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跟蹤警報響起,編號2020ND天體將造訪近地軌道,JPL確定了

2020-12-06 有趣探索

不知道是受到地球引力吸引,還是受到其它未知力量牽引,幾乎每天都有小天體造訪地球軌道,讓本來就很擁擠的近地軌道變得更加繁忙,因為近地軌道上人造物實在是太多了,正常運行人造衛星接近2000顆,廢棄衛星約在5000至8000顆,而人造碎片可能要用百萬這個數字來統計,然而這只是開始,因為在未來幾年人類計劃發射數萬顆人造衛星。

有人將近地軌道比喻成是一個熱鬧的「菜市場」,人造衛星是川流不息的常客,而從外太空而來的小天體是是稀客,從某個角度而言,這個比喻很是恰當,因為有的小天體幾年才造訪一次,有的需要幾十年,但由於地球附近閒逛的小天體實在是太多了,估計多達千萬,所以幾乎每天都有小行星到訪近地軌道,有的小行星還給地球人類製造潛在威脅。

7月21日2時56分,編號2002 BF25小天體接近了地球,以6.81公裡每秒相對速度進入了近地軌道,與地球最近距離為360萬公裡,7月22日04:29,編號2020 NO的小天體向地球飛來,進入近地軌道速度為7.65公裡每秒,近地距離77萬公裡,7月23日06:09,編號為2020 OG1小天體飛向地球,以11.49公裡每秒速度飛掠地球,與地球距離只有385萬公裡。

雖然造訪近地軌道的小天體有很多,但是給地球帶來威脅的小天體並不多,不過每個月總有那麼幾顆,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JPL)是世界上發現近地小天體最多的機構, 在世界多地部署了近地天體跟蹤器,而就在7月24日,跟蹤器響起了「小天體近距離接近」警報,意味著即將有一顆直徑足夠大小行星將造訪近地軌道,來自外太空的潛在威脅隨之而來。

這顆備受關注的小天體編號2020ND,今年剛發現不久,來自JPL數據顯示,2020ND直徑估計為300米,相當於一座不小山峰,以13.61公裡每秒的極快速度朝地球飛來,並於7月24日23時13分進入近地軌道,距離地球僅有556.4萬公裡,約是地月距離的14.49倍,隨著距離的縮短,潛在危險也在增大之中,小天體跟蹤器也在密切觀測中。

不要怕,因為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確定了它不會與地球發生碰撞,但下次會不會與地球碰撞就不能確定了,2020ND每隔3.7年接近一次地球軌道,也就是說3700年內,將會與地球軌道接近1000次,所以未來跟地球相撞不是沒有可能,潛在威脅始終不能取消。可能有人疑惑,多大天體有潛在威脅呢,JPL將直徑超過140米小行星看成是有潛在威脅。

在地球之外太空中,飛舞很多小天體,尤其是火星之外的小行星帶和冥王星之外的柯伊伯帶,多如牛毛,而與地球接近的小天體也有很多,而且軌道都很固定,這樣一來,很多小天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飛向地球一次,給地球帶來潛在威脅,歷史也證明了外太空威脅一直存在,曾稱霸地球數億年的恐龍王朝一朝被毀,不得不讓人又倒吸一口涼氣。

