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機制臨床應用首個突破:腎性貧血治療明顯改善

2020-11-30 生物谷

腎性

貧血

是慢性腎臟病(CKD)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其主要是各種腎臟病致腎功能下降時,腎臟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產生不足及

尿毒症

血漿中一些毒性物質幹擾紅細胞的生成和代謝而導致的貧血;此外,當患者機體造血原料缺乏時,也會導致貧血的發生。腎性貧血會加速慢性腎病的進展,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自九十年代初期以來,腎性貧血的治療主要基於鐵劑補充,紅細胞生成刺激劑(ESAs)以及輸血,然而上述三種療法在療效和安全性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傳統治療各有局限


鐵劑補充:30%-50%的患者在口服鐵劑會出現嚴重的胃腸道反應,而靜脈補鐵則會引起皮疹、潮紅、低血壓等過敏反應1


紅細胞生成刺激劑(ESAs)治療:此療法只是解決促紅素缺乏的問題,無法改善鐵吸收和利用,且容易引起其他併發症,如

高血壓

、癲癇、透析通路血栓和高鉀血症等

2

。同時,有研究結果顯示,隨著促紅細胞生成素劑量的增加,慢性腎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病死率以及住院率會隨之上升

3

。此外,注射促紅素必須靜脈給藥或是皮下給藥,不僅帶來注射疼痛,導致患者依從性差,更會增加治療成本。



輸血治療:患者容易出現溶血、發熱和過敏反應等。同時,輸血還存在疾病傳播和血液汙染的風險。


除了現有治療手段存在局限,患者對腎性貧血認知不夠、重視度低、透析不充分等各種因素,綜合導致了腎性貧血的治療達標率不容樂觀。據調查,我國非透析CKD貧血患者治療率僅39.8%4,治療達標率僅為12.1%5而透析患者平均達標比例也僅為21.3%6,遠遠不及歐美發達國家水平。


創新療法,開啟貧血治療新通路


那麼,除了依靠外源性補充來改善貧血的症狀以外,有沒有什麼可以調動機體內在機制來治療這種疾病的方法呢?


發現低氧誘導因子(HIF)


1992年, 美國科學家Gregg L. Semenza在細胞內首次發現一種在低氧條件下可增加促紅細胞生成素(EPO)轉錄的蛋白——低氧誘導因子(HIF)。HIF是維持細胞氧穩態的核心因子,是由α亞基和β亞基兩部分構成的蛋白異二聚體7。HIF 通過改變細胞能量代謝、物質轉運、血管生成等相關基因的表達來促進細胞對氧氣的運輸和對低氧環境的適應。


隨著研究深入,科學家們發現有關HIF信號通路的調節主要與氧濃度依賴的脯氨醯羥化酶(PHD)有關。PHD是低氧環境下調節機體適應的關鍵調節因子,共有PHD1、PHD2、PHD3 三種亞型。PHD2被認為是調控HIF通路最主要的亞型8。研究表明,PHD2基因突變導致其催化活性受到抑制,將引起紅細胞生成增多9。在缺氧情況下,PHD羥化受到抑制,HIF信號通路激活,EPO生成增多,進而促進紅細胞生成


HIF-PHI多途徑改善貧血



HIF的臨床應用在貧血治療領域率先取得新突破。研究者們發現低氧誘導因子脯氨醯羥化酶抑制劑(HIF-PHI)可抑制PHD催化活性,最終模擬缺氧環境對HIF的影響,促進EPO基因的轉錄,從內源刺激EPO生成,改善貧血。


HIF-PHI對改善貧血的作用機制,不僅是對內源性EPO的刺激,還與鐵平衡息息相關。低氧激活HIF信號通路,一方面可增加腸細胞對鐵的吸收,促進轉鐵蛋白轉錄,增加鐵的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還能抑制鐵調素,降低鐵調素水平以增加循環鐵含量11


此外,HIF在抑制鐵調素的同時還可以抑制白介素(IL)-6、IL-1,從而抑制CKD的炎症狀態。因此,即使HIF短暫的啟動產生相當於生理範圍水平的EPO,依然可以很好地糾正CKD貧血12


全球首創新藥,口服HIF-PHI


總體來看,HIF-PHI可維持血漿EPO濃度在一個相對生理性範圍,避免大劑量靜脈給藥造成EPO 過量,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同時可以增加鐵的吸收和利用,減少靜脈鐵的使用。該藥物可通過口服給藥,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13


目前,HIF-PHI類藥物已陸續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其中,羅沙司他(Roxadustat)率先在中國完成

