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兩天被刷屏的,是一個只有九秒的小視頻。年近60歲的前央視主播張宏民在路邊吃雪糕的片斷。
本來夏天在路邊吃雪糕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因為頂著央視前主播的頭銜被路人關注,也就是看個獵奇的心態。
但是不知怎麼,畫風就突然偏掉了。有人說,沒有成家養育後代就是對國家無作為。有人惡意的質問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另外一些網友給他鼓勵,說現在也來得及去找另外一半。
現在是一個包容開放的年代。真的沒有料到,國人的認知水平還停留在對一個人成功與否的評判在於婚姻家庭和繁洐子女。
更可悲的是,有些人就算不能贊同他人的想法,對他人也沒有一種尊重的態度。
張宏民的經歷不可謂不成功。1961年生的他,高中畢業後考入了中國傳媒大學。成為央視播音員的預備隊員。經過四年的堅持努力,畢業後憑藉優異的成績進入央視工作。因為踏實肯幹和過硬的業務能力,1997年最終接下了重要的《新聞聯播》工作。
《新聞聯播》是央視最頂尖的一檔節目。幾十年來也就只有過幾位主持人。所以能登上這個節目,可以說絕對是我國十幾億人民中的佼佼者。
到2014年退休之前,在這32年間,他創下了零失誤的奇蹟。
他還喜歡交朋友。無論是商界成功人士,還是街坊好友,都能跟他們侃侃而談,得到他們的人生閱歷。
退休後的張宏民也沒有閒著,他開始從事一些培訓工作和公益活動,為整個社會培養後繼人才和宣傳正能量。
02
可是,在國人的嘴下,好像這個年齡段的人就只能婚姻美滿,含飴弄孫才是正確的人生打開方式。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根據埃裡克森人格發展的八個階段,35歲到60歲屬於成年中期。中年人的生理變化反映的就是由青年到老年生理方面變更過程。
這個階段的人格發展任務是獲得繁衍感避免停滯感,也屬於獲得創造力感,避免「自我專注」階段。
這一階段有兩種發展可能,個人除了關懷家庭成員之外,有更多的精力擴展到關心社會上其他人,關心下一代,或者其他人的幸福。
同時他們在工作上也是創造的黃金年齡,追求事業的成功而不是僅僅滿足個人最底層的需要。另外一種可能性就是「自我專注」,只放眼於自己家庭的幸福,完全是為了創造自己的利益而不顧他人的感受。
可以看到張宏民,在追求事業成功的同時,把他的精力投入到了培養和關心社會其他人上面。實現了這個階段的發展任務。
03
這時候有人又會嘲笑,關心社會其他人容易,但是追求事業會不會是開玩笑。
事實告訴我們,60歲繼續創造事業一點也不晚。
1995年60歲的吳志剛,剛從人民教師的崗位上退休。他本可以安享晚年,但是,他選擇了繼續實現他的奮進之路。成立了「桃李」麵包坊。
20年之後,達到身價184億,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東北首富。
04
巴頓將軍曾說:
「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誌,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
60歲的人,經歷過了許多,他們也有著比年輕人更多的堅韌和堅持。
周家礽老爺子的一生可謂是傳奇,60歲建立皮康王,賺了13億。卻因為意外,在81歲的時候拱手讓人。
長期積累的經驗和技術,讓他不幹寂寞,又攜手80歲以上的團隊,創立了群優生物科技,進入了以年輕人為主的藥妝行業。
05
我們也承認,不可能讓每一位將近60歲的人,去創業,開闢事業的第二春。
但是,60歲的人有著豐富的閱歷和經驗。教授他人知識,培養更多的技術能手是貢獻。在家裡幫忙雙職工兒女帶孩子,也是貢獻。哪怕逛公園跳廣場,創造和諧社會,傳遞正能量都是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