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沒必要,歧視更不合理

2020-10-16 晨邵陽

楊興東

近日,大學生因抑鬱症被拒絕登機的消息引發熱議。有網友在微博發文稱,儘管提供了相關藥單、疾病證明以及近期乘坐航班的記錄,但其患有抑鬱症的女友仍被告知不允許乘坐航班。15日,涉事航空公司回應,拒絕登機緣於當事人情緒激動被旅客投訴,並非是因抑鬱症。

「抑鬱症患者被拒絕登機」,是個公共安全的專業問題。《中國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國內運輸規則》第34條規定,傳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或健康情況可能危及自身或影響其他旅客安全的旅客,承運人不予承運……抑鬱症並不等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精神病,抑鬱症患者究竟能否登機,似乎不在明令禁止範圍之列。但是,據專業航空媒體統計,在飛機上發生的急診案例當中,3.5%都與精神類疾患有關,其中90%以上是密閉空間恐懼引起的相關病例,而抑鬱症與空間恐懼具有很高的相關性。因此,航空界通行的做法是,在沒有專業醫生給予充分判斷的情況下,不建議這類旅客貿然乘坐飛機。基於飛行安全的考慮,航空公司的做法可以理解,也於法有據。

值得討論的是,工作人員的態度,以及對抑鬱者患者在公共場所處境的擔憂。公眾缺乏對抑鬱症的正確認知,在抑鬱症走入公眾視野的早期,名人的病例案例被提及較多,而其中又有很多是藝術家、文化人,導致抑鬱症被浪漫化,被認為是才子文人容易得的病,甚至被視作藝術靈感的來源。抑鬱症被套上了「美麗」的外衣。而這種疾病對當事人和社會造成的痛苦,我們難以充分認知。

其實,抑鬱症是人類健康的重大威脅。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世界各地現有3.22億不同年齡的人罹患抑鬱症,而中國的患者人數至少在5400萬。如此龐大的群體,恐懼是沒必要的,歧視更是不合理的,需要讓大眾充分了解這種疾病,並完善患者出行、就醫等制度設計,保障患者正當權益。目前,國家層面正在提升對抑鬱症患病群體的關注,國家衛健委日前還公布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將抑鬱症納入健康體檢,加強防治。

航空公司要安全,抑鬱症患者要尊重,二者並不矛盾。希望這次事件能成為一個契機,藉此呼籲全社會共同關愛抑鬱症患者,改善患者就醫條件,同時也督促航空公司等機構制度更加完善、工作人員懂得用更科學的方法與患者溝通。

原載《湖南日報》(2020年10月16日07版)

