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Exp Med:大腦炎症反應的分子機制

2020-12-01 生物谷


(圖片摘自www.pixabay.com)

2017428日 生物谷BIOON/---大腦炎症是多發性硬化、阿茲海默症、ALS以及其它重要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主要症狀之一。然而,大腦炎症反應的發生、維持以及其對於上述疾病的發生有哪些影響目前並不清楚。不過,最近來自北卡醫學院的研究者們找到了重要的線索。

根據他們發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雜誌上的結果,研究者們找到了小鼠多發性硬化疾病中導致大腦炎症反應發生的關鍵分子,這一分子在患有該疾病的人類患者的大腦中表達量同樣很高。

結果表明,這些炎性分子是未來進一步研究以及治療多發性硬化疾病的潛在靶點。該研究還能夠深化我們對阿茲海默症、ALS、中風以及其它與神經炎症有關的疾病。

一開始,研究者們對一種與脂肪有關的信號分子「LPClysophosphatidylcholine)」進行研究,他們認為這一分子可能會與上述這些疾病的發生有一定關係。之後,他們發現LPC能夠啟動小鼠免疫細胞的炎症反應,該過程需要受到NLRP3以及NLRC4兩類蛋白的參與。

NLRP3NLRC4是天然免疫系統的組成元件,與其它NLR家族蛋白相似,這兩類蛋白能夠識別來自於微生物的特定分子特徵,進而產生針對性的免疫反應。此外,在沒有微生物參與的組織損傷中,這兩類分子也能夠啟動炎症反應,研究者們認為這一效應引發了後續的神經炎症。

此前有研究表明NLRP3是大腦炎症反應的因素,但對於NLRC4的研究還並不清楚。為了驗證這一猜想,研究者們利用小鼠的大腦星狀細胞與小神經膠質細胞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這些細胞中LPC能夠引發炎症反應,而且這一過程依賴於NLRP3以及NLRC4

之後,利用小鼠多發性硬化的模型,研究者們利用一種叫做cuprizone的化合物引發大腦的炎症反應。他們發現在缺失了NLRP3以及NLRC4的小鼠中,大腦的炎症反應程度有了明顯的減輕。

由於患有多發性硬化的患者大腦樣本中NLRC4的水平明顯高於正常樣本。因此,研究者們希望他們的這一發現能夠應用於臨床治療。(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個人轉發,網站轉載請註明來源「生物谷」,商業授權請聯繫我們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 app.




