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男性被強吻不是一個笑話

2021-01-14 紅網

四川江油90後計程車駕駛員小孫在江油城區搭載乘客時,被車內的女乘客強吻,女乘客還留下十五元作為補償。(1月2日 封面新聞)

很多人在看到這則新聞的第一反應可能是覺得好笑,一個男生竟然因為長得太帥了而被陌生的女生強吻了。也正如當事人小孫的朋友們的反應一樣,他因為被女乘客強吻一事不斷遭到朋友和同事的調侃,女朋友甚至讓他出門把口罩戴上,怕再出現這種被強吻之後對方給錢的事情。可憐的小孫如今不僅遭受了被強吻的無妄之災,還要承受周圍的人的調侃和玩笑。

顯然,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從法律上來說,女乘客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強吻計程車司機,並且還給了十五元錢。實際上這是一個猥褻他人的行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四條,可以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的拘留。更嚴重的可能構成猥褻罪,法律後果就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因此,小孫被強吻的事件並不是一個笑話,他也不應該被人調侃。實際上,這件事情反映的是當今社會在某些方面「性別不平等」的問題。如果在這個事件中被強吻的是一個女性,大眾還會把這件事當成一個笑話來看待嗎?恐怕很多人都呼籲受害人趕緊報警了吧。如今網絡發達,許多女性都通過網絡來尋求幫助,家暴、性騷擾、猥褻等等事件數不勝數,因此這讓大眾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即在這一類事件中,女性應該是被同情和保護的。而當這一類事件的主角換成了男性,大眾可能就覺得「還好」,正如這次的男司機被強吻的事件一樣,很多人只是覺得好笑,並沒有意識到事件的嚴重性。

我們應該明白的是,性別是平等的,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在遭受此類事件時,都應該得到應有的保護和尊重。我們不能因為男性在生理上比女性強大或者在這類事件中的犯罪率高於女性就忽略對於他們的尊重和保護。要知道,這種差別對待並不是真正的性別平等。

文/段琪(重慶大學)

