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實現一氧化氮螢光探針高靈敏可循環檢測

2021-01-20 科學網

 

本報訊(見習記者程唯珈)近日,華中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孫耀、李海兵和楊光富研究團隊合作研發出一種高特異性一氧化氮(NO)的人工納米通道,實現了一氧化氮高靈敏且可循環性的檢測。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NO作為一種重要的內源性氣體信號分子,參與眾多複雜的生理過程。然而,由於在生理條件下NO濃度極低、半衰期僅為2毫秒、反應活性高且容易被氧化成NO3-等因素,如何實現NO的高特異性、高靈敏和可循環性檢測是一個難題。

該研究團隊以傳統的螢光分子羅丹明為分子骨架,通過結構改造設計合成了一種新型的螺環化羅丹明螢光探針分子,該分子可以在NO誘導下及外場調控下發生可逆的開環—閉環反應,進而在溶液相中實現NO的高特異性和可循環性檢測。為進一步提升檢測的靈敏度,團隊將該螢光探針修飾到人工納米通道內,利用納米通道的限域空間效應導致的電化學信號超靈敏響應這一性質,將螢光顯像和電化學檢測技術巧妙結合,成功實現了NO的高靈敏、高特異性及可循環性檢測。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038/s41467-019-09163-4

《中國科學報》 (2019-04-04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文獻分享|實現SARS-CoV-2的高靈敏螢光檢測
    |一鍋等溫連接與轉錄反應實現SARS-CoV-2的高靈敏螢光檢測大家好!為大家介紹一篇 2020 年發表在Nat. Biomed.該研究發展了一種高靈敏度和特異性的一鍋螢光反應用於病原體RNA檢測。基於持續等溫級聯反應產生可與螢光染料結合的RNA適配體,該方法可以在30-50分鐘內完成,並且可以達到0.1 aM的RNA檢測極限。基於該方法,作者檢測了40例鼻咽SARS-CoV-2樣本,陽性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5和100%。利用該方法,作者還進行了一系列病毒和細菌RNA的快速檢測。
  • 福建物構所基於稀土納米螢光探針實現唾液腫瘤標誌物即時檢測
    科研人員將該策略和可攜式檢測裝置進行整合,實現了對人體唾液中的腫瘤標誌物高靈敏快速檢測(圖1),即利用Eu2O3納米晶作為生物探針,可以溶解在酸性增強液中並轉化為大量高效發光的Eu3+膠束;使用負載硝酸纖維素膜的一次性注射器作為生物檢測平臺,簡化了操作流程,只需10分鐘即能完成檢測過程。
  • 科學網—合成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可逆螢光探針
    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
  • 【分析】用於實時監測線粒體溫度的可固定螢光探針
    因而,活細胞的線粒體溫度檢測對研究細胞功能有著重要的意義。近年來,螢光成像技術作為一種可視化、實時、動態的展示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生物研究中。基於螢光成像技術的微型溫度計被大量開發並應用於細胞內溫度檢測。目前,線粒體螢光溫度計採用具有陽離子鹽結構的螢光染料富集在線粒體內膜實現對其溫度的檢測。
  • 基於MOFs的「關-開」型螢光探針實現高靈敏度檢測次氯酸鹽
    日前,洛陽師範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周戰與合作者一起,開發了一種新型鑭系-有機框架基於氧化脫氧反應誘導次氯酸鹽識別體系,在次氯酸根檢測方面取得突破。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化學工程雜誌》。次氯酸鹽作為一種不穩定的弱酸,它廣泛用於生活和工業中的廢水處理,醫院洗衣和消毒,以及紙張和紡織工業的漂白。此外,它在細胞內氧化還原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 一種檢測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的可逆螢光探針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獲悉,該單位智能所王素華研究員課題組在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的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設計合成螢光探針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設計合成螢光探針&nbsp&nbsp&nbsp&nbsp成功應用於人體宮頸癌細胞中過氧化氫的檢測&nbsp&nbsp&nbsp&nbsp
  • 科學家設計新型雙光子螢光探針 —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與南京工業大學教授李林團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Yao ShaoQ合作,設計合成了一種新的雙光子螢光探針,這將有助於未來臨床上對人源膠質瘤的標誌物
  • 基礎醫學院鄭樂民團隊利用高靈敏的光聲納米探針實現在分子水平非...
    該研究發展了一種高靈敏的光聲納米探針,在分子水平實現了對動脈粥樣硬化(AS)不穩定斑塊非侵入性在體光聲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為心血管疾病診斷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方法。論文截圖AS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能夠在分子水平識別不穩定斑塊,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尤為重要。
  • 稀土上轉換納米螢光探針研究綜述
    稀土摻雜上轉換納米螢光探針:電子結構、光學性能和生物檢測 稀土摻雜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具有高光化學穩定性、幾乎無毒性、窄線寬、長螢光壽命、可調諧螢光發射波長等優勢,是目前普遍看好且有望成為替代傳統下轉換螢光探針的新一代螢光生物標記材料
