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到家長,從高中到高校,高考始終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隨著新高考時代的如期而至,現代教育機構如何與時俱進的與之共振,同樣也是一場「大考」。
新高考的價值指向十分明確,就是鼓勵學生能力的個性化和人才選拔的多元化。在課程改革這場大考中,重慶十八中給出了契合未來特徵的答案:回歸教育本真,讓學生走進舞臺中央,學其所好、考其所長、錄其所願。
四C課程賦予教育新內涵
開發設計什麼樣的課程,決定了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課程改革是對教育觀念、評價機制和教育管理的系統重構,課程設計的豐富性、層次性,滿足學生多元化選擇的成長需要,是重慶十八中始終遵循的創新定律。
在教育創新的徵程中,重慶十八中始終扮演著創新引領者的角色。學校核心團隊深知,現代教育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通過環境薰陶、興趣引領、文化滋養和專業技能的混合驅動,成就每一個學生的核心素養。
重慶十八中的「四C課程」體系,是一個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過程。早在2014年,重慶十八中就從辦學歷史和傳統教育中汲取養分,通過課程、課堂、空間、師資和辦學的開放式教育,構建有條目無邊界的「四C課程」體系。在國家公布學生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後,學校又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四C課程」,形成了核心素養下的「四C課程」體系。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重慶十八中又按照「五育並舉」的教育新理念,對4C課程進行「與時俱進」地完善和修正,使其能夠更好地順應未來教育的需要。
C是課程英文的首字母。重慶十八中獨創的「四C課程」,涵蓋「樹本課程、礪新課程、海納課程、百川課程」四大核心體系,均脫胎於重慶十八中「樹本礪新」的辦學理念和「海納百川,德建名齊"的校訓。「樹本礪新」,即遵循教育規律,回歸教育本真,在磨礪中守正創新,與時俱進;「海納百川,德建名齊"的核心要義在於納古融今、匯流萬千,凸顯辦學的包容性、層次性和多樣性。
「四C課程」著眼教育創新的實踐性和前瞻性,凸顯出教育創新的系統化、品牌化、生活化、本土化,形成了學習體系更科學,內涵更豐富、未來特徵更明顯的教育創新生態圈,並形成了環環相扣的閉環效應。與國家倡導的課程改革目標和新高考人才選拔路徑的高度契合。
創新教育烹飪定製大餐
學生核心素養是適應個人終身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必備品德和關鍵能力。在核心素養引領下,重慶十八中深入研究核心素養與「四C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繫,通過差異化培養路徑,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得到更好發展,讓能力弱的學生找到奮進方向,真正實現人盡其才。
「四C課程」應時而變,課程從師生中生成,在實踐中發展。「樹本課程」通過校本化整合國家課程,形成分層教學、分步達標的目標課程;「礪新課程」引導師生開發校本課程,供學生自主選修,彌補了國家課程在實驗、動手、體驗等方面的不足;「海納課程」使社團活動課程化,強調體驗、實踐和社會服務;百川課程拓展人才培養多元化路徑,為學生發展個性特長提供多元「自助餐」。
與「四C課程」課程設計同步演進的,是無邊界學習的系統推進。重慶十八中重新定義教室,讓學生走出教室到校園,走出校園到社區、到大自然,打造全新的校園學習場域和校外實踐基地,探索課程、課堂、空間、師資和辦學系統集成的全方位、多層次開放式教育,促進學生從「知識型」向「技能型」、「實踐型」轉變,讓教育有高度、有深度、有廣度。
