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醫教授:編輯CCR5基因並不能抗愛滋病!寶寶健康出生 母嬰阻斷更靠譜

2021-01-17 上遊新聞

12-01 07:21:41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活動現場,涪陵二中的學生舉起宣傳的符號紅絲帶。

今(12月1日)天是第31個「世界愛滋病日」。在「世界愛滋病日」前夕,「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的新聞已刷屏多日。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黃文祥教授介紹,編輯CCR5基因並不能讓嬰兒對HIV病毒天然免疫,相反CCR5是人體正常的基因,除了基因編輯技術本身存在潛在風險,CCR5基因缺失也將帶來不確定的健康風險。而愛滋病感染者只要接受正規的母嬰阻斷治療,就可以實現接近100%的阻斷,從而生育健康寶寶。

防控愛滋病得力 

母嬰傳播率處歷史最低水平

黃文祥教授介紹,愛滋病的醫學全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體並破壞人體免疫功能的疾病。HIV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CD4 T淋巴細胞作為主要攻擊目標,大量破壞該細胞,使人體喪失免疫功能,從而易於感染各種疾病。因此,愛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傳染病,若不治療,感染者最終將死於嚴重感染或腫瘤。

愛滋病的傳播途徑有三個:血液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在我國,母嬰傳播是兒童愛滋病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徑,在愛滋病病毒感染兒童中,90%以上是由母嬰傳播獲得。在未採取幹預措施的情況下,我國部分愛滋病病毒高流行區的愛滋病母嬰傳播率約為35%。

根據國家衛健委11月2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愛滋病防控政策日益完善,母嬰傳播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實施預防愛滋病母嬰傳播工作全覆蓋,愛滋病母嬰傳播率從2012年的7.1%下降至2017年的4.9%,處於歷史最低水平。

備孕前診斷治療 

目前可實現接近100%阻斷

黃文祥教授介紹,如果母親感染了HIV,她在孕期、分娩時和母乳餵養時都有可能傳染給孩子。愛滋病母嬰阻斷,是指為HIV感染孕產婦及其嬰幼兒提供抗病毒治療、安全分娩、人工餵養指導等一系列服務措施,從而使得愛滋病母嬰垂直傳播機率最大可能降低的醫療治療措施。

中國從2003年開始進行HIV母嬰阻斷工作,隨著國家「四免一關懷」政策出臺,其中包含了母嬰阻斷的免費政策,為感染愛滋病病毒的孕婦提供免費母嬰阻斷藥物及嬰兒檢測試劑,從而大大降低了母嬰垂直傳播的概率。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目前,母嬰傳播已可實現阻斷,黃文祥教授介紹,「如果備孕前就能明確診斷,進行抗病毒治療,讓病毒控制在一個很低的值(檢測值以下),可以實現接近100%的阻斷。」

堅持抗病毒治療 

HIV感染者也可生健康寶寶

黃文祥教授介紹,無論是男方或女方感染HIV病毒,想生一個健康的寶寶,都可以實現HIV感染阻斷。

《愛滋病診療指南》也作了「儘早服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幹預+安全助產+產後餵養」全面指導。

如果感染者為女性,指南推薦,對於所有HIV陽性的孕婦均應進行抗病毒治療,無論病毒載量高低和CD4水平如何,如果需要,應根據患者的情況調整已有的抗病毒治療方案。無論感染HIV的女性處在疾病的哪一個階段,在妊娠期、分娩期和哺乳期均應接受抗病毒治療。具體來說,抗病毒治療多數從妊娠14周開始。如果不小心懷上了寶寶,也可以通過藥物來做母嬰阻斷,且阻斷的成功率較高。

如果感染者為男性,同樣應持續服用抗病毒藥物,令體內病毒數量降到一個很低的水平。另外,還可以檢查精子中是否含有HIV病毒,並通過「洗滌」的方法減少攜帶HIV病毒的可能性。

早發現+早治療 

愛滋病人也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據中國疾控中心、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世界衛生組織聯合評估,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估計存活愛滋病感染者約125萬例。截至2018年9月底,全國報告存活感染者85.0萬例,死亡26.2萬例。估計新發感染者每年8萬例左右。全人群感染率約為9.0/萬。參照國際標準,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愛滋病疫情處於低流行水平,但疫情分布不平衡。

性傳播是主要傳播途徑,2017年報告的愛滋病感染者中經異性性傳播佔比為69.6%,男性同性性傳播為25.5%。

截至2017年12月31日,重慶共報告現存活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愛滋病病人37948例(其中感染者23973例,病人13975例),報告死亡9156例。