臨床試驗

並且獲批,是全球首個口服HIF-PHI。作為一類有前途的創新型口服藥物,羅沙司他由FibroGen,Astellas和AstraZeneca共同開發,突破了腎性貧血治療30年來缺乏創新手段的局面。


羅沙司他分子結構式


羅沙司他在我國的III期

臨床試驗

(FGCL-4592-806)已證明,其對透析與非透析腎性貧血患者均可有效糾正和維持血紅蛋白水平,並且不受患者體內炎症狀態影響

14

。同時,羅沙司他在安全性方面也頗具優勢。CK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心血管疾病,而在羅沙司他的

臨床試驗

中,報告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並未高於ESAs類藥物。此外,HIF也被發現在貧血領域之外存在其他潛力,如對腦卒中、心肌缺血、肢體缺血、急性腎損傷、慢性移植排斥反應以及肺動脈高壓等疾病均可能具有一定療效

15


目前,我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已先於全球其他國家批准羅沙司他用於慢性腎臟病透析患者的貧血治療,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這對我國超過1.2億16的成人CKD患者而言,無疑是個巨大的好消息,相信在未來5-10年內CKD患者的貧血管理會得到有效改善。(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1.  滕菲, 李雪梅. 低氧誘導因子與腎性貧血[J]. 中華腎臟病雜誌, 2017, 33(1): 63-68.


2. 中國醫師協會腎內科醫師分會腎性貧血診斷和治療共識專家組. 腎性貧血

診斷

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4修訂版)[J]. 中華腎臟病雜誌, 2014, 30(9): 712-716.


3. 中國醫師協會腎內科醫師分會腎性貧血診斷和治療共識專家組. 腎性貧血

診斷

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4修訂版)[J]. 中華腎臟病雜誌, 2014, 30(9): 712-716.


4. Li Y , Shi H , Wang W M , et al. Prevalence, awareness, and treatment of anemia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nondialysis chronic kidney disease[J]. Medicine, 2016, 95(24):e3872.


5. Li Y , Shi H , Wang W M , et al. Prevalence, awareness, and treatment of anemia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nondialysis chronic kidney disease[J]. Medicine, 2016, 95(24):e3872.


6. 張冬,全國血液透析病例信息登記系統的建立及血液透析患者貧血治療情況分析,陳香美主編,內科學(腎病):軍醫進修學院 解放軍總醫院,軍醫進修學,2012


7.  滕菲, 李雪梅. 低氧誘導因子與腎性貧血[J]. 中華腎臟病雜誌, 2017, 33(1): 63-68.


8.  林善錟,慢性腎臟病貧血,2019, 329-330


9.林善錟,慢性腎臟病貧血,2019, 365


10.林善錟,慢性腎臟病貧血,2019, 366


11. 餘雯楓, 餘毅. 腎性貧血的診治進展[J]. 世界臨床藥物, 2018.


12.林善錟. 抑制脯氨酸羥化酶對CKD的作用. 醫脈通, http://news.medlive.cn/neph/info-progress/show-53679_161.html,2013


13. 林善錟,慢性腎臟病貧血,2019, 329-330


14. 餘雯楓, 餘毅. 腎性貧血的診治進展[J]. 世界臨床藥物, 2018.


15.林善錟,慢性腎臟病貧血,2019, 372


16.Luxia Zhang, Fang Wang, Li Wang, Wenke Wang, Bicheng Liu, Jian Liu, Menghua Chen, Qiang He, Yunhua Liao, Xueqing Yu, et al.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Lancet. 2012 Mar 3; 379(9818): 815–822. doi: 10.1016/S0140-6736(12)60033-6