近年來,重慶十八中在「四C課程」建設方面亮點紛呈。「樹本課程」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建設,已建成語文和英語兩個市級學科課程創新基地;「礪新課程」凸顯校本課程精品化特色,近80門校本選修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其中「法律與生活」「生涯規劃」等6門選修課程被評為市級精品選修課程;「海納課程」以社團活動課程化為目標,發展由學生自主管理、自主運行的學生社團多達40多個,建成百川文學社等4個市級精品社團;「百川課程」提供海量閱讀、銜接教育、第二外語等多元課程,旨在培養具有研究與創新素質、社會責任感與務實精神、人文與科學素養、交流協作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
隨著「四C課程」的不斷豐富和完善,十八中課堂改革已完成了從高效課堂試水,到卓越課堂探索、生本課堂實踐的全面「進化」,現已升級到了精準課堂的境界。
精準課堂主要體現在內容篩選精準、方法選擇精準、結構安排精準、問題提出精準、練習設計精準、引導過程精準、學生學習精準和教師評價精準九個方面。其課堂教學方式又分為共性課堂和個性課堂。其中共性課堂分別是情境預學,嘗試展學,合作共學,點撥激學和達標創學等。個性課堂即自由取捨、自主實施、自信引導、自我反思、自覺提升。共性課堂和個性課堂的雙軌並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精準定位。
現代教育的最大功能因材施教,「四C課程」與精準課堂的創新實踐,使學生核心素養得到提升,個性得到張揚。近年來,全校在全國全市競賽中獲獎的學生多達1000餘名,近200名學子考入清華、北大等世界名校學習。
五育並舉構築贏家跑道
迷茫,是不少高中生的常態。不知道喜歡什麼專業,不知道擅長什麼領域,更不知道將來想從事什麼工作。
在重慶十八中,這些情況基本不存在。十八中的育人目標是:培養與社會適應的綜合型人才,培養與科學對話的創新型人才,培養與世界溝通的開放型人才,讓每個學生都能擁抱希望與未來。
在「四C課程」體系中,重慶十八中與時俱進地植入「立德課程、養智課程、健體課程、尚美課程、崇勞課程。並以「五育並舉」為指向,融精準課堂、跨學科學習、社團建設、研學旅行、生涯規劃等為一體,變革育人方式,打通內在聯繫,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選課走班制是重慶十八中課程創新的重要內容。與傳統的教學組織管理形式相比,選課走班制讓學生在藝術、體育、心理等興趣活動中各取所需,在無邊界學習場域中釋放天性。選課走班制的創新實踐,意在提前喚醒學生的覺醒期,從不同層面構築適合個性特長的人生跑道。
選課走班制從三個層面進行探索:一是選課,校本課程選修。二是選班,分類分層選科走班。三是選師,讓學生選擇最喜歡的老師去上課。在選課指導上,採取導師制和包班式兩種模式,學校成立創新人才培養中心,探索導師輔導制和個性化培養機制。學校在教師培訓、考核、管理等方面通盤考慮,讓合適的老師出現在合適的崗位,在學生有需求時總有合適的老師在身邊。
在重慶十八中,有四十多個學生社團和八十多門選修課。選修課分為體育競技、傳統文化、社會實踐、科學技術、興趣活動五大類。在社團活動中,每個人都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每個環節都由學生獨立完成。這種課程化的社團為學生提供了精準導航的成長之路,既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特長,又拓展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職業生涯規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提前喚醒學生的「覺醒期」。為彰顯銜接學習的系統性,重慶十八中校堅持四個做法:即進行學涯規劃整體設計,指導學生科學管理時間,合理規劃學習;實施課後服務,開發雲教育課程資源;對接高校教育,超前開設大學選先課程,感知高校教育的時代脈搏;師資共享,建構大中小學銜接教育的「雙師培養」機制。從2010年起,重慶十八中啟動「雛鷹計劃」,與高校聯合開展項目研究。探索STEM教育,深度開展項目式、研究性、跨學科學習,彰顯知識體系的科學性,學習內涵的豐富性和學習應用的未來性。
實體校園與虛擬校園結合、開放型管理與數位化管理融合,為學生提供按需選學的教育教學環境,為老師提供按需施教的專業成長環境,為高校提供按需選才的學生成長環境,讓十八中走出了一條教師愉悅教、學生開心學的教育創新之路。
文圖來源:重慶十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