黃文祥教授介紹,2017年新報告病例中,經性途徑傳播者達95%以上。今年我國宣傳活動的主題是「主動檢測,知艾防艾,共享健康」。

遠離愛滋病,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採取安全性行為。其次,高危人群應長期口服抗病毒藥物進行「暴露前預防」,或者在長期口服抗病毒藥物的同時,使用外用抗病毒藥物進行預防,也能阻斷愛滋病經性途徑的傳播。如果不慎接觸到愛滋病人的血液、體液,有感染的風險,根據「暴露」的不同方式,也有一系列的預防方法。

如果大家能主動進行HIV檢測,早發現,早治療,愛滋病人仍然可以生活得很好,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結婚,生健康的寶寶。

熱點透視>>


愛滋病防治7大認知誤區

誤區1 感染HIV就是愛滋病患者?

答案:不是

解釋:HIV即愛滋病毒,而愛滋病指的是愛滋病毒感染的最後階段。人體在感染愛滋病毒2-10年甚至更久後,因為免疫系統受到毀滅性破壞,出現機會性感染或腫瘤才定義為愛滋病。

誤區2 蚊蟲叮咬會傳播HIV?

答案:不會

解釋:愛滋病的傳播只有三條途徑:性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

脫離人體的愛滋病毒很脆弱,因此以下日常行為不會傳染HIV:

握手、擁抱、親吻等禮節性接觸;

使用公共設施,如廁所、遊泳池、浴池、公共汽車等;

蚊子、蒼蠅、蟑螂等昆蟲叮咬。

誤區3 HIV感染者不能要孩子?

答案:不是

解釋:研究表明,有效的幹預措施能使愛滋病母嬰傳播率降低到5%以下,在部分發達國家,愛滋病母嬰傳播率已降至2%以下。感染HIV的孕婦如果與醫生積極配合,採用正確的藥物和治療,幫助胎兒抵禦HIV,可以有效降低病毒的傳遞。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愛滋病毒感染者用母乳哺育可能會將HIV傳染給孩子。

誤區4 一旦感染愛滋病毒,就會時日不多?

答案:不對

解釋:愛滋病是一種可防可治的慢性、致死性、傳染性疾病,不同的愛滋病感染者存活時間不同。科學研究表明,及早檢測並發現HIV感染,在醫生指導下及時使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可防止病毒複製,降低感染者血液中的病毒數量,減緩疾病發展,延緩發病時間,延長壽命;當CD4免疫細胞保持在正常水平時,可以達到和未感染者相同的預期壽命。

誤區5 安全套能防止HIV感染?

答案:不一定

解釋: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男用乳膠安全套對愛滋病毒及其它性傳播感染的防護率達85%以上。目前為止,堅持在每次發生性行為時全程、正確地使用質量好、正規廠家生產的安全套,仍然是預防經性途徑感染愛滋病的最有效方法。

誤區6 判定是否感染HIV,自檢即可?

答案:不對

解釋:自檢結果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主要有檢測試劑的質量(是否為正規產品,是否在有效期內等),自檢者是否操作規範、採樣完整,檢測結果判讀的時間和準確性,試劑的存放條件(溫度、溼度等)。

因此,自檢結束後,無論陰性還是陽性結果,都應到疾控中心或是相關社會組織進一步諮詢和檢測。

誤區7 沒有任何症狀,用不著治療?

答案:不對

解釋:早一點開始使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可以提前保護免疫功能,抑制疾病的進展,預防機會性感染的發生。治療越晚,免疫功能受損越嚴重,恢復的可能性就越小。除了損傷免疫功能,HIV病毒可引起心血管疾病,HIV相關的腎病、腫瘤、神經認知障礙等等,這些問題通常在感染HIV的同時就悄然發生了。早期治療可成功抑制愛滋病病毒的複製,降低病毒載量,減少病毒對身體各個器官的損傷。

等到出現症狀時再治療可能就晚了!

相關新聞>>

涪陵美心紅酒小鎮 昨開展防「艾」知識宣傳

昨(11月30日)天,涪陵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涪陵美心紅酒小鎮景區開展豐富多彩的防「艾」知識宣傳,讓大家進一步了解愛滋病,正確認識、科學預防愛滋病。

