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對健康胚胎進行CCR5編輯是不理智的,不合倫理

2021-01-17 第一財經

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在一對雙胞身上動了基因刀,編輯了胎兒身上CCR5基因,以用來免疫愛滋病。這一刀到底是否應該進行?

「對健康胚胎進行CCR5編輯是不理智的,不倫理的。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中國人的CCR5是可以完全缺失的。CCR5對人體免疫細胞的功能是重要的,CCR5編輯不能保證100%不出錯之前,是不可以用於人的。HIV感染的父親和健康的母親,可以生個健康的孩子,根本無需進行CCR5編輯。」清華大學愛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林琦對第一財經表示。

據人民網11月26日報導,深圳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出生後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

賀建奎介紹,這次基因手術修改的是CCR5基因,而CCR5基因是HIV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此前資料顯示。北歐人群約10%的人天然存在CCR5基因缺失。擁有這種突變的人,能夠關閉致病力最強的HIV病毒感染大門,即能天然免疫HIV病毒。

這個實驗始於2017年3月,截止到2019年3月。從《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申請書》描述可以看出,此研究擬採用CRISPR-Cas9技術對胚胎進行編輯,通過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和孕期全方位檢測可以獲得具有CCR5基因編輯的個體,使嬰兒從植入母親子宮之前就獲得了抗擊霍亂、天花或愛滋病的能力。

CCR5不缺失就不能生出健康的孩子嗎?

在23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副局長王斌介紹,愛滋病的母嬰傳播率達到了歷史最低水平:愛滋病母嬰傳播率從2012年的7.1%下降至2017年的4.9%,處於歷史最低水平。到2017年底,感染愛滋病的孕產婦和他們所生兒童的抗病毒治療率都達到了90%以上,母嬰傳播率降到了歷史最低水平。

另外一位愛滋病專家則表示,如果感染愛滋病毒的母親在懷孕期間進行積極藥物抗愛滋病治療,以及拒絕母乳餵養,將很大程度上可以控制母嬰傳播。既然可用這個方式阻斷愛滋病傳播,基因編輯用到胎兒上是需要考慮的,這不僅僅倫理問題,還涉及後續基因變異可能帶來的其他嚴重後果。

張林琦認為,這種實驗是法律面對的新問題。相關部門沒有法律規定,美國和發達國家政府都不支持基因編輯用於人體試驗。

第一財經從天眼查獲悉,進行這個實驗的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其創始人為林玉明,註冊資本4000萬元。

資料顯示,林玉明為和美醫療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是莆田系第二代,他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看好莆系醫院的未來。」

目前和美醫療是和美醫療控股有限公司(01509.HK)在北京、深圳、廣州、重慶等核心城市擁有14家醫院,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是其下屬公司之一。