[責編:譚思敏]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來源:新湖南】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B肝歧視短期內難消 根本原因是恐懼
    一切皆因「B肝歧視」而起。在探究「B肝歧視」為什麼會存在的問題上,有社會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因為很多人不清楚B肝的傳播途徑,認為和B肝病毒攜帶者生活、工作在一起隨時可能被傳染。這「歧視」,其實是人們對疾病的恐懼。這種恐懼在現實中被無情誇大,而強制B肝檢測在其中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衛生部通報上述政策意在破除這種制度安排,以消除B肝歧視。
  • 無歧視:通信標準必要專利許可(上)
    》目錄 一、   標準必要專利許可歧視現象和問題(一)  愛立信向TCL要約的專利許可費率是歧視性的(二)  愛立信對中國的專利許可費率不公平,歧視的問題更加嚴重(三)  法院對「無歧視」的理解仍然充滿爭議(四
  • B肝真正令我們恐懼的其實是恐懼本身
    (12月29日《揚子晚報》)  「B肝歧視」被稱作「中國第一歧視」。這不僅僅表現在對B肝病毒患者及攜帶者的病理歧視,更關乎到人與人之間的尊嚴及權利平等問題——更可怕的是,我國竟有1.2億人遭遇著這種不公平。而就「歧視源頭」來說,製造這種社會歧視的不是別人,而恰恰是政府部門自己的「歧視規定」。所以,衛生部取消入學就業體檢中B肝五項檢查有關政策,是具有裡程碑式意義的大事。
  • 種族歧視,地域歧視是怎麼來的?
    事實上,歧視之所以在我們心理上上如此根深蒂固,放之四海而皆準,歷之千年而不衰,是因為它進化留給我們的生存優勢。歧視的「歧」字,有岔路的意思,多數人走主幹道,個別人走著走著走上了岔路,從此就和大家不一樣了,既然不一樣,自然就會被多數人區別對待。只要被區別對待,大概率上就會被歧視,自然你做什麼事自然就會變得更難。為什麼會這樣呢?
  • 世界愛滋病日:比愛滋病更可怕的,是歧視|hiv|傳染病|攜帶者|愛滋...
    一般來說,人的同情心理會使得人看到他人在生病落難時,變得更加寬容,但在愛滋病面前,這種同情心彷佛打了折扣一樣,於是,我們出現了另一種更嚴重的疾病——「歧視」。在前年,我國某中部省份裡,一名小孩因為母嬰傳染,出生時就染上了愛滋病,同村的村民於是對其排斥、驅逐。
  • 春秋航空不讓抑鬱症患者登機,就是歧視該群體?
    如果回答出以下幾個問題,可能會認識得更清楚一些。1. 通過表面特徵做出不讓女生登機的決定,是否過於草率?除了藥物引發的手部發抖,最終導致女生不能登機的根源還是——"情緒"。因為潛在危險拒絕女生登機,合理嗎?在春秋航空的回應中,提到了"沒有專業醫療意見"這個原因,的確,女生的病情嚴重程度無法確定,發病與否無法確定,發病時的狀態也無法確定,光聽男友一句"她沒有發病"就讓他們登機,也是對包括這兩人在內的乘客的不負責任。
  • 從《漆黑的子彈》談談「病毒引發的歧視」
    我們對病毒這個名詞實際並不陌生。在病毒流行發病的時候,很多人都帶著口罩天天消毒以保證自己周邊的環境是安全的。很多地方人們畏之如虎。病毒,就像無形的死神一樣,在鋼鐵森林中,無情的收割人的生命。沒有人知道它在哪裡,也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會輪到自己。在《漆黑的子彈》裡,也存在這樣的一種恐怖病毒,那就是原腸動物。
  • 喬志峰:禁愛滋病人進公共浴室,無關歧視只為安全
    一些關注愛滋病及倡導平等的人士對此反應激烈,認為此規定加劇愛滋誤解、歧視和恐懼,不會減少和控制愛滋傳播。(10月14日北京晨報)  毋庸諱言,誤解和歧視愛滋病人的現象當今社會依然存在。但我認為,「禁愛滋病人進公共浴室」的做法,只是出於安全和健康方面的考慮,而與歧視無關。  愛滋病人與健康人共浴,確實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
  • 中國為什麼沒有種族歧視?吃瓜群眾:地域歧視比種族歧視更可怕
    白人是很看不起黑人的,新航路的開闢,使得白人有機會盡情地壓榨和奴役黑人,建立海外殖民地,強佔黑人的棲息地,甚至把他們當牲畜一樣對待,剝削黑人自由,把他們集體用鐵鏈子拴住,不給逃跑的機會,黑人吃不飽穿不暖,加上病毒的蔓延,黑人大量死亡。不過,在白人眼裡,他們不過是一件商品而已,根本不值得同情。
  • 為什么女人比男人更相信星座?可能源於性別歧視
    似乎女性對星座的執迷已經到了戒不掉的地步,而研究也表明女性的確比男性更相信星座,可這是為什麼呢? 今日(12月9日),《界面新聞》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女人更相信星座」的原因:可能源於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世界太複雜且讓人恐懼,任何能讓我們輕鬆面對的,我們都願意接受,不管那到底科不科學。」 用12星座為人分類,賦予每一個群體共同特徵,這麼看來,世界的確好像是變簡單了。 可為什麼是女人?