在志願者籤名活動現場,涪陵二中56名學生穿著紅色袖子的T恤站在舞臺上,手拉手連接成「紅絲帶」。他們還和14名留學生拉著超大紅絲帶在景區快閃。整個紅絲帶長30米、寬80釐米。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顧小娟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世界愛滋病日|阻斷「艾」、傳播「愛」,如何預防愛滋病母嬰傳播?
    世界愛滋病日|阻斷「艾」、傳播「愛」,如何預防愛滋病母嬰傳播?中華預防醫學會婦女保健分會 王前 王臨虹攜手防疫抗艾、共擔健康責任12月1日是第33個世界愛滋病日,今年的主題是「攜手防疫抗艾、共擔健康責任」。愛滋病病毒的感染有三類途徑,分別是血液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
  • 專家:對健康胚胎進行CCR5編輯是不理智的,不合倫理
    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在一對雙胞身上動了基因刀,編輯了胎兒身上CCR5基因,以用來免疫愛滋病。這一刀到底是否應該進行?「對健康胚胎進行CCR5編輯是不理智的,不倫理的。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中國人的CCR5是可以完全缺失的。
  • 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出生,這是科幻片還是倫理片? | 愛範兒
    愛滋病是醫學界多年以來渴望攻克的難關,如果有人本身對愛滋病免疫又會怎樣?今天,「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新聞不僅令學術界為之轟動,也在網絡和媒體上引起了巨大爭議。此外,申請表上提及的「佔領整個基因編輯相關治療技術門檻的制高點」、「將是超越 2010 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體外受精技術領域的開創性研究」,又不免讓人懷疑實驗的動機不純。這項技術靠譜嗎?敲除 CCR5 基因就不會得愛滋病了嗎?大量質疑的觀點都提到了「脫靶」一詞,通俗來說,就是把要編輯的基因位置找錯了,嚴重的話會影響其他基因功能。
  • 為什麼說震驚社會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後果不堪設想
    幾乎全網報導,「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出生!,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而CRISPR技術修改ccr5基因是具有遺傳性的,倘若這兩個孩子能夠正常的結婚生育,很難想像他們的下一代、乃至下幾代將會是怎樣的。HIV感染孕婦怎樣生出健康的寶寶?
  • 今天是第33個「世界愛滋病日」,主題是「攜手防疫抗艾、共擔健康...
    今天是第33個「世界愛滋病日」,主題是「攜手防疫抗艾、共擔健康責任」。 今天是第33個「世界愛滋病日」,主題是「攜手防疫抗艾、共擔健康責任」。今天是第33個「世界愛滋病日」,主題是「攜手防疫抗艾、共擔健康責任」。今天是第33個「世界愛滋病日」,主題是「攜手防疫抗艾、共擔健康責任」。
  • B肝母嬰阻斷科普講座...
    前 言 母嬰阻斷,讓那些曾經易感的孩子們,能夠擁有健康的身體,也讓如今越來越多的B肝患者,能夠沒有負擔地享受做媽媽的權利。 8月21日晚,青島市母嬰零傳播工程項目辦公室主任、青島市B肝、梅毒、愛滋病母嬰阻斷專家組成員寧鵬主任在青報生兒育女微信社群內分享了關於「肝炎母嬰阻斷B肝傳播」話題,公益科普,乾貨頗豐,轉需收藏,不容錯過。
  • ...首次:廣醫三院劉見橋教授團隊,將基因編輯技術運用於人類二倍體...
    研究負責人劉見橋教授指出:「雖然植入前遺傳學診斷能很大程度地避免遺傳缺陷兒的出生,但對於部分不能生育正常後代的夫婦(如顯性遺傳病)來說,CRISPR技術就是她們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在符合目前實驗倫理的情況下,CRISPR技術應用於人類二倍體胚胎的基礎實驗能為其對阻斷遺傳性疾病垂直傳播提供更好的參考價值」。
  • 愛滋病能生出健康的小孩嗎?比起基因改造,更安全的方法是
    現在的母嬰阻斷技術已足夠成熟了,它可以幫助愛滋病患者生出一個健康的孩子。作者丨曹公子來源丨醫學界兒科頻道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相信這兩天大家都在社交網絡上看到關於「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新聞。
  • 省婦幼保健院開展預防愛滋病、梅毒和B肝母嬰阻斷宣傳活動
    12月1日,是世界第33個「世界愛滋病日」,遼寧省婦幼保健院、遼寧省婦女兒童醫院聯合遼寧省衛生健康服務中心舉辦預防愛滋病、梅毒和B肝母嬰阻斷宣傳活動。我省自2004年開展預防愛滋病母嬰傳播試點工作以來,逐步建立了政府主導、部門參與、各級醫療保健機構具體實施的預防母嬰傳播防控體系,同時加大預防愛滋病、梅毒和B肝母嬰傳播宣傳活動,呼籲社會各界支持和參與愛滋病防治工作,關愛愛滋病患者,截止到2020年10月底,實現了全省孕產婦檢測愛滋病、梅毒和B肝率100%,B肝感染產婦所生新生兒的B肝免疫球蛋白注射比例為99.95%,標誌著我省預防愛滋病、梅毒和B肝母嬰傳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 北大教授攻克愛滋病?專家稱理論上癌症有可能通過基因編輯治療
    外界認為,這篇研究論文的發表,意味著世界首例通過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的案例由中國科學家完成了。浙江大學醫學院基因組醫學專業祁鳴教授對記者說,基因編輯和基因治療的探索,將為很多重大疾病提供新的治療路徑。