  • 科學家提出螢光探針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克利團隊與研究員樸海龍團隊合作,基於概念密度泛函理論中的局域親電性指數,提出了一種穀胱甘肽硫轉移酶(GST)檢測螢光探針的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 GST作為II期解毒酶,能夠催化穀胱甘肽(GSH)的巰基親核進攻親電性或疏水性物質,以實現其生理功能。它的多種亞型同工酶在許多腫瘤細胞系尤其是抗癌藥耐藥性細胞系中過表達,因而高信噪比檢測GST對於癌症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之前報導的GST螢光探針多採用2,4—二硝基苯磺醯基作為識別和反應基團,該基團雖能保證極高的靈敏度,但同時會帶來嚴重的背景噪音。
  • 分子螢光探針實現活細胞內可視化檢測
    圖2:一類含硒功能團的近紅外螢光探針利用小分子螢光探針可視化監測各類活性物質已成為目前化學和生物學的熱點領域之一。 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陳令新研究員「環境微分析與監測」創新團隊針對硫化氫(H2S)、硫醇和鐵等活性物質,巧妙設計合成了幾種新穎的小分子螢光探針,成功實現了活細胞內可視化檢測。
  • 【中國科學報】研究人員合成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可逆螢光探針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獲悉,該單位智能所王素華研究員課題組在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的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工作建立了快速靈敏可逆的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高選擇性識別方法,設計合成了亞硫酸氫根比率可逆螢光探針。該探針不僅可以用於檢測大氣中的二氧化硫,還能對細胞內的亞硫酸氫根進行成像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期刊《分析化學》上。
  • 煙臺海岸帶所用近紅外螢光探針檢測活性氧/活性硫交互響應
    由於缺乏直接的檢測工具,檢測活性氧物種的爆發和活性硫的實時生理作用受到了挑戰。與其他生物檢測技術相比,螢光生物成像技術已成為檢測細胞內活性物種的強有力工具。該技術具有很多優勢,如高時空解析度、非侵入性、靈敏度高、選擇性好、快速反應等,尤其是近紅外螢光能夠實現最大化生物樣品穿透和避免背景螢光信號的幹擾。
  • 新型NADH螢光探針問世 實現細胞代謝實時檢測與成像
    (NADPH)的高性能遺傳編碼螢光探針iNap,相關研究成果以「Genetically encoded fluorescent sensors reveal dynamic regulation of NADPH metabolism」(遺傳編碼的螢光探針揭示NADPH代謝的動態調節)為題於2017年6月5日以「研究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在Nature Methods,2017年7月28日正式刊出。
  • 科學網—成功研製金屬離子螢光探針
    成功研製金屬離子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華東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合作,首次開發成功可細胞選擇性標記細胞內重金屬離子的可視化螢光探針,這對於未來發展體內跟蹤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利用螢光小分子探針,動態標記特定組織及病理狀態下細胞對於特殊物質的內吞和表達,一直是化學生物學領域的重要命題。雖然近年來這一領域發展迅速,然而為實現「靶向性」示蹤並減少探針的毒副作用,發展可高特異性、高選擇性檢測待測物的螢光探針仍然是一個挑戰。
  • 福建物構所研製出藍光LED可激發的納米螢光標記材料
    利用Ce3+在450 nm藍光區域的f→d吸收允許躍遷來提高材料的吸收效率,並通過Ce3+→Er3+和Ce3+→Nd3+的能量傳遞可實現Er3+和Nd3+的高效NIR-II發光,其中Ce3+到Er3+和Nd3+的能量傳遞最高效率分別為85.1%和82.6%,Er3+和Nd3+的NIR-II螢光絕對量子產率分別達到9.3%和7.7%(圖2)。
  • 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研究成果以「光致變色螢光探針策略實現生物標誌物超分辨成像」為題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酶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生物大分子,可通過催化底物的化學反應調控細胞的正常功能。而且,酶的催化活性異常與人類重大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密切相關(如癌症、細胞衰老等)。 前期研究中,研究團隊通過構建螺吡喃—萘醯亞胺光控螢光染料體系,實現了肝癌細胞的靶向光控螢光成像,進而通過結合人血清白蛋白構建了光控探針/蛋白質複合物,提升了探針的雙螢光發射性能,實現了肝癌細胞的靶向雙螢光循環成像。
  • 科學家研發出新型糖螢光分子探針
    上海藥物所等研發出靶向標記肝細胞硫化氫的糖螢光分子探針 內源性氣體信號分子硫化氫可廣泛參與調控機體多種生理病理過程,被認為是繼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後第三種重要的氣體信號分子。於是,發展可特異性檢測肝細胞內硫化氫的分子探針,無論是對細胞生物學研究還是疾病診斷均有重要意義。 基於螢光化學探針領域的前期工作基礎(Chem. Commun. 2014, 50:11735;ACS Appl. Mater.
  •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發展可用於檢測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質)的小分子螢光探針一直是國際上的研究熱點,然而可用於檢測並協同調控生物大分子結構的分子探針較為少見。上海藥物所李佳課題組與華東理工大學副研究員賀曉鵬課題組合作,共同開發了一種可用於同時檢測並交聯蛋白質的新型半乳糖基摺疊型探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