相關焦點

  • 編號2020ND天體即將造訪近地軌道,天體跟蹤警報響起,JPL確定了
    不知道是受到地球引力吸引,還是受到其它未知力量牽引,幾乎每天都有小天體造訪地球軌道,讓本來就很擁擠的近地軌道變得更加繁忙,因為近地軌道上人造物實在是太多了,正常運行人造衛星接近2000顆,廢棄衛星約在5000至8000顆,而人造碎片可能要用百萬這個數字來統計,然而這只是開始,因為在未來幾年人類計劃發射數萬顆人造衛星。
  • 小天體2009PQ1來了,NASA監測器響起警報,潛在威脅隨之而來
    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提供數據顯示,每隔十幾個小時就會有一顆小天體訪問近地軌道,例如2020年8月3日23:36,一顆編號為2018 BD的小行星以每秒9.41公裡速度造訪近地軌道,與地球距離只有144.768萬公裡,不過它的到來並未影響到軌道衛星,也沒有對地球生命造成潛在威脅,因為NASA預估它直徑在2.5米至5.7米之間,還沒有達到潛在威脅的標準,140米。
  • 在巨大石頭到來前,有7顆小石頭率先造訪近地軌道,秒速16.94公裡
    有科學家表示擔憂,過多低軌道衛星勢必影響精密天文儀器的深空觀測,也有人認為,無非是夜空上增加一些星星罷了,有何影響。而在這個時候,多顆太空石頭靠近地球,不日將造訪近地軌道。除了這些,NASA下屬機構噴氣推進實驗室(JPL)還對到訪近地軌道太空石頭進行了監測。近日有不少媒體播報稱,4月29日有巨型太空石頭52768(1998OR2)到來近地軌道,直徑達4.1公裡。不過在此前,將有7顆小太空石頭率先造訪。
  • 震撼 NASA發布最新近地軌道人造天體數量
    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ODPO統計,截止到2016年10月4日,地球近地軌道範圍內共有被監測人造天體17817個,這一數字較3個月前增長88個。其中,正在運行或已停止工作的太空飛行器4257(+15)個,運載火箭發動機及殘骸13560(+73)具。
  • 小行星2018GY來犯近地軌道,時速34236公裡,不過NASA沒放在眼裡
    不過事實上近地軌道並非完全只有人造物,還有多顆比房子還大的自然天體時常來到在這裡,速度比子彈還快,有時一天一下子出現好幾顆,有時又好幾天才來一顆。3月10日,小行星2020EE和2020CA3先後來到地球軌道,與我們僅相隔182萬公裡,3月11日有兩顆小行星到來,名字分別為2020ED和2008UB95,3月12日也有一顆小行星來了,在接下來的13日和14日這兩天時間裡,地球近地軌道出現了難得空白期,沒有發現任何小天體。但就在今天,又有一顆小行星來犯近地軌道,距離在越來越近,不過美國宇航局沒放在眼裡。
  • 2020年威脅地球的10大小行星
    然而近地天體研究中心(CNEOS)和近地天體調度中心(NEOCC)宣稱,他們的探測方法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小行星2019OK在2019年7月26日距離地球7300多千米之前從未被任何探測雷達探測到。歷史上地球已經被小行星造訪過幾次。2013年,Chelyabinsk 流星穿過了俄羅斯的上空,在離地僅30千米的上空爆炸。
  • 新視野號飛掠太陽系最遙遠古老的天體,還拍了照片
    ,造訪了太陽系內最遙遠的天體,也是太陽系內最古老的天體。 這個太陽系級別的「天涯海角」,是太陽系邊緣的一個天體,距離地球 65 億公裡,位於柯伊伯帶(Kuiper Belt)。柯伊伯帶是太陽系中海王星軌道外側一片天體密集的圓盤狀區域,有數十億顆天體,並保留了太陽系演化所留下的痕跡。
  • 潛在威脅接近:天外不速之客2020 DM4小行星將於4月29日再次探訪
    據科學數據顯示,當時近地天體望遠鏡正在獅子座方向搜尋,結果發現一顆亮度為21.7等的暗弱移動近地天體,視運動速度為0.103度/天。據相關科學數據顯示:這顆小行星軌道半徑約為1.88-4.1之間天文單位,偏心率為0.45,軌道周期為2.55年,絕對星等為21.7等,現正以每秒8.7的速度靠近地球。為了方便記錄,科學家們將小行星命名為了「2020 DM4」,編號為52768(1998 IR2)。
  • 兩顆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什麼是「潛在威脅天體」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其中一顆小行星編號為52768,1998年由美國位於夏威夷的NEAT項目發現,經過20多年的跟蹤監測,52768號小行星的軌道數據已經相當準確。它將於北京時間4月29日17時56分左右飛掠地球,速度為8.69公裡每秒,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為628萬公裡,約合地月距離的16.4倍,因此不會對地球造成影響。第二顆小行星是「2020DM4」,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盱眙天文觀測站的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也正在接近地球。
  • 未來36小時,將有三顆隕石飛過地球,NASA並未拉響警報
    前幾天我們說過,一顆直徑570米的巨型太空巖石安全地掠過地球,然而,你認為在6月剩下的日子裡,近地軌道就轉向「平靜」了嗎?根據NASA的說法,在接下來的幾天裡,三顆小行星將會掠過地球,小行星追蹤系統將會密切關注它們的蹤跡,那麼我們對這些太空巖石了解多少呢?
  • 科學家們希望通過月球撞擊,來更好地了解近地天體
    科學家正在月球上使用陣陣光線,以便更好地處理巖石對地球軌道衛星,太空飛行器,可能的月球基地以及地面人員構成的危險空間。被稱為月球閃光,這些亮點的標記標誌著小的,有時不那麼小的小行星撞擊月球表面的影響,足夠的力量可以從地球上看到隨後的爆炸。
  • 地球軌道上有上萬個近地天體,它們會地球衝向地球嗎
    地球除了有1個天然衛星—月亮,還有一千多顆的人造衛星也圍繞著地球在旋轉,近地軌道還有空間站,甚至太空垃圾。天上遠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單調。除了上述提到的這些,實際上還有近3000個近地天體圍繞著地球在運動,那近地天體又是什麼呢?近地天體近地天體(NEO)是其運動軌道和地球軌道有相交,並且有可能撞上地球的小行星、彗星以及流星體。
  • 這個天體即將進入地球軌道,來源卻讓科學家十分好奇
    最近,科學家又在太空中發現了一顆天體,它似乎也對插足到地月系十分感興趣,這顆天體就是2020 SO。據觀測,它將會在今年10月份來到地球引力圈內,並且很有希望被地球捕獲,成為一顆迷你衛星。科學家對它的軌道進行了模擬,結果顯示它將從地球的一個拉格朗日點進入軌道,並且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急轉彎。接下來它不會馬上逃離,而是折返回來,最後在另一個拉格朗日點離開地球軌道。計算結果顯示,2020 SO的離開時間大約是明年5月份。
  • 科學家首次找到一個特殊天體,其軌道完全在金星軌道內側
    趣味探索訊 雖然太陽系內飛行著成萬上億個小天體,但是科學家發現飛行金星軌道內天體實際上少之又少,因為金星距離太陽非常近,只有0.725個天文單位。 一旦小天體不小掉入金星軌道內側,那麼很容易被太陽引力所捕捉,最後命運可能是被太陽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