  • 「基因編輯嬰兒」讓世界譁然,這位科學家的底線在哪裡?
    11月26日,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的前一天,一則「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消息引爆網絡,驚動全球。這兩天,「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持續發酵。目前,所有涉事方均已澄清和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試驗的主要負責人)關係。事件經過:2018年11月26日,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雙胞胎姐妹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
  • 【乾貨】HIV陽性家庭,如何生一個健康的寶寶?
    「醫生,能不能直截了當地回答我,像我們這樣的愛滋病患者可以生個健康寶寶嗎?」 這可能是很多陽性患者內心的隱痛。在這裡,可以毫不猶豫地告訴大家,陽性患者,科學幹預是可以生個健康寶寶的!今天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相關的知識點!
  • 基因庫倫理委員會委員:基因編輯技術或誤傷好的基因
    祁鳴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以及附屬邵逸夫醫院的生殖中心教授。作為全國知名的基因學專家,他對轟動醫學界的「世界首例愛滋病免疫基因編輯嬰兒」是怎麼看待的?  祁鳴告訴錢江晚報記者,該項目用到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也被稱為「基因魔剪」,難度很高,在美國目前是被禁止在人類胚胎中使用的。而在中國,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對它禁止或是許可。
  • 基因編輯是什麼意思?它能造成何種影響?
    據人民網11月26日報導,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消息一出,掀起科學界巨大的爭議。
  • 「健康」這是關於愛滋病的最強科普!
    2002年,研究愛滋病的權威期刊《AIDS》報導在未使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的情況下一位感染者從正式進入「愛滋病發病期」算起據以往研究發現這種變異基因只存在於少數北歐人體內此後,醫院又找到6名同時患有愛滋病和白血病的患者並按照相同步驟為他們移植了帶有變異基因的骨髓
  • 基因編輯雙胞胎出生,業內質疑這麼瘋狂的事怎能被允許
    創意製圖/新京報記者 王遠徵11月26日,人民網刊發了一篇《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報導。這一消息震驚了學術界。這一次竟然還讓胎兒出生,在基因行業圈裡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北京大學醫學部遺傳學習副主任黃昱指出,在這件事情上,倫理原則會考慮的問題大致包括三方面:其一,HIV的垂直傳播阻斷是否有其他已驗證的安全方案;如果有就不可以用高風險的選擇;其二,CCR5基因純合缺失是否有其他疾病風險?
  • 大觀區舉辦2020年出生缺陷監測及預防愛滋病、梅毒和B肝母嬰傳播...
    為進一步加強出生缺陷防治水平,提高監測工作質量、及時落實國家《預防愛滋病、梅毒和B肝母嬰傳播工作規範(2020年版)》,12月31日,大觀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舉辦了2020年出生缺陷監測及預防愛滋病、梅毒和B肝母嬰傳播項目培訓班。
  • 臨床專家:基因編輯做人體實驗 危害不明太不謹慎
    這是人體實驗,副作用不明,太不謹慎  臨床專家們是怎麼看待世界首例愛滋病免疫基因編輯嬰兒的
  • 安慶婦計中心:攜手防疫抗艾 共擔健康責任
    國務院防治愛滋病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在日前下發的關於做好「世界愛滋病日」主題活動的通知中明確,今年我國宣傳活動主題是「攜手防疫抗艾 共擔健康責任」(英文主題為「Global solidarity, shared responsibility」),旨在強調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加強團結協作,強化壓實政府、部門、社會和個人「四方責任」,攜手應對新冠肺炎、愛滋病等全球範圍內重大傳染病挑戰,共同抗擊愛滋病
  • 世界首例:北大教授以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
    基因編輯技術能做什麼?答案有很多。北大教授鄧宏魁把基因編輯變成了可以治療愛滋病的工具。從實驗到臨床、從原理到實踐,數年的努力後,世界首例通過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的案例初步報導。愛滋病之所以成為人類健康的「殺手」,是因為HIV病毒會識別並摧毀人體T細胞。而病毒是怎麼「認出」T細胞的呢?不是因為它「看得到」,而是由於T細胞表面「特異性受體」的存在。1996年,愛滋病研究領域取得了裡程碑式進展:HIV病毒入侵T細胞的主要共受體CCR5被發現(鄧宏魁教授是主要發現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