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unity:RIPK1與RIPK3介導細胞炎症反應機制

2021-01-20 生物谷

 

2016年7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RIPK1與RIPK3是同源的兩類絲氨酸/蘇氨酸激酶,它們是介導細胞壞死性凋亡的關鍵元件。此外,一系列天然免疫受體,例如TNFR1、IFNR以及TLR等等的激活也會引起RIPK1與RIPK3的激活。有研究表明這些刺激能夠在體外條件下引起細胞的壞死性凋亡,而caspase 8,細胞凋亡的關鍵分子,能夠抑制這一過程的發生。大量研究證明TNF-a的刺激能夠引發細胞壞死性凋亡,其中RIPK3的激活具有關鍵的作用。RIPK3能夠與RIPK1結合形成「壞死性小體」這一結構能夠導致下遊MLKL的激活,後者是細胞裂解與壞死的關鍵調節因子。

與RIPK1、RIPK3引發的細胞死亡信號通路不同,目前有一些研究也表明兩類激酶能夠直接促進炎症信號的激活。在巨噬細胞中,天然免疫受體TLR3與TLR4激活後,如果有Z-vad(caspase激酶抑制劑)的存在,那麼RIPK1、RIPK3以及MLKL的活性將得到釋放。對於天然免疫信號來說,TLR4受到LPS刺激引起的炎性基因的表達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由於RIPK1、RIPK3引起促炎性效應與致死效應本身難以分離,因此促炎性效應同樣值得研究。

針對這一問題,來自美國tufts大學的Alexei Degterev課題組進行了深入研究,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Immunity》雜誌上。

首先,作者對小鼠的BMDM進行刺激,在此基礎上通過Z-VAD抑制了caspase激酶的活性。通過檢測,作者發現這一處理能夠有效激活RIPK1與RIPK3的活性。而兩類激酶的激活能夠引發下遊多種炎性基因的表達。此外,作者同樣檢測到了細胞壞死性凋亡的發生。

由於TLR4的二聚化能夠招募胞內的TRIF以及MyD88,從而啟動下遊的信號。Trif本身能夠與RIPK1以及RIPK3結合。為了研究兩類激酶引發的炎性基因的表達是否需要依賴Trif的參與,作者分別使用Pam3CSK4(只招募MyD88)以及poly(I:C)(只招募Trif)進行刺激。結果顯示:caspase的抑制訥訥夠提高LPS以及Poly(I:c)引起的細胞因子的釋放,然而Pam3CSK4的刺激卻沒有上述效應。這一結果表明RIPK1與RIPK3特異性的依賴Trif結合蛋白。

進一步,作者抑制了MLKL的活性,使得RIPK激酶激活後引發的細胞壞死性凋亡通路阻斷。結果表明,MLKL活性的抑制並不會阻斷促炎性因子的表達。這一結果表明RIPK激酶引發的促炎性反應並不依賴細胞壞死信號通路。之後,作者證明了NF-kB參與了RIPK激酶引發的促炎性因子的表達。

最後,作者通過體內試驗證明LPS引起的促炎性反應需要RIPK1以及RIPK3的存在,但並不依賴MLKL蛋白。(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DOI: http://dx.doi.org/10.1016/j.immuni.2016.06.007

PMC:

PMID:

RIPK1 and RIPK3 Kinases Promote Cell-Death-Independent Inflammation by Toll-like Receptor 4

Malek Najjar, Danish Saleh, Matija Zelic, Shoko Nogusa, Saumil Shah, Albert Tai, Joshua N. Finger, Apostolos Polykratis, Peter J. Gough, John Bertin, Michael J. Whalen, Manolis Pasparakis, Siddharth Balachandran, Michelle Kelliher, Alexander Poltorak, Alexei Degterev

Macrophages are a crucial component of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in sensing pathogens and promoting local and systemic inflammation. RIPK1 and RIPK3 are homologous kinases, previously linked to activation of necroptotic death. In this study, we have described roles for these kinases as master regulators of pro-inflammatory gene expression 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independent of their well-documented cell death functions. In primary macrophages, this regulation was elicited in the absence of caspase-8 activity, required the adaptor molecule TRIF, and proceeded in a cell autonomous manner. RIPK1 and RIPK3 kinases promoted sustained activation of Erk, cFos, and NF-κB, which were required for inflammatory changes. Utilizing genetic and pharmacologic tools, we showed that RIPK1 and RIPK3 account for acute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in vivo; notably, this regulation did not require exogenous manipulation of caspases. These findings identified a new pharmacologically accessible pathway that may be relevant to inflammatory pathologies.

