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2020年11月對於我國航天而言,是一個不平凡的月份,是一個讓國人再次自豪的月份,嫦娥5號月球探測器的成功發射,成為了全世界熱議的話題,不少國外專家稱中國航天科技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幾乎可以和美國平起平坐了。
正當我國嫦娥5號在遠離地球的時候,另一個國家人造物卻正在返回地球,它就是日本的隼鳥2號,根據日本JAXA網站分享的數據來看,隼鳥2號距離地球已經很近了,只剩下最後360萬公裡,12月5日就要以200千米的距離造訪地球了。
為了精準飛行,隼鳥2號將迎來一次重要變軌機動,時間確定在11月26日16時,這次的變軌機動被命名為TCM3。25日,隼鳥2號團隊發表消息稱,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軌道控制,大推力化學發動機從26日16時開始噴發。
那麼這次變軌機動會給隼鳥2號飛行帶來哪些變化呢?一,切入了近地軌道,意味著已經進入到地球引力範圍,造訪地球的時刻快到了,二,再次增加了隼鳥2號飛行速度,對再次進入太陽軌道有幫助,速度預計增加1.2m/s。
隼鳥2號返回地球的意義在於給地球人類帶回貴重的小行星礦石,從科學研究的角度而言,小行星礦石要比月球礦石有價值得多,從耗時角度來看,月球取樣任務一個月的時間就夠了,但小行星取樣任務至少需要好幾年時間。
隼鳥2號從2014年發射開始,一直在追逐龍宮小行星,直到2018年6月才真正追上,經過對小行星為期一年觀測和取樣後,於2019年11月離開小行星。隼鳥2號取樣過程有不少人通過視頻觀看過,那真叫一個暴力,碎石在飛船腳下橫飛。
隼鳥2號對小行星龍宮取樣任務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有史以來最有看點的一次航天任務,不僅僅是暴力取樣,還向小行星投放了多個智慧機器人一枚小行星炮彈,在取樣前,投放了三個小型機器人,在返回地球前又投放了第四個小型機器人。
2018年9月,剛與小行星會合的隼鳥2號突然降低高度,幾乎貼近小行星表面,然後一口氣投放了兩個重量約1.1公斤的機器人Rover-1A和Rover-1B,別看它們像兒童玩具似的,但功能非常強大,除了必要儀器外,還攜帶了廣角相機,立體相機,溫度計。
2018年10月,隼鳥2號再次降低了高度,接著投入了第三個機器人吉祥物,吉祥物由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研製,重約9.6公斤,除了能移動和傳送數據外,還安裝了相機,紅外光譜儀,磁力計,輻射計,對小行星表面環境進行了科學探測。
2019年10月,在返回地球前,隼鳥2號向小行星龍宮投放了第四個機器人羅孚2,羅孚2重約1公斤,配備了兩個攝像頭,溫度計,加速度計,光學和紫外線LED照明,不幸的是,羅孚2觸碰小行星表面後反彈回來,滑入了外太空,部署失敗。
最有看點的要數2019年4月5日這一天,隼鳥2號向龍宮投放了小型隨身撞擊器(SCI),SCI重約2.5公斤,直徑30釐米,高21.7釐米。四十分鐘後從500米距離射向小行星表面,製造出直徑約10米大坑,SCI可以看成是小行星炮彈。
現在,隼鳥2號帶著小行星樣品回到小行星附近了,地球以29.78公裡/秒的速度在前面飛行,而隼鳥2號以32.09公裡/秒在後面追趕。從時間上來看,隼鳥2號小行星採樣任務用了6年時間,飛行總距離達到52.48億公裡,但這並不是終點,因為又有了新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