相關焦點

  • 全球第二例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現身中國
    發表在《輔助生殖與遺傳學期刊》的論文截圖根據研究者介紹,他們進行此項研究的目的是對CRISPR技術在早期人類胚胎的精準基因編輯方面的應用進行評估並制定原則,從而為未來遺傳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可能從2014年4月至9月,研究者從87名志願者那裡收集了213枚三原核受精卵,即原本不能正常發育的人類胚胎細胞。研究者通過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對這些受精卵中的基因ccr5進行編輯,結果發現26個人體胚胎細胞中,僅有4個細胞的基因成功被修飾,基因編輯的脫靶問題突出,表明該技術存在大量瓶頸。此次實驗的所有胚胎在三天後均被銷毀。
  • 臨床專家:基因編輯做人體實驗 危害不明太不謹慎
    臨床專家們是怎麼看待世界首例愛滋病免疫基因編輯嬰兒的?張松英說,她將「中國生殖生物學」微信群裡的觀點做了匯總:  1)基因編輯技術在不能保證100%不出錯(或者脫靶問題)之前,倫理上是不可以用於人的;  2)對健康胚胎進行CCR5編輯是不理智的、不道德的,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中國人的CCR5是可以完全缺失的;  3)CCR5對人體免疫細胞的功能是重要的,基因編輯後續是否產生免疫功能異常或者其他器官功能異常並不可知
  • 為什麼說震驚社會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後果不堪設想
    ,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首先,深圳市衛生計生委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表示,該項試驗進行前並未向該部門報備,正開會研究此事。直接進行人體實驗,只能用瘋狂形容。作為生物醫學科研工作者,堅決反對!強烈譴責!什麼是基因編輯技術?「基因編輯嬰兒」震驚學術界,可能還有人不太清楚基因編輯是怎麼回事,下面快速上一堂科普課。
  • 基因編輯胚胎「治癒」遺傳病?
    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期刊《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上發表,證實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讓科學家對人類的DNA進行定點改造,為通過改造缺陷基因來治療遺傳疾病提供了可能性。據悉,這也是全球首篇關於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二倍體(即一個卵子和一條精子組成的正常胚胎)胚胎中應用的描述。雖然,囿於倫理要求,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治療遺傳病,將不允許實施。
  • 全球關注:賀建奎的基因編輯合不合倫理?
    很多主流科學家認為這麼做太不安全了,一些科學家已經譴責這份報告是人類試驗。據賀建奎介紹,他為7對夫婦改變了胚胎,其中1對最終順利懷孕。但他的目標不是治癒或預防一種遺傳性疾病,而是試圖賦予一種很少有人天生具備的特性——一種抵抗未來可能感染愛滋病病毒的能力。
  • 「基因編輯嬰兒」讓世界譁然,這位科學家的底線在哪裡?
    11月26日,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的前一天,一則「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消息引爆網絡,驚動全球。這兩天,「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持續發酵。目前,所有涉事方均已澄清和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試驗的主要負責人)關係。事件經過:2018年11月26日,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雙胞胎姐妹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
  • 美國首次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或能消除家族遺傳病
    美國在2017年初對基因編輯技術謹慎放開後,國內科學家就開始在該領域內邁出大步伐。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科學家舒赫拉特•米塔利波夫(Shoukhrat Mitalipov)團隊使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了美國首例轉基因人類胚胎實驗。由於牽扯道德倫理問題,人類胚胎研究屢屢處於爭議之中。
  •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羅生門:人類歷史轉折點?還是醫學造假醜聞?
    今天上午,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 在深圳誕生的事件轟動一時。然而,這一事件在下午卻出現了諸多疑雲。未經醫學倫理審查報備?午後新京報從深圳市衛生計生委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獲悉,深圳衛生部門已介入核實「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此項試驗進行前並未經醫學倫理報備,官方正開會研究此事。這與此前網傳消息顯示的情況不符。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或將用於對人類胚胎進行編輯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揭示了受精卵的單個細胞如何轉化成為胚泡,胚泡是一種大約5日齡的結構,其可以植入到母體的子宮中;胚泡中包含有多種類型的細胞,而最後註定發育成胎兒的細胞稱之為外胚層祖細胞,這些細胞被兩種其他類型的細胞包裹著,其可以發育成為胎盤和其他組織,比如卵黃囊結構,而Niakan在研究中使用了來自生育診所中的人類胚胎,這些胚胎是進行體外受精遺留下來作為研究捐獻使用的,在研究之後當這些胚胎達到
