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金沙縣後山鎮的藍應富一家,現在的日子就像他所在的幸福社區的名字一樣,過的很幸福。
居住在當地人所稱的「寬房大屋」裡,年近古稀的兩老口享受溫馨寧靜的家庭時光。
安享晚年的藍應富兩老口
像他們這把年紀的人,都喜歡懷舊,但回首所走過的路,依舊仿若夢境,因為,眼下的好日子如果倒回去十幾二十幾年,他們一家人肯定是做夢也不會夢到的。
藍應富的老家坐落在烏江邊上,一個名叫梯子巖的地方,那是當年紅軍長徵強渡烏江天險的三大渡口之一。七十年代末期,烏江渡發電廠蓄水發電,祖輩居住的家園成了「水鄉澤國」,為解決他們的安置,地方政府在幾十公裡遠的九裡茅崗修建烏江庫區移民安置點,但「窮家難離,故土難捨」的藍應富不願前往,居無定所的情況下,便拖家帶口住進山洞。
山洞無名,位於距離老家幾公裡的地方,只因為藍家在那裡開荒種地,才有「大荒」之名。而今,早已荊棘叢生,記者找來一位當地人做嚮導,雖稱兒時放牛時也曾在藍家居住的山洞中玩耍過,但畢竟時隔多年,在荒山野嶺中也是尋找多時,才一睹山洞芳容。
走進山洞,嚮導打開手機,對著屏幕向他的網友們玩起了直播「親們啊,我今天帶金沙電視臺的記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這個山洞,當年,藍家一家幾口人就居住在這天然洞穴裡面……」。
記者身後,就是藍應富一家當年居住的山洞
山洞不大,估摸不過10來平方米,掩映在一片枯藤雜樹中,此情此景,無法想像當年這戶人家是怎麼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的。
而就在這個地方,藍家生活了十多年!
藍應富,移民戶;
沒房子,住山洞。
路難走,水不通;
藍富貴,富貴難。
藍應富有個小名叫藍富貴,看到他們這家人的生活狀況,有人為他編過這樣一段略帶調侃的打油詩。
但「詩」中說描述的這一切,對他們一家來說,早已「俱往矣」。
藍家出現的轉機是在10多年前。
2006年,為妥善解決移民的生產生活困難,國務院決定從這年的7月1日起,對大中型水庫移民實行統一後期扶持政策。
獲益「移民後扶」的藍應富一家,在移民部門的幫扶下,搬出山洞,喬遷新居,生活從此走上正軌。
只有安居才能樂業!
2015年,記者曾道訪過藍家,拍攝製作《昔日背井離鄉兩行淚,今朝安居樂業笑開顏》專題報導,陪同採訪的村幹部風趣的說,藍應富家這幾年發展得很好,搞養殖養的六畜興旺,搞種植也是五穀豐登,曾經被斷言為「富貴難」的家庭,不過幾年時間,正在向「富貴人家」靠攏。
又是幾年後的2020年年關,再回訪這戶人家,從兩老口中得知,他們家早已出列貧困,並且子女們都已經成家立業,兩個女兒醫學院校畢業後雙雙考取縣的公立醫院崗位,同樣走出大山的兒子成為一家建築隊的包工頭,帶著十多個父老鄉親輾轉貴陽、成都等地修房造屋,藍家的客廳牆壁上,貼滿大大小小的獎狀,表明孩子們的學習成績都還不錯。
吹奏一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表心聲
在當地,藍應富是遠近聞名的嗩吶匠。今天,因為記者來訪,藍應富一時興起,對著攝像機鏡頭吹出一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儘管與吹奏多年的嗩吶調相比,有些跑調,但他藉此想要表達的,何嘗不是他們全家老老少少的心聲!
來源:畢節試驗區雜誌社
編輯 顧野靈
編審 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