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見習記者程唯珈)近日,華中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孫耀、李海兵和楊光富研究團隊合作研發出一種高特異性一氧化氮(NO)的人工納米通道,實現了一氧化氮高靈敏且可循環性的檢測。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NO作為一種重要的內源性氣體信號分子,參與眾多複雜的生理過程。然而,由於在生理條件下NO濃度極低、半衰期僅為2毫秒、反應活性高且容易被氧化成NO3-等因素,如何實現NO的高特異性、高靈敏和可循環性檢測是一個難題。
該研究團隊以傳統的螢光分子羅丹明為分子骨架,通過結構改造設計合成了一種新型的螺環化羅丹明螢光探針分子,該分子可以在NO誘導下及外場調控下發生可逆的開環—閉環反應,進而在溶液相中實現NO的高特異性和可循環性檢測。為進一步提升檢測的靈敏度,團隊將該螢光探針修飾到人工納米通道內,利用納米通道的限域空間效應導致的電化學信號超靈敏響應這一性質,將螢光顯像和電化學檢測技術巧妙結合,成功實現了NO的高靈敏、高特異性及可循環性檢測。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038/s41467-019-09163-4
《中國科學報》 (2019-04-04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