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山洞人家」變遷記

2021-01-19 天眼新聞

家住金沙縣後山鎮的藍應富一家,現在的日子就像他所在的幸福社區的名字一樣,過的很幸福。

居住在當地人所稱的「寬房大屋」裡,年近古稀的兩老口享受溫馨寧靜的家庭時光。

安享晚年的藍應富兩老口

像他們這把年紀的人,都喜歡懷舊,但回首所走過的路,依舊仿若夢境,因為,眼下的好日子如果倒回去十幾二十幾年,他們一家人肯定是做夢也不會夢到的。

藍應富的老家坐落在烏江邊上,一個名叫梯子巖的地方,那是當年紅軍長徵強渡烏江天險的三大渡口之一。七十年代末期,烏江渡發電廠蓄水發電,祖輩居住的家園成了「水鄉澤國」,為解決他們的安置,地方政府在幾十公裡遠的九裡茅崗修建烏江庫區移民安置點,但「窮家難離,故土難捨」的藍應富不願前往,居無定所的情況下,便拖家帶口住進山洞。

山洞無名,位於距離老家幾公裡的地方,只因為藍家在那裡開荒種地,才有「大荒」之名。而今,早已荊棘叢生,記者找來一位當地人做嚮導,雖稱兒時放牛時也曾在藍家居住的山洞中玩耍過,但畢竟時隔多年,在荒山野嶺中也是尋找多時,才一睹山洞芳容。

走進山洞,嚮導打開手機,對著屏幕向他的網友們玩起了直播「親們啊,我今天帶金沙電視臺的記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這個山洞,當年,藍家一家幾口人就居住在這天然洞穴裡面……」。

記者身後,就是藍應富一家當年居住的山洞

山洞不大,估摸不過10來平方米,掩映在一片枯藤雜樹中,此情此景,無法想像當年這戶人家是怎麼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的。

而就在這個地方,藍家生活了十多年!

藍應富,移民戶;

沒房子,住山洞。

路難走,水不通;

藍富貴,富貴難。

藍應富有個小名叫藍富貴,看到他們這家人的生活狀況,有人為他編過這樣一段略帶調侃的打油詩。

但「詩」中說描述的這一切,對他們一家來說,早已「俱往矣」。

藍家出現的轉機是在10多年前。

2006年,為妥善解決移民的生產生活困難,國務院決定從這年的7月1日起,對大中型水庫移民實行統一後期扶持政策。

獲益「移民後扶」的藍應富一家,在移民部門的幫扶下,搬出山洞,喬遷新居,生活從此走上正軌。

只有安居才能樂業!

2015年,記者曾道訪過藍家,拍攝製作《昔日背井離鄉兩行淚,今朝安居樂業笑開顏》專題報導,陪同採訪的村幹部風趣的說,藍應富家這幾年發展得很好,搞養殖養的六畜興旺,搞種植也是五穀豐登,曾經被斷言為「富貴難」的家庭,不過幾年時間,正在向「富貴人家」靠攏。

又是幾年後的2020年年關,再回訪這戶人家,從兩老口中得知,他們家早已出列貧困,並且子女們都已經成家立業,兩個女兒醫學院校畢業後雙雙考取縣的公立醫院崗位,同樣走出大山的兒子成為一家建築隊的包工頭,帶著十多個父老鄉親輾轉貴陽、成都等地修房造屋,藍家的客廳牆壁上,貼滿大大小小的獎狀,表明孩子們的學習成績都還不錯。

吹奏一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表心聲

在當地,藍應富是遠近聞名的嗩吶匠。今天,因為記者來訪,藍應富一時興起,對著攝像機鏡頭吹出一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儘管與吹奏多年的嗩吶調相比,有些跑調,但他藉此想要表達的,何嘗不是他們全家老老少少的心聲!

