如今科技的發展能夠儘量的挽救損失,保護百姓。如今科技發展社會進步,地震雖然可怕但依舊能萬全的準備。可在古代又如何預測地震呢?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材,專家回應:在房梁上吊一塊肉都比它強
    因此從幾百年前起,就有人嘗試著是否能夠預測出地震的發生,讓眾人可以預防,於是"地動儀"就面世了。它的發明人便是著名天文學家張衡,然而到了現在,地動儀卻從教科書中刪除了,這是為什麼?還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一同被稱為"漢賦四大家",可見張衡在中國歷史上佔據著何等重要的位置。張衡於公元78年,出生在南陽西鄂的一個名門望族裡,他的家族在當地世代都是大家,家庭底蘊十分深厚。
  • 被製造出來的「張衡地動儀」
    資料圖:張衡地動儀原載《看歷史》雜誌2010年第11期>大多數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地動儀的故事誕生的時間並沒有那麼久遠——直至1950年代,這個故事中的地動儀才被「製造」出來,並進入教科書中。這個地動儀的故事被當作中國偉大科技發明的典範。但大多數學生,甚至包括講述這個故事的老師們並不知道,他們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這個故事誕生的時間並沒有那麼久遠——直至1950年代,這個故事中的地動儀才被「製造」出來,並進入教科書中,演變成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 地動儀被移出教材後,張衡發明的「渾天儀」卻被印在韓國的紙幣上
    但是無論歲月如何變遷,不可否認的是,在每一個時代,總是有一些能力突出的人,他們用自己的智慧震撼世人,並給後世的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比如張衡便是這樣的一個人。張衡,字平子,為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是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
  • 繼張衡地動儀之後,司南也是假的?
    最近網上熱傳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這個新聞引發廣泛爭議。張衡地動儀無人不知,它是中國古代科技的代表,1953年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科技之一而上了郵票,併入選中小學歷史課本,被中國地震局當作標誌沿用幾十年
  • 為什麼中國渾天儀印在韓國鈔票上,地動儀卻從我國教科書中移除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湧現了一大批傑出的人物,在發明創造領域中畢昇、蔡倫、杜詩和張衡被譽為中國四大發明家,他們的發明創造直至現今仍然對我國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畢昇生於北宋,他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對整個世界影響巨大,他的發明比德國人發明的金屬活字印刷早了四百多年,為中國以及世界的文明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 張衡:他是古代文明的驕傲,科技史上的標杆,為何被教科書刪除?
    張衡:文有二京賦,奇智耀中華居深圳,去龍崗會友,車過坂田,突然看見有一條街名為「張衡路」,於是,腦海中瞬間湧出了兩個意象,一是《二京賦》,另一個便是大名鼎鼎的「候風地動儀」。網傳,早在幾年前,在中小學的歷史教科書中,將張衡和地動儀的相關內容都刪除了,原因據說是經過歷代無數人的復原和製作,都以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