相關焦點

  • Ptpn6抑制caspase-8和Ripk3/Mlkl依賴性炎症
    Ptpn6抑制caspase-8和Ripk3/Mlkl依賴性炎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10 14:49:07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Ben A.
  • Immunity:DNA損傷修復酶調節炎症小體激活機制
    2016年7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 (ATM)激酶是一類關鍵的DNA雙鏈損傷修復機制的組成元件。AT患者臨床上會出現炎症反應。最近研究表明ATM的缺失引起的DNA的損傷能夠導致DNA向胞漿中洩露,這一效應會激活胞內的DNA天然免疫感受元件,這也許是AT患者表現出炎症反應的內在機制。事實上,AT患者大多因為嚴重的細菌感染造成的呼吸不暢而死亡。此前的研究表明這些細菌感染主要是由於患者後天免疫反應的缺陷造成的,即ATM的缺陷導致TCR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基因重排發生問題。
  • 拮抗炎症表型決定腫瘤的命運和治療反應
    拮抗炎症表型決定腫瘤的命運和治療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3 16:44:30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Santiago Zelenay研究組發現,拮抗炎症表型決定腫瘤的命運以及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的反應。
  • 研究揭示cFLIPL調節炎症反應機制
    研究揭示cFLIPL調節炎症反應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8 22:31:25 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醫學院Alexander Poltorak
  • 研究揭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機制
    新華社武漢8月15日電(記者譚元斌)我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機制,為其臨床治療方案的開發提供了理論參考。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了解到,該所彭珂課題組、肖庚富課題組與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劉瑋團隊合作,通過運用臨床病人樣本轉錄組和定量蛋白質組的多維組學方法,研究了新型蜱傳布尼亞病毒感染的致病機制。他們發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與疾病進程和致死結局高度相關,而新型蜱傳布尼亞病毒感染誘發的線粒體損傷可能與炎症反應的發生有關。
  • Cell:革蘭氏陰性菌誘發炎症反應機制新解
    7月20日,Cell雜誌在線報導,革蘭氏陰性菌感染通過TRIF信號途徑激活NLRP3炎症小體,誘導炎症反應。由於可引發"敗血症症候群",一種全身性難以控制的炎症反應,革蘭氏陰性菌全身性感染以高死亡率著稱。雖然大家公認革蘭氏陰性細菌感染的免疫反應始於Toll樣受體4對內毒素的識別,但革蘭氏陰性菌血症過程中發生的炎症反應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揭示了一個TRIF(含TIR結構域的誘導β-幹擾素適配器,是一類可響應激活的Toll樣受體的適配器)信號途徑。
  • Cell Death Dis:TLR4調節聽覺損傷炎症反應機制
    作為防護性的機制,耳蝸的免疫系統參與了由於聲損傷引發的生理反應。動物實驗表明一些免疫調節因子參與了耳蝸組織的免疫反應,其中包括促炎性因子TNFa、IL-6以及IL-1b,它們能夠促進炎症反應;另外,一些流動性的單核細胞能夠進入耳蝸分化為巨噬細胞發揮功能。耳蝸巨噬細胞參與了耳蝸的炎症反應,死亡細胞的清除以及抗原呈遞過程。儘管我們知道在耳蝸疾病發生過程中不免有免疫系統的介入,但其中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 J Exp Med:大腦炎症反應的分子機制
    然而,大腦炎症反應的發生、維持以及其對於上述疾病的發生有哪些影響目前並不清楚。不過,最近來自北卡醫學院的研究者們找到了重要的線索。之後,他們發現LPC能夠啟動小鼠免疫細胞的炎症反應,該過程需要受到NLRP3以及NLRC4兩類蛋白的參與。
  • Nature|進餐後誘發腹痛反應的機制
    撰文 | Qi全球高達20%的人會在飯後出現胃腸道症狀,但潛在機制在很大程度上仍不為人所知。黏膜免疫系統通過口服免疫耐受性(oral tolerance),即對口服抗原的細胞和體液反應的積極抑制,從而對病原體和無害的共生菌或食物抗原提供一個平衡的反應,以限制不必要的炎症和伴隨的組織損傷發生【1, 2】。