相關焦點

  • 一個性別平等的社會,並不會帶來更均衡的專業性別結構
    上周發表於學術期刊《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的一篇論文給出了一個反直覺的結論:一個國家在性別平等方面做得越好,專業的性別結構越失衡。這項研究由英國利茲貝克特大學和美國密蘇裡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發起。
  • 肯定性別差異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
    完善立法雖不是反家庭暴力的全部,但無疑是必不可少的關鍵一步。最終結果,公眾仍在拭目以待。  消除歧視只是第一步  今年三月是全國「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宣傳月」,今天是三八婦女節,在這個特殊的時間裡,也許我們更有必要去探索,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男女平等?  從性別角度來考察,現代法律與過去相比,最大的進步是消除了歧視婦女的條款。
  • 精神健康中的性別不平等!
    在精神健康領域,是否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精神問題的困擾呢?難道真的存在性別不平等嗎?近日來自西班牙巴斯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最新成果證實女性確實比男性更容易患有抑鬱症或焦慮症等精神疾病。這說明性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決定因素。可能的原因研究人員發現女性更關注精神健康問題,因此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可能接受臨床診斷,也更容易接受藥物治療。而男性的基礎診斷率和處方率都比較低,這很可能是女性表現出更容易患有精神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
  • 女性主義的發端與性別不平等的起源
    因而本文將著重討論女性主義思潮形成的起源,以及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人們不斷探討的話題,即性別不平等的起源。當然,對於這一問題的探討目前還在繼續,因而本文並不能給出一個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答案,但是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會對於現下接受度較高且熱門的理論進行梳理。希望通過這樣的討論,可以為大家提供有關這一內容相對客觀的論述。
  • 推動學界性別平等,我們能做些什麼?
    如此公開的歧視性言論,恰恰在大聲向公眾宣告:學界的性別問題,就像今天職場上任何一個領域一樣,遭遇著嚴重的結構性不平等。如女權主義者董一格指出:「由於學術研究從業者是社會精英階層,且由於歷史原因,該領域長期由男性精英壟斷或主導,提升女性從業者的比例,其實就是在客觀上,讓一部分男性精英讓渡他們在這個領域的特權。
  • 北歐性別平等傳統歷史悠久
    北歐性別平等傳統歷史悠久 2019年11月13日 09:1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閆勇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觀點| 性別平等評估理論與方法的國際比較
    因在過去10年中,全球性別差距報告(GGGR)在每年度發布,故其影響力超過其他指數,甚至可以說,它可能是目前全球影響最大的一個指數。通過指數得分對各國的性別平等狀況進行排名,旨在讓參與評估的國家意識到性別差距帶來的挑戰,減少性別差距產生的機會;應該說,這個指數在推動全球性別平等方面是起到了積極作用的。
  • 科學家發現人類新性別群體 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
    ,他們有時會感覺到自己身體長有非生理性別的乳房或者生殖器官  【搜狐科學消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聲稱發現一種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的新人類性別群體,他們甚至能夠感覺到異性生理的「虛位生殖器」。  之前未被確診為「交變性別不協調症(AGI)」的一支群體表示,他們會身不由已地從男性變換到女性,或者從女性變換到男性。據一位倍受尊敬的神經系統科學家的令人驚訝調查報告顯示,絕大多數雙性人在處於變換性別時,會萌生一種對應非生理性別的虛位乳房或生殖器官的感覺。
  • 男女真的平等嗎?
    為男性篩查宮頸癌或為女性篩查前列腺癌,都是荒唐的行為,都只是在提醒我們:對不同性別的人區別對待是合情合理的。 這裡的難題是:到底是什麼促成了性別平等的需求?到底什麼才是合理的平等需求?或者,我們換種問法,換成一個普遍問題和一個特殊問題:男女之間的哪些差別應當被保留?為平衡男女的平均預期壽命,是否應該優待男性?
  • 世界經濟論壇:冰島連續十年成為全球性別最平等國家
    12月18日,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2018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冰島穩居全球性別差距指數榜首,連續十年成為全球性別最平等國家。報告指出,以目前的變化速度,需要108年時間才能消除全球性別差距,而實現經濟方面的性別平等則需要202年。
  • 科幻星系中,性別不平等仍在上演?
    今日視點  本報記者 張夢然  很久很久以前,一個獨立完整的虛擬宇宙,一場酣暢淋漓的正邪之戰……  不過,在這個遙遠的星系,怎麼還延續著地球上物化女性這一類性別不平等事件?然而,科學家們卻正試圖分析其中的一組性別不平等信號——這是有跡可循的——女主角們的造型是隨著她們權力地位的變化而變化的。  研究人員將這一結果發表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期刊《時尚與紡織品》上,她們指出,系列電影《星球大戰》中,最主要女性角色——帕德梅·艾米達拉女王和萊婭公主的造型削弱了角色的權利感。
  • 國家統計局最新性別數據出爐,我國男女平等現狀如何?-虎嗅網
    近日,國家統計局社會科技和文化產業統計司公布了《中國社會中的男人和女人——事實與數據(2019年)》,披露了我國包括出生性別比、司法犯罪、婚姻生育、就業勞動、家庭、養老等方方面面的最新性別數據,解答了不少人對於我國男女平等現狀的疑惑。
  • 2018全球性別差距排名公布,這個國家男女最平等
    來源:澎湃新聞網資料圖(圖源:視覺中國)性別差距之一是備受全球關注的議題。報告指出日本「依然是男女平等方面沒有進展的國家之一」。冰島連續10年居首。挪威和瑞典分居二、三位,北歐各國排名靠前。G20中排名最高的是法國,居於第12位,其次是德國的第14位,美國居於第51位,中國居於第103位。
  • 顏色的「性別」:粉色之於男性是怎樣一種存在
    在討論男孩該不該玩粉色玩具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粉色之於男性是怎樣一種存在。如今普遍的看法是,粉色代表溫柔、嫵媚,是女性的符號色,男性穿戴和使用粉色則被認為不夠具有陽剛的氣質。但事情並不一直都是這樣。18世紀一些歐洲人認為,粉色是被稀釋的血液的顏色,如果想擁有男子氣概,那就穿粉色。
  • 全球性別差距報告:男女收入平等還要118年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參考消息網11月20日報導 世界經濟論壇11月18日發布2015年版本的《全球性別差距報告》(World Economic Forum's Global Gender Gap report for 2015),顯示北歐各國男女社會地位和收入待遇的差距較小,全球男女收入差還需要118年才能持平。
  • 蒙格斯智庫:性別歧視?或為性別差異
    作者利用涵蓋76個國家、包絡8萬個樣本的全球範圍性別差異調查結果,發現顯示男女在利他性、信任他人、積極互惠、消極互損、冒險精神和耐心程度六大指標上存在顯著的傾向性差異,這些差異與經濟發展和性別平等呈正相關,物質和社會資源可獲取性方面的性別平等促使了男女傾向性的差異。
  • 流動的性別:除了男性/女性,我們如何描畫「性別」的多樣性?
    就當下種種關於性別的社會議題來看,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基礎簡明的性別理論框架。例如性別並不是由生物學來確定的,性別的生理面向與性別認同、性別表達共同組成人們對於性別的理解與實踐。除此之外,作者也在書中探究了當下如火如荼的性別平權運動與性別多樣化的具體實踐。
  • 流動的性別:除了男性/女性,我們如何描畫「性別」的多樣性?
    追溯不同時代與社會對於性別的理解與觀念,我們會發現,性別問題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議題,它一方面與階層、種族等社會範疇緊密交織,又內嵌於不同的歷史、社會與文化框架之中。就當下種種關於性別的社會議題來看,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基礎簡明的性別理論框架。例如性別並不是由生物學來確定的,性別的生理面向與性別認同、性別表達共同組成人們對於性別的理解與實踐。
  • 魏偉評《男性妥協》︱流動的性別模式和家庭關係
    老沈為了履行「缺席」的父職遭遇的糾結和進行的努力,是蔡玉萍和彭銦旎合著的《男性妥協:中國的城鄉遷移、家庭和性別》中眾多令人動容的生命故事中的一個。在城鄉不平等的宏大結構面前,「男性農民工不得不應對這樣一種壓力與糾結:一方面他們受到強調經濟實力的都市成功男性話題體系的影響,而另一方面他們不得不看清自己處於城市邊緣並具有極為有限的經濟資源的現實。」
  • 記憶、傳承與發展:以性別研究推動性別平等主流化
    與會學者圍繞「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歷程回顧及展望」「經驗研究和理論研究共助性別平等主流化」「女性研究的傳承和發展」等議題展開研討。■ 何笑漪2020年是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也是北京大學招收女生100周年。近日,「記憶、傳承和發展:慶祝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暨紀念北京世婦會25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