來源:畢節試驗區雜誌社

編輯 顧野靈

編審 李凱

相關焦點

  • 「旗袍老師傅的告白」香港這家「有故事的店」開了一個世紀……
    「是開心啊,我做旗袍已有五十多年,是一件很開心的事。」他笑著說,臉上皺紋儘是歲月痕跡,雖然工作年中無休,日復日做著單調的剪剪裁裁,但他仍樂在其中,懷著感恩的心,因為旗袍聯繫了他生命中各種的「情」。」「很多人找我做衫,是幾代人來幫襯,由婆婆嫲嫲、媽媽到自己,一代代來幫襯做衫,可以說這是一份做長情、感情的生意。」
  • 【我的扶貧故事】李繼文:脫貧路上的力行者
    【我的扶貧故事】李繼文:脫貧路上的力行者 2021-01-06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脫貧啦丨冊亨縣秧壩鎮宜哨村村民黃阿幹
    我叫黃阿幹,今年52歲,是冊亨縣秧壩鎮宜哨村人,家中4口人。我自幼家境貧寒,只讀過小學二年級,妻子四級肢體殘疾,父親年邁體弱多病,小孩在秧壩中心小學上學。2014年家庭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知乎故事 | 我有一個「最弱超能力」
    校霸問:「黎濤,為什麼你從來不拿正眼看我?你是不是看不起我?」黎濤不想惹事,只好偏過臉搖頭:「我不敢。」  「小子,你看著我,給我道歉!不然我們的拳頭不長眼睛。」校霸憤怒了。陌生人自我介紹:「我不是地球人,我來自蘭蒂契冥星球,你可以叫我卡,我不是壞人,請不要害怕。」黎濤稍微放下一點心,而且既然這外星人能隨意出入他家,他當然也打不過,還不如聽聽外星人要做什麼:「你們怎麼知道我這是個超能力?」「我們當然知道,但你知道你為什麼會有嗎?」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不肯脫貧」到「我要脫貧」|劍河縣南加鎮雷打...
    「龍隊長,你怎麼把我搞成脫貧了,我不肯脫貧!」當時我非常生氣對村脫貧攻堅隊長龍顧文兇狠道。  我叫龍家良,黔東南劍河縣南加鎮方家村一組村民,家庭人口5人,家庭勞動力4人,2014年因學被評為貧困戶。2019年把我戶列入擬脫貧對象,當時我不肯脫貧。幫扶幹部龍顧文入我龍家良戶核實脫貧標準「不是我把你家搞成脫貧的,是你家確實達到脫貧條件了,通過小組提名評議你家符合2019年脫貧條件,才把你家列入擬脫貧戶的」當時龍隊長給我解釋道。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創世記》約瑟的故事裡,為何穿插猶大的故事?
    導讀《創世記》37-50章,似乎都在講約瑟的故事,這令38章猶大的故事顯得突兀。其實,聖經的編排十分巧妙。透過這「突兀」的一章,我們可以對《創世記》的結構和主題有更全面的認識,並更深地感受神拯救罪人的恩典。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路上「解方程」丨平塘縣塘邊鎮新風村...
    我叫唐祥會,是平塘縣教育局派駐到塘邊鎮新風村的網格員。2019年8月到塘邊鎮新風村翁同組擔任網格員,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通過不懈的努力,翁同組17戶74人全部脫貧。  2019年8月,剛接到通知時,我就和妻子說要去塘邊鎮駐村開展扶貧工作,今後家裡的事情就全靠你了,媳婦沒有埋怨,但擔心我沒有基層工作經驗,能否完成好這歷史交給的任務。我調侃道:「方程都解來了,還怕它脫貧攻堅工作」。唐祥會(左)入戶走訪我們商量著安排家裡的事情後,我滿懷熱情,進駐到塘邊鎮新風村,開始了我的脫貧攻堅工作之路。
  • 「我的脫貧故事」自強不息 感恩奮進丨安順市西秀區華西辦黑石頭村...
    我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殘疾人,家住安順市西秀區華西辦黑石頭村。我出生於1991年10月28日,今年已經29歲。2歲時患上小兒麻痺症,導致我下肢癱瘓。  當年由於家境貧寒,確實無力支撐高額的醫療費用,我不得不放棄治療。對我來說,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度日如年,我是在苟延殘喘地活著。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三尺講臺到扶貧,收穫最美家庭丨仁懷市火石鎮...
    我叫蔡兵,今年33歲,自2013年從教師轉行,加入到火石鎮脫貧攻堅戰以來,記不清有多少個周末和節假日,都「扎」在扶貧這場戰役中。我的妻子何永茂,也是一名教師。為支持我扶貧工作,她不僅要兼顧工作和照顧孩子,還時常陪我下鄉扶貧。
  • 「扶貧故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而歡欣鼓舞
    編者按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
