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創始人、CEO周源
「國宴為什麼要以淮揚菜為主」「山東的GDP這麼高為什麼還被說窮」「人體有哪些致命部位」……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各樣需要解答的問題,在網上有這麼一個平臺,各行各業的人匯聚於此,通過探討或學術或有趣的話題,進行知識互動與分享,即使是天體物理、流體力學、種豬育成等小眾領域的知識,也能在這裡找到答案。這便是知乎。
第四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將於12月3日~5日在浙江省烏鎮舉行,知乎創始人、CEO周源作為嘉賓受邀出席本次大會的「分享經濟:創新與治理」論壇。我國分享經濟的體量與規模,在世界都是領先的。而知識技能分享,在分享經濟所涉及的諸多領域之中,已然成為當下最為活躍的創新領域之一。一手打造了知乎這個全新的網際網路知識平臺,周源將為本次論壇帶來哪些睿智見解?記者提前進行了專訪。
說起創立知乎的初衷,周源表示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讓知識更依賴網絡去生產和傳播。而現代社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高度專業化分工,人們獲取知識的需求又變得無處不在。
「我們相信每個人腦海中都蘊藏著其他人所不知道、但又十分需要的知識、經驗、見解;所以我們通過促進知識的生產和連接,幫助知識消費者更便捷地獲取知識。而掌握知識的人,也可以通過知識的分享,增加個人的聲望和影響力,甚至獲得報酬。」周源說。
2011年月26日,知乎網址正式上線運營。不久,這個開放共享的知識平臺得到了李開復的投資,自此開始迅速發展。幾年下來,知乎產生了1900萬個問題、7100萬個回答和25萬個大型話題,每天平均有近3000萬活躍用戶在這裡生產和消費知識。
「過去,知識的基礎設施是線下的學校,知識僅限於老師等特定人群手裡。未來,知乎這樣的知識平臺有可能成為新一代的知識基礎設施,人人可以分享自己專業領域的看法,人人都可以獲取各種各樣的知識。」周源告訴記者。
周源認為,隨著海量的內容數據在平臺聚集,巨大的知識網絡日漸形成,需要用網際網路技術對這些數據進行加工,預測用戶對內容的偏好以及對內容的潛在需要,將用戶所需要的內容更高效、智能地呈現。
據悉,知乎已經通過使用機器學習技術,來挖掘平臺上海量數據的價值,幫助構建優質內容生產和消費閉環,輔助進行更高效的平臺運營。藉助機器學習,知乎通過用戶畫像對用戶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認知,基於此去做個性化的策略。
「比如知乎現在有非常多碎片化的,非結構化的內容,把其中的信息和觀點抽取和組織出來,構建一個更加智能、高效的結構化接口,可以把相關知識更有效地展示給用戶。」周源表示,為用戶降低信息的篩選成本、讓信息更可靠是建設可信網際網路的關鍵,也是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的可行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