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鐵缺乏是慢性腎臟病(CKD)貧血發生、發展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終末期腎病患者尿毒症毒素積聚、藥物使用導致鐵攝入不足或吸收減少,另一方面頻繁採血、血液透析失血等可引起鐵丟失過多。因此,補鐵是管理腎性貧血的關鍵,主要補鐵方法包括口服和靜脈注射兩種。
口服鐵劑已上市3個多世紀,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20世紀中期,臨床開始引入胃腸外補鐵,應用多年臨床上已出現數種新型靜脈鐵劑。本文就近年來,臨床上取得的新型藥物和方法進行了總結,供大家參考。
口服補鐵有何進展?
截止到目前為止,硫酸亞鐵仍然是臨床中最常用的口服鐵劑;其他傳統鐵劑包括葡萄糖酸鐵,琥珀酸亞鐵和多聚麥芽糖鐵。口服補鐵臨床應用的兩大主要問題是:多數慢性疾病可導致吸收不足,胃腸道不良反應。近年來出現的新型口服鐵劑有檸檬酸鐵,麥芽酚鐵,血紅素鐵多肽(HIP)和口服脂質(蔗糖)鐵。
檸檬酸鐵最初是作為非含鈣磷結合劑研發的,但在2期試驗階段研究者意外發現,即使是血液透析患者其胃腸道也可吸收大部分鐵,從而增加鐵蛋白和轉鐵蛋白飽和度水平。這與另一含鐵磷結合劑sucroferric oxyhydroxide顯著不同,sucroferric oxyhydroxide是抑制或減少鐵吸收,在腸道內與磷酸鹽結合。
新型口服鐵劑
麥芽酚鐵最初是在炎性腸病患者研究中發現的——相比靜脈補鐵,麥芽酚鐵改善貧血和鐵狀態的效果更佳。但在CKD患者中的研究數據並不十分理想,目前尚無數據支持該藥對CKD患者有效。
HIP通過鐵調素以外的機制在腸道吸收,理論上對於慢性炎症疾病患者來說十分有益,如CKD患者。但研究發現,CKD貧血患者使用HIP對血紅蛋白(Hb),轉鐵蛋白飽和度和EPO劑量的影響與靜脈/口服非血紅素鐵劑無顯著差異。相比傳統鐵劑,HIP還與低鐵蛋白水平相關;且HIP的成本遠高於非血紅素鐵劑。
脂質鐵(sucrosomial)已成為隨機對照試驗研究重點。有研究者在非透析性CKD貧血患者中與靜脈補鐵進行了隨機對照試驗,結果發現,兩者均可升高血紅蛋白水平,但靜脈補鐵升高幅度更大。停止補鐵後,靜脈補鐵組血紅蛋白水平維持穩定,但脂質鐵組血紅蛋白水平恢復至基線水平。靜脈補鐵組脈內鐵處理組的Hb濃度保持穩定,但在微粒體鐵組中恢復至基線。 靜脈注射鐵組貯存鐵更多,但脂質鐵組不良事件較低。
靜脈補鐵有何進展?
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很少有關於靜脈補鐵和口服補鐵的爭議,研究重點主要是最佳靜脈補鐵量以及如何優化治療。雖然靜脈補鐵的療效優於口服補鐵,但可能會增加氧化應激,心血管風險,感染和死亡風險;而目前有關靜脈補鐵的安全性研究數據尚不統一,隨機對照試驗數據較少。一項納入2231項研究的薈萃分析顯示,高劑量靜脈補鐵(> 400 mg /月)與死亡率或感染無關。但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還需進一步研究靜脈補鐵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新型靜脈鐵劑
新型治療方法展望
焦磷酸枸櫞酸鐵
焦磷酸枸櫞酸鐵(FPC)可補充透析過程中鐵流失量(約7 mg)。兩項大型3期隨機對照試驗表明,相比安慰劑組,使用FPC的ESA使用劑量減少35%,靜脈注射鐵劑的使用量減少51%。
腎病貧血新型治療方法
缺氧誘導因子脯氨醯羥化酶抑制劑
該新型藥物治療CKD貧血主要機制是,增加促紅細胞生成素基因表達,在無需外源性ESA給藥情況下增加患者自身EPO水平。2期隨機對照試驗表明,該類藥物還可降低補鐵需求和鐵調素水平,用於改善貧血和炎症。目前證實的具有降低鐵調素作用的藥物有roxadustat和vadadustat。
抑制鐵調素
自首次發現鐵調素是主要鐵調節肽以來,已研究出多種抑制鐵調素活性的分子,可直接(mAb,spiegelmer,anticalin等)或間接通過信號傳導機制(如BMP-6拮抗劑)抑制鐵調素活性,成為治療CKD貧血的潛在方法。目前已在動物模型中證實可有效治療炎性貧血,且部分已進入臨床研究。但目前尚缺乏治療CKD貧血的臨床研究。
醫脈通編譯自:Iron Therapy for Managing Anaemia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ns. 2018;27(5):358-363.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