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道均值不等式題目,個個都值得細細琢磨一遍,高中數學專題

2021-01-09 孫老師數學

9道均值不等式題目,個個都值得細細琢磨一遍,高中數學_高考數學專題。使用均值不等式時,不論何種情況,「=」成立的條件一定要計算或者驗證。

本頁結尾處附有本專題答案。

第01題:考查均值不等式中等號成立的條件。

第02題:注意理解「恆成立」和「取值範圍」的區別。

第03題:考查如何更快地從幾個代數式中找出最大的那一個。

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學習數學,我在功眾號「愛做數學題」中把所有發布的課程和專題按照課本順序進行了分類整理。

第04題:體會湊均值不等式的方法。

第05題:當兩個數都是負數時如何使用均值不等式。

第06題:使用均值不等式證明不等式。

第07題

第08題:如何湊出均值不等式的提高題型。

第09題:理解本題與上題的區別。

高中、高考、基礎、提高、真題講解,專題解析;加油

專題答案:

1、1;2、2;3、B;4、7;5、3;6、略;7、略;8、9;9、A

相關焦點

  • 高中數學:均值定理、均值不等式的證明及應用
    基本不等式,若a>b>0,m>0,則;若a,b同號且a>b,則。2. 均值不等式:兩個正數的均值不等式:,變形式:,等。3.典型例題知識點一: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例1:已知且滿足,求的最小值。分析:利用,構造均值不等式。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即(1)要求各數均為正數;(2)要求「和」或「積」為定值;(3)要注意是否具備等號成立的條件。
  • 2021國考均值不等式解決行測極值問題
    國考行測數量關係答題技巧:國家公務員考試網提供2021國考行測數量關係答題技巧、數學運算、數字推理、數學公式等數量關係答題技巧。本文整理2021國考均值不等式解決行測極值問題。而大家在做這部分題目時,由於題目難度相對較大,很多同學往往耗費很長時間,而正確率卻得不到保證,進而會影響到整套行測試卷的完成。如何能用較短的時間做對這部分的題目一直都是各位考生的痛點。其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對於數量關係題目的考點掌握不太好。今天中公教育就和大家來學習一下數量關係中的極值問題當中的一個考點:均值不等式。
  • 不等式-均值不等式
    基礎篇本文章對成績較為基礎的高中學生會有很大幫助,希望看到的家長朋友們能讓孩子們看一看.均值不等式:變形:使用條件:一正:兩個正數二定:兩個正數的和或積為定值(常數)三相等:等號成立的條件必須能找到具體值(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一正二定」學生一般能把握,「三相等」往往會被學生忽略而出錯)關鍵詞:兩個正數的和或積為定值(常數),求另外兩個數的和或積的最值
  • 2021國考行測數量關係解題技巧—均值不等式
    在每年的各類考試中,極值問題都是常考的一類題目,極值問題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一類題目,只要掌握基本公式和結論。就能快速解題,下面中公教育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極值問題當中的一類問題—均值不等式。什麼是均值不等式定理1:若a、b是實數,則
  • 均值不等式解決行測極值問題
    而大家在做這部分題目時,由於題目難度相對較大,很多同學往往耗費很長時間,而正確率卻得不到保證,進而會影響到整套行測試卷的完成。如何能用較短的時間做對這部分的題目一直都是各位考生的痛點。其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對於數量關係題目的考點掌握不太好。今天中公教育就和大家來學習一下數量關係中的極值問題當中的一個考點:均值不等式。
  • 新高一數學第一次月考中均值不等式問題常見錯誤
    新高一開學一個月,高中數學就開始出現了一部分學生學習困難的情況,其中不等式的理解與應用是高中生學習數學中較難攻克的重難點,下面我們就此知識點展開論述和講解。基本不等式經常表述為:兩個正實數的算術平均數大於或等於它們的幾何平均數。實際上這是均值不等式的簡化版本。
  • 行測指導:你認識均值不等式嗎?
    在公務員考試行測試題中,有一類考點往往會被各位考生忽略,那就是均值不等式,他在考試中出現的頻率較高,但其實掌握起來非常簡單,中公教育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什麼叫均值不等式。和定,差小,積大;積定,差小,和小。而這兩個結論就是我們拿均值不等式做題的關鍵。
  • 高中數學丨用對數均值不等式方法解決一類導數問題(附專題訓練)
    函數與導數結合的綜合問題,是歷年高考的熱點問題也是難點問題,第二問不等式證明更讓許多學生無從下手 .本文以近幾年一類高考題為例,通過數形結合的思想,探究題目中不等式的幾何意義,結合對數均值不等式,進行推理運算,進而證明命題 .
  • 2020北京公務員考試行測數量關係:均值不等式求極值
    推薦>>>北京公務員考試行測數量關係/數學運算解題技巧匯總行測數量關係答題技巧:2020北京公務員考試行測數量關係解題技巧,包括數學運算、數字推理、數學公式等數量關係模塊寶典。本文整理2020北京公務員考試行測數量關係:均值不等式求極值。