相關焦點

  • Experimental Neurology:如何緩解中風帶來的大腦損傷?-肺臟是關鍵!
    中風患者如果其免疫細胞進入大腦
  • Neuron:揭秘小膠質細胞在大腦中塑造神經迴路的分子機制
    2020年9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冷泉港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免疫細胞在微調大腦神經迴路方面或許扮演著意想不到的角色,稱之為小膠質細胞的免疫細胞不僅能夠保護大腦免於感染和炎症,而且還能幫助塑造發育中的大腦迴路,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小膠質細胞還能指導神經元對感覺線索產生反應從而修飾自身的連接性
  • Cell:革蘭氏陰性菌誘發炎症反應機制新解
    7月20日,Cell雜誌在線報導,革蘭氏陰性菌感染通過TRIF信號途徑激活NLRP3炎症小體,誘導炎症反應。由於可引發"敗血症症候群",一種全身性難以控制的炎症反應,革蘭氏陰性菌全身性感染以高死亡率著稱。雖然大家公認革蘭氏陰性細菌感染的免疫反應始於Toll樣受體4對內毒素的識別,但革蘭氏陰性菌血症過程中發生的炎症反應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揭示了一個TRIF(含TIR結構域的誘導β-幹擾素適配器,是一類可響應激活的Toll樣受體的適配器)信號途徑。
  • 揭秘神經細胞入侵前列腺腫瘤的分子機制
    隨後研究人員對小鼠大腦中的神經祖細胞進行了研究,他們提出這些細胞驅動了前列腺腫瘤的新的神經發生並獲得了關鍵支持,研究人員利用特殊技術對特殊大腦區域中的神經祖細胞進行標記來追蹤細胞,結果表明,來自腦下室區域的神經祖細胞可以從大腦中進行遷移並穿過血管,特異性地侵襲前列腺腫瘤。
  • Cell Death Dis:TLR4調節聽覺損傷炎症反應機制
    作為防護性的機制,耳蝸的免疫系統參與了由於聲損傷引發的生理反應。動物實驗表明一些免疫調節因子參與了耳蝸組織的免疫反應,其中包括促炎性因子TNFa、IL-6以及IL-1b,它們能夠促進炎症反應;另外,一些流動性的單核細胞能夠進入耳蝸分化為巨噬細胞發揮功能。耳蝸巨噬細胞參與了耳蝸的炎症反應,死亡細胞的清除以及抗原呈遞過程。儘管我們知道在耳蝸疾病發生過程中不免有免疫系統的介入,但其中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 研究揭示cFLIPL調節炎症反應機制
    研究揭示cFLIPL調節炎症反應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8 22:31:25 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醫學院Alexander Poltorak
  • Diabetes:華人科學家發現AMPK抑制血管炎症分子機制
    2015年4月15日訊 /生物谷BIOON/ -- 近日,來自美國的華人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Diabetes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AMPK抑制炎症過程主要是通過對STAT1信號途徑的抑制實現的,同時這一過程依賴於磷酸酶
  • 治療神經疾病與炎症反應的橋梁:你所不知道的多巴胺
    (inflammasome)是炎症反應過程中的關鍵性調控分子,然而它真的具體作用機制目前研究眼不夠清楚。進一步的免疫共沉澱實驗發現:MARCH7主要與NLRP3蛋白NARCHT以及LRR結構域發生相互作用,DA在生理環境下具有抑制神經炎症等炎性反應的作用。由於DA主要由神經細胞分泌,為了了解DA的這一作用是否有生理學意義,作者研究了DA在神經細胞炎症反應中的作用。
  • Immunity:RIPK1與RIPK3介導細胞炎症反應機制
    有研究表明這些刺激能夠在體外條件下引起細胞的壞死性凋亡,而caspase 8,細胞凋亡的關鍵分子,能夠抑制這一過程的發生。大量研究證明TNF-a的刺激能夠引發細胞壞死性凋亡,其中RIPK3的激活具有關鍵的作用。RIPK3能夠與RIPK1結合形成「壞死性小體」這一結構能夠導致下遊MLKL的激活,後者是細胞裂解與壞死的關鍵調節因子。
  • Immunity:DNA損傷修復酶調節炎症小體激活機制
    2016年7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 (ATM)激酶是一類關鍵的DNA雙鏈損傷修復機制的組成元件。AT患者臨床上會出現炎症反應。最近研究表明ATM的缺失引起的DNA的損傷能夠導致DNA向胞漿中洩露,這一效應會激活胞內的DNA天然免疫感受元件,這也許是AT患者表現出炎症反應的內在機制。事實上,AT患者大多因為嚴重的細菌感染造成的呼吸不暢而死亡。此前的研究表明這些細菌感染主要是由於患者後天免疫反應的缺陷造成的,即ATM的缺陷導致TCR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基因重排發生問題。
  • 研究揭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機制
    新華社武漢8月15日電(記者譚元斌)我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機制,為其臨床治療方案的開發提供了理論參考。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了解到,該所彭珂課題組、肖庚富課題組與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劉瑋團隊合作,通過運用臨床病人樣本轉錄組和定量蛋白質組的多維組學方法,研究了新型蜱傳布尼亞病毒感染的致病機制。他們發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與疾病進程和致死結局高度相關,而新型蜱傳布尼亞病毒感染誘發的線粒體損傷可能與炎症反應的發生有關。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前不久,美國塔夫斯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新的分子機制對於大腦功能的成熟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可用於恢復老年人大腦的可塑性。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是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 Nat Med:I型幹擾素激活轉錄因子AHR介導中樞神經系統炎症反應
    星形膠質細胞的功能受到腦部內外的多種分子的調節,鑑定出這些關鍵的分子對於理解星形膠質細胞的功能有著重要的意義。腸道微生物的代謝產物能夠通過多種方式調節免疫反應,不過,這些分子對於中樞神經系統內的免疫反應有何影響目前研究的還很少。
  •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試想一下去一家你從未去過的咖啡館,你會記得新環境,但當你一次又一次去這家咖啡館的時候,或許很少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記憶,只有改變的東西才會讓你真的難忘,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種長期記憶被調節的分子機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urrent Biology上題為「Ventro-dorsal Hippocampal Pathway Gates Novelty-Induced Contextual
  •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2020年10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試想一下去一家你從未去過的咖啡館,你會記得新環境,但當你一次又一次去這家咖啡館的時候,或許很少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記憶,只有改變的東西才會讓你真的難忘,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種長期記憶被調節的分子機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urrent Biology上題為「Ventro-dorsal Hippocampal
  • 分子「開關」能逆轉小鼠慢性炎症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導,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小鼠體內發現了一種分子「開關」——名為SIRT2的蛋白,它控制著引起身體慢性炎症的免疫機制。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最新研究有望帶來新方法,阻止甚至逆轉人類許多與老化有關的疾病。
  • 拮抗炎症表型決定腫瘤的命運和治療反應
    拮抗炎症表型決定腫瘤的命運和治療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3 16:44:30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Santiago Zelenay研究組發現,拮抗炎症表型決定腫瘤的命運以及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的反應。
  • IL-1家族與炎症性疾病
    chenlf@high-med.com IL-1家族 IL-1家族有抗炎和促炎細胞因子,根據共有受體或共受體結合分為三個亞家族:IL-1、IL-18和IL-36。
  • J.Immunology:發現TRIM30負性調控NLRP3炎症小體的激活
    天然免疫反應作為機體防禦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主要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RR來識別病原體編碼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其中Nod樣受體(NLR)是模式識別受體中非常重要的一類。這些受體可以識別不同病原體的分子模式,通過信號轉導誘導許多免疫和炎症基因的表達,從而使機體建立抵禦外界病原體的先天免疫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