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我正蹲在地上洗衣服,寶寶突然推門進來,兩眼放光地朝我奔來,二話不說擼起袖子就加入我的「洗衣大業」中。
不一會,寶寶的嬉笑聲引起了奶奶注意,當看到雙手泡在水裡的寶寶時,奶奶忍不住扯著嗓子喊起來:「你怎麼又去玩水了,你看你一身弄得那麼溼,感冒了怎麼辦啊?!」
不甘示弱地寶寶站起來,雙手叉腰,牟足了勁奶兇奶兇地朝婆婆懟回去:「啊,啊啊啊,啊啊啊。」那氣勢,那聲量,完全可以和奶奶媲美。好氣又好笑的婆婆感嘆道,一個小不點,還不會說話呢,就先學會頂嘴了。
當家裡軟萌可愛的寶寶,突然有天有了自己的想法,甚至還會「頂嘴」的時候。你是感到好玩,還是覺得不可思議,又或者像我一樣,開始深深考慮如何面對孩子日漸增長的「脾氣」,那麼寶寶為什麼會突然開始「頂嘴」呢。
埃裡克森的「人生發展理論」
埃裡克森在「人生發展八階段理論」中指出,孩子在兒童期、學齡初期、學齡期和青春期這4個階段都在不斷發展自我。
寶寶在2-4歲時,會有意識地學會自我決定去做什麼、不做什麼。這時候,他會和父母產生激烈的衝突。有句話說「3歲的孩子狗都嫌」,說的就是這個時期的寶寶,愛頂嘴愛抬槓,說出的話來能氣死人。其實,這正是他們自我意識萌芽的表現。
孩子從幼兒走向成年,每個階段都有需要完成的目標,而這些目標的最終目的,是長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也就是說,寶寶想要發展自我,就必定會在父母的意識裡抗爭。通過頂嘴、反抗來表達自己不同想法,形成自己個性,最後發展統一性。
所以,當你被「貼心的小棉襖」懟得一愣一愣的時候,不要傷心責怪孩子「沒良心」。相反應該為他們感到高興,因為這代表了孩子在成長。
如何應對孩子「頂嘴」?
雖然寶寶頂嘴是發展自我的契機,但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面對他的頂嘴,我們還是需要把握好「度」,讓孩子能形成良好的內部品質。
1、了解孩子的敏感期
孫瑞敏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說道:當孩子不斷說「我的」而拒絕分享時,這是自我的誕生。
閨蜜跟我分享了她家2歲小寶學習說話過程中,一個有趣的現象。當小寶開始叫爸爸媽媽後,第三個學會的詞不是奶奶,不是爺爺。而是「不」,閨蜜喊:「寶寶快過來,我們出門玩。」寶寶會喊著「不不不」一邊跑向她。接著他又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這麼說:頂嘴是孩子語言發展和自我發展,共同作用的產物。
蒙特梭利在闡述嬰兒的發展史時提到,孩子在2歲時會發現,自己與世界是個分離的獨立個體。
孩子會通過對物品的佔有來感知自己的存在。同時和大人對抗,用以分辨清楚「我」和「你」。這個時期孩子的「自私」和頂嘴,都只是他自我敏感期的表現。我們應該尊重和理解。
2、看到孩子頂嘴背後的情緒
兒童心理學家麥克納馬博士說過:「孩子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但阻止他發脾氣才是。」
心理學上認為,情緒本身是一種能量,並且是需要流動的能量。害怕時我們會瑟瑟發抖;緊張時,我們會手心出汗,痛苦時,我們會號啕大哭。只有通過這些方式讓情緒流動起來並釋放出去,我們才會歸於平靜 。
孩子頂嘴,有時候其實也是能量的流動。他通過語言將自己不滿、委屈、憤怒等情緒表達出來。一旦將這些壞情緒釋放掉,他的心理才會暢通,從而擁有健康的心靈。
「面質」技巧,改善孩子行為
國際家庭教育大師託馬斯·戈登,在解決親子衝突問題時提出「行為窗口」理論。即將孩子的所有行為看作一個「窗口」,當父母與孩子發生衝突時,這個行為則被稱為孩子的「不可接納行為」。
父母不能接受孩子頂嘴時,就將他這個行為劃到「不可接納行為」中。而要做到雙贏,既讓孩子滿意又讓父母接納,戈登博士提出的方法就是「面質」。前些天,侄子看電視將聲音開到最大。被吵得頭暈的姐姐有些生氣:「這聲音隔條街都能聽到,你是耳朵出問題了嗎?」沒想到侄子立馬回懟:「你不看還不準別人看啊,管那麼多。」姐姐被嗆得半天沒說出話來。
其實,侄子電視聲音開很大這個行為對於姐姐來說,是不可接納的。這時候可以說:「寶寶,電視聲音開好大 ,我聽得有些頭疼,怎麼辦啊?」
這就是面質,當面發出孩子行為給別人帶來的感受和困惑,將思考權和改變權交給孩子,而不是指責和命令。
這時候孩子往往不會頂嘴,而是思考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然後去體諒他人從而做出改變。當我們去掉成見,重新看見這個頂嘴的孩子時,你會發現,他的童年裡藏了許多你不知道的秘密。
小辮子媽有話說:
孩子愛頂嘴,只是自我意識發展必經的階段。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沒有給到正確的指引,隨著孩子年齡見長,那麼「頂嘴」就很有可能會變成,影響親子交流的因素。如何禮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是在親子溝通中我們都要學習的內容。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立刪】
往期精彩內容回顧:
一部BBC紀錄片:寶寶如何學會說話?爸媽需在這幾方面助力!
寶寶一見生人就哭?處在「認生」關鍵期,抓緊培養這兩項能力
3歲寶寶「愛攀比」,可能是缺乏認同感,搞清原因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