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凜
曾有課題組做過一次調查,發現我國餐飲食物浪費量約為每年1700萬-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這個數字的背後,還意味著大量水、能源、土地以及生產資料等資源的無效消耗,以及增加水體汙染、土壤汙染、溫室氣體排放等額外的環境負荷。
近年來,我市通過清理整頓「舌尖上的浪費」、遏制公款消費等各種違紀違法現象,再到發起「光碟行動」,使得餐飲食物浪費現象有所改觀。但浪費食物現象依然在一些場合存在。比如部分商務宴請,「甲方」仍然會覺得「點多些」才顯誠意、吃不完的打包是「丟面子」;還有人在食堂打餐時,先是各種菜品全收,吃不完再統統倒掉。
民以食為天,文明的飲食方式也是一個城市文明的縮影,更體現了中華民族尊重勞動、珍惜糧食、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特別是今年以來,全球多地接連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蝗災、洪災等災害,糧食安全問題再次給我們敲響警鐘。
因此,對於浪費食物的現象,還需針對性地運用各種社會力量進行監督,對那些講排場、比闊氣造成餐飲浪費嚴重的單位和個人,要採取多種手段進行曝光,讓文明用餐理念深入每個人心中。
記者手記
【來源:株洲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