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美食「章魚小丸子」一直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但你可能不知道,在心臟疾病中,有一種疾病也和「章魚」有關係,這種疾病常常由於劇烈的情緒衝擊引發心臟功能障礙,出現胸痛、呼吸困難等類似心肌梗死的症狀,但是,給患者進行冠脈造影檢查卻顯示沒有血管堵塞,這種疾病醫學上稱為「應激性心肌病」。
你可能會疑問,前面說應激性心肌病和章魚有關係,章魚在哪呢?
其實,應激性心肌病最早是被日本學者發現的,取名為「Tako-tsubo症候群」,這個「Tako-tsubo」,在日語中是指誘捕章魚用的章魚壺。這種章魚壺的頸部很窄但肚子很大,跟應激性心肌病患者急性期的左心室造影形態很相似,因而得名。
應激性心肌病在20世紀90年代初被首次報導後,疾病是怎樣發生的,為什麼患者會出現類似心肌梗死的症狀,為什麼患者心臟會出現章魚壺樣的改變,疾病的預後怎麼樣,這些問題引發了醫生們的很多猜測和研究。
目前,應激性心肌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其中,兒茶酚胺過量誘發冠狀動脈痙攣的假說得到一些醫生的認可。
兒茶酚胺過量誘發冠狀動脈痙攣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需要先來了解一下人體的自主神經系統,人體的各大器官組織不需要意識支配就能自己運作,靠的就是自主神經系統。
這個系統的「司令部」是位於大腦的中樞神經,它會根據身體情況即刻下達指令,指令通過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中轉」到身體各處,再由器官局部的神經末梢釋放出神經遞質(比如兒茶酚胺等)來執行這些「上級命令」,調節器官功能。
比如我們運動時,中樞神經「一聲令下」,分布在各個器官的交感神經末梢就會釋放出兒茶酚胺,促使各個器官更好地發揮功能。這時,心臟便會提高心肌收縮力,增加輸出血液量,使血液更快地到達全身以適應需求。除此之外,兒茶酚胺還會引起血管收縮。
可是,應激性心肌病患者在劇烈的應激情況下,交感神經對「上級命令」的反應過度,交感神經末梢釋放的兒茶酚胺太多了,誘發冠狀動脈收縮痙攣,本應由於心肌細胞適度興奮提升的心功能,因為冠狀動脈痙攣導致供血不足反而減低了。這時候,就會引起胸痛、呼吸困難等類似心肌梗死的症狀,心臟也因此出現類似「章魚壺」的形態變化。
前面提到,應激性心肌病患者在急性期時,左心室造影會出現「章魚壺」樣的變化,但是這個變化會在2~3周恢復正常,而且其他症狀和體徵也隨之消失。因此,醫生們一度認為該病是一種良性疾病,但近期研究發現並非如此。
研究發現,大約1/5的應激性心肌病患者會發生嚴重的院內不良事件,比如致死性心律失常、心原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而且,即便在事件後存活,這些患者6個月和5年內死亡率仍然較高[1]。
既然應激性心肌病並非良性疾病,那麼該病的預防也就愈發重要了。
最早的報導中,應激性心肌病患者常見於情緒敏感、遭受了精神打擊的女性,因此該病也被稱為「心碎症候群」。近年來,隨著介入技術發展,應激性心肌病的確診率越來越高,很多物理因素也被證實為該病的觸發因素,比如腦出血、骨折、接受麻醉等事件。
就在2020年6月,一篇題為「川普心肌病:一種新的應激性心肌病」的病例在國際醫學雜誌發表[2],該病例是一名84歲男性,他在收看川普總統彈劾聽證會的電視報導時發生胸骨後疼痛,經過心電圖及影像學檢查後確診為應激性心肌病。這說明,政治性因素——「川普焦慮症」,也會成為應激性心肌病的觸發原因。這個有趣的病例一經發表,更增添了行業內外對該病的關注。
健哥說
從發現命名,到深入研究,應激性心肌病都在不斷向人們提出新問題,不斷激發人們對這種看似良性疾病的興趣。
雖然,我們對這種疾病的發病機制還沒有完全了解,兒茶酚胺過量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可能是其原因之一,但是,越來越多的病例提醒我們,應激性心肌病並非良性疾病,其預防和治療都要注意。
日常的情緒調節有利於心臟健康,放鬆心情,避免過度敏感的情緒反應,別讓章魚壺「亂入」心臟。
參考文獻
[1]Gili, S. et al. Cardiac arrest in takotsubo syndrome: results from the InterTAK Registry. Eur. Heart J. 40, 2142–2151 (2019).
[2]Geisen WR, Rosse C, Menon S, Rudick S. Trump Cardiomyopathy: A New Form of Takotsubo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May 28]. J Card Fail. 2020;S1071-9164(20)30139-1. doi:10.1016/j.cardfail.2020.05.016.
註:本期內容將發表在《健康世界》雜誌2020年第10期
主講人:劉健
編輯:聶文暢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