  • Immuity:整合素分子介導Treg細胞在炎症反應中的活性
    2015年5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調節性T細胞(Treg)是一類特異性表達FoxP3,具有特殊功能的CD4+T細胞亞群,它對於抑制有害的T細胞反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在T細胞穩態調節過程中的作用,以及在炎症反應過程中為何作用受限的具體原因至今不清楚
  • 科學家總結HIF在免疫和炎症中的作用
    科學家總結HIF在免疫和炎症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8 15:51:03 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Anne F.
  • Immunity:NK B 細胞調節天然淋巴細胞抗感染機制
    天然淋巴細胞,包括NK細胞與最近鑑定出來的ILC(defined innate lymphoid cells)等對於天然免疫反應具有重要的作用。這些天然免疫細胞存在於宿主的不同組織,在組織損傷,感染以及炎症反應中起到了最初的保護作用。此外,天然淋巴細胞分泌的一系列細胞因子既是其主要的效應手段,同時也能夠幫助激活後天免疫反應。ILC是一類不同於T/B細胞的淋巴細胞亞群。
  • 氮芥在表皮損傷中的炎症反應機制
    文章信息1.研究背景轉錄因子激活蛋白(AP)-1可在氮芥(NM)損傷的小鼠皮膚中激活,並且有可能參與了炎症反應。 AP-1由Fos(c-Fos,Fos-B,Fra-1和Fra-2)和Jun(c-Jun,JunB和JunD)家族成員的同型或異型二聚體組成,關於它們的表達,位置和功能等相關信息尚不清楚。
  • 研究揭示FADD和Caspase-8調節腸道穩態和炎症的機制
    研究揭示FADD和Caspase-8調節腸道穩態和炎症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 13:31:13 近日,德國科隆大學Manolis Pasparakis研究團隊發現
  • 王海軍老師RIP知識點講解
    1.周期更新:30s,每隔30s將自身全部路由信息發送給鄰居2.老化時間:180s,如果某條路由在180s內一直沒有被更新,則將該路由的度量值設置為16跳,從IP路由表中刪除,但是RIP資料庫中仍然存在3.垃圾清除時間:120s,如果路由設置為16跳開始計時,在之後的120s內仍未接收到該路由,則將該路由徹底刪除RIP避免環路的機制
  • 柳葉刀-風溼病學 | 探索COVID-19過度炎症反應
    在一篇相關評論中,作者指出,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感染引發的宿主反應存在異質性,且與患者迥然不同的臨床結局有關。這項研究可促進後續研究深入了解該異質性的潛在機制,並探尋合適的治療幹預措施。儘管COVID-19重症感染病例中多種細胞因子升高,但其炎症模式和機制仍不清楚[1]。
  • Immunity:肺臟天然淋巴細胞再生機制
    ILC駐留在各種組織中,它們與許多免疫和非免疫細胞類型相互作用,並有助於免疫監視,激活炎症反應,組織穩態,修復和屏障功能。它們存在於骨髓,次級淋巴器官(例如淋巴結),以及存在於具有黏膜屏障的非淋巴組織(例如肺或小腸)中。ILC群體的大小和亞組組成在器官之間變化,並且在免疫攻擊過程中可能發生動態變化。
  • Nat Med:I型幹擾素激活轉錄因子AHR介導中樞神經系統炎症反應
    腸道微生物的代謝產物能夠通過多種方式調節免疫反應,不過,這些分子對於中樞神經系統內的免疫反應有何影響目前研究的還很少。針對以上問題,來自哈佛醫學院的Francisco J Quintana課題組進行了深入研究,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nature medicine》雜誌上。首先,作者對小鼠進行MOG35–55的注射,誘導其產生腦膜炎。
  • 一文總結:卒中腦損傷的血栓炎症機制
    血栓和炎症途徑是缺血性腦損傷重要的病理生理機制。血小板粘附缺血性血管病變處並被活化,增加繼發性血栓形成事件風險。與此同時,腦缺血引起強烈的炎症反應,涉及細胞粘附分子和細胞因子上調、多個白細胞亞群的粘附、激活和遷移。
  • 發現植物免疫反應中促進細胞存活的分子機制
    immunity, PTI) 和效應分子引發的免疫反應 (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ETI)。如果沒有對抗機制,ETI引發PCD可以擴散到未感染的組織,嚴重損害植物生存【2】。水楊酸 (SA) 介導的系統獲得性抗性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 就是這樣一種對抗機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