相關焦點

  • 創新機制HIF-PHI,為透析患者帶來腎性貧血治療新視角
    突破傳統治療局限的必要性 調查顯示,我國透析患者中,貧血治療平均達標比例只有21.3%[2],而非透析患者的治療達標率更是低至12.1%[3]。我國腎性貧血的總體知曉率低、治療率低,對於貧血管理的重視程度遠不及歐美發達國家水平。 此外,我國傳統的腎性貧血治療手段在療效、安全性和便利性方面均存在一定局限性。
  • 腎性貧血診療指南發布,HIF-PHI首次邁入指南推薦
    《指南》自2018年9月籌備,歷時兩年餘,針對如何規範診斷腎臟疾病貧血;紅細胞生成刺激劑(ESA)應用的時機和靶目標;如何評估鐵狀態以及鐵劑應用的時機和靶目標;非透析、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貧血治療方案;腎移植、兒童、老年與糖尿病患者的貧血治療方案;如何規範應用HIF-PHI六個主要臨床問題,基於中國患者證據和中國專家觀點,以臨床問題為導向,解決臨床問題為目標,指導臨床實踐。
  • 從Lasker獎到中國首發 HIF機製革新腎病治療
    Ratcliffe教授(圖片來源:laskerfoundation.org)HIF機制臨床應用首個突破:腎性貧血治療HIF機制已被發現,如何將HIF機制真正應用於臨床醫學隨即成為值得探索的全新領域。低氧誘導因子脯氨醯羥化酶抑制劑(HIF-PHI)能模擬人體內在的生理狀態,通過抑制PHD而激活HIF通路,刺激肝臟合成EPO,同時還能通過抑制鐵調素而增加鐵的吸收與利用,這一特點對於慢性腎臟病(CKD)患者的貧血糾正具有重要意義,這也啟發了研究者將腎性貧血治療作為HIF臨床應用研究的重要突破方向。
  • HIF揭秘人體氧感知機制——全球首個口服HIF-PHI羅沙司他問世為CKD...
    腎性貧血是慢性腎病(CKD)常見的一種併發症,其患病率高,知曉率、治療率和達標率低。既往,臨床多採用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治療腎性貧血,但EPO的抵抗性和低反應性使其治療存在一些不足。
  • 劉必成教授談腎性貧血的科學管理
    貧血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導致勞動能力、抵抗力下降,並且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由此可見,應加強和重視腎性貧血的診斷和治療。 上世紀80年代,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的問世顯著提高了腎性貧血的治療水平,患者對輸血的依賴顯著降低,隨著EPO實現國產化,我國腎性貧血的治療得到了有效改善。
  • 慢性腎臟病貧血治療進展一覽_慢性腎臟病貧血_腎性貧血_鐵劑治療...
    鐵缺乏是慢性腎臟病(CKD)貧血發生、發展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終末期腎病患者尿毒症毒素積聚、藥物使用導致鐵攝入不足或吸收減少,另一方面頻繁採血、血液透析失血等可引起鐵丟失過多。因此,補鐵是管理腎性貧血的關鍵,主要補鐵方法包括口服和靜脈注射兩種。
  • 專題筆談|慢性腎臟病貧血與炎症|慢性腎臟病|腎性貧血|epo|貧血|炎症
    正文如下腎性貧血是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最常見的併發症。腎性貧血是以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產生不足為主的多因素共同參與的疾病,炎症狀態是腎性貧血發生以及治療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也是影響患者預後的獨立危險因素[1-2]。改善炎症狀態對於糾正腎性貧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預後具有重要的意義。
  • 貧血新藥!葛蘭素史克在日本提交HIF-PH抑制劑daprodustat全球首個...
    這些研究評估了daprodustat治療III-V期慢性腎病患者貧血的療效,包括接受透析的患者和未接受透析的患者,無論之前是否接受過紅細胞生成刺激劑(ESA)治療貧血。2018年11月,GSK與日本藥企協和發酵麒麟籤署了daprodustat在日本市場未來商業化的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條款,GSK將負責完成III期臨床項目和在日本市場授權的監管提交。
  • 新型腎性貧血治療藥物——HIF-PH抑制劑(上篇)
    腎病患者產生EPO的能力受到了損害,直接導致造血(形成紅細胞)能力受損,即我們通常意義上的貧血。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人們主要是通過輸血來改善腎病貧血病人的生活。但是這個傳統療法存在著很多安全性問題,例如血紅細胞和HLA抗原導致的過敏反應、潛在的血液傳輸的傳染性疾病、以及鐵超負荷。更不用說輸血帶來的一系列後勤方面的問題。
  • 信立泰購入HIF-PHD抑制劑,國內腎性貧血迎來新局面