  • 2015年基因編輯技術重大成果:首次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中國日報網12月30日電(蔡東海)基因編輯是2015年被廣為談論的一個話題,特別是基於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打開了基因缺陷治療和預防疾病蔓延的大門。從老鼠到人類胚胎,科學家已經進行廣泛的試驗。美國財經科技網站商業內幕網(Business Insider)12月28日評出2015年度基因編輯技術重大科技成果。
  • 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新論述在《細胞·幹細胞》雜誌發表
    文章首先綜述了科學界通過組織人類基因編輯委員會和國際學術峰會為人類基因編輯尤其是可遺傳的胚胎基因編輯提供詳細的指導意見的努力。此後,文章著重闡述了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對於胚胎發育等基礎研究的重要推動作用,以及國際學術合作對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潛在臨床應用的重要意義。基因編輯是指對「生物的整套遺傳物質——基因組」進行精確地插入、敲除和改變。
  • 3項背靠背研究: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會導致染色體嚴重混亂
    圖片來源:PascalGoetgheluck/ Science Photo Library近日,《Nature》雜誌對發表在醫學類預印本雜誌《bioRxiv》上的三項評估早期人類胚胎中基因校正可行性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綜述和點評。
  • 瑞典科學家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引發爭議
    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瑞典科學家宣布對人類健康胚胎的遺傳基因進行了編輯修改,目前胚胎依舊發育良好。研究人員對什麼實現了精確編輯?為何這項研究會富有爭議?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希望這項研究有助於掌握胚胎早期發育狀況,未來或將對治療不孕不育症以及預防流產產生積極作用。以下是關於相關研究的五個關鍵問題:一、這並不是科學家首次嘗試編輯人類胚胎基因2015年,中國科學家進行了一項研究,試圖改變人類胚胎中的基因,特別是改變涉及供血障礙β地中海貧血症的相關基因。
  • ccr5基因缺失或導致多重癌變
    hiv患者都非常熟悉一種叫做ccr5受體的基因,它不僅是hiv病毒進入人體逆轉成病毒庫的主要門戶,也是基因編輯療法治癒的主要突破口
  • 南方科大對基因編輯嬰兒不知情:深表震驚,賀建奎已停薪留職
    11月26日晚間,南方科技大學官網就此事發布聲明稱,有媒體報導賀建奎副教授對人體胚胎進行了基因編輯研究,校方「深表震驚」。南方科技大學還稱,在關注到相關報導後,學校第一時間聯繫賀建奎了解情況,賀建奎所在生物系隨即召開學術委員會,對此研究行為進行討論。根據校方目前了解到的情況,「此項研究工作為賀建奎副教授在校外開展,未向學校和所在生物系報告,學校和生物系對此不知情。」
  • 範勇教授: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胚胎水平治療遺傳病的應用
    本次大會邀請到國內相關企業的專家和眾多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基因編輯在臨床應用中的重大突破,大會期間設有主題討論環節,針對基因編輯技術實現規模化的臨床應用面臨的困難、基因編輯技術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應用、未來會不會有更好的基因編輯技術出現, 特別是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等問題進行探討。
  • ​詳解賀建奎發言:對30個胚胎中70%進行了基因編輯
    新京報訊(記者 劉怡 王洪春) 28日中午,「科學狂人」賀建奎現身香港大學李兆基會議中心,向公眾致歉,並對自己的研究過程進行披露
  • 遺傳病幹預不等於基因編輯
    近日,基因編輯事件引起廣泛關注。很多人不明白,基因編輯跟遺傳病治療有什麼區別?目前的胚胎診斷是不是基因編輯?對此,本報特別邀請生殖醫學專家解惑答疑。人類基因是長期進化、不斷演變的產物,目前人類還不完全具備辨別好基因、壞基因的能力。
  • 可免疫愛滋病 上百科學家聯名抗議:後果不...
    2.HIV感染的父親和健康的母親,可以生個健康的孩子, 無需進行CCR5編輯。為何還要進行此類實驗?  3.國際規則是,基因編輯針對一些罕見病,比如健康的夫妻基因檢測只能生出不健康的孩子。這個項目並不具備這個條件。  4.國際遺傳公約,禁止對人類進行基因編輯是共識,為何沒有在學術上遵守這個規則?
  • 《細胞》:CRISPR編輯人類胚胎存在重大隱患
    使用這種工具,科學家們能夠快速對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大大提高研究的效率。但在編輯人類胚胎上,CRISPR卻始終充滿了爭議。這不僅有著倫理上的問題,也有著技術上的隱患。在本篇《細胞》論文中,科學家們評估了使用CRISPR工具修復一條致盲基因的可能性。這條基因叫做EYS,其中的一些突變(如移碼突變)會導致遺傳性眼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