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分類:科學雜談|系統分類:觀點評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1253500.html
平穩的中秋國慶假期,似乎沒有太多的熱點可追,唯一關注的是一年一度的諾獎揭曉,當然,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這個事情的關注度也許並不算高,在涉及面很廣的朋友圈裡也沒有刷屏,科學是小眾,看似遠離百姓生活的諾獎以及相關話題當然是小眾,不足為奇。
關於諾獎,我最關注的當然是那個讀起來有點彆扭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相對來說,它所涉及的科學問題其實離百姓是最接近的。
有時跟親友聊天,總會不自覺地談到健康,談到醫學,談到就醫,人的一生就是不斷與自身的內外環境抗爭的過程,人體與微生物包括病毒共存,也會時不時受到各種病原微生物的「騷擾」,這不僅取決於外部環境也與個體的特性息息相關。所以,我以為醫學是萬分複雜的事情,臨床治療在很多疾病面前往往顯得蒼白無力,儘管如此,總有一些規律可循,基礎醫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正是揭示影響人體的一些因素,比如病原微生物的細節,以及作用機理,等等。
所以,病毒相關的研究人員成為2020諾獎得主一點也不出人意料。
10月5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和英國科學家Harvey J.Alter(哈維·詹姆斯·奧爾特)、Michael Houghton(麥可·霍頓)、Charles M Rice(查爾斯·萊斯)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C型肝炎病毒」。
發現C肝病毒?這個看起來有點簡單啊,實際上這組研究是跨越了31年的接力,Harvey J.Alter進行的輸血相關性肝炎的方法研究表明未知病毒是造成慢性肝炎的常見原因;Michael Houghton分離了C肝病毒基因組;Charles M. Rice蓋棺定論,證明僅C肝病毒就能引起肝炎。
隨著研究的深入,獲得了可可喜的成就,病毒檢測手段成熟,治療C肝的藥物(包括一種核苷酸類似物,可有效抑制病毒的繁殖)研發成功,直接惠及成千上萬的C肝病毒(HCV)引起慢性肝炎患者,充分體現了基礎研究對人類醫學的貢獻。這樣通過認識一種疾病——找到致病病原體——設立進一步的研究方案,最終找到藥物去治癒這種疾病,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在通過基礎醫學的研究成果戰勝人類疾病的事例,無疑也很經典。
基礎醫學涉及的學科很多,誕生只有六十多年的分子生物學(分子病毒學)及其實驗手段對於認識病原微生物至關重要,人類雖然認識病毒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也能夠提取純化病毒顆粒,部分了解它們的致病規律,但只有藉助於分子生物學的手段,進一步了解它的遺傳結構、蛋白質特性,細胞作用方式等,才能從根本上了解它是如何在人體內發揮作用的,關鍵的抗原是什麼?如何抑制病毒的繁殖?如何使藥物有效到達肝臟發揮作用,這些都需要在分子水平上下功夫。
對於病毒,發現了才有機會抓住,抓住了才能抽絲剝繭研究透徹,現代臨床醫學離不開基礎醫學的進步,實實在在的戰勝疾病,造福人類,一定需要藉助科學的武器。
對付病毒引起的嚴重傳染病,要麼疫苗,要麼新藥,雖然對於高度善變的HCV(一種RNA病毒)還沒有疫苗出來對付它,但有藥出來也不錯。
據說全球有一億多C肝(經輸血等渠道傳播,會導致肝硬化和肝癌)患者,這個數字應該是基於檢測出來的數字,真實的感染應該高於這個數字;公開報導,我國C肝患者也超過1000萬人。WHO2016年宣布15年內(到2030年)根本性地消除病毒性肝病,其中對付C肝病毒的新藥會起到至關重大的作用。
儘管對現在醫學在臨床上的應用有一些詬病,也面臨著一些難題(比如個體差距,詢證的困境),不管怎麼說,我還是相信它的進步會大大延長人的壽命,提高人的生存質量,醫學帶來的人類壽命延長,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當然,人們的價值觀不同,你可以有不同的選擇,無可非議。
一晃兒這個長假很快就要結束了,不屬於我們這些退休老人的假期,卻是全國人民的假期,國內旅遊復甦的熱鬧假期,成功控制疫情的日子真好。
戰勝疫情離不開科學,特別是基礎醫學,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打敗COVID-19,要靠對病毒的了解,要靠快速檢測的手段,當然,還有科學的疾病防控手段。新冠如此,其他微生物或者非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