    記者 | 金淼編輯 | 任悠悠112月26日,信立泰發布公告表示,為豐富公司在慢病領域的創新產品管線,與日本JAPAN TOBACCO INC.籤訂協議,獲得後者擁有的「Enarodustat」相關智慧財產權、技術信息於中國市場在腎性貧血適應證領域的獨家許可使用權。
  • 首個全球研發中國首發1.1類新藥國內獲批上市
    作為腎性貧血(CKD)治療的口服創新藥物,羅沙司他膠囊是首個全球研發中國首發的1.1類新藥,將為中國的腎性貧血患者提供更便捷、更安全的治療選擇。作為全球首個用於腎性貧血治療的口服創新藥物,該藥物的前期研發在美國完成,後期臨床研究和生產在中國進行。在國內,羅沙司他於2017年11月首次提交上市申請,12月18日被CDE以"與現有治療手段相比具有明顯治療優勢"的理由納入優先審評,該藥物在中國上市後的商業推廣工作由阿斯利康負責。
  • 氧氣感知研究獲諾獎 4家中國藥企正開發HIF新藥
    全球範圍內出現的幾個新藥均以HIF為靶點,這其中,已在中國開展Ⅲ期臨床試驗的自主研發新藥羅沙司他,是全球首個低氧誘導因子藥物。就在今年7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刊登的兩項由上海瑞金醫院腎臟內科陳楠教授發起的腎性貧血新藥—羅沙司他的臨床試驗,即是得益於三位科學家的研究基礎。
  • 諾獎給了HIF,國內藥企也瘋狂
    讓人欣喜的是,這一來自實驗室的革命性研究成果,已有臨床應用造福人類。 就在今年7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刊登了兩項由上海瑞金醫院腎臟內科陳楠教授發起的腎性貧血新藥—羅沙司他的臨床試驗,即是得益於三位科學家的基礎研究。
  • 臨床探究:揭秘幹細胞移植技術治療急性腎衰竭的可行性
    急性腎衰竭是指腎小球濾過時突然或持續下降,引起氮質廢物體內儲留,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導致各系統併發症的臨床症候群。臨床治療原則主要有積極控制原發病因、去除加重急性腎損傷的可逆因素,維持機體的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控制感染,血液淨化治療等,尚無法獲得理想的效果。目前全球CKD的發生率達到了8%-16%。
  • 醫學諾獎剛花落缺氧誘導機制,默沙東(MRK.US)早押注22億美元,還有...
    中國走在世界前面腎性貧血治療成為HIF臨床應用研究的重要突破方向。貧血在慢性腎病患者中很常見,因為腎臟不再產生足夠量的促紅細胞生成素,而促紅細胞生成素是一種促進紅細胞生成的激素。低氧誘導因子脯氨醯羥化酶抑制劑(HIF-PHI)能模擬人體內在的生理狀態,激活HIF通路,刺激內源性合成促紅素(EPO),最終刺激紅細胞生成。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背靠背發表羅沙司他中國臨床研究
    這是NEJM首次發表由中國大陸醫生作為第一和通訊作者的新藥III期臨床試驗,也是該雜誌首次背靠背發表中國團隊的臨床試驗。  據悉,羅沙司他作為國家1類創新藥、全球首個口服低氧誘導因子脯氨醯羥化酶抑制劑(HIF-PHI),已於2018年12月17日在中國率先上市,用於透析患者的腎性貧血治療。此次羅沙司他III期研究數據發布,是中國腎病領域的重大事件。
  • 國內首個基因編輯療法臨床試驗申請獲受理,治療β地中海貧血
    這是中國首個獲藥品審評中心受理的基因編輯療法臨床試驗申請。據介紹,此項臨床試驗計劃在輸血依賴型β地中海貧血患者中評價ET-01單次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ET-01,即CRISPR/Cas9基因修飾BCL11A紅系增強子的自體CD34+造血幹祖細胞注射液,是處於研究階段的、用於治療輸血依賴型β地中海貧血的產品。
  • 羅沙司他治療貧血頭對頭3期試驗結果不劣於darbepoetin alfa
    編譯丨範東東日前,安斯泰來公布了三期臨床試驗DOLOMITES的結果,該試驗在非透析依賴性(NDD)3到5期慢性腎臟病(CKD)成年患者中開展,評估roxadustat與darbepoetin alfa治療貧血的療效。
  • 葛蘭素史克HIF-PH抑制劑在日本獲批
    文 | 白話文6月29日,GSK宣布其口服活性低氧誘導因子脯氨醯羥化酶抑制劑(HIF-PHI)Duvroq(daprodustat)在日本獲批上市,用於治療慢性腎病貧血。腎性貧血是慢性腎臟病(CKD)常見併發症之一,據估計,日本3-5級CKD患者大約有1090例,其中32%患有貧血。
  • 辨機制、尋靶點,新策略助力基層管理CKD合併高血壓/心衰
    當然,系列臨床證據也證實了ARNI(沙庫巴曲/纈沙坦)在CKD患者中的臨床獲益:UK HARP-III研究證實,ARNI可有效降低CKD患者的血壓,同時降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保護腎臟。因此劉虹教授認為,從機制到循證,CKD患者使用ARNI較RASi更能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