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二酯酶抑制劑可以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降低第二信使環磷腺苷(cAMP)和環磷鳥苷(cGMP)的水解,提升細胞內cAMP或cGMP的濃度,並可抑制免疫和炎症細胞,用於哮喘的治療。磷酸二酯酶抑制劑中的茶鹼類藥物,曾經作為哮喘治療的一線用藥。
一、藥理作用與臨床評價
(一)作用特點
茶鹼也是嘌呤受體阻斷劑,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膈肌收縮力,減少呼吸肌疲勞,改善肺功能。茶鹼增加心排血量,擴張入球和出球腎小動脈,增加腎小球濾過率和腎血流量,抑制腎小管重吸收鈉離子和氯離子,具有利尿作用。茶鹼抑制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釋放組胺,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二)典型不良反應
①常見過度興奮、煩躁、心律失常加重、呼吸急促、震顫和眩暈等;
②少見出現過敏反應,表現為接觸性皮炎、溼疹或脫皮;
③部分患者由於胃腸道刺激,可見血性嘔吐物或柏油樣大便;
④劑量大、血漿藥物濃度較高時可見發熱、驚厥、心動過速、嚴重心律失常、陣發性痙攣等,嚴重者甚至呼吸、心跳驟停而致死。
(三)禁忌證
①對茶鹼不能耐受的患者、癲癇患者、嚴重心功能不全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伴有低血壓患者、活動性消化道潰瘍患者、未經控制的驚厥性疾病患者,不適用於哮喘持續狀態或急性支氣管痙攣發作的患者。
②茶鹼類藥可透過胎盤屏障,臍帶血漿濃度幾乎和母體血漿濃度相當,使胎兒血清茶鹼濃度升高到危險水平。只有在權衡對妊娠期婦女的益處大於對胎兒的危害之後,方可使用。
二、用藥監護
(一)依據監測血漿藥物濃度來調整劑量和用藥
(1)多索茶鹼和二羥丙茶鹼是茶鹼衍生物,不能被代謝成茶鹼。
(2)茶鹼治療窗窄,有效血藥濃度(5~20ug/ml)與中毒劑量比較接近。
(二)注意不同給藥途徑的差異
不同給藥途徑,療效與安全性存在差異:
(1)空腹時(餐後2h至餐前1h)口服給藥,吸收較快。如在進餐時或餐後服藥,可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但吸收減慢。
(2)保留灌腸給藥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穩定,但可引起局部刺激,多次給藥可致藥物在體內蓄積,從而引起毒性反應,尤其是兒童和老人。
(3)肌內注射可刺激注射部位,引起疼痛、紅腫,目前已少用。
(4)靜脈注射需稀釋至氨茶鹼濃度低於25 mg/ml,或再稀釋後改為靜脈滴注。氨茶鹼劑量為4~6mg/kg,注射速度不宜超過0.6~0.8mg/(kg·h)。
(5)茶鹼緩釋、控釋製劑晝夜血漿濃度平穩,不良反應較少,易於維持較好的治療濃度,平喘作用可維持12~24h,適於控制夜間哮喘。
(三)掌握平喘藥適宜的服用時間
哮喘患者呼吸道阻力增加,通氣功能下降,呈晝夜節律性變化:
(1) 一般於夜晚或清晨氣道阻力增加,呼吸道開放能力下降,可誘發哮喘。
(2)凌晨0~2時哮喘患者對乙醯膽鹼和組胺反應最為敏感的時間。
(3)黎明前腎上腺素和環磷腺苷濃度、腎皮質激素低下,是哮喘的好發時間,故多數平喘藥以臨睡前服用為佳。睡時,體內皮質激素水平,哮喘也多發生在此時,故夜間睡前應用糖皮質激素、茶鹼緩釋劑,可明顯減輕哮喘的夜間發作。
茶鹼類藥於白日吸收快,而晚間吸收較慢。依據這一特點,也可採取日低夜高的給藥劑量。例如對慢阻肺患者,可於上午8時服茶鹼緩釋片250mg,晚8時服500mg,可使茶鹼的白日、夜間血濃度分別在10.4μg/ml和12.7μg/ml,有效血漿濃度維持時間較長,臨床療效較好而不良反應較輕。另外,氨茶鹼的治療量與中毒量很接近,早晨7點服用效果,毒性,所以宜於晨服。
【習題一】
茶鹼的有效血漿濃度範圍是()
A.1~5ug/ml
B.0.5~1ug/ml
C.5~20ug/ml
D.30~40ug/ml
正確答案:C
更多信息請訪問山東省衛生招聘網