  • 價格歧視:雙十一的真相
    因為稀缺是這個世界的基本規律,因為稀缺我們就必須得做選擇,要做選擇就必須得有選擇的標準,這個選擇的標準就是歧視。我舉個例子,假如有一所學校,他一年要收200個學生,但是想上這所學校的學生有1000個,所以這時候教育資源是稀缺的,必要要做出選擇,這1000個人裡誰有權入學呢?
  • 「我到底得沒得病」:無法停止的愛滋病恐懼
    他又開始不相信醫院,去疾控中心做免費檢測。疾控中心醫生仔細詢問後,拒絕了檢測。「你這情況根本不會感染,沒有必要浪費資源。」任他苦苦哀求,醫生也不為所動。想到醫生說沒問題,歐陽心有所寬,但回家後仍忍不住不停量體溫、測體重,稍微有波動就輾轉難眠。漸漸地,他把自己當成了病人,不願出門、不敢見人,認為外面環境不乾淨。
  • 美國什麼是工作場所歧視,它如何影響不同的社會認同群體
    佔主導地位的身份集團成員(白人和男子)在觀察到勞動力隊伍變得越來越多樣化時,對自己的機會就會更少。實際上,大多數公司的勞動力仍然主要是白人和男性僱員。唯一的區別是,保護員工免受歧視和改善平等受教育機會的立法為少數群體成員創造了機會,而這是前所未有的。
  • 奉俊昊日本宣傳《寄生蟲》稱歧視和偏見比病毒更恐怖
    奉俊昊說:「在病毒侵入人體之前,人們在內心製造了更大的恐懼和不安。如果被捲入這種恐懼心理,我們將很難戰勝這次的災難。」他還說,「和《漢江怪物》不同,我們現在的情況是:病毒實際存在。但如果我們對此過度反應,再出現對國家、人種的偏見與歧視的話,將引起更加恐怖的事情。」奉俊昊最後表示,他對克服疫情抱有希望,認為「我們就快克服這次的難關了。」
  • 「隱瞞愛滋病情」源於社會歧視
    儘管愛滋患兒的病情,在術前血檢中被意外發現,未造成更嚴重的後果,但仍然讓相關醫護人員擔憂和後怕。然而,母親之所以會刻意隱瞞愛滋患兒的病情,是因為「擔心醫院知道後就不肯治療」,表明對愛滋病患者的歧視,當今社會仍然存在,這更值得憂慮和反思。  愛滋病病毒只會通過三種途徑傳播,即血液、母嬰和性行為,日常的接觸並不會讓人感染愛滋病毒,這是一個基本常識。
  • 《瘋狂動物城》:控訴「歧視」的無處不在
    《瘋狂動物城》在中國上映前幾天,有條新聞傳遍全球:「白人在南非受盡歧視。」這其實不算是新聞了。1970年代,南非還是白人的天下,黑人受盡歧視和壓迫。1994年,曼德拉當選南非新總統之後,種族隔離制度在南非宣告結束——這句話其實並不準確,準確的應該是「黑人種族隔離制度」宣告結束。
  • 都說黑人被歧視,然而這種白人被歧視得更慘,只因脖子上一個標誌
    在人類社會中,由於不公正或者偏見引起的歧視非常常見。《梁書·賀琛傳》中有言:「並欲薄於此而厚於彼,此服雖降,彼服則隆。」雖然現在全世界人民都大力反對歧視以及偏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短時間內這一現象不會從人類世界中消失。
  • 中國工作人員控訴馬爾地夫伊露薇麗歧視中國遊客
    在後來的一段時間,所有的中國遊客都無法在島上喝到熱水,特別是腸胃不好的老年人及需要熱水來提供飲食的嬰兒,連一個熱水壺都堅決不給提供,而我們這些中國的員工眼睜睜的看著同胞們遭受到不公平待遇卻無能為力。並且只給中國客人提供相當於歐洲客人一半的茶包和咖啡使用(客房免費的茶和咖啡)。這對我們於中國遊客來說,就相當於花了同樣的錢卻買到了不一樣的服務。更優質的服務永遠只屬於歐洲客人。
  • 當焦慮、恐懼、羞恥感不請自來時:《生命中的不速之客》
    現代人無論是在工作上、學習上還是生活中都倍感壓力,在壓力之山的重壓下,我們會陷入各種負面情緒,比如憤怒、焦慮、恐懼、緊張等。作者認為,這一系列情緒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其他更多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都可以歸結為焦慮、恐懼和羞恥感作祟。焦慮、恐懼和羞恥感就像我們生命中的不速之客,它們常常不請自來,使我們倍感煎熬。沒有人喜歡恐懼、焦慮和羞恥感,但是,也沒有人能夠將它們拒之門外。
  • 走進民間愛滋病公益組織「愛之家」:不歧視自己
    雖然,這樣的公益付出在某種意義上鼓舞著長徵,但他和更多的感染者需要面對歧視。24歲的陝北女孩小堅,硬生生被村裡的人攆了出來,若沒碰見長徵,她都不知道怎麼活下去。  去年12月,在西安城東一家醫院因結核住院的小堅被查出攜帶愛滋病毒。隔著重病監護室玻璃門,小堅看見醫生對父母說了幾句話,緊接著,父母便嚎啕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