  • 「我的脫貧故事」嚴光彬:好日子都是奮鬥出來的
    我叫嚴光彬,今年56歲,是茅臺鎮雲柳村新寨組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國家幫扶政策幫和自身努力,2019年實現了脫貧。作為昔日貧困戶,我想告訴大家,「等、靠、要」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有通過自身努力才能徹底改變生活困境。
  • 蕭山大媽拿出記了25年的帳本,年輕人看呆了
    「那時候一個月工資只有900多元,每次花錢也都省著花,能保證溫飽就行。」對於這些老帳本,沈美芳很少會自己去翻看,但對以前花的大額支出仍記憶猶新。「1996年花了6萬元,給丈夫買了一輛麵包車,用來跑出租。想當年結婚時,買一套60平方米的商品房只要2萬元,一下花了6萬元著實『肉疼』。」沈美芳笑言,錢是到處借來的,用了兩年才還上。生活在變化,帳本的大小也跟著在變。
  • 「我的脫貧故事」不能什麼都靠國家,自己也要努力丨羅甸縣龍坪鎮...
    這裡和全縣其他村一樣,發生新變化的不僅僅是村容村貌,村裡人在脫貧的歷程中也發生了喜人的蛻變。而我,自然也不例外。我今年49歲了,生活中有諸多不幸。丈夫2017年去世了,22歲的兒子言語和肢體均屬二級殘疾,無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全靠我一個人養活,我家是貧困戶。但感到欣慰的是,我的女兒聰明乖巧,現在都勻職校讀書。
  • 「我的幫扶故事」心誠身沉,雖苦猶甜
    心誠身沉,雖苦猶甜——記全省「最美扶貧人物」、瀏陽市扶貧事務中心主任羅永志編者按經多年奮戰,湖南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打贏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離不開廣大扶貧幹部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志願者傾情投入的奉獻。
  • 「老祖重生記38」含光君醉酒後太好玩了,竟拉著鬼羨踢了一晚毽子
    藍湛啊藍湛,你醉就醉吧,還給我整這麼一出么蛾子。你倒好,還有溫暖舒適的床可以睡,我就不行了,床都被你佔了,今晚怕是只有睡地鋪的份了。突然,藍忘機雙眼一睜,四目相對,鬼羨有些心虛地趕緊躲開。藍忘機一臉疑惑:「你為何還不睡?」鬼羨忍不住翻了一個白眼:「兩個人,你只要了一間房,床都被你佔了,我還怎麼睡啊大哥?」
  • 「我的脫貧故事」「西瓜大王」楊啟躍的脫貧致富路
    我叫楊啟躍,家住岑鞏縣思暘鎮磨寨村坎上組,今年,我種的12畝大棚西瓜產量達十萬斤以上,年收入超20萬元。使我對種植西瓜有了衝勁。現在,我正在與村裡的「合伙人」擴種近60畝西瓜,盼著來年有個好收成。今年的收入放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 「我的脫貧故事」做一隻領頭「羊」 帶著大家一起脫貧丨務川自治縣...
    2014年,在村民代表大會的評議下,我被納入貧困戶,但一年以後我就摘掉了這個稱呼,我要領好這個頭,做好一個共產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不僅自己要脫貧,還要讓周圍的村民都脫貧,我心裡才踏實。我是1974年入伍,在雲南當了3年義務兵,1977年4月退伍回家。回到巖腳組當了幾年生產隊的小組長後,被群眾推選為鹿坪村黨支部副書記,一幹就是5年。
  • 「最美應用」我在7年後等著你:手遊界的「你的名字。」,推薦給需要...
    不知道你喜不喜歡「你的名字」,如果你是喜歡的,那麼把這樣的故事改編成手遊你一定也會愛上它。「我在7年後等著你」可以說是一款最近被別人安利好幾次的手遊了,據說不論是在 App Store 還在是 Google Play 上,評分都接近滿分。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陪伴者丨威寧自治縣黑石頭...
    走訪貧困戶每一次的工作開展,每到一戶人家,我都時刻不忘帶上我的民情日記本,因為只有記清楚每一戶的情況才好想辦法幫助他們解決問題。2018年,立足於我們採基村的實際情況,在我和村「兩委」幹部商議決策下決定發展合作社領辦實體產業,發展林下種植當歸500餘畝,畝產3000餘斤,按照訂單價格5元1公斤計算,每畝的收益7500元,讓大部分群眾從中受益,為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我和村「兩委」幹部又積極動員廣大農戶發展其它經濟農作物,種植蘋果600畝、烤菸300畝、魔芋100畝、金鐵鎖200畝、半夏50畝,高效經濟農業成為百姓脫貧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