  • 2021國考淺談行測均值不等式問題
    均值不等式問題屬於極值問題當中的一種,在考試過程中會時有出現,這一類問題規律性較強,如果可以熟練掌握,在考試當中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今天中公教育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均值不等式在數量關係當中的運用。一、認識均值不等式
  • 不等式專題之二元條件最值中的拉格朗日乘數法
    在均值不等式專題中有一類求最值的題目,題目給出了關於x,y的一個二元等式,讓求一個關於x,y式子的最值,此類問題的解法在高中階段一般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利用等式關係,將目標式子轉化為求一元最值,另一種是根據所求式子,並對其變形,結合條件最後轉化為關於x,y的基本等式,第一種方法很直接
  • 高中數學必考!基本不等式知識點總結,提分必備,建議列印
    不等式是高考的重要內容之一,高考必考,它所考查的重點是不等式的證明、絕對值不等式的解法以及數學歸納法在不等式中的應用等.命題的熱點是絕對值不等式的解法,以及絕對值不等式與函數的綜合問題的求解.本部分命題形式單一、穩定,是三道選考題目中最易得分的,所以可重點突破。
  • 探尋行測均值不等式的奧秘
    數量關係是行測考試中讓大家比較頭疼的科目,但其實數量關係也有一些比較好做的題型,比如均值不等式。接下來就由中公教育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解決均值不等式這類題型的方法,從而讓大家對這類題型有進一步的認識。一、均值不等式的含義:二、均值不等式的結論:1、和一定,若且唯若兩數相等時,乘積最大;2、積一定,若且唯若兩數相等時,和最小;總結:和或積一定時,若且唯若兩數相等時有最值。
  • 導數切線題,10個高三學生,只有1個過程全對
    高考數學,導數切線題,10個高三學生,只有1個過程全對。題目內容:已知P是曲線y=m/(e^x+1)上一動點,曲線在點P處的切線的傾斜角的取值範圍是[3π/4,π),求實數m的值。考查知識:1、導數的幾何意義;2、均值不等式。
  • 高中數學大題題目類型有哪些?高中數學大題解題技巧匯總!
    數學可以說是高中生最重要的科目之一,不過高中數學有許多的大題題目類型,而且它們的求解思路也不同,不過在解題的時候,對於某些特殊情形的討論,卻很容易被忽略掉,也就是在轉化的過程中,沒有注意轉化的等價性,所以會經常出現錯誤,高中數學大題題目看起來比較難,但是通過多年的數學積累和經驗總結
  • 人教版:高中數學《不等式》章節測試卷,學完過一遍知識點全掌握
    在高中數學中,雖然不等式專題的知識點很少單獨考,但這並不意味不等式不重要,在高考中依然是重點。主要因為是因為不等式的應用實在是太廣泛了,比如在求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的時候,求各類題目的取值範圍的時候,計算概率的時候,都會運用到不等式的知識點去解題,雖然是選講專題,但正式由於不等式的重要性,許多老師就當作必修一樣要求學生去掌握。
  • 高中數學創新微練—基本不等式的綜合應用
    基本不等式應用是高中數學一種重要的「手法」,它在求函數最值、不等式恆成立或存在中求參數範圍、不等式證明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應用。特別是兩個正數的基本不等式是高考必考內容,它涉及到的數學思想方法同學們必須掌握。一、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 高中物理想要成績好?1000道經典題目務必要做一遍,快珍藏
    1000道高中物理經典題目,很多考題均出自這,務必要做一遍升入高中後,物理所學的知識相比初中難了不少,很多原本在初中物理成績好的學生,成績都有可能逐步下降,更別說原本初中物理基礎都沒打好的同學。當然,做題不能盲目,要有針對性,只有針對自己的薄弱點來將其攻克,才能每天進步一點,很多同學在做題時,也僅僅只是做了,錯了的也不向同學或老師尋求幫助將其搞懂以免再錯。因此,老師這裡建議,同學們都應該準備一個錯題本,每次自己沒做對的題,將其抄寫下來,並將其中的知識點寫上,這樣在考試時,也能更好的複習。
  • 其實是運用均值不等式
    根據均值不等式建立不等式將上述三角形的面積和已知條件建立而得出的式子(8-3c^2)^2+16S^2=4a^2b^2化成只有邊c和三角形面積S的形式,只需要根據均值不等式即可。有(8-3c^2)^2+16S^2=4a^2b^2≤(a^2+b^2)^2=(8-2c^2)^2,整理16S^2≤c^2(16-5c^2),若且唯若a^2=b^2時成立。
  • 高中物理競賽典型例題精講——傾斜傳送帶運砂最小力矩
    本期題目雖然在思路分析和解題方法上都比較經典,但在求解過程中,還是有些新穎的東西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與領會,本期題目在解題過程中用到了高中數學中一個選修的內容,但是絕大多數同學應該都對這個內容比較了解,在高考數學中這個知識點也是經常考查的內容之一,關鍵就在於同學們能不能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物理解題過程中,很多同學在物理解題過程中,總感覺物理解題與數學解題完全不是一回事,強行的將數學與物理學完全的割裂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